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吧 关注:88,211贴子:431,655
  • 1回复贴,共1

《诗经·野有死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并不只是现代教育的理念,更是中华民族由古至今所秉持的共识。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父母对子女早期的关心和教育,对子女的健康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远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政府已经利用礼乐制度和诗歌引导人们重视子女早教,其中,《诗经》中的《野有死麇》就有生动的体现。《野有死麇》是一首喜庆诗,它以添丁喜庆宣扬重视子女教育,属《诗经》中“美教化”的教育范畴。《野有死麇》全诗三章,第一、二章所描绘的是人们抬着贺礼走在路上的场景;第三章所描绘的是人们庆贺添丁之喜的场景。



《野有死麇》在逐层递进、生动活泼地表现添丁喜庆的同时,始终把宣扬教育的主轴贯穿全诗。第一章是表扬年轻母亲重视子女教育,并提倡女性也应该具有和君子一样的品德和学识。第二章巧妙地利用小树来比喻孩子,让人们明白孩子就像小树一样纯朴可爱,他们需要父母的悉心教导和养育关怀。而诗的最后,则用最朴实的语言和最真切的感受,尽情地抒发添丁喜庆给人们带来的欢乐,把全诗推向了高潮。《野有死麇》取材于礼乐庆典,应用于礼乐庆典,是一部极具应用价值的礼乐曲目。不难想象,在礼乐兴盛的社会中,在添丁喜庆的日子里,《野有死麇》被应用传唱,被表演欣赏,通过诗乐的感化熏陶,引发人们对教育的重视,推动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诗经》中《野有死麇》等“美教化”的诗歌,是形成中华民族尊师重教传统美德的根源。非常不幸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字义流失,《野有死麇》一直被人们曲解并饱受非议,至今仍被普遍认为是“刺淫诗”,甚至是“淫奔诗”。西周是中国父系社会的鼎盛阶段,其作为缔造中华传统美德的先进文明,对性的态度是非常保守和严谨的,西周对性的态度也成为中华民族对性的态度并一直延续至今。《诗经》是西周礼乐文明的结晶,其作为明德正行、教化人心的礼乐曲目,是不可能有刺淫诗的,更加不可能有淫奔诗。《诗经》是有爱情诗,那都是情真意切、有礼有节的诗;《诗经》也有讽刺诗,那也是滑稽夸张、催人上进的诗。目前,只有把《诗经》引回礼乐诗教的正轨,恢复其道德教育的本质,才能让它重新焕发活力,才能让它重新成为宣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礼乐圣典,被人们永远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探寻失落的礼乐诗教——以《野有死麇》为例[J].陈明锐.今古文创. (2023(13))


IP属地:广东1楼2023-05-27 10:54回复
    《诗经》年代久远,字义语法异于后世,如果不考虑汉字流变而用当代语文直译,就会产生谬误,就会产生许多荒唐故事:
    《诗经》中的荒唐故事
    https://tieba.baidu.com/p/8994474917


    IP属地:广东8楼2024-04-26 14: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