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twind吧 关注:12贴子:709
  • 14回复贴,共1

【笔记本 (?) 】今日观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想到点什么有意思的就写.


IP属地:安徽1楼2023-04-17 12:23回复
    对于一首喜欢的歌, 比起高潮或是尾部, 我的大脑在听到它的前奏时会更加喜悦 (兴奋) . 这或许是因为大脑据此得知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都能听着喜欢的歌, 从而有了更高的预期.


    IP属地:安徽2楼2023-04-17 12:25
    收起回复
      回想起来, 我的人生中不顺的时间几乎都集中在秋冬季 (寒冷的时节) , 而顺利的时间几乎都集中在春夏季 (炎热的时节) .
      以学业为例, 我在秋季学期的学习成绩几乎总是非常惨淡, 而成绩攀高的几次 (初二下期末, 高一下期末, 高三开学考, 高考) 都落在春季学期或天气还算热的时节; 以情绪为例, 我的精神在炎热的天气似乎也会更加兴奋与高涨.
      究其原因的话, 抛开温度对人的大脑与身体的活跃性的生理学影响, 或许是因为寒冷时的我更倾向于减少出行与运动, 从而总是把生活搞得一团糟.


      IP属地:安徽3楼2023-04-19 14:21
      回复
        评课社区个人简介:
        一般情况下我给课程的打分从5分起步, 有可取之处加分, 有糟糕之处减分. 由于加减分来源不明确且会互相抵消/覆盖, 我会在评课中尽可能解释课程的各方面的特性. 这样评课往往使我的打分比评同一门课的其它同学低不少, 但它有一套明确且还算泛用性强的标准, 故能够在准确的前提下向 (了解我的评课模式的) 读者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 有的学生打分只有10分, 9分和1分三个档位, 评课里还出现不准确, 情绪化甚至是无实义的对课程的描述, 这是在浪费本就贫瘠的信息传递渠道 (当然, 不排除他们评课的目的并非向读者描述关于课程的信息, 而是抒发自己的感受) . 比起让后来的学生准确地了解课程的特性, 使他们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老师从我们的评课中具体得了多高的分丝毫不重要, 毕竟老师又不按这个算GPA.


        IP属地:安徽4楼2023-05-15 12:09
        回复
          国内游戏制作者群体现况:
          "工匠嫌工程师画出的图纸不够明确, 工程师嫌应用科学家怎么还没有提出完备的方法论, 应用科学家嫌纯科学家的理想化假设太多导致模型总是不适用, 而纯科学家刚刚起步. "
          "游戏性理论的内容量大概类似于整个有机化学. 而直接上手游戏开发的年轻人们, 预想的是在高中化学必修1那么厚的一本书里, 学到关于游戏设计的全部知识, 学成一个毕业的游戏设计师. "


          IP属地:安徽5楼2023-05-15 15:05
          回复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 我始终秉持着如下文所述的这样一条处事准则. 每当我考虑是否要开始做一件事, 朝一个方向研究或立项一个新的任务, 我总是会自发地用这条准则衡量我的决定是否合理:
            `
            我们判断是否应把做一件事订立为目标的理由, 不总应是它 "如果做成了是否会有很大的用处" , 而更应是 "在做它的途中我们能否取得实际的, concrete的成效" .
            `
            举个比较较极端的例子, 我们知道 "如果能够造出永动机, 能源问题将会被一劳永逸地解决" , 但这并不总能推出 "我们应该现在开始着手研发永动机" , 因为目前的我们可能关于永动机的知识一无所知, 从而即使有研发的意愿, 开始了研究的工作也无法取得concrete的/可证伪的/有实际意义的进展. 现实的情况是: 我们已经有了能量守恒定律, 那么就更能理解为什么说不应花努力去研发永动机了.
            如今想来我的许多理念与决策都有这条准则的影子. 比如关于游戏设计的学习, 尽管对游戏设计理论的研究始于 "做出一款游戏" 的野心, 而做出游戏的必要条件是对游戏制作中的所有要素 (包括程序, 美术, 运营等) 都有了解. 但我并不打算着手学习程序, 美术, 运营等知识, 并且以后也不打算去学. 因为我知道, 由于自己对这些要素带来的体验的不敏感, 我难以进行有效的分析, 得出可证伪的结论; 再比如, 在数学的学习中, 我往往不急于证明书中给出的 "重要定理" , 而是在读完定义后扣上书思考当年的数学家们提出这些定义作为基本概念的动机, 并试着看看自己能仅从定义出发推出什么.
            现在我考虑的是更宏大的决策: 我对自己人生的规划是否也收到这种理念的影响. 我不打算尽力走上通常意义上 "成功" (或者说 "符合一般观念" ) 的道路 (比如成家立业) , 或许是因为我知道自己的性格要素决定了自己做不到, 而不一定是因为我不喜欢这样的生活. "比起 '什么是有用处的' , '我能做到什么' 更加值得关注. "


