美映椒房吧 关注:10,105贴子:510,432

【开贴】杨坚的篡位和独孤伽罗的为人处事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个人觉得有必要系统地说一下这段历史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1-03-10 22:45回复
    宇文泰早期创业的团队并不完全是他自己组建的,而是建立在消化吸收贺拔岳集团的基础上,类似多尔衮和豪格相争不下然后推举顺治继位,宇文泰是被以赵贵为首的成员推上去作代言人的,所以团队众人的利益倾向并非与他完全一致。西魏这边相比东魏,贫困薄弱,宇文泰为了团结队伍拉拢人心,设立了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制度,但实际军权仍然主要掌控在自己人手里。而且宇文泰确实有经纬之才,抓住机会通过联姻等手段使得自己的地位一步步巩固,但也因此,他的地位没有东魏高欢那般超然,长期与赵贵、独孤信等人平起平坐。八柱国里的元魏皇族是虚尊,能力一般又和宇文泰不同心的李虎(李虎在贺拔岳死后跑去找贺拔岳的一个兄弟了,叫啥名我忘了,他支持的不是宇文泰)被闲置冷落,能力很强和他不同心的独孤信则长期被他钳制在陇右地区,并且派了宇文家族的人监督牵制。到宇文护秉承叔叔遗志代魏立周,并诛杀了迎立宇文泰为大哥的首功之人赵贵后,宇文家族也完成和创业兄弟们的君臣名分之分,所谓八柱国这些只是浮云了。很明显,像杨忠这种资历略低于李虎等人却远比李虎家早封国公,因为杨忠等人才是北周真正倚重南征北战打江山的悍将。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1-03-10 22:56
    收起回复
      由于西魏是多位功臣元老共同创建的,宇文泰在西魏并不像高欢在东魏一样地位超然,一度与赵贵、独孤信等柱国元老平起平坐(初,贵与独孤信等皆与太祖等夷)。北周建立后很长一段时间,皇帝与宇文护至少在表面上都对之前的元老以及其他资历虽没那么老但是为政权立下赫赫战功的手握兵权的将领重臣比较尊敬。比如宇文觉发的诏书往往有多位柱国重臣署名在前、宇文邕曾下跪为于谨敬酒、宇文邕与宇文护一起多次登门看望病重的杨忠。
      北周第一位天王宇文觉登基后(当时称天王而不是皇帝),独孤信与赵贵等人凭借元勋的身份一起在宇文觉登基当月就加封为国公,是北周最早一批封国公的,此时作为王室的宇文邕、宇文毓等人还是郡公。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1-03-10 22:58
      回复
        宇文泰因为北方少民的重嫡观念以及对独孤信的猜忌(独孤信的长女嫁给宇文泰庶长子宇文毓),坚持立年轻的嫡长子宇文觉为世子,为此还和大将军同时也是他的亲信李远演了一出戏:时太祖嫡嗣未建,明帝居长,已有成德;孝闵处嫡,年尚幼冲。乃召群公谓之曰:“孤欲立子以嫡,恐大司马有疑。”大司马即独孤信,明帝敬后父也。众皆默,未有言者。远曰:“夫立子以嫡不以长,礼经明义。略阳公为世子,公何所疑。若以信为嫌,请即斩信。”便拔刀而起。太祖亦起,曰:“何事至此!”信又自陈说,远乃止。于是群公并从远议。出外拜谢信曰:“临大事,不得不尔。”信亦谢远曰:“今日赖公,决此大议。”
        贺拔胜是宇文泰的心腹,去世时是大统十年(544年),宇文泰成为贺拔岳旧部代言人已有十年,贺拔胜临死还是劝宇文泰要好好协调关系、顺势而动:大统十年,薨于位。临终,手书与太祖曰:「胜万里杖策,归身阙庭,冀望与公扫除逋寇。不幸殒毙,微志不申。【愿公内先协和,顺时而动。】若死而有知,犹望魂飞贼庭,以报恩遇耳。」太祖览书,流涕久之。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1-03-10 23:13
        回复
          宇文泰立嫡长子为世子本来也没啥,问题是他不长命,为了给嫡子保驾护航的同时又提防独孤信,他只能临死托孤年长的侄子宇文护。其实这客观造成了北周统治阶级的潜在矛盾,宇文泰和很多皇帝一样天真的以为自己死后“君臣和谐”,首先宇文护对北周有功,通过雷霆手段与时间推移实现彻底的中央集权,但也因为他手握大权,逐渐有不臣之心,成为生杀予夺的权臣,因为担心皇帝与他争权,废杀宇文觉又毒杀宇文毓。因为他的存在,导致周武帝宇文邕和周宣帝宇文赟都对宗室比较提防甚至猜忌。尤其宇文赟,他杀死了宇文宪、宇文孝伯这样能力出众、声望很高的宗室,并且把叔叔们外放,然后提拔能力不强的佞幸近臣郑译、刘昉以及岳父杨坚来进一步降低宗室影响力。但是杨坚赢得声望后,他又开始猜忌杨坚、动过杀心,杨坚于是自请外放保命,但因为真的有足疾也好,还是眷恋京城也罢,他没那么快离开。宇文赟还没对杀岳父下定决心(毕竟他更猜忌的是宗室),外加很快就病重也来不及给他积累更多对杨坚的嫌恶。他生活太过纵欲,短短两年时间,不仅多立了四个皇后,还把后宫妃嫔人数扩充到了一千多人,所以他的早死并不奇怪。他临终先把杨坚召进宫里侍疾病,又召五王进京,意图打造一个宗室、外戚、幸臣三大集团共同辅佐小皇帝的局面,但他太低估郑译等人的野心了。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1-03-10 23:36
