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蝉声吧 关注:13贴子:1,806

红楼梦的想法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国际惯例。


1楼2010-07-07 21:29回复
    第二楼,因为惯例,所以悲剧地从三楼开始


    2楼2010-07-07 21:30
    回复
      红楼梦中后四十回的故事,个人想法


      3楼2010-07-07 21:31
      回复
           此回的回前总批:“且伏二进,三进,及巧姐之归宿。”从正面,从现实意义这个角度看去,刘姥姥是“贾府兴衰的目击者和见证人”。然而“见证人”毕竟是个旁观者,虽然说“三进”后,为救巧姐刘姥姥直接介入了贾家的家务,但那已是尾声了。所以如仅从正面看去,刘姥姥其人及事,无论如何也说不上是“数十回后之正脉”的
        大观园是为元妃省亲而盖的,它是贾府“盛”的标志。如今贾府开始衰落,向衰的方面转化,这园子也将逐渐地“化”光,这个“化”的过程也就是贾府日益消耗,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而完成这个过程需要两年的时间。 黛玉说“要照着样儿慢慢的画(化)”,她说的“样儿”,是指游大观园的情景,不过画(化)完后不是“行乐图”,而是《携蝗大嚼图》。这《携蝗大嚼图》是幅灾难图,它是由后八回中以抄大观园为中心事件的一系列灾祸所构成的。因为《携蝗大嚼图》是由游大观园演变而来,所以游大观园和抄大观园在细节上也将相互照应。
        是放债时得罪人。具体执行任务的来旺已深有体会,就更不用说凤姐是如何得罪人了。从来旺家的话中,我们还知道,这得罪的人并非指那些借高利贷的外人,而是贾府自己家里的人。放债跟贾府自家的人有什么利害冲突呢?这就更令人不解了。其实答案就在第三十九回,因为放债,凤姐透支了月钱,使得月钱发不下来,这才引起了公愤。
        这都说明凤姐因为放债招来众怒,引起公愤。,暗箱操作,平儿还帮她保密。如今是再也瞒不住了,放债已成了公开的秘密。甚至还怀疑凤姐是挪用公款自己私用。以邢夫人为首的那帮人,凡凤姐对头,肯定会利用此事大造凤姐的舆论,而且王夫人
                 也似乎在为了撇清自己而与凤姐划清界限。正在失势,情况大不如前的凤姐,面对这可怕的舆论,又因为关系到众人的利益,对于挪用公款的问题,不得不向公众作个交待,不得不来个说清楚    当初袭人说凤姐“何苦还操心”,因为涉及到贾府的内务,平儿没有回答。这次凤姐为了表白自己主动说了出来。凤姐说:“我也是一场痴心白使了,我真的还等钱作什么,不过为的是日用出的多,进的少。”所以只得“千凑万挪”,不消说月钱自然就挪进去了。
        “出的多,进的少。”这是个总的原因,也是长年累月的事,尤其是每年到了八月,月钱就更难发下来。这又是第三十九回平儿没有说,而第七十二回凤姐不得不交待的问题。每年八月有个特殊的情况就是要给贾母做生,贾母的生日是八月初三,为了做生,贾府的开销非常大,尤其这次恰恰又是贾母的八十大寿,其费用更是可想而知了。即使放债的利息已经收回,并有了足以发放的月钱,在眼前贾母做生急需用钱的情况下,也得挪用了。事就是这样的事,说却不能明说,说了就是把贾母推向台前,责任就在贾母身上,如果因此得罪了贾母,后果就更严重了,失势的凤姐如今只剩下贾母这个唯一的靠山了。但又不能不说,不说的话就难以把自己洗清,责任也承担不起。两头为难的凤姐只好拐弯抹角地借说老太太生日,太太(王夫人)如何为难,如何变卖东西才把“遮羞礼儿搪过去”。最后又表白自己,说自己陪嫁的自鸣钟也卖了,贴了进去。这样凤姐总算说明了月钱为什么发不下来的原因。然而这又如鸳鸯说的“未免又治一经损一经”。当初平儿保密不愿向袭人说明的贾府的窘况,如今凤姐在迫不得已的形势下公开暴露出来。
        第七十二回凤姐说放债的事,最后说到连自己的陪嫁,那口金自鸣钟也卖了。这又正是刘姥姥一进荣府时在凤姐房里见到的那个轰轰烈烈地敲打着的,象征着“钟鸣鼎食之家”的自鸣钟。真是草蛇灰线,伏线千里。
            第三十九回,作者写完凤姐挪用公款放债的事后,接着便是平儿回家,见到刘姥姥和板儿来了,句中特别点到“打抽丰”三个字。与之相应,第七十二回,作者写凤姐放债并引出贾府的内耗之后,接着写宫中太监到贾府来敲诈勒索,也就是“打抽丰”。
        