            IP属地:安徽6楼2023-05-25 14:40
            收起回复
              我曾经提出这样的观点: 同一个人的游戏水平与游戏设计水平在某些情况下是矛盾的. 具体地说, 在一个游戏的全体玩家中水平处于最前列的玩家 (下称尖端玩家) , 往往无法感受到游戏性的好坏, 甚至根本无法理解关于游戏性的评价或观点.
              猜测原因: 如果一个人要成为一个游戏的尖端玩家, 他必须能够接受这个游戏的规则与最优策略迫使他所做的所有游戏行为, 以此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各方面的水平 (例如: 空洞骑士的尖端玩家必须要能接受四锁五门的历练) . 在这样的练习过程中, 除非一个游戏的设计做到了完美, 否则难免会出现游戏性不好的过程, 但想要成为尖端玩家的玩家会劝说自己接受这些过程 ( "这样才能成为尖端玩家" ) , 并逐渐习惯于执行体验不好的行为.
              我们再延伸一点: 由于在游戏社群 (比如营地, b站) 中, 玩家群体会自发地认可乃至崇拜尖端玩家 (因为玩家追求的是赢) , 所以传播率较高的往往是尖端玩家的行为与言论 (比如营地的上分卡组帖子, b站的尖端玩家直播) . 而尖端玩家的游戏习惯与对游戏的评价 (基本与游戏性完全正交, 通常是关于平衡性) , 也容易被玩家群体奉为圭臬. 但请注意: 普通玩家在游玩时并不会对游戏性失去敏感性! 一个普通玩家发现获胜的打法体验不好 (比如对着1000%血的突击机甲磨两小时) , 他们会本能地选择规避这类打法甚至关闭游戏, 而不是逼迫自己继续. 哪怕玩家群体的主流观念对这种放弃可能是鄙视的, 单个玩家的游戏行为也仍然会遵从内心的第一手感受.
              (不过话说回来, 时至2023年的今日, 整个网络上的游戏玩家整体中的游戏观念似乎的确也在演变: 现在b站上的独立游戏评价视频的评论区里也能看到有人提 "可重玩性" "同质化" 这样的词 (而不再是的 "创新" "热爱" "用心做游戏" ) 了. 但我倾向于认为玩家只是像ChatGPT那样学会了组合这样的词句 (因为发现依据它们所做的预测的确与现实吻合度更高) , 但并不理解其含义. )
              `
              总结:
              想要成为尖端玩家的人会把游戏当工作来做, 而认为自己在做工作的人会接受并一切体验不好的游玩过程, 并久而久之视之认为只有这样才是正常/正确的, 最终失去对游戏性好坏的感知能力.
              已经达到尖端的玩家对游戏设计的评价往往出于对 "哪种策略更有可能获胜" 的研究, 从而几乎总是从平衡性的角度出发.
              由于尖端玩家的言论在游戏社群中能获得压倒性的传播率, 因此这类游戏评价的观点也会在玩家群体中广泛传播并被崇拜. 哪怕依据它演绎出的结论与玩家的切身体验有时相悖.
              `
              对游戏设计的启示:
              首先是老生常谈的一点: 在观察玩家对游玩过程的反馈时, 要关注他们的感受与评价是积极还是消极的 (他们觉得游戏 "好" 还是 "坏" ) , 但不要相信他们自己总结出的理由 (通常是 "难度不够高" "随机性太强" 这类nonsence) . 体验与感受永远不会骗人; 但没有思考与分析能力的玩家只能感受出好坏之分, 而无法找出原因.
              其次, 在关注玩家体验的好坏时, 不要太相信尖端玩家的体验, 因为他们的体验通常与平衡心关联, 即使不是也基本与游戏性完全独立.
              最后, 在设计阶段, 考量一个游戏的各类目标玩家获得的体验是否良好时, 可以适当不考虑想要达到尖端的玩家的体验, 因为他们会把玩游戏当成竞技乃至工作, 从而接受游戏性不好的游戏过程. 千万别觉得普通玩家也会对你的游戏的糟糕之处有这么高的忍耐度.


              IP属地:安徽7楼2023-05-25 15:29
              回复
                人的心理会规避意识到自己做出了被另一种决策 (行为) 完爆的决策. 所以当人们的决策失误时并且潜在地意识到这一点时, 他们往往不是立即调整状态寻找当下最好的决策, 而是重新诠释自己的价值观, 使之既能解释上一个错误的行为, 又能与自己接下来本能想要做的行为互洽. 有点类似于游戏中的 "强行不亏/粗" .
                我甚至认为, 一个人对自己价值观的调整, 甚至于整个价值观的形成, 很大程度上都是这种 "重新诠释" 的产物. 为了强行不亏, 人们的本性其实可以接受对自己价值观诠释的任意调整. 说到底, 人们并不一定有多相信自己的价值观里所看重的东西, "真正" 决定他们观念和接下来行为的, 是这种 向外界展现出 "不亏" 的动机.


                IP属地:安徽8楼2023-06-08 08:55
                收起回复
                  自由意志与可预测性
                  这应该是我目前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里最根本的两个概念. 如果要考量一个新概念在架构中的作用, 最直接 (但不一定有用) 的方法就是问 "它如何影响了可预测性" .


                  IP属地:安徽9楼2023-06-12 09:5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