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59,850贴子:2,977,189

黄老道学《五千言》的伟大现实意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北京1楼2021-07-02 14:32回复
      《五千言》传世竹简本,即被后儒颠倒德道篇序、篡改内容,划分81章并改名为《道德经》的现代通行本,再加上逾千年历史的传抄,多有错讹,至今已经面目全非,已经被篡改误导为“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道儒互补儒家经典。与原本道儒互绌的原版《五千言》早已南辕北辙,不能说是同一本书了。幸好天佑中华,天佑东方文明,在以周公孔丘之儒学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偏支全面衰落,以现代人文科技学术为核心的西方文明全面兴起并取而代之之际,1970年代,早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即被罢黜失传两千多年的东方文明的正宗代表——黄老道学的原版代表作,正版帛书《五千言》终于得以出土横空现世了。尤其是抄写于公元前4世纪秦国的原版不分章帛书甲本的现世,终于让现代人有了一睹黄老道学和以其为代表的正宗东方文明的真面目的天赐良机,同时也让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的真正代表的真相有了大白于天下的机会。不能不说,这真是中华民族的真正福音。


    IP属地:北京2楼2021-07-02 14:32
    收起回复
        对于抄于汉武帝之前的真正黄老道学《五千言》,太史公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也是太史公)曾给出了自己的言简意赅评价: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即:
        道家学说能够使人精神专一(执一以为天下牧),行为符合无形的自然规律,从而能够满足万事万物的需求而圆满处理万事万物。道家学说作为实践应用之指导思想,能够因承阴阳家的四时运行之大顺序,博采儒墨两家之长处,提取名法两家之要点,与时俱进,随机应变!移风易俗,处置诸事,无所不宜。原理简约,容易操作,事半而功倍。
        虽然评价撮要到位,结论却有些本末倒置。因为黄老道学的历史远比什么阴阳家、儒墨家、名法家要早得多。黄帝据传登基于公元前2697年,到春秋战国时期已超过两千多年,岂是后辈的百家学说可以相提并论?百家与黄老道学有相似之处,只能说明它们都是因袭了道学的某个部分,然后着重于此点扩大引申发展而来,因而只能属于东方文明大树上的偏支学说,唯早已应用于指导实践超过两千年的黄老道学才是真正的大树正身。比如,后来发展坐大偏离道学“天下为公”治世宗旨而自成一派,以保皇家天下私利为宗旨,竟然与道学分庭抗礼的周公孔丘儒学,就是典型。所以,司马谈所谓的道学“采儒墨之善”,实际上应是儒墨从道学大树上折下一枝,不及其余,适应保皇需要偏门发展,自成一家,走上岔道斜支的结果,以致《五千言》的作者也不得不感叹:“大道甚夷,民甚好解”。


      IP属地:北京3楼2021-07-02 14:33
      收起回复
          曾在中华文明历史上占统治地位数千年,以天下为公为治世宗旨的黄老道学,之所以会被周孔儒学击败和压制,以致几乎失传,从帛书甲本《五千言》可以看出,其根子源于私有制的发展和崛起。周公儒学及其“以礼节之”管制奴役民众的礼制的做大,其实就是顺应维护皇权家天下私利的需要应运而生的政治学说和制度。孔儒只不过是周儒的继承和延续发展罢了,所以孔老二以梦见周公为荣。而这也就是以维护皇家天下私利为目的的汉武帝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原因。而被后儒为己所用而篡改的面目全非的传世本《道德经》,以及被后儒故意歪曲误导以“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所有传世历史注解,如出一辙,皆为独尊儒术环境下,被绌道扬儒的儒家筛选淘汰出来而符合儒术需要的儒解本。所以,《道德经》早已不是司马迁所说的“道儒互绌”的道家学说,而成为了“内用黄老”、道儒互补的儒家经典。要不是帛书出土,后世人永远都不可能知晓真正的道学为何了。所以,帛甲《五千言》,就是至今为止能够真正了解道学原貌的唯一版本,包括帛乙在内的其它版本实际上都已成为或多或少的被篡改盗版!所以,后人只有全面作废清除盗版,把时间终止在抄写帛甲时——公元前337-306年,这才能彻底避免盗版的影响,防止上当受骗,也才可能真正读懂五千言,了解与把控道学的真面目。因为所有传世本及其儒解,在前306年之前战国时代,它们根本没有问世!摆在你面前的只有帛甲本。盗版何来?既如此,何不假设你就生长在当时,只能从帛甲研读理解道学,从而可以避免一切后人的盗版谬误和儒解扰乱,岂不美哉?!