        7楼2010-07-08 13:36
        回复
                  
                    写完内耗,再写“外祟”,由此可以看出前后两大部分在结构上的对应关系。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初次出场是“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并带来“瓜果”(意味着“瓜葛”),文中写道:“平儿忽见上回来打抽丰的刘姥姥和板儿来了。”
                  
                    两次出场,作者都特意点到“来”字,它们之间的呼应不仅说明后者是前者的继续,而且还在于暗示否卦中的“小来”。刘姥姥两次“打抽丰”,第一次得银二十两,第二次得银一百两,外加一些财物。这些银子对刘姥姥来说是个不小的数目,但对于贾府,却是“拔根寒毛”,根本算不得什么,贾府决不会因损失这一百二十两银子而败落。不过前面已说过,刘姥姥是个“母蝗虫”,是个灾祸的象征,她的“打抽丰”对于贾府来说是个不祥的预兆,将给贾府带来灾祸。第七十二回,宫中太监到贾府来敲诈勒索,就是刘姥姥“打抽丰”的印证。
                  
                    在这回凤姐与来旺家说完放债的事后,接着讲了一个梦,说梦见宫里的娘娘派人来向她要锦,凤姐不给,那人就夺。凤姐“一语未了”夏太监派小太监来借银子,开口就是二百两,说是借,可从来没还过。
                    小太监道:“夏爷爷还说了,上两回还有一千二百两银子没送来,等今年年底下,自然一齐都送过来。”凤姐笑道:“你夏爷爷好小气,这也值得提在心上。我说一句话,不怕他多心,若都这样记清了还我们,不知还了多少了。只怕没有;若有,只管拿去。”
                    可见光夏太监所勒索的银子就不计其数。把小太监打发走后,躲在里面的贾琏才敢出来。贾琏无可奈何地说:“这一起外祟何日是了!”还说:“昨日周太监来,张口一千两。我略应慢了些,他就不自在。将来得罪人之处不少。这会子再发个三二万的财就好了。”贾琏的话已埋下伏埋,日后贾府垮台很可能就与因供奉不起这帮大太监终于得罪他们有关。
                  
              因为元妃是贾府的政治靠山,为了维护元妃在宫中的地位,就不得不笼络那些有权势的大太监,这些太监便趁此机会向贾府敲诈勒索。虽说贾家已窘迫到卖物、借当的地步,却仍不敢回绝他们。贾琏把这些太监叫做“外祟”,这起“外祟”,完全是因元妃而招致的,这也是“没有家亲引不来外鬼”。
                  
          。”元春选妃给贾家带来“鲜花着锦”之盛的同时,也给贾家招来了“外祟”。(贾琏语,“这一起外祟何日是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元春选妃,贾家盛也在此,败也在此。 刘姥姥的故事与贾府失火,这两件事同时发生,决不是偶然的巧合,它们有着直接的必然的因果关系。
          刘姥姥这个“母蝗虫”是灾祸的象征,她的故事同样也具有象征性。因为故事与火有关,所以贾府失起火来。贾母说得很清楚:“都是才说抽柴草惹起火来了”, 所以贾母所看到的“火光犹亮”的“东南上”,应是“贾氏祠堂”的方向。当初,失火之处虽然众人瞒着贾母,然而贾母根据亲眼所见,不会没有自己的判断。第五十三回,贾母在宁府祭祀完毕,临走时嘱咐尤氏:“好生派妥当人夜里看香火,不是大意得的。”意思很明白,是为了防止火灾,因为眼前的祠堂、香火,令贾母想起那次听刘姥姥讲祠堂烤火的故事而发生火灾的事,所以特意叮嘱尤氏注意香火。
          