          回复
            杨坚没有实权和军队,能以外戚身份夺得江山,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可以说是关陇创业集团的第二代人物,利用统治阶级的失误和利益集团分配矛盾,以及领导者个人错误和早逝等偶然因素,抓住机遇发动的宫廷政变。杨坚篡周其实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过这个“偶然”也不是真的纯属天降奇缘,而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一种机缘巧合的水到渠成。
            杨坚的父亲杨忠为杨氏家族在北周政权中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现在舆论普遍喜欢鼓吹独孤信对隋朝建立的功劳,其实这是一种很深的误解。事实上,隋杨政权的第一桶金和杨氏家族累积的政治资本来都是自隋文帝父亲杨忠,杨忠创隋之基的历史地位被史书有意无意忽略,而史书对独孤信家族的高度推崇纯属唐朝史官刻意粉饰误导的障眼法。
            杨忠是北魏边防六镇之一武川镇一个中级武将的儿子,他在六镇起义中追随孝武帝元修来到关中,后来被宇文泰招揽到麾下,在关陇集团中立下赫赫战功,成为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北周时期,杨忠更是最被倚重的耆老宿将,他被明帝封为封邑万户的随国公。因此,他的嫡长子杨坚虽然在北周政权中无所作为,但靠着父辈的功劳和关系,仍然享受着非常高的政治地位。而杨忠因为同宗、联姻打造的家族关系网络也为隋杨代周顺利过渡铺平了道路,因为关陇众多权势家族本身就是杨坚的亲戚朋友,比如杨坚的姐夫窦荣定。
            在北周统治者激烈的政治斗争中,杨坚和父亲杨忠因为没有附和权臣宇文护,又是宇文护政敌独孤信的女婿,被宇文护长期打压甚至几次差点被杀害,但周武帝宇文邕杀了宇文护后,杨坚得到了武帝重用,并聘了杨坚的长女杨丽华为太子妃,杨坚也逐渐走上了政治前台,在伐齐之战立下功劳担任定州总管,但是宇文邕因为猜忌他的“反相”又把他调为亳州总管,当时北周还没有开始针对南陈进行布署,亳州的战略地位远不如定州,这一平级调动是变相的贬官。直到周武帝驾崩,周宣帝才把他召回京城。
            周武帝英年早逝,太子宇文赟即位,是为周宣帝,杨丽华夫贵妻荣成为了皇后,而岳父杨坚也托女婿的福,接近核心皇权。但周宣帝为人残暴,他胡作非为、滥杀忠良,不仅公卿都曾被他杖刑(杨坚应该也被棒打过),还杀死了很多正直良臣。有次他打算逼死皇后杨丽华,杨坚之妻独孤伽罗听到消息后,大惊失色,她赶到宫中,为了向女婿求情,磕头还想磕到血流满面,周宣帝才稍解怒气。又曾布下埋伏计划杀死杨坚,幸好他还想着利用杨坚集中皇权,不然以他的个性作风,杨坚和杨丽华早就没命了。
            杨坚就这样在喜怒无常的女婿之威胁下小心翼翼保全性命,不过杨坚大概没有料到的是,这个年轻暴戾的女婿很快就一命呜呼,命运之神居然向他招手了。
            周宣帝暴死,外戚杨坚被幸臣推到了辅政之位。周宣帝由于长期生活作风狂躁,因此即位才两年就一病不起,岳父杨坚也被诏入皇宫侍疾。此时宣帝之子静帝年仅八岁,而北周宗室又远在外藩,最高皇权可谓陷入了中空。此时宣帝的佞幸之臣刘昉和郑译对此怦然心动,他们也想掌控最高权力,继续为自己谋求荣华富贵,但苦于声望无法服众,因此把主意打到了皇后父亲杨坚身上,想让他成为傀儡。杨坚在仓促之间同时也在野心的驱使下,接受了他们的提议,刘昉和郑译马上矫诏命杨坚入宫辅政,并都督内外诸军事。这时忠于皇室同时也是宣帝钦定的顾命大臣颜之仪不肯在伪造的诏书上签字,又急招宗室宇文仲入宫辅政。在这种危机的情况下,杨坚女儿皇后杨丽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杨丽华以皇太后身份拍板,确定了父亲杨坚辅政的名分。