        IP属地:北京4楼2021-07-02 14:34
        收起回复
            从帛甲研读,你将会看到一个从宇宙起源论起、图谋万世和全局之治的“五千言”治世科学论著!诚所谓“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的活证据是也!
            近古必存真!时间决定了真相。距离原作问世时间点越近,错谬越少,当然越代表原作本来面目。特别是很容易抄错的手抄本。帛甲好在埋在地下,等于让现代人穿越了2300多年的时空!如此千载难逢的机遇,却不珍惜,就象古玩,价值连城的古董,竟然和现代仿品混为一谈,那不是成了睁眼瞎又是什么?有人说:帛甲本和传世本之间看起来区别不大!确实,毕竟出于同源,它们粗看起来确是很像,但是人参跟萝卜更像——差别在于细节!
            看细节,帛甲本《五千言》是道儒互绌,传世本《道德经》是道儒互补。从五千言到道德经的演变,乃是儒术篡改嫁接到道学瓜藤上实现“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阉割过程。所以,帛书《五千言》绌儒,竹简传世的《道德经》挺儒,根本就南辕北辙了!
            现在符合逻辑的结论,就是老聃为出关而默写道学《五千言》交给尹喜用于交差的默写本,就是后来流传于世的有着共同“默写错误基因(如丢失“恒也”等)”的所有竹简本的源头。而周朝馆藏的帛书本,则是正版原本。老聃作为守藏史,记忆了正本帛书,但记错了不少。而正版被汉武帝罢黜百家销毁了,流传于世的就只剩下老聃的默写版了。所以世传老聃是原创作者,实际上是他记忆默写。如果帛书本不是于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前就入土埋藏了,那么后世就永远也不可能有正版了。这也是1970年代之前,一个绵延数千年的史实。
            那些拍脑袋就敢否定帛书五千言“不是最好的本子”砖家,实际上只有一个效果,那就是自证拿着个现代仿品或历史赝品,非议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古董是赝品的睁眼瞎一个,就剩下贻笑大方了吧?!
            王弼本比帛甲本晚了5个多世纪,可竟然有人以王弼本为准,非议帛甲本错伪!这不是典型的孙子骂爷爷血统不正的数典忘祖、颠倒黑白的愚蠢又是什么呢?实际上,帛书的“道可道也”,这一个“也”字就已经证明它才是真正的正版真品原本!因为后人删改简化绝不可能会增写也字!所以,也字被删的《道德经》,正是后人删改简化原文的铁证!可惜有些人本末倒置,有眼如盲,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说到底也不过是目的不纯,另有图谋罢了!


          IP属地:北京5楼2021-07-02 14:36
          收起回复
              实际上,这个思想体系早就产生与存在了,它就是与儒术相绌,“以百姓之心为心”,“道法自然”,推崇自然科学技术的中华文明正宗传统“黄老之道”之伟大道学思想体系。所以,大力弘扬东方文明和我们中华民族这个让美国人都想烧掉所有书(见附1)的绝世之学,让天下为公的民本道学思想体系,取代错误的西方文明马克思主义和儒术弃支,就是目前有效对抗西方文明世界的联合攻讦和造谣污蔑泼脏水恶行的唯一正确道路与方向。而去掉马克思学说错误影响的毛泽东思想,就是它的最现实的具体代表。