          8楼2010-07-08 13:36
          回复

            雨村则在冰冷之异疆苦撑,又过了几载,也一病而亡了,可悲可叹。正是:
            菟丝引蔓附蓬麻,积金攒玉谁嫌多,祸不寻人人自取,恶人自有恶人磨。 ?
            情节概括:又不知过去多少年,宝玉湘云一路漂泊流离。展眼又是中秋之夜,两个在街上踱步,见街上家家张灯结彩,热闹非凡。。。。。湘云不禁泪落如雨。两个见几处府里开启轩敞,饮酒赋诗,不觉含泪每人赋吟月诗一首,以抒心怀。宝玉吟道: ?
            ?人间今夜又月圆,兴衰谁问是何年?
            ?多少飘泊白发泪,仰望暖溶慈母颜。
            湘云也吟道: ?
            ?年年月圆照行客,几家把盏几僵卧?
            ?莫怪青天月无情,沧海桑田皆寂寞。这个宝玉是鄄家宝玉更合理
            情节概括:石头经历人间一番梦幻,对尘世不再眷恋,从此屹立青埂峰下,自为返璞归真。后人赋诗一首总结道: ?
            ?豪华去后笙歌散,兴亡阅尽泪难干。
            ?妆台鸾镜事已空,碧草寒垄情似烟。
            ?君王一怒诸臣惊,忠良贤愚谁能辨?
            ?一朝结冤深难解,谁知天道有循环。
            ?我今忏悔性悟彻,照见本心仁与善。
            ?高堂大厦孰知苦,金屏绣褥啼痕连。
            ?云窗雾阁隐妒容,鬓云斜軃生埋怨。
            ?锦衣玉食尝无味,红粉王孙恋嗔言。
            ?祸因恶积福缘善,涤心洗孽仰圣贤。
            ?盛衰消长辨分明,子孙久享在人间。
            批语诗:红楼梦已尽,朱门痴未完。荒唐又辛酸,世人同悲幻。
            这诗比程本好更多。除祭文外,其它可看。
            


