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的潭吧 关注:98贴子:13,029

红楼梦十五讲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2-08-02 18:50回复
    爱将笔墨逞风流,庐结西郊别样幽。
    门外山川供绘画,堂前花鸟入吟讴。
    羹调未羡青莲宠,苑召难忘立本羞。
    借问古来谁得似?野心应被白云留!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2-08-04 19:12
    回复
      碧水青山曲径遐,薜萝门巷足烟霞。
      寻诗人去留僧壁,卖画钱来付酒家。
      燕市狂歌悲遇合,秦淮残梦忆繁华。
      新愁旧恨知多少,都付酕醄醉眼斜。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2-08-04 19:12
      回复
        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现,有正有闰,以至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傅粉,千皴万染。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2-08-04 20:28
        回复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2-08-04 20:35
          回复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首先在于人物写得好,创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曾经有人做过统计,说《红楼梦》里的各色人物共有四百多个,后来又有人说七百多个。总之在长篇小说中,这是人物写得最多的一部作品。当然,问题不在于人物写的多少,而在于这些人物是否有典型性。《红楼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书里面的人物很多都是典型,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个性。贾宝玉不用说了,可以称得上世界文学中不朽的典型之一,至今保留着艺术魅力。曹雪芹写贾宝玉,并不总是一味颂扬,相反,贬他的地方也不少。如说他呆,说他傻,说他狂,说他简单、轻信、鲁莽,甚至叫他周围的人物奚落他、轻贱他、嘲笑他。特别是贾宝玉出场时的两首《西江月》,简直把他说得一无是处。第二首的后四句竟是:“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纨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然而这是摹拟世俗的眼光来看贾宝玉的,越是这样写,越显示出贾宝玉的不同流俗。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2-08-04 20:39
            回复
              薛宝钗成了封建道德的牺牲品。但薛宝钗又不是封建道德的简单工具,她具有现实的人的全部丰富的个性。在封建社会,再没有比她更会做人的了。浑厚、随和、安分、贤惠,是她的特点。她有才,但不愿轻易表现;有识,不到关键处不做主张。心计藏而不露,处世圆而不方。待人宽而讲原则,语言温和而心性刚强。阴险吗?偶尔有一点,但不容易察觉;冷酷吗?确不乏例证,但做得极其自然。这是个永远争论不休的艺术形象。她只配作婚姻的配偶,而不能成为爱情的对象。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2-08-04 20:40
              回复
                王熙凤写得好,好在她的独特的个性和富于个性化的语言。文学人物的艺术画廊中,像王熙凤这样高度个性化的人物不是很多。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个性化程度诚然都是很高的,但和王熙凤相比,也不能不略感逊色。因此典型化和个性化两个概念,既相一致,又有可以区别的一面。
                王熙凤出生在四大家族之一的金陵王家,自幼当男孩子养,小名凤哥儿,虽是女流,但识多见广,性格泼辣,杀伐决断,男人也比不上她。凭着才干和王夫人内侄女的特殊身份,她成为荣府威重令行的管家奶奶。秦可卿死后,她又受命于贾珍,协理宁国府。她既有大家闺秀之雅,又有市井平民之俗,也有泼皮无赖之泼。论手段,鹰骘不能比其狠;论心机,蛊虿不足喻其毒。兴儿说她:“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可谓凤姐性格的真实写照。但她模样儿标致,神韵飞动,口角锋芒,言语诙谐,人们又怕她,又恨她,又爱她。荣国府如果离开王熙凤,灵魂就失落了;《红楼梦》如果没有王熙凤,读者兴趣就黯然了。王熙凤的性格塑造得如此突出,是和她的富于个性化的语言分不开的。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写王熙凤是:“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刚一出场,就先声夺人。第六回接见刘姥姥,一面大摆其谱,一面大哭其穷,假话说得像真话一样。宁府一个人误了点卯,她立即予以发落,说:“明儿他也来迟了,后儿我也来迟了,将来都没了人了。本来要饶你,只是我头一次宽了,下次人就难管,不如现开发的好。”喝命打了二十板子,又革去一月银米。凤姐之威,栗栗可闻。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2-08-04 20:43
                回复
                  第十五回水月庵老尼净虚向凤姐求情,凤姐说道:“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其刚愎霸道的个性,跃然纸上。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2-08-04 20:44
                  回复
                    《红楼梦》对封建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多方面的。作品虽然主要以贾府的盛衰为场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和婚姻的悲剧为主要线索,以十二钗的命运遭际为纲领,但曹雪芹实际上并没有局限在这里,而是把他的如椽之笔伸展得更深更广,触及到从人生到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侧面。诚如晚清的一位评论者所说:“此书才识宏博,诗画琴棋、骈体词曲、制艺尺牍、灯谜联额、酒令爰书、医卜参禅测字,无所不通,迥非寻常稗官所能道。其地则上而廊庙宫闱,下而田野荒寺;其人则王公侯伯、贵妃官监、文臣武将、公子闺秀、儒师医生,清客庄农、工匠商贾、婢仆胥役、僧道女冠、尼姑道婆倡优、醉汉无赖、盗贼拐子,无所不备,维妙维肖;其事则忠孝节烈、奸盗邪淫,甚至诸般横死,如投井投缳自戕、吞金服毒、撞头裂脑、误服金丹、斗殴至毙,无所不有,形容尽致,可谓才大如海。”(45)确实可以称得上封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而就涉及的知识领域来说,又可以看做是18世纪的一部百科词典。同时,《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居有特殊地位,既是古典小说的典范,又是整个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典范。包括诗、词、曲、赋、偈、诔、联对、匾额、说书、尺牍、谜语、酒令、笑话、百戏、曲艺、杂技,以及音乐、绘画、建筑、工艺美术和诗论、词论、画论,应有尽有,真可以说是文备众体。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2-08-04 20:49
