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吧 关注:19,367贴子:190,036

回复:班固与司马迁 汉书 史记与汉武帝的忠孝儒家思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资治通鉴·卷二十二 孝武帝下之下 天汉三年 太始二年 太始三年 太始四年 征和元年 征和二年》记载:
上与诸子疏,皇后希得见。太子尝谒皇后,移日乃出。黄门苏文告上曰:“太子与宫人戏。”上益太子宫人满二百人。太子后知之,心衔文。
文与小黄门常融、王弼等常微伺太子过,辄增加白之。
皇后切齿,使太子白诛文等。太子曰:“第勿为过,何畏文等!上聪明,不信邪佞,不足忧也”
上尝小不平,使常融召太子,融言“太子有喜色”,上嘿然。及太子至,上察其貌,有涕泣处,而佯语笑,上怪之;更微问,知其情,乃诛融。皇后亦善自防闲,避嫌疑,虽久无宠,尚被礼遇。


IP属地:江西17楼2023-02-21 12:30
回复
    《资治通鉴·卷二十二 孝武帝下之下 天汉三年 太始二年 太始三年 太始四年 征和元年 征和二年》记载:
    是时,方士及诸神巫多聚京师,率皆左道惑众,变幻无所不为。女巫往来宫中,教美人度厄,每屋辄埋木人祭祀之。因妒忌恚詈,更相告讦,以为祝诅上,无道。上怒,所杀后宫延及大臣,死者数百人。
    上心既以为疑,尝昼寝,梦木人数千持杖欲击上,上惊寤,因是体不平,遂苦忽忽善忘。江充自以与太子及卫氏有隙,见上年老,恐晏驾后为太子所诛,因是为奸,言上疾祟在巫蛊。于是上以充为使者,治巫蛊狱。充将胡巫掘地求偶人,捕蛊及夜祠、视鬼,染污令有处,辄收捕验治,烧铁钳灼,强服之。民转相诬以巫蛊,吏辄劾以为大逆无道;自京师、三辅连及郡、国,坐而死者前后数万人。
    是时,上春秋高,疑左右皆为蛊祝诅;有与无,莫敢讼其冤者。充既知上意,因胡巫檀何言:“宫中有蛊气,不除之,上终不差。”
    上乃使充入宫,至省中,坏御座,掘地求蛊;又使按道侯韩说、御史章赣、黄门苏文等助充。充先治后宫希幸夫人,以次及皇后、太子宫,掘地纵横,太子、皇后无复施床处。
    充云:“于太子宫得木人尤多,又有帛书,所言不道;当奏闻。”
    太子惧,问少傅石德。德惧为师傅并诛,因谓太子曰:“前丞相父子、两公主及卫氏皆坐此,今巫与使者掘地得征验,不知巫置之邪,将实有也,无以自明。可矫以节收捕充等系狱,穷治其奸诈。且上疾在甘泉,皇后及家吏请问皆不报;上存亡未可知,而奸臣如此,太子将不念秦扶苏事邪?”
    太子曰:“吾人子,安得擅诛!不如归谢,幸得无罪。”
    太子将往之甘泉,而江充持太子甚急;太子计不知所出,遂从石德计。
    秋,七月,壬午,太子使客诈为使者,收捕充等。按道侯说疑使者有诈,不肯受诏,客格杀说。太
    子自临斩充,骂曰:“赵虏!前乱乃国王父子不足邪!乃复乱吾父子也!”又炙胡巫上林中。


    IP属地:江西18楼2023-02-21 12:32
    回复
      《资治通鉴·卷二十二 孝武帝下之下 天汉三年 太始二年 太始三年 太始四年 征和元年 征和二年》记载:
      庚寅,太子兵败,诏遣宗正刘长、执金吾刘敢奉策收皇后玺绶,后自杀。
      上怒甚,群下忧惧,不知所出。
      壶关三老茂上书曰:“臣闻父者犹天,母者犹地,子犹万物也,故天平,地安,物乃茂成;父慈,母爱,子乃孝顺。今皇太子为汉适嗣,承万世之业,体祖宗之重,亲则皇帝之宗子也。
      江充,布衣之人,闾阎之隶臣耳;陛下显而用之,衔至尊之命以迫蹴皇太子,造饰奸诈,群邪错缪,是以亲戚之路鬲塞而不通。
      太子进则不得见上,退则困于乱臣,独冤结而无告,不忍忿忿之心,起而杀充,恐惧逋逃,子盗父兵,以救难自免耳。臣窃以为无邪心。
      《诗》曰:‘营营青蝇,止于籓。恺悌君子,无信谗言。谗言罔极,交乱四国。’
      往者江充谗杀赵太子,天下莫不闻。陛下不省察,深过太子,发盛怒,举大兵而求之,三公自将。智者不敢言,辩士不敢说,臣窃痛之!
      唯陛下宽心慰意,少察所亲,毋患太子之非,亟罢甲兵,无令太子久亡!臣不胜惓惓,出一旦之命,待罪建章宫下!”
      书奏,天子感寤,然尚未显言赦之也。