            名正言顺,杨坚以丞相身份控制朝廷,完成了改朝换代杨坚得到辅政身份之后,迅速控制住了宫廷,接着就是控制朝廷。他用巧立名目和高官厚禄笼络安抚住了这些推自己上台的佞幸之臣。但杨坚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很清楚这群人并没有忠贞是非观念,并不足以依赖,所以他之后迅速扩大了人才招揽范围。杨坚迅速提拔平时结交网罗的一批政治新秀,比如原来并不得志的北周中级官员高熲、退隐的苏威和来自北齐的李德林等成为了他新的幕僚和心腹,并帮助他赢得关陇权臣李穆家族、韦孝宽家族等重要权臣的效忠,平定尉迟迥等三方叛乱,为改朝换代做好了全面准备。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1-03-11 00:01
            回复
              由于杨坚没有长久的实权基础,总是不安担忧人心未惬,而且他本人也是比较强势凶暴的人,受南北朝屠戮前朝宗室风气的影响,也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所以屠杀了宇文泰的直系后代几十人。这一点的确是他做错了,没必要美化洗白,但也没必要对着这一点无下限的抹黑,说的好像只有他干过这种事一样。更何况北周对于杨坚来说,恩惠实在不多,他父亲杨忠受北周恩惠一直兢兢业业忠心耿耿,无论是开疆拓土还是抵御外敌,都建立了汗马功劳,杨坚作为功臣嫡长子本该仕途顺畅安享富贵,他也表明立场不站队宇文护,为了将来打算也为了忠诚,但他先是被宇文护打压十几年甚至有过性命之虞,好不容易等到宇文护死,能出头了,又被宇文邕贬官,女婿上台后那么暴戾各种残害忠良,杨坚也是很快就过得惶惶不可终日,北周德薄、刑法严酷、苛政繁多也是史书拍板的,再结合北周略带侥幸的发家史,这样的王朝没有赢得很多死忠的大臣,更吸引不了倍受打压的杨坚的忠心,就不足为奇了。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1-03-11 00:25
              回复
                杨坚的人脉也是重要因素,郑译是他的太学同学关系不错,掌握禁军逼迫百官臣服于杨坚的司武上士卢贲与杨坚交情颇深,杨坚的族子杨雄为他招揽军师李德林,能力出众的高熲作为杨坚岳父曾经的家臣,与杨坚和独孤伽罗交情甚好,这些人为他的篡位之路提供很大的助力。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1-03-11 00:32
                回复
                  杨坚的上位属于“天予不取必遭报应”了,郑译刘昉是没根基的佞幸之臣,周宣帝的骄奢淫逸和残暴不仁有部分是出自他们的教唆,抛开个人野心,如果宗室诸王辅政,他们就算没被整残整死,也落不着好。所以他们有机会立遗诏,必然不会引宗室辅政,杨坚是很好的人选,一来他是国丈,又是周宣帝亲自召入宫的重臣,又是郑译的好朋友,必然选择把杨坚架上去,杨坚是有谋略的人,他固然为突然降临的权柄感到害怕,但他也肯定设想到自己是被幸臣推上去的,如果宗室出头了,他也必遭打压,自然不愿给宗室机会。但将心比心,杨坚也不肯被幸臣控制,无论是野心也好还是自尊心也罢,所以注定了走上权臣之路。绝大多数没篡位的权臣要么自己下场惨,要么自己死后家族下场残,更何况周静帝不是他的亲外孙,宇文护的例子历历在目,这种必然是你死我活的政局亦推动杨坚下定决心篡位。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1-03-11 00:46
                  回复
                    独孤伽罗是鲜卑女子,当时的代北妇女地位相对高,“妇持门户”,妇女以强势居多,妒妇、悍妇辈出,受时代风气以及高压外部环境影响(父亲政斗败亡,她和丈夫都要表现得谨小慎微),她的性格中带有一定程度的强硬狠辣、心如铁石,不是那种慈爱的圣母,只是相对很多统治者,她的凶狠逊色了,倒是仁慈的一面被史官更多的记住,比如对长辈很礼敬,听到大理寺决囚会伤心流泪,同情一个被嫡母教育的犯死罪的庶子。她作为隋杨政权的核心统治者之一,很多大事她是参与或者至少是知悉的,比如北周宗室被屠杀,比如开皇中后期隋朝律法相对严峻。隋书由于把她过度限定在“深宫妇人”的框架人设里,所以对她的评价有失公允,更多把她塑造成盯着家事看的妒妇,比如废易太子和废黜宰相高熲这两件事,史官就简单地把她的动机归结到她厌恶长子和高熲的私生活,忽略了她在政治上的无情狠辣,甚至还妖魔化她的形象,称她吹枕头风把生庶子女的诸王朝臣贬斥,纳妾生庶子女是某些阶层的主流生活方式,又有杨秀、杨素、贺若弼这样没在她活着时被废黜的明显例子,能推测出这事是她被史官带着性别偏见的有意夸张了。她在政治上毫无疑问是有缺陷的,作为统治者肯定要为错误的或者矫枉过正的政令背锅,也要为对继承人考察的不够全面负一定责任。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1-03-11 09:18