            14楼2010-07-08 14:08
            回复
              贾府养着不少鹦鹉,这在林黛玉初进大观圆就有描写“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后来宝玉又对探春和黛玉赌誓说如果撒谎是那架上的鹦鹉,可见贾府的鹦鹉确实不少。
              但着笔描写的只有黛玉养的鹦鹉。其文在第三十五回:
                     一进院门,只见满地下竹影参差,苔痕浓淡,不觉又想起《西厢记》中所云“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泠泠”二句来,因暗暗的叹道:“双文,双文,诚为命薄人矣。然你虽命薄,尚有孀母弱弟;今日林黛玉之命薄,一并连孀母弱弟俱无。古人云‘佳人命薄’,然我又非佳人,何命薄胜于双文哉!”一面想,一面只管走,不防廊上的鹦哥见林黛玉来了,嘎的一声扑了下来,倒吓了一跳,因说道:“作死的,又扇了我一头灰。”那鹦哥仍飞上架去,便叫:“雪雁,快掀帘子,姑娘来了。”黛玉便止住步,以手扣架道:“添了食水不曾?”。那鹦哥便长叹一声,竟大似林黛玉素日吁嗟音韵,接着念道:“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尽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紫鹃听了都笑起来。紫鹃笑道:“这都是素日姑娘念的,难为他怎么记了。”黛玉便令将架摘下来,另挂在月洞窗外的钩上,于是进了屋子,在月洞窗内坐了。吃毕药,只见窗外竹影映入纱来,满屋内阴阴翠润,几簟生凉。黛玉无可释闷,便隔着纱窗调逗鹦哥作戏,又将素日所喜的诗词也教与他念。这且不在话下。
                    这段文字相当巧妙。曹雪芹先写黛玉因想起《西厢记》而自泣自怨,不可开交,这也是黛玉的保留节目,但如此笔调继续,读者必定厌烦。此时曹笔锋一转,杀出一只鹦鹉吟诵黛玉的诗词,把黛玉和紫鹃都逗乐了。如此,曹雪芹将文字从已成的幽怨意境化出,借鹦鹉的一叹一吟将其重新渲染、叠印、深化成笑中有泪的意境,然后又通过黛王隔纱窗戏鹦哥又把已成之境淡而化出。后人评鹦哥诵《葬花吟》是诗境,黛玉隔纱窗戏鹦哥是画境。如此神来之笔,非曹公做得,此段也成为《红楼梦》的妙笔。       此后这只鹦鹉便销声匿迹。难道曹雪芹写引出一只鹦鹉只是前面所述的功能?这很不符合曹雪芹一贯前后相承,不做无结果文字的作风。譬如,一回,宝玉送与探春一幅字画,如果是别人的文章,这幅字画当然再没用处,但曹雪芹在数回之后又写到了探春的字画,并将字画的内容交代。曹雪芹向来巨细无遗又何况一只在《红楼梦》的一段妙笔中充当主角的鹦鹉呢?如此想来,曹雪芹一定没有忘记这只鹦鹉。后来曹雪芹又借宝玉的诗写出“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檐前鹦鹉犹呼,艳质将亡”,曹雪芹两次将鹦鹉入诗,可见鹦鹉在曹的下意识中有些地位,然而曹雪芹并没再从正面描写鹦鹉,我想这只鹦鹉必定会出现在曹雪芹的后三十回中。虽然曹雪芹的后三十回失落或者根本没写,但我们还是能根据曹雪芹惯用的笔法从已有的文字中瞧出写端倪。首先鹦鹉的特质就是学舌,曹雪芹让鹦鹉出场也完全是看中了它这个天质,而后又让黛玉“将素日所喜的诗词也教与他念”,更是开发鹦鹉的这个天质。前面所说的“妙笔”全是围绕学舌开展的,可想而知,在《红楼梦》后三十回中描写鹦鹉也必将围绕“学舌”展开。找此思路想去,这鹦鹉竟完全是一个古代的录音机!鹦鹉的作用是记录黛玉的声音和诗文,用着“记录”的时候必然是在黛玉死后,听者又必然是黛玉的知音宝玉。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出鹦鹉再次出场时的情景:
                    黛玉死后,宝玉很悲伤以至于病倒,当宝玉病愈后重游潇湘馆,已是人去物换,景色萧瑟,不堪入目。宝玉想起林妹妹生前的形容和那时美丽的潇湘馆,潸然泪下。此时宝玉忽然听见黛玉吟诵伤心诗词,又惊又喜,回头时才发现不过是黛玉生前养的鹦鹉。大失所望,悲从中来。清醒后,宝玉带走鹦鹉细心喂养,从鹦鹉口中知道了不少黛玉生前未传的诗文。       相信如果曹雪芹写了后三十回的话,一定是如此写的。这样写首先在结构上前后照应;又在黛玉死后,读者开始淡漠黛玉时,插出黛玉,使黛玉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此情节在曹雪芹手上更能妙笔生花,成为和“黛玉葬花”“湘云醉卧”等一样经典的绝妙一笔。
              这个说法合理并有新意,前后是有了照应。是红楼梦的写法。深有我心。


              15楼2010-07-08 14:17
              回复
                脂砚斋和雪芹是同一个人,一身化二角。后来,人在自己写文中加脂评以当红楼梦原文是有的。程本中有部分是有参考价值。


                18楼2010-07-08 19:38
                回复
                  在红楼梦中存在一甄一贾两家族。在前半部分,甄贾的定位是比较清晰的,而在后面就变的含糊不清了。红楼梦》在前面就预示了贾家最后的结局,是彻底的败落,最后因一场大火,落了片“大地真干净”。从脂批当中也窥视到这种结局。【庚辰侧批:好极,妙极,毕肖极!庚辰眉批:茜雪至"狱神庙" 方呈正文。袭人正文标目曰"花袭人有始有终" ,余只见有一次誊清时,与"狱神庙慰宝玉" 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庚辰双行夹批:补明宝玉自幼何等娇贵,以此一句留与下部后数十回"寒冬噎酸?,雪夜围破毡"等处对看,可为后生过分之戒。叹叹。】 可见贾家的结局是相当悲惨的,是颠沛流离,无家可依。曹雪芹的本意就是在前面将末世的贾家描写的千红万艳,到后面又落花成阵,形成较大的反差。从根本上分析,曹雪芹与高鹗的生活经历有很大的差别,一个是由高贵跌落至贫贱,积怨成愤;一个是由低微变为新贵,春风得意,因而决定了书的前后主题思想的不同,
                  石头亦曾有诗描述云:
                                 家破王孙在,浮云世事换。
                                 索瓦思烹雪,煮苋忆撒盐。
                                 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
                                 途穷俗眼白,戍鼓扰人眠。
                  癸酉本石头记后28回中,每个人的结局都很惨的。。。
                  惜春沿街乞讨,遭豪族门奴的冷眼嘲弄,破庙里痛病祈求神佛等等
                  邢岫烟也很惨,与薛蝌苦度,薛蝌因为救薛蟠,贩卖私盐,结果被抓,连累邢岫烟一同发配大庾岭。邢岫烟受奔波之苦,最终病死。
                  


