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百合论坛吧 关注:162贴子:407
  • 2回复贴,共1

抗日战争中的白刃作战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载于《兵器》2007年第7期,平面媒体版本在部份段落上与本文略有差异。
    随着自动武器的广泛出现及战场火力的不断增强,在二战中的大多数战场,刺刀已经没有什么发言权了;但是中国战场却是一个例外,这是由交战双方的装备水平、战术思想和军队传统等决定的。到"七七事变"爆发前,尽管日本陆军常备军只有17个师团共45万人,但他们大多是经过长期训练的精兵,在拼刺技术和士气方面占据优势。拼刺训练是日军新兵的基本训练之一,通常每个中队都会配备拼刺训练教官,而陆军部队的联队长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白刃战训练计划。据说在抗战爆发初期,在白刃战中我方需要三到五名战士才能对付一名日军士兵,日军拼刺技术之强可见一斑。
说到日军拼刺技术的渊源,尽管有中古时期开始发展的被称为"剑道"的独具特色的器械搏击术,但它与刺枪术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与中国不同的是,战国时期"足轻"们所使用的竹枪是被武士阶级所不齿的,因此枪术的发展也无从谈起。实际上,对于日本而言,大规模的刺刀技战术训练仍然始于19世纪末期。在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陆军中,受法国陆军重视白刃战传统的影响(1873年颁布的第一版《步兵操典》就是译自法文),刺刀训练被提到了很高的地位。特别是在1877年的西南战争期间,精于近战格斗、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的西乡军在白刃战中曾给予政府军以重大杀伤,战后,日本陆军开始进一步加强对普通士兵的白刃战训练,同时,针对日军士兵特点的"铳剣术"技战术动作的研究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1904年在上海,日本军事剑术队与英国皇家海军刺枪团的对抗性表演中,日本方面经过精心设计的无懈可击的单兵刺枪术曾给予在场的各国观察员以深刻的印象。
与西方列强相比,日军将所谓的"精神力"和意志的作用被提高到了一个不切实际的高度:强调进攻精神,把精神力作为战斗力的主体;认为以刺刀突击才能取得最后的决胜,因此"以肉搏战制胜"的观点在当时的日军高层中大行其道。这固然是因为日本与当时的西方列强相比,工业和经济实力仍然相对落后;但军部高层对陆军火力的进步对作战的影响没有足够的认识,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1905年日俄战争的惨胜,使日军片面的依靠所谓的"白兵突击",对于速射火力可以改变战场形态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此外,一战中欧洲战场残酷的堑壕攻防战,对于日军来说并没有直观的认识;欧洲人眼中的"大战",对于日本人来说只不过是在亚太地区几场"轻松的胜利"而已。因此在昭和7年(1932年)的步兵操典中,仍然强调"充溢的攻击精神可以凌驾与物质的威力之上"。
残酷的白刃战
白刃战的残酷性,主要表现在战斗中,阵亡者的比例通常要远大于伤者的比例。早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就有人曾以军医在临床时,"很少看到刺刀伤,除了偶然的情形以外"为理由,论证"在未来战争中刺刀的地位会完全被推翻";我认为上述论据有失片面。与一般的火力战不同的是,白刃格斗阶段时,敌我双方的交战距离极近。在面对面的交锋中,刺刀等冷兵器所造成的伤害,更多的集中于胸腹部和喉咙等人体要害部位。在这种情况下,被刺中的战士即使未当场死亡,也会由于流血过多而性命堪忧,很多伤者实际上在撤到后方之前就已死亡;此外,在近距离作战中,只有控制战场的一方,才能有效的收治和救助伤员;这些可能就是为什么军队的医疗部门很少有刺刀伤案例的原因吧。
————————————————————————————