                    回复
                      妒杀尉迟女一事,尉迟氏与杨坚有仇,我以前也觉得换成其他宫女不会被杀,但对她了解更多后,我认为无论是谁,她都会下杀手的,首先她并不仁慈。其次最重要的,他第一次面对丈夫出轨,根本就没有任何“宫斗经验”,肯定非常的震惊激动只想以最直接干脆的手段解决,任是谁她都会非常的妒忌愤恨然后下毒手,北朝妒妇辈出,虐待或虐杀没地位的小妾之事并不鲜见,她杀死情敌从情理上都说的通。但她毕竟没那么的狠辣,所以在丈夫离家出走抗议她的不留面子后,在意识到丈夫有情欲需求受情伤打击“意颇衰折”、退让一步的情况下,她不会也没必要继续对其他新纳的妃嫔出手。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1-03-11 10:16
                      回复
                        隋书给独孤伽罗的定位是“哲妇”,承认她是精明强干、聪慧多谋的女人,她主持废易太子的主要动机还是嫌弃杨勇的才智品性,质疑他能否延续神器,杨坚受她影响并且自己进行一番审视后也是这么认知的。而当时的杨广无论是个人能力还有展现的品德都更符合“明君”的要求,隋书也承认他通过自己的功绩声望和人设营销赢得父母易储的决心:炀帝爰在弱龄,早有志尚,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于是矫情饰貌,肆厥奸回,故得献后钟心,文皇革虑。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1-03-11 10:29
                        回复
                          仁寿宫大损人丁事件,确实是统治者只顾个人享受不悯百姓的大黑点,但和道貌岸然没有什么关系,古代是阶级社会,没有哪个长期作为人上人的人物是时时刻刻真情实意地关心民瘼,杨坚夫妇也暴露了这一劣根性,他们既不是大损人丁的直接凶手也没为自己罪恶的行为打通稿卖人设。但是他们作为统治者,无论是对群众的关怀怜悯、惠民的意识并且为之认真贯彻的程度,还是在个人物质享乐上的节制性,在中国阶级社会历代执政者里,已经是水平不错的了,尤其他们还是从统治阶级长期暴虐、血腥味浓重的大乱世中走来的人物,就更显珍贵,仅因为这一晚年的昏招,就直接扣上装X作戏不彻底伪君子嘴脸和完全不怜百姓的帽子,未免不够公平。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1-03-11 10:48
                          回复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1-03-11 11:08
                            收起回复
                              “重嫡贱庶”一直是北朝传统风俗和习惯,独孤后的思想观念只是受时代风气影响而已。在不触及继承权这类根本问题上,她对庶出孩子的态度挺正常甚至很慈爱的。
                              比如她像养自己孩子一样抚养了杨坚的庶出幼弟杨爽,史书记载杨爽“有器局,治甚有声”,二十岁就领军出塞抗胡,可见长嫂对他的教导是很用心的。杨坚也因为幼弟是皇后抚养长大的,所以对他特别宠爱重视。
                              独孤后晚年时,番州刺史陆让犯罪当死,其嫡母冯氏明大义痛斥陆让、又对其不失慈母情怀的高尚品德感动了独孤后,她特意为其向文帝求情致请,隋文帝最后赦免了陆让之死,而且下诏全国要学习冯氏的妇德。
                              独孤后抚养杨爽是在青年时期,为陆让母求情是在晚年临终前不久。由此可见,在正常社会秩序下,她对庶子们的态度非常正常,并没有刻意的偏见和仇恨。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1-03-11 11:0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