                  19楼2010-07-08 20:00
                  回复
                    一次是贾芸和小红互换了帕子,坠儿讨赏而去后,脂批云:“至此一顿,狡猾之甚!原非书中正文之人,写来间色耳。”意思是小红和贾芸不是书里的重要人物,写来渲染调济一下而已;
                    有一句“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这句后面脂批有一句注“宝钗、湘云一干人”,可见宝钗、湘云是一直活到了“两鬓成霜”的年纪。红楼女儿虽薄命,并非都短命,这两个人的丈夫一个出家,一个早亡,当年他们在蘅芜院夜拟菊花题的时候,大概不会想到有一天老了,还是这样两个女子作伴吧?
                           脂砚对宝钗和湘云的分别批评还有一句“宝钗为博知所误,湘云为自爱所误”。湘云如此自爱的一个人,倘若死了丈夫,大概是不会另抱琵琶的。要注意在那个年代里,在湘云这样的出身中,改嫁是件很败行的事。湘云未必肯吃宝钗的剩饭,捡了人家的丈夫来嫁。 :“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纲伏于此回中,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这里明明白白已经写了金麒麟后来归了卫若兰公子,这种写法,便是作者惯用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而卫若兰与史湘云结合的故事,提纲已经伏在回目里了,即“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我猜测可能是“参商二星”,你看看原著里用过多少个“参商”就知道曹雪芹对此二星的偏爱了。那时正是战乱时机,若兰又是武将,脂批透露后文有“卫若兰射圃”一段文字,可见武艺不错。我猜这两个人在婚前或者新婚燕尔之时便分开,直到白首不能团聚,正如参商二星,永不相见。这样的结局,虽然残酷,却符合湘云自爱而豪壮的个性
                    云自飘飘”的云,应该是檀云,没有太特殊的意思,仍是照着曹雪芹的行文习惯,与麝月的名字做个对子罢了,引申为云散花飞的意思。遥想将来,贾府事败后,檀云等俱风流云散,只有麝月一个人留在宝玉身边(脂批,“好歹留着麝月”)。这可不正是“云自飘飘月自明”么?
                    首先两个人的祖籍都在姑苏,都生于书香宦门之家,都精于书画,聪慧高雅。
                    不同的是,慧娘是“十八岁便死了”,而妙玉则一出场已经是“今年才十八岁”;慧娘并不仗着自己的绝技获利,凡世宦富贵之家,虽百般苦求,却难以多得;妙玉却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邢岫烟语)只得辗转离乡,投奔入贾府。
                    妙玉敬茶于贾母时,通过两人的对话不难感觉似有故交;而贾母收藏着一件“慧纹”,轻易不敢拿出来,只留在自己身边把玩,又可见对慧娘的看重——可否这样猜想:慧娘盛名远播,凡富贵之家为求一件绣品而用尽手段,软硬兼施,比如用各种奇珍异宝来交换(所以妙玉才会有那么多连贾府也翻不出来的宝贝),慧娘不胜其烦,又不容于权势,故而诈死远投,来至贾府藏身,却先到牟尼院借住,对外声称是下帖子请进府里来的。
                    至于邢岫烟说十年前与妙玉已经是邻居,彼时妙玉在蟠香寺修炼,也并不矛盾。那蟠香寺九成是慧娘家的家庙,她自小难养活,所以平时在庙里持戒,但并非真正的出家,所以是带发修行,并未剃度。她照样可以做她的大小姐,没事儿绣绣璎珞,玩玩茶道。
                    当然,以上想法有些离奇,不过是偶然起兴,先写在这里,以待高明吧,说不定遇见个旁学杂收通今博古之士把这个衍发开去,弄出一段“妙学”或“慧文”来也说不定呢
                    红楼梦》通过自己家族盛极而衰的真实描写,痛苦地总结出整个封建社会中的每一家族、每一朝代的‘其兴也勃,其亡也匆’的共性规律。通过对于美好情感被毁灭的感触;在赞美人类的自然属性(清净女儿之人性的善良与美好)的同时,对于人类的社会社会属性:‘人情’‘世情’的残酷本质给予穿透性的揭示,以警醒后人借鉴。也痛惜宝玉类优秀士人沉湎于情致风雅、洁身自好,因而年轮虚度、才俱空耗——不能为家族乃至国家崩溃瓦解担当责任。并试图通过“人生本梦幻’的玄学思想和宿命论观点,表达出对于黑暗、腐朽的势力场上的种种投机钻营之徒,给予的极端蔑视与深刻的揭露。
                    