      IP属地:江西19楼2023-02-21 12:34
      回复
        【今注,壶关三老之令狐茂。
        《汉代*高帝纪上》记载:“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壶关三老即为壶关县三老。 令狐茂(生卒年不详):令狐茂--上书理太子,壶关县人。历史上也是壶关名人现壶关县晋庄镇崇贤村人,西汉武帝(前140—前87)时,封为壶关三老。
        征和(前92—前89)年间,武帝宠臣江充专权,群臣不齿。卫太子起而杀之。武帝欲加罪太子,太子遂举兵反。武帝益怒,发兵讨之,太子兵败逃亡。令狐茂仗义直言,作《上武帝讼太子冤书》力陈是非。武帝读后始悟,乃诏太子,太子已卒。武帝诲恨不已,诛灭江充全族,作思子之宫,赐令狐茂所在村为“崇贤”】


        IP属地:江西20楼2023-02-21 12:35
        回复
          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武帝对巫蛊之冤有所察觉,知道太子起兵乃惶恐而无他意 ,并非苏文、李广利 [64] 等人报告于他的谋反,却难以为太子起兵而开脱。
          看守高帝庙的小郎官田千秋正好在此时上书为太子鸣冤:“作儿子的擅自动用父亲的军队,其罪应受鞭笞。
          天子的儿子误杀了人,又有什么罪呢!我梦见一位白发老翁,教我上此奏章。”
          于是汉武帝霍然醒悟,召见田千秋,对他说:“我们父子之间的事,别人难以插言,只有你知道其间的不实之处。这是高祖皇帝的神灵派您来指教于我,您应当担任我的辅佐大臣。”
          于是拜田千秋为大鸿胪。


          IP属地:江西21楼2023-02-21 12:36
          回复
            【今注】
            汉武帝与太子刘剧的故事,可谓是东亚文化圈的千古之痛,永恒的谜底。因为这个故事,涉及到东亚文化的精髓,到底应该怎样诠释!
            《文选昭明文选 【西征赋】 》记载。吊戾园於湖邑,谅遭世之巫蛊。探隐伏於难明,委谗贼之赵虏。加显戮於储贰,绝肌肤而不顾。作归来之悲台,徒望思其何补?
            汉书曰:戾太子据与江充有隙。会巫蛊事起,充遂至太子宫,掘得桐木人。太子无以自明,乃斩江充。与丞相刘屈氂战,兵败,东至湖邑,自缢而死。车千秋讼太子冤。上怜太子无辜,乃作思子宫,为归来望思之台於湖。宣帝即位,谥曰戾,以湖邑阌乡为戾园。又太子骂充曰:赵虏乃乱吾父子也。
            《三辅黄图》记载。思子宫,武帝寤戾太子无辜被杀,作思子宫,为归来望思之台于湖
            《汉书 武五子传》记载:久之,巫蛊事多不信。上知太子惶恐无他意,而车千秋复讼太子冤。
            《汉书·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载:千秋为高寝郎。会卫太子为江充所谮败,久之,千秋上急变讼太子冤,曰:“子弄父兵,罪当答;天子之子过误杀人,当何罢哉!臣尝梦见一白头翁教臣言。”是时,上颇知太子惶恐无他意,乃大感寤,召见千秋。至前,千秋长八尺余,体貌甚丽,武帝见而说之,谓曰:“父子之间,人所难言也,公独明其不然。此高庙神灵使公教我,公当遂为吾辅佐。”立拜千秋为大鸿胪。
            《汉书·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载:数月,遂代刘屈氂为丞相,封富民侯。千秋无他材能术学,又无伐阅功劳,特以一言寤意,旬月取宰相封侯,世未尝有也。


