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吧 关注:91,482贴子:1,135,759
  • 9回复贴,共1
看了很多遍,可从来没有一次看完整过。闲来无事,想写下自己的感悟。一方面督促自己,另一方面吧友如有不同想法,也请指正。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1-09-26 02:37回复
    第一章 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自译
    可以言话的“道",不是道的本质
    正如人赋予物品的名称,不是它的真名
    虚无,是天地的初始状态,
    从无中诞生的"有",是万物的开端。
    所以,常跳出"事外",以上帝视角观其奥妙。
    常"置身其中" 以观其事物的端倪和界限。
    无和有,一脉相生,名称确又不同(正如太极中的黑与白),无和有同样可称"玄妙"
    玄之又玄,方为真理(大道)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1-09-26 02:39
    回复
      第二章 为而不恃,功成弗居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自译
      人们知道美之所以为美,是因丑陋的存在。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是因恶的存在。
      所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事物对立是自然常存的。
      故,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不加干涉以自然发展,生养万物却不占有。培育却不依仗,功成而不自居。正因不居功,功劳才不离他而去。
      注;第三节个人看法,作者以善恶对立,相辅相成作比喻,不是真让人什么也不干,教育也不去劝导。无为的目地是为了对立的有为,不言之教,是为了真正的教导。且最后一句,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不去居功,功劳才不离去, 不居功的目地,正是为了居功。不去对孩子强加干涉,是为了更好让孩子自我发展。以身做则,比单纯的告知更能让孩子得到理解。成就了业绩而每日炫耀。只能让他人迅速消耗掉好感。不居功自傲,才能真正享受功劳带来的好处。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1-09-26 09:54
      收起回复
        第三章 圣人之治,无为而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自译
        挺好理解,也没什么可译,
        问题在于,这一章争议极大。
        一种说法是,帝王之术,愚民之策。单从帝王之术来说,说的一点都对,即使是现代,奶嘴计划、推崇娱乐,转移阶级矛盾、控制社会舆论等等等等今人可比古人玩的花多了。
        但本着第一章的前提思想换个角度去理解。
        那么把"圣人"理解为"上位者",民理解为"下位者"。
        你是领导,员工对于你来说就是民。
        你是家长,孩子对你来说就是民。
        甚至于对自我而言,想改变未来,过的更好的你,当前状态的"你"也是民。
        "智者"=居心叵测“智巧”之人,也可以理解为伊甸园的蛇,内心的欲望。
        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让"民"心中没有“标杆”,使其不争、不盗、不乱。
        "圣人之治"在于虚“民”之欲,饱其口腹,弱其太过远大、飘渺的志向,增强民之骨(内心、真正能让它强大的内在)
        使"民"不为太杂乱的思想扰乱,不为"欲望"所控制。
        使"智者"无可奈何。
        施行此"无为"之策,那么便没有治理不好的"民"了。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1-09-26 13:20
        回复
          第四章 挫锐解纷,和光同尘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自译
          道虚无,其作用却无穷无尽。
          其妙无穷,如万物的之本原。
          挫万物锋锐,解其纷争,调其光辉最终混同于尘世,
          虚无缥缈却又有如实物。
          我不知道由什么孕育,应该在天帝之前吧。
          第四章的挫锐解纷,和光同尘在五十六章中同样出现,我个人认为排版错误,上下文不通。将这段删除,渊兮,似万物之宗。湛 兮,似或存。这样更加自然流畅。
          另附纯阳真人解注
          守道不盈,则知渊源之妙,方明道之宗旨,而知万物之本源。此大圣人方能,稍有盈则溢,或者有坚其志,不至于盈,而方能造 到大圣人。知宗万物者也,岂不渊乎!不乱、不扰、不纷、不散、不耗,如此性光方现,使我静内生光,才能知其妙,明其理, 方得深入其奥。
          ——纯阳真人
          真人这段很有感悟,现代人碎片化学习很严重。手机能带来极大便利,但知识点极多,且太乱太杂,耗费太多时间,最终又浅尝 即止,
          一无所获。
          我们目前95%的著作都在抄袭前人,抄袭真正的伟大经典。或许用抄袭并不合适,但借鉴是一定的。
          作为普通人,为什么不熟读经典,并且真正的融会贯通?如数学般知道解题思路,那么无论题目怎么变,人生遇到何种难题,都 会迎刃而解了。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1-09-27 10:24
          回复
            第五章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自译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不正如橐龠(tuóyuè,古代的风箱)一般么?
