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见有人言黄庭坚的《答洪驹父书》谈了古人作文章的看法,于是我便看了一下。其中有段文字,难解其意,于是反复研读:『凡作一文,皆须有宗有趣,始终关键,有开有阖。如四渎虽纳百川,或汇而为广泽,汪洋千里,要自发源注海耳』。这里『凡作一文…注海耳』,虽然网上有参考译文,但语焉不详,加工过重,经我苦思,其意当为:
『四渎,即使广纳百川,且不时汇成广泽;但其能汪洋千里,应当在于起自源头而可至大海』。这里广纳百川,当为多融入已有的知识点;而汇有广泽,当是文章内容丰富。但无论立意深远还是构架宏大,其能畅通千里,在于亦有一个源源不竭的力量(若无源头,则此渎之名当另属他者),所以文章的作者也应当有属于自己的宗旨,有一个好的开始,即前文之『有宗有趣』。而渎本义就是『疏通』之意,即以水通千里而不困于中道,谓以文章不当头重脚轻、有始无终;而是逻辑流畅,贯彻始终。是所谓『始终关键,有始有阖』也。
这里的『要自』是一个固定搭配,为『应当』,但起初我拆开为解,以致困惑丛生…
这个回信里,黄庭坚还说『青琐祭文,语意甚工,但用字时有未安。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可见古人作文,在初期亦常有取字不妥处,且因读书少,往往以为文家多自创词,于是纷纷效仿,以至句义欠通。自幼读古书法古文的人尚且如此,今之仿习古文者,其弊更多。唯有潜心积累,才可下笔有神,畅述本心,而不为人所笑。
该信末尾,说得也很好,『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至于推之使高,如泰山之崇崛,如垂天之云;作之使雄壮,如沧江八月之涛,海运吞舟之鱼。又不可守绳墨令俭陋也』。古往今来人们作文章,往往捃取他人范式,但欲成华章美篇,又不可陷于他人之窠臼中。
『四渎,即使广纳百川,且不时汇成广泽;但其能汪洋千里,应当在于起自源头而可至大海』。这里广纳百川,当为多融入已有的知识点;而汇有广泽,当是文章内容丰富。但无论立意深远还是构架宏大,其能畅通千里,在于亦有一个源源不竭的力量(若无源头,则此渎之名当另属他者),所以文章的作者也应当有属于自己的宗旨,有一个好的开始,即前文之『有宗有趣』。而渎本义就是『疏通』之意,即以水通千里而不困于中道,谓以文章不当头重脚轻、有始无终;而是逻辑流畅,贯彻始终。是所谓『始终关键,有始有阖』也。
这里的『要自』是一个固定搭配,为『应当』,但起初我拆开为解,以致困惑丛生…
这个回信里,黄庭坚还说『青琐祭文,语意甚工,但用字时有未安。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可见古人作文,在初期亦常有取字不妥处,且因读书少,往往以为文家多自创词,于是纷纷效仿,以至句义欠通。自幼读古书法古文的人尚且如此,今之仿习古文者,其弊更多。唯有潜心积累,才可下笔有神,畅述本心,而不为人所笑。
该信末尾,说得也很好,『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至于推之使高,如泰山之崇崛,如垂天之云;作之使雄壮,如沧江八月之涛,海运吞舟之鱼。又不可守绳墨令俭陋也』。古往今来人们作文章,往往捃取他人范式,但欲成华章美篇,又不可陷于他人之窠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