            IP属地:江西23楼2023-02-21 12:38
            回复
              《汉书·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记载。
              车千秋,本姓田氏,其先齐诸田徙长陵。千秋为高寝郎。
              会卫太子为江充所谮败,久之,千秋上急变讼太子冤,曰:“子弄父兵,罪当答;天子之子过误杀人,当何罢哉!臣尝梦见一白头翁教臣言。”是时,上颇知太子惶恐无他意,乃大感寤,召见千秋。至前,千秋长八尺余,体貌甚丽,武帝见而说之,谓曰:“父子之间,人所难言也,公独明其不然。此高庙神灵使公教我,公当遂为吾辅佐。”立拜千秋为大鸿胪。数月,遂代刘屈牦为丞相,封富民侯。
              千秋无他材能术学,又无伐阅功劳,特以一言寤意,旬月取宰相封侯,世未尝有也。反汉使者至匈奴,单于问曰:“闻汉新拜丞相,何用得之?”使者曰:“以上书言事故。”单于曰:“苟如是,汉置丞相,非用贤也,妄一男子上书即得之矣。”使者还,道单于语。武帝以为辱命,欲下之吏。良久,乃贳之。
              然千秋为人敦厚有智,居位自称,逾于前后数公。
              初,千秋始视事,见上连年治太子狱,诛罚尤多,群下恐惧,思欲宽广上意,尉安众庶。乃与御史、中二千石共上寿颂德美,劝上施恩惠,缓刑罚,玩听音乐,养志和神,为天下自虞乐。
              上报曰:“朕之不德,自左丞相与贰师阴谋逆乱,巫蛊之祸流及士大夫。朕日一食者累月,乃何乐之听?痛士大夫常在心,既事不咎。虽然,巫蛊始发,诏丞相、御史督二千石求捕,廷尉治,未闻九卿、廷尉有所鞫也。曩者,江充先治甘泉宫人,转至未央椒房,以及敬声之畴、李禹之属谋人匈奴,有司无所发,令丞相亲掘兰台蛊验,所明知也。至今余巫颇脱不止,阴贼侵身,远近为蛊,朕愧之甚,何寿之有?敬不举君之觞!谨谢丞相、二千石各就馆。书曰:‘毋偏毋党,王道荡荡。’毋有复言。”
              后岁余,武帝疾,立皇子钩弋夫人男为太子,拜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御史大夫桑弘羊及丞相千秋,并受遗诏,辅道少主。
              武帝崩,昭帝初即位,未任听政,政事一决大将军光。千秋居丞相位,谨厚有重德。每公卿朝会,光谓千秋曰:“始与君侯俱受先帝遗诏,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负天下。”千秋曰:“唯将军留意,即天下幸甚。”终不肯有所言。光以此重之。每有吉祥嘉应,数褒赏丞相。讫昭帝世,国家少事,百姓稍益充实。始元六年,诏郡国举贤良文学士,问以民所疾苦,于是盐铁之议起焉。千秋为相十二年,薨,谥曰定侯。初,千秋年老,上优之,朝见,得乘小车入宫殿中,故因号曰“车丞相”。