对于中国国民党军队来说,国民党高层军政人员的日本军校教育的背景,似乎并未对部队拼刺训练产生什么积极的影响。而黄埔军校自建立之初,就将所谓的"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培养的军官在战术素养方面似乎还不如北洋系的保定军官学校;这么说来,苏式刺枪术对他们的影响也是极为有限的。而在20世纪20~30年代中德军事合作中,国民党军队特别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受德国军事思想的影响颇深。由于德国陆军在传统上更重视步兵射击的速度及战场上持续性的火力,只有在巷战或者堑壕突击战等个别情况下,德军步兵才使用手榴弹、匕首和工兵铲等装备进行白刃战。这一点并不符合当时中国军队和以日本为假想敌作战的实际情况。



1楼2010-10-12 01:23回复
    使用伏击战术,以优势兵力歼灭日军的小部队,使其在"失血"的状态下,力量不断的得到削弱。而"青纱帐"这种华北地区所特有的地理景观,也为八路军的作战提供了很大便利。所谓的青纱帐,就是当地种植的高粱和玉米等作物。在每年的夏秋季节,作物进入生长和成熟期之后,茂密的、一人多高的农田可以为埋伏的部队提供很好的掩护;而且也便于部队集结和撤退。在这种作战中,作战一旦打响,敌我双方的距离基本上就是在几十米甚至十几米的范围之内,往往在几轮射击之后就马上转入白刃战。而人民军队对于白刃战的依赖也有其迫不得已的一面。根据曾在鲁西南地区作战的老八路的回忆,在残酷的"五一"大扫荡结束之后,敌后作战的环境更加艰苦,通常每个人的子弹只有20发,为了迷惑鬼子和汉奸,子弹带里全装上秸杆,好像很有子弹的样子。由于没有足够的子弹进行火力战,更没有足够的子弹进行训练,这样在射击时根本不占优势。只有依靠刺刀来解决问题。例如,在当时吕正操的"**救国军"中,刺杀训练就非常重视,由于吕将军原来是东北军的将领,因此对于日式刺枪术也非常了解。据老八路王汝林老人的回忆:如果不参加作战的话,天天都要练刺杀,"除了吃饭就是拼刺刀",我们还制造了一些护甲用于对练。在具体的实战中,战术的配合也得到了重视。"拼刺刀时,兄弟们配合,抗住其他鬼子,局部形成2打1或3打1,其中一人佯攻,其他人突刺,突刺的人一定要坚决……一次有个鬼子队长被我们围住,这家伙举者指挥刀,嘴里啊啊的大叫要劈我,我假装进攻,进攻装的很象,他很紧张,注意力都在我这,被侧方我们的战士一刺刀就捅得蹲下了,解决其他鬼子后,捅死了这鬼子官……",在这种小规模的伏击战中,我方的兵力往往占据优势,再加上地形等其它有利条件,这种时候的白刃战甚至成为一种"实战演习",比如说由排长和老兵担任掩护,新兵进行突刺。在这样的情况下,拼刺技术的进步往往很快。除此之外,"日本人民反战同盟"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来自敌军的老兵和下级军官对于八路军拼刺技术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根据八路军129师敌工部科长的回忆"他们教我们战士刺杀,一刺就是几个钟头,教大家如何达到'气、剑、体'一致,即'发出喊杀声、刺刀指向敌人、向刺杀对象猛扑过去三者要一气呵成'(笔者对此解释持保留意见)。为了增强臂力,还要求在训练中在烈日之下练习把枪举过头顶,一举就是上千次。这种严格的训练提高了我军的拼刺能力。"有趣的是,这些日本人还自制了棒球用具,开展棒球运动,这非常有助于提高八路军指战员的体力,因此当时129师师长刘伯承命令在全师内开展这一体育活动。 白刃战训练—木枪、护具及其它在《剑术教范》中,日军使用的标准训练用木枪全长1666mm,与三八式步枪的长度相仿,但由于是"木枪",因此全重只有1.5千克(仅为三八式步枪的一半)。在《劈刺实验录》中,曾提到过"平时练习用重器,可长劲;比赛时用轻器,便灵活多变矣……"。话虽如此,但是制造"重器"显然需要更高的成本,而且需要更加坚固的护具,显然花费也需增加,在大规模装备时显然是不合算的。全套护具包括头罩(含护喉)、护肩(上臂甲)、护手(前臂甲)、防护手套、上体外护甲、上体内护衣和背部护甲等。除去头罩主要由铁制之外,其它各部分护甲均采用皮革并外嵌竹片的方式制成。上体内护衣实际上是用编织好的、致密的棉花纤维制成的软护垫,由于通过特殊的加工工艺增强其韧性,穿着于护甲之内,可以在拼刺训练时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靶标可以用来训练刺杀的准确性,同时也可以让士兵感受一下真刀真枪的白刃战"感觉"。否则在严酷的战场环境之下,新手由于紧张很难刺中对方的要害。日军的步兵用靶标主要包括两种,其高度均为1.7米。一种比较"精致",其外形与射击用靶标类似,模拟人的头胸部。首先缝制出成型的布袋,然后在内填充秸秆并压实;其中,"头部"高0.15m,宽0.25m;"胸部"高0.60m,宽0.35m;靶标的厚度为0.13m。由于这种靶标的捆束过程较复杂,教范中还提到用于固定靶体和支架的绳长"约需5米"。