            IP属地:北京8楼2021-07-02 14:43
            回复
                韩非的五千言注解,是儒家挑选与允许保留下来的现今全部历史注解的起点。韩非生卒: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其解老喻老,如其“德者,得身也”等等,更多的是拉大旗为我所用,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与五千言批儒扬道的治国之道及论述,完全风马牛不相及。把完全互绌的道儒两家之道德仁义礼学说混为一谈,早就错得不堪入目了。而站在帛甲面前,之后的2300余年历史全都是虚无!留下的只有面前的帛甲《五千言》。虽然因为埋葬损毁,校勘复原参考出于同源的后来抄本成为必然,但复原之后,对原文的解读与注释,对于本为虚无的后来抄本及其注释,基本上就没有参考的必要性了。唯有如此,才可能完全避免受到后人的误导以及由此而来的先入为主的困扰了。面对一本唯有五千余言文字的原版著作,除了阅读原文,自己理解与考证以取得正确理解以外,你还能如何解读呢?也因此,这样的状态,才是正确解读帛甲本《五千言》并取得准确理解的惟一正确态度!而本文,正是本人以这样的正确态度与立场解读《五千言》的产物。所以,它与韩非及以后的全部历史注解尤其是儒解,完全无干且截然不同,甚至特立独行,扬道批儒,否定了全部历史注解。因此鹤立鸡群,也就顺理成章,毫不奇怪了吧?!


              IP属地:北京9楼2021-07-02 14:44
              回复
                  只可惜,帛书出土,东方文明的主干学说埋没几千年后重新现世,这么重要的历史性大事件,却未能引起国内人文学界和国家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学界专家们似乎都有一个奇怪的心理,就是抱残守缺,依旧顽固坚持旧有儒解,死抱着儒解道德经不放,不肯接受新出土的帛书本。即使校注帛书如高明者,也是时光倒流,竟然以王弼本为主校,就是要用玄孙的血脉去校正太爷爷的血统真伪,是否觉得很可笑?但这就是现实。因此,本人也不得不以帛书组的帛甲乙傅奕本对照表为主要依据,参照帛甲乙原帛从头做起学起,重新校注。一些久已不用无法打出的古字,则只能尽量改为现代同义字,原则是帛甲原字,尽最大可能保留不动,绝不妄改一字。当然作为手抄本,帛甲也抄漏错了不少字,参照帛乙汉简等本纠正补足并注明。受个人能力所限,难免会有不当不足之处,恭请方家批评指正。[2021.07]
                  附:洋洋洒洒十一卷《世界文明史》的作者,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Will Durant博士曾经说过:或许我们应该把每一本书都烧掉,只留一部《道德经》,并在其中找到智慧的总结。《世界文明史》是维尔·杜兰特的学术著作,是一部揭示人类文明遗产的旷世巨著,几乎涵盖每一时代,每一国家,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哲学、历史、教育、艺术、音乐、科技等领域。威尔·杜兰特(Will Durant,1885-1981),先后在美国圣彼得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后来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物学,并在杜威的指导下攻读哲学,1917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6年,他出版了《哲学的故事》,获得出于意料的成功。随后,他花了四十余年的时间完成了11卷的《世界文明史》。他于1968年获得普利策奖,1977年获得自由勋章奖。  


                IP属地:北京10楼2021-07-02 14:45
                回复
                  请问,楼主你所谓的帛甲本中的“道儒互绌”体现在哪里?你所谓的通行本中“道儒互补”又体现在哪里?


                  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1-07-02 15:06
                  收起回复
                    我以为你是读过历史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1-07-02 18:11
                    收起回复
                      楼主既然口称“黄老道学”,可曾读过《黄帝四经》?
                      如果你深入研究过《黄帝四经》,就不会整天纠结于“独尊儒术”。