            中空而无穷尽,动则愈出。(这里的动指鼓动风箱,古人还不了解空气的概念, 越多的言词,加速穷尽,不如守中。)
            天地的不仁,以美国凯巴伯森林为例。为了保护鹿群,将狼群灭杀。没有了天敌的鹿,迅速繁殖,吃光了森林的植被。先是大面积饥饿死亡,再是疾病横行,最终只剩下一群病鹿苟延残喘。保护鹿群的举动,却最终伤害了鹿群,也伤害了森林。
            这就是天地“不仁”的原因。
            人类社会的“不仁,可以搜一下建国初期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所引发的一系列后果,不多赘述。总之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公平不可能存在。
            这便是圣人的“不仁”了。
            刍狗是祭祀编的草狗,祭拜时尊敬,不祭拜时随手丢弃。如同天地圣人,面对万物百姓,即仁爱,也残忍。保持中立状态。
            天地如风箱,虚无但又无穷尽(古人对空气没什么概念)越是鼓动风箱,风反而越来越多。
            所以过多的言辞、政令、干涉,所产生的变数越大。不如像天地圣人一般保持中立的姿态。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21-09-27 21:11
            回复
              第六章 玄牝之门,谓天地根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自译
              谷神、玄牝等具体含义有较大争议。 本章表达主题八个字可概括。道近无穷、取之不竭。
              附古人标注、
              中虚故曰谷,不测故曰神。天地有穷而道无穷,故曰不死。
              ——司马光
              谷,养也。人能养神则不死也。神,谓五脏之神也。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精,脾藏志,五脏尽伤,则五神去矣。
              ——河上公
              中虚指胸腔,不测我个人认为就是意外危险。
              谷神很有可能指生死轮回。
              另一种说法指谷是山谷,神指运动的状态(出自B站up钱丢丢)
              或者干脆翻译成谷物之神,不会消亡。
              无论解释,都代表着对立,生与死静与动,阴与阳。
              写到这,我的第一个念头是太极。
              那么再译一遍
              事物的对立是永恒不变的,这便是"道"的来源。
              而道,又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根本。虚无而又有如实质,妙用无穷。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21-09-28 17:47
              回复
                第七章 以其无私,故成其私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自译
                车轱辘话,没什么感想。
                可以作为第二章的补充。
                强调无为是为了有为,无私为了其私,功成弗居,是以不去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21-09-28 22:11
                收起回复
                  第八章 上善若水,不争无尤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自译.
                  最好的德行,如水般。
                  水利于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能呆在任何众人厌恶的地方,
                  因此,水最接近"道"
                  如水一般,
                  处世谦卑,心态沉稳,与人为善,言出必行,为政有条有理,办事发挥能力,行动把握时机。
                  不争方才无忧。
                  老子心中认为最接近"道"的事物是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后一段描述人应该向水学习的地方,也是老子倡导的为人处世 方针。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21-09-30 12:54
                  回复
                    第九章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自译
                    手里握持的太满,不如放下。
                    太过于锋利的东西,不能长久保持锋利。
                    金玉堆满屋子,不能长久相守。
                    富贵而娇纵,必埋下祸根。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感悟:本章讲的是物极必反,过刚易折的道理,引出功成身退也是"天之道"
                    但不能为了"不折"而不刚",五个段落都有代表"极"的词,太满那就少抓点,过钢易折那就别过于锐利,富贵而骄那就别过于骄纵 。
                    持、揣、金玉、富贵、功劳,本身是没有错的,错的是"太过"而不自知。
                    正如身为普通人,以圣贤之言的标准强求自己,这本身就是大错,每个人的"极"都是不同的,这个"极"如何评定标准?个人认为 如果是善事,在于你的心里。如果是恶事,在于普通人的一般常识中。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21-09-30 13: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