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后,南明朝廷鉴于特殊局势,遍置军镇,其中最为著名者为江北四镇。而其他地区所建或欲建之军镇,则又甚多。
孙可望再遣使乞封秦王,安之持不予。其后桂林破,王奔南宁。大兵日迫,云南又为可望据,不可往。安之念川中诸镇兵尚强,欲结之,共奖王室,乃自请督师,加诸镇封爵。王从之,加安之太子太保兼吏、兵二部尚书,总督川湖诸处军务,赐剑,便宜从事。进诸将王光兴,郝永忠、刘体仁、袁宗第、李来亨、王友进、塔天宝、马云翔、郝珍、李复荣、谭弘、谭诣、谭文、党守素等公侯爵,即令安之敕印行。可望闻而恶之,又素衔前阻封议,遣兵伺于都匀,邀止安之,追夺光兴等敕印。
当是时(顺治二年),降卒既众,(何)腾蛟欲以旧军参之,乃题授朝宣、先璧为总兵官,与承胤、赤心、郝永忠、宗第、进才及董英、马进忠、马士秀、曹志建、王允成、卢鼎并开镇湖南、北,时所谓十三镇者也。
弘光朝廷图谋恢复之计时,曾有设立藩镇、以资进攻之策。御史陈潜夫奏称:“中兴在进取,王业不偏安。山东、河南地,尺寸不可弃。豪杰结寨自固者,引领待官军。诚分命藩镇,以一军出颍、寿,一军出淮、徐,则众心竞奋,争为我用。”虽然并未实行,但南明军镇实已皆为藩镇。如孙可望。“有李如月者,东莞人,官御史。王驻安龙时,孙可望获叛将陈邦传父子,去其皮,传尸至安龙。如月劾可望不请旨,擅杀勋镇,罪同莽、操,而请加邦传恶谥,以惩不忠。”时人也有将边境之地完全纳入军事体制之建议。
吴监军司李晋阳语(何)腾蛟,以为“(左)良玉在时,抚军有权,不得自由。今既弃省去,湖南北兵饷既在掌握,应破尽从前局面,大为整顿,总计饷数,配合兵数,以各府之饷练各府之兵,督抚任大帅,司道任副将,府州县任参游,以文臣理武事,则令出惟行,生杀予夺,抚军以一人操之……”
而藩镇亦皆参与国事。虽然文官系统对这一行为加以反对。“一日,泽清疏至,为故相周延儒减赃也。(姜)曰广曰:‘将官何乃与朝政!’”但由于南明军权握于军镇之手,因此军镇干政遂成常态。“始朝廷许诸镇与闻国是,故(高)杰屡条奏救降贼者,及请释武愫于狱,不允。复疏荐吴甡、郑三俊、金光辰、姜埰、熊开元、金声、沈正宗等。大抵其时武臣风尚多类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