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藤下吧 关注:7贴子:284
  • 0回复贴,共1

一首《临终忏悔诗》背后的故事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全唐诗》第七百一十五卷收录了一首“临终诗”,作者薛准唐朝末年人,曾官至员外郎。员外郎是尚书省下属部门的次官,官位不算小。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或局级。
大家知道,《全唐诗》共收录了五万二千多首诗,辑存了二千二百多位诗人。这个薛准却只载了一首,为什么还值得占个位置存而不删呢?因为诗里包含了本人大半生的作为。特临终前的一幕经历的场景非常独特,这活生生的事实,对他人有巨大的教育警示作用。看了一些注解后,才知道虽然只一首诗,也确有留存下来的必要。
下边是他留诗前的所作所为。
黄巢造反造成社会动荡,危难中的国家正需要官员去组织力量,动员民众,平乱扶正的时候,他却弃职而逃,连继母也弃之不奍了,自己逃往了安全地区。他就到江西一带没有动乱的地区游逛。一次在江西吉州一带游历时,当地阁皂观举行道教法事活动,他获准参观。道士开始升坛做法事不久,薛准忽然大叫一声“中箭”,神情与声音都显得非常痛苦倒在地上。缓过来后,他请人借笔砚给他,他一边念一边写的作了一首“临终忏悔诗”。是:
“旧国深恩不易酬, 又离继母出他州。
谁知天怒无因息,
积愧终身乞速休。”
诗写完倒地而亡,再也没有醒来。
诗的意思明白易晓:
国家和社会培养了我,给了我以高官厚禄,给我了大恩德;当国难当头急需有人组织力量来挽救时,我却逃亡了,而不是去酬报;以至于连继母也弃之不顾。我(这样的人)真不该再活在世上!神人怒箭射我,是理所当然了!
对于今天,有人做了恶,侵害了他人、团体或国家利益,认为侵害就侵害了,拿到手就是便宜,根本没有什么报应不报应的观念的人,真得好好想想了,不要像薛准一样,报应来了想回头也来不及了。


1楼2021-12-05 22:5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