                      13楼2021-07-02 22:07
                      收起回复
                        佩服。


                        IP属地:澳大利亚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21-07-03 06:05
                        回复
                          第一章[38] 去儒取道(去下德礼治,取上德道治)
                            上德①不德②,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③而无以为④也(默认: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也,具体划分为三档:上仁义礼)。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⑤;故失道。
                            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⑥也,而乱之首也。
                            前试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⑦居亓厚而不居亓泊,居亓实而不居亓华。
                            故去皮取此。
                          注:
                          ①、上德:“禅也者,上德授贤之谓也”(郭店楚简:《唐虞之道》),所以儒家的上德,是指尧舜传贤不传子的禅让品德,与道家“无为而无以为也”定义的上德截然不同。所以《五千言》这里的上德与儒学无关,而是代指道学。上德定义中的“无为”二字就是实证。第四章的“上德如浴”则是另一旁证。
                          ②、不德:不,古同“否”,加在名词前面表示否定。所以,不德,就是否德。这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有什么德?当然只能是上德。那它可能否定上德吗?所以否德只可能是否定下德!这样,这一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按逻辑只能是:上德否定下德,是以有上德。帛甲原文缺损,说不清了。只能用有篡改的帛乙。按行文逻辑,必须如此理解才正确。类似的,“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下德不失之德,当然只能是下德,即“下德不失下德”,是以无德?明摆着有下德,怎么可能无德?所以,只能是无上德。即“下德不失下德,是以无上德”。证明开头两句话,作者就是用于区分上德下德并明确上德否定下德。所以,无为的上德代指道学,无上德的下德当然就则只能代指周儒了,德仁义礼“故失道”也证明了这一点。同时也证明,《五千言》中所说的德,分为道学上德与儒学下德两种,其内涵完全不同,切记不可混淆。作者否定的德如“不德”、“失道矣而后德”之德等,都是指儒学下德。
                          ③、无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即一切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绝不自以为是、自行其是。
                          ④、无以为:没有既定个人目的或私欲。
                          ⑤、乃之:“乃攘臂推行礼”的倒装句型,以强调“攘臂”行为。“之”代指推行礼的行为。传世本因注释者理解错误而错改为“扔之”或“仍之”。
                          ⑥、泊:浅水湖。传世本错改为“薄”,以致文意全拧了。
                          ⑦、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这里作者是指具有治世责任和需要者,也是本书的授课对象或学生。
                            全章断句与结构分析: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1、区分上下德以区分道儒两家。上德代表道学,下德代表儒学。上德否定下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德定义,无为是道学经典特征)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
                            (2、区分辩识上下德及下德的具体表现上仁义礼的内涵与实践差异)
                            故:失道。
                            (3、辩识结论:如此的下德即上仁义礼,皆失道)
                            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4、儒德仁义礼之间关系是梯次下滑,一蟹不如一蟹,共有特征是失道)
                            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5、到了最终的礼制,已成为忠信构成的肤浅水泊与祸乱之源)
                            前试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6、总结前面试探结果并揭示根源:前面1到5试探辨识出来的恶果,皆源于道治华而不实未落到实处,而这也就是产生周儒德仁义礼愚蠢行为的源头原因)
                            是以:大丈夫居亓厚而不居亓泊,居亓实不居亓华。
                            (7、所以,大丈夫当然要推崇道治而避免落入礼治浅泊,落实道治而非华而不实)
                            故:去皮取此。
                            (8、这样,这里“皮”也即彼之所指,当然就很清楚了,就是下德也即周儒之礼治失道理论;而“此”,则代指“以道立天下”的道学了。因而去彼取此就是去下德取上德或去儒取道。
                          参考译文:
                            上德否定下德,所以有上德;下德不失下德,所以无上德。
                            上德一切按自然规律办事而没有私欲目的。
                          上仁刻意推行仁,也没有私欲目的;上义刻意推行义且有私欲目的,上礼则推行礼而无人理睬,因而乃挽袖子捋胳膊上前强拉硬拽。所以,上仁上义上礼皆失道了!
                            失去了道呀,才轮到下德,失去了下德才轮到仁,失去了仁才轮到义,失去了义才轮到礼!礼制这个东西,就是由忠信聚集的肤浅水泊和一切祸乱的源头。
                            前面试探辩识的这一切,道治虚华未落实处,就是一切愚昧产生的源头。因此,大丈夫一定要推崇道治,摒弃礼制的肤浅水泊;脚踏实地落实道治而摒弃一切华而不实。
                            因此,一定要去除下德礼治,全面落实上德道治。