              IP属地:江西24楼2023-02-21 12:39
              回复
                今注,车丞相,大智慧也,可谓是汉武帝的知音也。
                田千秋(?—前77年)。西汉人。战国时田齐后裔,其先人于汉初徙居长陵。原为高寝郎,供奉高祖陵寝。戾太子因江充谗害而死,他上书诉冤,武帝感悟,擢用为大鸿胪,数月后任丞相,封富民侯。为人谨厚持重。昭帝即位,受遗诏辅政,政事亦决于大将军霍光。田千秋,本姓田。徙长陵,千秋为高寝郎。会卫太子为江充所潜败,千秋讼太子冤。武帝感悟,拜为大鸿胪,数月遂为丞相,封富民侯。千秋谨厚有重德。
                昭帝时,以老年朝见,得乘小车入宫殿中,因号车丞相,子孙便以车为姓。始元六年(前81年),田千秋主持召开盐铁会议,元凤元年(前80年),平定燕王刘旦之乱,逮捕上官桀。元凤四年(前77年),田千秋去世,谥号定侯,子田顺袭爵富民侯。】
                班固评价说:巫蛊之祸,岂不哀哉!此不唯一江充之辜,亦有天时,非人力所致焉。建元六年,蚩尤之旗见,其长竟天。后遂命将出征,略取河南,建置朔方。其春,戾太子生。自是之后,师行三十年,兵所诛屠夷灭死者不可胜数。及巫蛊事起,京师流血,僵尸数万,太子子父皆败。故太子生长于兵,与之终始,何独一嬖臣哉!秦始皇即位三十九年,内平六国,外攘四夷,死人如乱麻,暴骨长城之下,头卢相属于道,不一日而无兵。由是山东之难兴,四方溃而逆秦。秦将吏外畔,贼臣内发,乱作萧墙,祸成二世。故曰“兵犹火也,弗戢必自焚”,信矣。是以仓颉作书,“止”“戈”为“武”。圣人以武禁暴整乱,止息兵戈,非以为残而兴纵之也。《易》曰:“天子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君子履信思顺,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故车千秋指明蛊情,章太子之冤。千秋材知未必能过人也,以其销恶运,遏乱原,因衰激极,道迎善气,传得天人之祐助云。


                IP属地:江西25楼2023-02-21 12:40
                回复
                  孝廉,即孝子廉吏。举孝察廉原为察举二科,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即举孝举廉各一人。在两汉通常的情况下,孝廉则往往连称而混同为一科。孝廉一科,在汉代属于清流之目,为官吏晋升的正途,汉武帝以后,迄于东汉,不少名公巨卿都是孝廉出身,对汉代政治影响很大。被举人的资历,大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被举孝廉后的任用升迁情况,在中央以郎署为主,再迁为尚书、侍御史、侍中、中郎将等官;在地方的则为令、长、丞,再迁为太守、刺史。
                  汉武帝以后,察举一途成为入仕的正途,举孝廉亦成为一种政治待遇和权力。但鉴于各郡国人口多少不同而名额相同造成的不公平,故至东汉和帝永元之际,又改以人口为标准,人口满二十万每年举孝廉一人,满四十万每年举孝廉两人,以此推之;人口不满二十万,每两年举孝廉一人;人口不满十万,每三年举孝廉一人。


                  IP属地:江西26楼2023-02-21 12:41
                  回复
                    【案,东亚文化圈,血缘家族是整个社会构架的基础,家国一体,故而西汉天子必然要以忠孝二字,作为整个天下的指导思想与行动指南,当然,具体实施过程中,又要面对具体的问题,做出不同的处理方案,这就是礼义上的权变。】
                    《汉书 卷六武帝纪第六》记载
                    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今注
                    【◇议不举孝廉者罪诏(元朔元年十一月)
                      公卿大夫,所使总方略、壹统类、广教化、美风俗也。夫本仁祖义,褒德禄贤,劝善刑暴,五帝三王所繇昌也。朕夙兴夜寐,嘉与宇内之士臻於斯路,故旅耆老,复孝敬,选豪俊,讲文学,稽参政事,祈进民心;深诏执事,兴廉举孝,庶几成风,绍休圣绪。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师。今或至阖郡而不荐一人,是化不下究,而积行之君子雍於上闻也。二千石官长纪纲人伦,将何以佐朕烛幽隐、劝元元、厉蒸庶、崇乡党之训哉?且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古之道也。其与中二千石、礼官、博士议不举者罪。(《汉书·武纪》)】