                    20楼2010-07-08 20:08
                    回复
                      林红玉 评 第一,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这是一个有野心、有见识的女孩子。第二,她是贾府的要害人物大管家林之孝夫妇的女儿;这样的人物,对于宝钗这样“察微”“见小”的深纳性格,必然对她;有认真的提防和观察。事实上宝钗对这个人物的估价是准确的:她后来的确有很大的作为。当时的情形,按照宝钗的主子身份,如果当面听到红玉的私密,从伦理上她有义务教诲指斥她的行为。但那样一来,必定得罪她,所以还是躲开为妙。
                      


                      21楼2010-07-08 20:11
                      回复
                        蔡先生所论,八十回以后的故事情节,必然是以曹家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作为主要内容,而以贾家的人物和故事作为副线“隐藏”起来。“真事将显,假事将尽”不是虚言。道理很简单:雍正六年以后的曹家“子孙流落,家道破败”的状况,使作者的家族逐渐沦落为普通百姓,作者没有必要再回避和隐讳;其二,这一段从繁华衰落、破败的历史,在由少年到青年的作者的记忆上必定留下最深刻的、不可磨灭的印痕,其中作者直接感受到的人间冷暖、事态炎凉,是作者创作〈红楼梦〉的“原动力”,所以,败家以后的故事作者使用“原状人物”和“本来事件”不仅没有任何“障碍”,而且是必须的。同样的道理,小说的主角从“虚构的我”变化为“真实的我”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从第五十五回开始,作品逐渐从温欣雅致的小调情话逐渐过渡到刀剑埋伏和悲凉肃杀,一直会演化为最后的大风卷水的雄浑悲慨的主调旋律,把作品推向高潮。从内容上看来,贾家的场景开始向社会延伸,家庭矛盾开始变得尖锐,家族内部的命运与朝廷政治的关系开始密切,甄家的故事开始显现,主要情节有大观园的公子小姐的感情纠葛文化娱圈,逐渐过渡到奴才下人和普通平民生活。从人物关系来看,逐渐丰满的新人比如科、宝琴、岫烟、李纹、李绮等这些“南方来的客人”,都给甄家的直接出现、甄宝玉粉墨登场创造了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而所谓“四大家族”的败相叠出,孙、夏两家新近暴发的突出,都给“你方唱罢我登场”,留下深深的伏笔。从结构线索来看,“南方”的事情逐渐增加,“甄家”逐渐从蛰伏的副线,逐渐演化为主线。再看甄宝玉这个人物的变化,在第二回“演说荣国府”文字中,他与贾宝玉同时印入读者的脑子里:
                        是把一个几乎一模一样的“宝玉”推荐给我们:一样的叛逆、一样的聪慧、一样娇贵、一样的尊崇。大家都会注意到这一段情节,后四十回的续书也不例外地格外重视。但是,有谁能够说出作家这样处理一个“几乎一模一样”的宝玉,他的写作动机是什么?假如你仔细分析下边一段话,就可以恍然了:    
                        作者固然是需要“假”的宝玉来“影射”出真的宝玉,但是作者用“梦幻”的情节告诉我们,我们主人公的“高贵”、“娇崇”、“可怜可爱“都是建立在他的“尊贵公子”的社会地位基础上的,一旦失去了这个“身份”,我们的主人公什么也不是,只不过是普通的“臭小厮”。这里甄宝玉的丫头怎样对待贾宝玉本人,日后贫困无助的“甄宝玉”来到还没有破落的贾府,也会受到同样的待遇:她们同样会说:“仔细你的臭肉,打不烂你的!
                        