                          IP属地:北京16楼2021-07-03 10:45
                          收起回复
                            简评:
                              本章作为全书首章,作者开门见山,首先区分道学上德和周儒下德,宣告上德否定下德,去下德取上德,等于一槌定音,奠定了全书去儒取道的基本宗旨和基础!剩下的就是展开论述何为以道治国以及如何“以道立天下”无为治世的方式方法等具体内容了。所以,本章乃是全书提纲挈领之作,是五千言的开场白,绌儒扬道论战的出发点,也是正确把握、理解《五千言》的入门点。所以,必须重点关注、正确理解,方能奠定读懂全文的基础。
                              因此,作者本章的论题与论点,也根本不是什么历史上的所谓古圣先贤或现代的砖家叫兽们注解的八竿子也打不着的什么论德,而是以周儒德仁义礼皆“失道”的共同缺陷为例证,论述“以道立天下”之道治的根本性、重要性和必然性所在。因此,去儒取道以及坚决落实以道治国,就是作者给予他的“大丈夫”学生的唯一正确出路和选择。
                              由此可见,本章乃是对于儒家:“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所鼓吹的以德治国及其仁义礼智信等三纲五常学说的彻底打击与否定,强调唯有全面推崇落实道治才是唯一正确出路。这才是作者写作本章的真正目的和论题论点所在。所以,作者开言就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否定下德是以有上德)之结论,根本就不是心血来潮的随意之作,而是以否定周儒的下德治国为实证和入门台阶,给出了:“道治才是真正的治国之道”这个立场鲜明的绌儒扬道结论!所以,把它作为第一章,首先提出德仁义礼皆失道而必须“去皮取此”即去儒取道,其实就是为了开门见山,首先把道论提出并摆上桌面,然后再徐徐论之与解答:何为道?如何以道立天下?如此安排全书的布局与结构,当然可以说是深思远虑同时独具匠心之作!
                              而读者学了第一章,如果你就能够产生与心存“什么是道?道治?”的疑问 ,就说明你一只脚已经踏人了道门了!因为《五千言》,其实就是一部关于治国之道的论战性著作。


                            IP属地:北京18楼2021-07-03 11:40
                            回复
                                不过,至今为止所能看的全部历史注解,却都是竭力掩饰这一真相的故意歪曲误导之言。其中广受世人尤其是砖家叫兽吹捧的王弼、韩非等注解就是典型。为什么呢?当然因为它们都是独尊儒术淫威下被后儒有意汰留的符合绌道扬儒需要的歪曲儒解注释。儒家既然独尊了两千多年,它能容许绌儒扬道的真正道学《五千言》公然批儒吗?要不是为了“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以弥补自身缺少哲学本体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致命缺陷,恐怕早就把五千言罢黜禁绝了,哪里还会殚精竭虑去删改原文歪曲误导,颠倒上下篇序去炮制什么儒家经典《道德经》呢!那不是主动替对手道学作宣传吗?
                                比如一开篇,韩非的注解:“德者,得身也”。而王弼是:“德者,得也”。二人的认识显然一脉相承,师徒情深。但结合原文来看,“德”真是如二人所言指“得”吗?如是,那么“德”畜之,还是“得”畜之?可见二人所言“德”之为“得”,皆与五千言毫不搭界,都是他们个人的主观想当然胡扯。上德,就是上得?得畜之?含得之厚?……这不是胡扯又是什么?!所以,两人的注解,完全偏离了原作内涵,纯属胡扯一通,故意误导后人。还远不如河上公:上德谓太古无名号之君,德大无上,故言上德也。至少河的上德,是指上德之人,而与什么的“得”无关。就拿儒家自身来讲,也是:“禅也者,上德授贤之谓也《唐虞之道》”,从而儒家的上德,也是指上德之人,与二人的什么“得”这样的公然歪曲误导胡说八道毫不相关。


                              IP属地:北京19楼2021-07-03 11: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