                    IP属地:江西28楼2023-02-22 05:54
                    回复
                      【案,东亚文化圈,血缘家族是整个社会构架的基础,家国一体,故而西汉天子必然要以忠孝二字,作为整个天下的指导思想与行动指南,当然,具体实施过程中,又要面对具体的问题,做出不同的处理方案,这就是礼义上的权变。作为推行忠孝思想的重要工具,儒学的学术,自然十分重要,五经博士与招贤就是汉武帝推行忠孝思想的重要举措。记住,儒术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汉武帝的天下,如何长治久安,以及刘邦刘氏的子弟们可以富贵永恒。儒家的礼义思想,是汉武帝维系天下的极为重要的工具。就是到了180年后,刘秀的东汉建国初期,怎样确认刘秀政权继承权的合法性,也是东汉朝廷的急迫问题,,在东汉初期,诸多儒家学者与儒家思想,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的】
                      《汉书 卷六武帝纪第六》记载
                      五月,诏贤良曰:“朕闻昔在唐、虞,画像而民不犯,日月所烛,莫不率俾。周之成、康,刑错不用,德及鸟兽,教通四海,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徠服;星辰不孛,日月不蚀,山陵不崩,川谷不塞;麟、凤在郊薮,河、洛出图书。呜乎,何施而臻此与!今朕获奉宗庙,夙兴以求,夜寐以思,若涉渊水,未知所济。猗与伟与!何行而可以章先帝之洪业休德,上参尧、舜,下配三王!朕之不敏,不能远德,此子大夫之所睹闻也,贤良明于古今王事之体,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著之于篇,朕亲览焉。”
                      于是董仲舒、公孙弘等出焉。
                      诏防贤良【今注,元光元年五月,《汉书·武纪》】  朕闻昔在唐虞,画象而民不犯,日月所烛,莫不率俾。周之成康,刑错不用徳及鸟兽教通四海海外肃昚北发渠搜氐羌徕服星辰不孛日月不蚀山陵不崩川谷不塞麟鳯在郊薮河洛出图书呜呼何施而臻此与今朕获奉宗庙夙兴以求夜寐以思若涉渊水未知所济猗与伟与何行而可以章先帝之洪业休徳上防尧舜下配三王朕之不敏不能逺徳此子大夫之所睹闻也。贤良明于古今王事之体,受防察问,咸以书对,着之于篇,朕亲览焉
                        又【同前】【今注,汉书,传·董仲舒传】  朕获承至尊休徳,传之无穷,施之罔极,任大而守重,是以夙夜不皇康宁,永惟万事之统,犹惧有阙,故广延四方之豪,隽郡国诸侯,公选贤良修洁博习之士,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今子大夫,褎然为举首。朕甚嘉之。
                      子大夫其精心致思,朕垂听而问焉。盖闻五帝三王之道,改制作乐而天下洽和,百王同之。
                      当虞氏之乐,莫盛于韶,于周莫盛于勺,圣王已没,钟鼔筦之声未衰而大道微缺,陵夷至乎桀纣之行,王道大壤矣。夫五百年之间守文之君当涂之士欲则先王之法以戴翼其世者甚众然犹不能反日以仆灭至后王而后止岂其操持或誖谬而失其统与固天降命不可复反必推之于大衰而后息与乌虖凡所为屑屑夙兴夜寐务法上古者又将无补与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縁而起性命之情或夭或寿或仁或鄙习闻其号未烛厥理伊欲风流而令行刑清而奸改百姓和乐政事昭宣何修何饰而膏露降百谷登徳润四海泽臻草木三光全寒暑平受天之祜享神之灵徳泽洋溢施于方外延及羣生子大夫明先圣之业习俗化之变终始之序讲闻高谊之日久矣其明以谕朕科别其条勿猥勿并取之于术慎其所出乃其不正不直不忠不极枉于执事书之不泄兴自朕躬毋悼后害子大夫其尽心靡有所隐。朕将亲览焉
                      又【今注 《汉书·公孙弘传》】
                        盖闻上古至治,画衣冠异章服而民不犯。阴阳和,五谷登,六畜蕃,甘露降,风雨时,嘉禾兴,朱草生,山不童,泽不涸。麟鳯在郊薮,龙游于沼,河洛出图书。父不丧子,兄不哭弟。北发渠搜,南抚交阯舟车所至人迹所及跂行喙息咸得其宜朕甚嘉之今何道而臻乎此子大夫修先圣之术明君臣之义讲论洽闻有声乎当世敢问子大夫天人之道何所本始吉凶之效安所期焉禹汤水旱厥咎何由仁义礼智四者之宜当安设施属统垂业物变化天命之符废兴何如。天文地理,人事之纪,子大夫习焉。其悉意正议,详具其对,着之于篇。朕将亲览焉,靡有所隐
                        又册公孙弘
                        问:弘称周公之治,弘之材能自视孰与周公贤?”
                      赐陈后防【元光五年,前130年】【今注,《汉书·外戚传》】
                        皇后失序,惑于巫祝,不可以承天命。其上玺绶,罢退居长门宫。
                      封丞相弘诏【元朔三年十一月,前126】
                        朕嘉先圣之道,开广门路,宣招四方之士。盖古者任贤而序位,量能以授官,劳大者厥禄厚,德盛者获爵尊。故武功以显重,而文德以行褒。其以高城之平津乡户六百五十封丞相弘为平津侯。(《汉书·公孙弘传》)
                      报公孙弘【同前】
                      【今注,元朔三年十一月,前126《史记·公孙弘传》淮南、衡山谋反,治党与方急。弘病甚,自以为无功而封,今诸侯有畔逆之计,此皆宰相奉职不称,元狩二年(前121年),弘病,竟以丞相终。】
                        古者赏有功,褒有德,守成尚文,遭遇右武,未有易此者也。朕宿昔庶几获承尊位,惧不能宁,惟所与共为治者,君宜知之。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己,乃上书归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今事少间,君其省思虑,一精神,辅以医药。”