                        22楼2010-07-08 20:15
                        回复
                          后三十回的“甄宝玉”的描写,可以“脱离”“甄家”(曹家),避免直接描述曹家的人物关系触犯家庭忌讳。但作者在由少年到青年所遭遇的家庭巨变所带给他的一切悲欢离合与世态炎凉,作者没有理由不如实表达。所以,甄宝玉必然变化为后三十回的“主角”,而且第一,他是“基本事件的真实”加““琐碎细节真实”与“人物关系的真实”。第二,甄宝玉的形象,是贾宝玉形象的延续、暗示与丰满。第三,构成贾宝玉的“境遇”、“宿命”、“贵贱……等因素的对比,形成最直接的反差,以增加“贫贱富贵自古无常”这个真命题的结构重要度。
                          


                          25楼2010-07-08 21:14
                          回复
                            ,妙玉的形象,更多有着“傲世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的曹子自身的影子。  
                            妙玉在大厦倾倒后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石头记虽说是部最后落了个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悲剧小说。但是曹公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并非将一切归于空寂虚无中。他一直在追寻末世后的明天的答案。可惜书未成人已仙逝。曹公并没有绝望.从书中就可以看出来,他对青春对美好的热爱与留恋,虽然滴着血流着泪让读者看到,美是怎样被一一摧毁的.但还是留下了不少希望,比如探春远嫁,还有比如---妙玉对宝玉的当头棒喝.
                            进一步了解妙玉还得通过邢岫烟一番话。邢岫烟一介寒门碧玉,因与妙玉有缘称妙玉为师,故言行举止散发出超然如闲云野鹤般的气质。她与妙玉交往多年,也不能全部了解她,但是比一般人了解这是肯定的,她中肯评价妙玉放诞诡僻,僧不僧俗不俗男不男女不女。不知别的读者是怎么看这种评价的,笔者感觉这简直就是一位庄子式的人物在世。不顾世人嘲谤,特立独行。当然世人也无法了解她。愚见以为,妙玉的形象,更多有着“傲世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的曹子自身的影子。  
                                      
                            妙玉与宝玉交往甚密,并且也不避嫌。当着黛玉的面就给宝玉自己常用的杯子;也只有宝玉能要来她的红梅,并且黛玉很了解妙玉,说若跟了人去,妙玉必不给,只有宝玉亲自去才可取到红梅。宝玉生日,她下贴子遥祝宝玉生辰。奇怪对于这些非常人可比的交往,乃至很亲密的精神交流,敏感的黛玉一点都不生气不吃醋。  
                                  
                            愚见以为,书中有玉之名者,必不平凡。不管他是主是奴。五玉之中,红玉让改名叫小红只得了半玉,蒋玉函得的玉也是中玉。只有宝黛妙得了全玉。玉在中华文化的长河里不可或缺。意象为纯净。坚贞。精神。永恒。  
                                  
                            还有那雪中怒放的红梅不正是妙玉的写照吗?梅,具有高洁出尘笑傲霜雪坚强不屈的象征意义。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古代词人墨客都将梅赋予最美好的文学形象和很高的精神意义上的评价.  
                                  且看宝玉取来的梅花吧.原来这枝梅花只有二尺来高,旁有一横枝纵横而出,约有五六尺长。其间小枝分歧,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花吐胭脂, 香欺兰蕙。各各称赏.好孤傲清奇的梅花!这梅花难道不正是妙玉的精神写照吗?这梅花不正是妙字的最佳体现吗?“妙“字本身,寓有绝妙好辞之意.曹公赋予她这般美妙的芳名,足见对她的厚爱.  
                                  
                            不知道有人注意到这一细节没有,在栊翠庵茶品梅花雪那节,贾母带着一大帮人离开后,写妙玉亦不甚留,送出山门回身便将门闭了。而在凹晶馆联诗悲寂寞那节,妙玉送至门外,看她们去远,方掩门进来。这样的对比,不正是反映出妙玉的真诚与美好的心灵吗?  
                                      
                            黛玉的潇湘馆有竹,妙玉的栊翠庵有梅,这两处都是明写,惟独宝玉的怡红院的松树,是暗写是要读者细心去发现的。他三人正是松竹梅岁寒三友。有趣的是,怡红院有青松栊翠庵有红梅,一青一红遥遥呼应.  
                                      
                            精神相通,才是黛玉与妙玉的真正关系。有人说黛玉是尘世中的妙玉,妙玉是出家的黛玉.这话笔者非常赞同。所以尽管妙玉说黛玉是个大俗人,黛玉也不生气。有人说黛玉不好多说亦不好多坐,拉着宝钗走了。说明黛玉生气。该批“黛是解事人”。何谓解事人?自是理解妙玉之人。宝玉说她原不在这些人中算,是世人意外之人.妙玉与宝玉交往,正是看中宝玉能够理解她这一点。而妙玉本人也是看出宝玉来历不凡颇具慧根,更不肯怠慢他.哪里是人们想当然地认为二人之间暖昧不清的关系呢?  
                            