                    回复
                      再说《红楼梦》作者本身,是希望永远不被人解读呢?还是希望终究能得到知音,得到解读呢?我认为作者是希望能得到人们的解读的,不然就不会做出“谁解其中味”的感叹来了。但是,再进一步来说,我认为曹雪芹既不是希望在他的时代人人都能解读,也不是希望在他的时代人人都不能解读。曹雪芹处于他的特殊的时代环境,他希望在他的时代,有一部分人永远也不能解读。他所以要用“假语村言”,将“真事隐去”,就是为了要躲避这些人,以免造成文字奇祸;而对广大的读者来说,他是极希望人们能读懂他的书的。至于百年之后,那他就更希望能得到人们的普遍理解了。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2-08-04 20:58
                      回复
                        终身大事,一生至一死,非同儿戏,只要我拣一个素日可心如意的人方跟他去。若凭你们拣择,虽是富比石崇,才过子建,貌比潘安的,我心里进不去,也白过了一世。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2-08-05 14:07
                        回复
                          在《红楼梦》以前的爱情描写,基本上只有一种模式,这就是“一见倾心”或“一见钟情”式。这种方式,也是社会的现实反映。因为在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非礼勿视、非礼勿言”,男女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如何可能恋爱?所以难得有机会“一见”,自然也就“钟情”了,这是封建社会的礼教所造成的。除此以外,就是非婚姻的性关系,或者完全封建式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两种当然都不是恋爱或爱情,所以这里无须论及。
                          曹雪芹笔下的宝、黛爱情,却与此完全不同,是一种全新的爱情方式。一是男女双方从孩提时起,即朝夕相处;二是他们的爱情是渐生渐长渐固,固到生死不渝,而不是“一见倾心”;三是在爱情过程中,还有曲折,还有新的人选的加入,还有在生活中的自然比较,到最后才凝结成永不变更的宝、黛的生死爱情。所以,曹雪芹笔下的宝、黛爱情,从爱情的方式来说,也是反传统的,全新的,以前从未有过的。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2-08-05 14:08
                          回复
                            成书过程,以前有人研究过,至今仍有人在研究,也发表过有价值的意见。但我以为如果光从某一方面看问题,比如说小说的楔子或脂评中的某些话、几种早期抄本的差异(研究这些当然都非常重要),而不首先从根本问题入手,进行全面考察和合理推断,不严格鉴别所据材料的可信程度,并合乎情理地解释一些彼此有矛盾的说法,特别是如果考虑问题不能抛开一些久已形成的观念而重新加以审视,恐怕很难接近事实的真相。
                            的确,有些积久的成见会成为探索成书真相的障碍,犹如前进路上弥漫着的云雾,如果摆脱不开它的影响,就会不知不觉地削减我们追求真理的勇气和必须具有的冷静、客观态度。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22-08-06 19:58
                            回复
                              人们总以为曹雪芹也像他所创造的人物形象贾宝玉那样,生来就厌恶仕途经济,所以能否读书做官,根本就不在乎。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曹雪芹很自负,又“狂”又“傲”,看不起那些名利场中热衷于营求的人是无疑的。但这不等于他对自己一生注定无缘科场的命运也无所谓。功名对于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是今天我们难以理解的。雪芹自然也会对命运的不公,感到极大的怨恨和悲愤。敦敏说他“燕市哭歌悲遇合”,他“哭歌”的不幸,又岂止是生活贫困,他是被“入了另册”的,被宣告了科场之路不通。我以为《红楼梦》开头说到的那块补天石(虚拟作者)的遭遇,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雪芹自我境况的写照,只是往往为大家忽略过去而已。他写道:
                              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这里所谓“煅炼”,脂评以为是喻“学”,如谓:“煅炼后性方通,甚哉,人生不能学也!”这与东坡“人生识字胡涂始”诗意一脉相承;小说中也有“却因煅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二十五回)的话。又评曰:“煅炼过尚与人踮脚,不学者又当如何?”是喻人学得知识,没有问题。对“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等等,脂评或批为“便是作者一生惭恨”,或说“惭愧之言,呜咽如闻”,都直揭出此即作者自况。“补天”的含义不正是通过举业,进入官场,为朝廷效力吗?还有一条脂批最有意思,说道:
                              剩了这一块便生出这许多故事。使当日虽不以此补天,就该去补地之坑陷,使地平坦,而不有此一部鬼话。
                              这话一看便知,是雪芹长辈说的(后详)。他把《红楼梦》之写成,归结为雪芹不能与别的年轻人一样通过科举之途去安邦治国(所谓“补天”),而又不甘心去干些诸如做工务农之类社会所需的平凡的事,在惭恨孤愤的心情下,就选择写小说传世了。这里叫“鬼话”,固然是长辈对小辈所撰书的谑语,但也不无可玩味处,“鬼话”的“话”,可有二义:一是话语,“鬼话”意同胡说八道,亦即“荒唐言”;二是故事,即“话本”之“话”,“鬼话”是作鬼者的故事,可见其中人事,大多已成陈迹了,犹元人记已故戏曲作者资料的书叫《录鬼簿》。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22-08-07 00: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