                      IP属地:江西29楼2023-02-22 06:09
                      回复
                        《汉书 卷五十六  董仲舒传第二十六 》记载
                        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制曰:“朕获承至尊休德,传之亡穷,而施之罔极,任大而守重,是以夙夜不皇康宁,永惟万事之统,犹惧有阙。故广延四方之豪俊,郡国诸侯公选贤良修洁博习之士,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乃其不正不直,不忠不极,枉于执事,书之不泄,兴于朕躬,毋悼后害。子大夫其尽心,靡有所隐,朕将亲览焉。
                        仲舒对曰: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臣谨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臣谨案《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元者辞之所谓大也。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臣愚以为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亦溥爱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设谊立礼以导之。春者天之所以生也,仁者君之所以爱也;夏者天之所以长也,德者君之所以养也;霜者天之所以杀也,刑者君之所以罚也。繇此言之,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孔子作《春秋》,上揆之天道,下质诸人情,参之于古,考之于今。。。。若乃论政事之得失,察天下之息耗,此大臣辅佐之职,三公九卿之任,非臣仲舒所能及也,然而臣窃有怪者。夫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共是天下,。。《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事易王。易王,帝兄,素骄,好勇。仲舒以礼谊匡正,王敬重焉。
                        仲舒治国,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
                        上召视诸儒,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大愚。于是下仲舒吏,当死,诏赦之,仲舒遂不敢复言灾异。
                        仲舒以弘为从谀,弘嫉之。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令国中,所居而治。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
                        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年老,以寿终于家,家徙茂陵,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仲舒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而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皆传于后世。掇其切当世施朝廷者著于篇。


                        IP属地:江西31楼2023-02-22 07:05
                        回复
                          《史记 卷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传第六十一》记载
                          公孙弘为学官,悼道之郁滞,乃请曰:“丞相御史言:制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婚姻者,居屋之大伦也。今礼废乐崩,朕甚愍焉。故详延天下方正博闻之士,咸登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兴礼,以为天下先。 太常议,与博士弟子,崇乡里之化,以广贤材焉’。
                          谨与太常臧、博士平等议曰: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其劝善也,显之朝廷;其惩恶也,加之刑罚。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由内及外。今陛下昭至德,开大明,配天地,本人伦,劝学脩礼,崇化厉贤,以风四方,太平之原也。古者政教未洽,不备其礼,请因旧官而兴焉。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
                          太常择民年十八已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
                          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当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
                          一岁皆辄试,能通一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弟可以为郎中者,太常籍奏。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
                          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蓺,辄罢之,而请诸不称者罚。
                          臣谨案诏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恩施甚美。
                          小吏浅闻,不能究宣,无以明布谕下。
                          治礼次治掌故,以文学礼义为官,迁留滞。
                          请选择其秩比二百石以上,及吏百石通一蓺以上,补左右内史、大行卒史;
                          比百石已下,补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边郡一人。
                          先用诵多者,若不足,乃择掌故补中二千石属,文学掌故补郡属,备员。请著功令。佗如律令。”
                          制曰:“可。”
                          自此以来,则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矣。