                            26楼2010-07-09 09:36
                            回复
                                        
                                    她一个人寄人篱下,虽说住在花柳繁华的大观园里,却是处极其冷清的场所------栊翠庵。应该明白妙玉本不是真正佛门中人,只说她带发修行,却要受着佛门的一切清规戒律。大观园的春吹柳絮秋赏清菊吟诗作画拆谜斗草等等一切女孩子所有的消遣游玩均与她无缘。妙玉并不是心如死灰式的人物。常说诗言志,寄托心声。看看她作的诗吧。  
                                       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  
                                       箫增嫠妇泣,衾倩侍儿温.  
                                       空帐悬文凤,闲屏掩彩鸳.  
                                       露浓苔更滑,霜重竹难扪.  
                                       犹步萦纡沼,还登寂历原.  
                                       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  
                                       赑屃朝光透,罘罳晓露屯.  
                                      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  
                                       歧熟焉忘径,泉知不问源.  
                                       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  
                                 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  
                                       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  
                                       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  
                                       黛玉湘云已是大观园中轮流得第一的才思敏捷的天才少女,此刻却衷心赞美妙玉才真正的是诗仙.。  
                                   --且看黛玉见他今日十分高兴,便笑道:“从来没见你这样高兴.我也不敢唐突请教,这还可以见教否?若不堪时,便就烧了;若或可政,即请改正改正。”  
                                   --黛玉从没见妙玉作过诗,今见他高兴如此,忙说:“果然如此,我们的虽不好, 亦可以带好了。”  
                                   --黛玉湘云二人皆赞赏不已, 说:“可见我们天天是舍近而求远.现有这样诗仙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黛玉口气很谦逊,她是真心觉得妙玉比她更高一筹心服口服的。以黛玉的个性,这口气何曾有故意讨好逢迎之意呢?  
                                       妙玉常说文是庄子的好。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镘头。并说自己是槛外之人畸零之人。  
                                       畸于人而侔于天。  
                                       化孤单寄孤傲转孤苦.  
                                       外在看一很不易接近不近人情的女子,内心实是无边清寂,能够懂她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妙玉虽幽居栊翠庵,可是她却看得清道路,胸有成竹,于纷乱扰扰中分辨得出源头,皆因为她的精神能够遨游于天际,超然物外,穿越时空与庄子对话。世人怎能了解她的芳情与雅趣呢,她只有在无数回晨钟暮鼓中品味道的博大精深的内涵。  
                                        
                              她并不悲观。她有段很让人不解的奇语:“如今收结,到底还该归到本来面目上去.若只管丢了真情真事且去搜奇捡怪,一则失了咱们的闺阁面目,二则也与题目无涉了。”一番笔落惊风雨之后,递与他二人道:“休要见笑.依我必须如此,方翻转过来,虽前头有凄楚之句,亦无甚碍了。”这段话大有深意,何谓本来面目?何谓与题目无涉?委实难以理解。红楼梦之旨是大旨谈情,为闺阁昭传。妙玉这段续诗正是归结还原于女儿闺阁本来面目上去。与红楼梦书中开头所说之旨一致.经过了露浓苔更滑,霜重竹难扪的举步维艰,石奇神鬼缚,木怪虎狼蹲的惊魂历险之后.通过这样的诗句,可以见得在贾府被抄后,众芳零落,宝玉也罢妙玉也罢湘云也罢这些还活着的候门公子千金们都经历了怎样一番惊险痛苦曲折的一段人生.然而苦难再长也终有过去的一天.且看那振林千鸟树,啼谷一声猿。这是个大的转折点.新的一天到来了,新的一页掀开了。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他们日后重聚品茶阔论之时,已是翻过了一个筋斗来的心态了.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可叹这青灯古佛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暇白璧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27楼2010-07-09 09: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