                          IP属地:江西33楼2023-02-22 07:07
                          回复
                            【今注,公孙弘为汉武帝献策,陛下有先圣之位而无先圣之名,有先圣之民而无先圣之吏,是以势同而治异。可谓是深的汉武帝的治国之道,公孙弘是汉武帝的知音也,汉武帝马上认命公孙弘为宰相,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大将军,原因在于,汉武帝打破“累日以取贵,积久以致官”的论资排辈的惯例,任布衣出身的公孙弘为丞相,从此结束了功臣列侯子嗣独占相位的局面,逐步实现由“功臣治国”向“贤臣治国”“能臣治国”,从而有效快速的实施汉武帝以忠孝思想为核心、用符合忠孝思想的官吏治理天下、用以忠孝思想为武装的卫青等青年将领,抵御匈奴的侵略,巩固江山社稷。
                            公孙弘云,陛下有先圣之位而无先圣之名,有先圣之民而无先圣之吏,是以势同而治异。先世之吏正,故其民笃;今世之吏邪,故其民薄。政弊而不行,令倦而不听。夫使邪吏行弊政,用倦令治薄民,民不可得而化,此治之所以异也。臣闻周公旦治天下,期年而变,三年而化,五年而定。唯陛下之所志。
                            仁者爱也,义者宜也,礼者所履也,智者术之原也。致利除害,兼爱无私,谓之仁;明是非,立可否,谓之义;进退有度,尊卑有分,谓之礼;擅杀生之柄,通壅塞之涂,权轻重之数,论得失之道,使远近情伪必见于上,谓之术:凡此四者,治之本,道之用也,皆当设施,不可废也。有德者进,无德者退,则朝廷尊;有功者上,无功者下,则群臣逡;罚当罪,则奸邪止;赏当贤,则臣下劝。今人主和德于上,百姓和合于下,故心和则气和,气和则形和,形和则声和,声和则天地之和应矣。】


                            IP属地:江西35楼2023-02-22 07:44
                            回复
                              《汉书 卷五十八  公孙弘卜式兒宽传第二十八 公孙弘  卜式  儿宽》记载
                              公孙弘,菑川薛人也。少时为狱吏,有罪,免。家贫,牧豕海上。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武帝初即位,招贤良文学士,是时,弘年六十,以贤良征为博士。
                              元光五年,复征贤良文学,菑川国复推上弘。弘谢曰:“前已尝西,用不能罢,愿更选。”国人固推弘,弘至太常。上策诏诸儒:  制曰:盖闻上古至治,画衣冠,异章服,而民不犯;阴阳和,五谷登,六畜蕃,甘露降,风雨时,嘉禾兴,硃草生,山不童,泽不涸;麟凤在郊薮,龟龙游于沼,河洛出图书;父不丧子,兄不哭弟;北发渠搜,南抚交止,舟车所至,人迹所及,C738行喙息,咸得其宜。朕甚嘉之,今何道而臻乎此?子大夫修先圣之术,明君臣之义,讲论洽闻,有声乎当世,敢问子大夫:天人之道,何所本始?吉凶之效,安所期焉?禹、汤水旱,厥咎何由?仁、义、礼、知四者之宜,当安设施?属统垂业,物鬼变化,天命之符,废兴何如?天文、地理、人事之纪,子大夫习焉。其悉意正议,详具其对,著之于篇,朕将亲览焉,靡有所隐。
                                弘对曰:
                                臣闻上古尧、舜之时,不贵爵常而民劝善,不重刑罚而民不犯,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末世贵爵厚赏而民不劝,深刑重罚而奸不止,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夫厚赏重刑未足以劝善而禁非,必信而已矣。是故因能任官,则分职治;去无用之言,则事情得;不作无用之器,即赋敛省;不夺民时,不妨民力,则百姓富;有德者进,无德者退,则朝廷尊;有功者上,无功者下,则群臣逡;罚当罪,则奸邪止;赏当贤,则臣下劝:凡此八者,治民之本也。故民者,业之即不争,理得则不怨,有礼则不暴,爱之则亲上,此有天下之急者也。故法不远义,则民服而不离;和不远礼,则民亲而不暴。故法之所罚,义之所去也;和之所赏,礼之所取也。礼义者,民之所服也,而赏罚顺之,则民不犯禁矣。故画衣冠,异章服,而民不犯者,此道素行也。
                                


                              IP属地:江西37楼2023-02-22 07: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