另外一种相对简单的靶标是直接用稻草或者秸秆捆扎而成的,其截面为圆形(直径约为0.6米),厚度约为0.4米。 抗战末期——拼刺技术的日趋成熟实际上,从1939年初起,八路军总部就连续发出两期整军训令。在1940年,八路军各部队开始了有计划的轮训工作。而整军中大部分时间,就是进行技术、战术训练。其中,"为了提高短兵相接的本领",刺杀技术的训练提到了一个非常的重视。经过数次整训之后,在战争末期,八路军指战员们已经可以足够应付各类的白刃战斗了。 1944年8月中旬,八路军鲁中军区的反扫荡作战中,八路军某部与日军在沂水城西北的葛庄及其周围的小山岭上展开了殊死战斗。在抢占附近的无名高地的战斗中,日军第5中队和我军1团1营1连短兵相接。双方就在河滩上展开了白刃战。根据当时参战指战员的回忆"100多把明晃晃的刺刀,勇猛地刺向敌人,只一个对刺,前排的日军就倒下了。"由于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的节节失利,很多精锐部队都在太平洋的小岛上"玉碎"了。因此后期扩编后的日本陆军兵员素质急剧下降,拼刺技术也大打折扣。在这次白刃战中,甚至还有一名日军在战场上就投降了,这在八路军以往的战史中是极为罕见的。


    6楼2010-10-12 01:23
    回复
      据参战的老八路的回忆,这名小个日军狼狈的将"右手举到帽檐不停地行礼,左手忙着放下步枪,然后还解下了身上的子弹盒、刺刀鞘与背包,嘴里不停的咕噜着:'统统地给你的。'乖乖的当了俘虏……" 由南方游击队改编而成的新四军,所面临的主客观环境更为复杂,但是在战争末期,他们的白刃战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1945年春节期间,新四军第六师五十二团与进犯淮南顺河地区、试图突袭新四军军部的日军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战斗。在顺河集地区的战斗尤为激烈:据守公路大堤的新四军52团8连与日寇进行了多次白刃战。这是一场真正的硬碰硬的作战,因为八路军所防守的大堤,加上顶部的公路和堤坡,也不到60米宽。大堤的左侧是河流,右侧则是无法通行的沼泽地。据时任排长唐国平老人的回忆, "……鬼子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我们每人四颗手榴弹也撂得差不多了,子弹也所剩无几。我命令战士们准备拼刺刀。在敌人离我们30米左右时,我喊声打,几颗手榴弹刚掷出手,轰隆轰隆的爆炸声还没有停,全体战斗员端着刺刀乘着浓烟跃出战壕,杀声震天,冲入敌群。白刃格斗开始了……" "二班长虞阿品首先戳死了一个鬼子,我也跟着捅倒了一个。一个大块头的鬼子兵向我扑来,被高邮籍战士小韩一刺刀捅进了这个鬼子的左眼,鬼子惨叫一声,手中枪刺一偏,戳进了我右腋下的棉袄。我往左边一闪,敞开着的棉衣被鬼子刺刀挑出去丈把远。高邮小战士反身又是一刺刀,把这个鬼子穿了个透心凉。当他正从鬼子身上拔刺刀时候,另一个鬼子端着刺刀从他背后偷袭。我一急,腾身跃起,一个突刺,又把这个鬼子撂倒了。" "我转身见三四个鬼子围着张连长转,张连长抡起大刀片,左挥右舞,前砍后拨……我招呼了一声高邮小战士前往支援,里外合击,三个鬼子先后毙命。" "这时,有名鬼子军曹吆喝了十来个鬼子冲了过来。张连长一见,忙把我和小韩一拉,3人背靠背,组成三角形,各对付一面,以守为攻,10来个鬼子近不得身,只得围着我们团团转。这样相持了有十来分钟,鬼子稍懈,张连长见左边赶来解围的二班长刺倒了一个鬼子,便暗示我们俩,3人同时发一声喊,朝左边冲出去。在二班长的配合下,我们又捅倒了几个鬼子,带着一身轻伤回到了同志们中间……" 。。。。。。在拼刺时,被刺中者的血可以沿着刺刀血槽喷射到持枪者身上,这也就是所谓的"刺刀见红"。我军在战争年代的口号是:"要敢于刺刀见红!"也就是说,刺杀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由血性、胆量和勇气所汇集而成的一种精神。抗战中的人民武装,其拼刺水平也是在一次次残酷的战斗中不断成长的。"……八路军是不到150米不开枪。在这突发的枪声中如果不迅速作出反应,那么几分钟后,八路军就会端着刺刀冲到你眼前。"在那个年代,刺刀是战士们最可靠的武器,伴随着它的,是一场场短兵相接的战斗。面对死硬的日寇,战士们凭借自己长期苦练的拼刺技术,以自己的保家卫国的一腔热血,压倒了日军疯狂的"武士道"。刺杀也曾经是人民军队的三项基本技能之一,尽管训练场上的喊杀声已经逐渐消逝,而闪亮的军刺也只有在阅兵式中才能保留它昔日的尊严。但在这种简单的武器上,承载了太多我军传统的东西。正如一位解放军老兵所说,"是刺刀,就有可能见红;是军人,就要面对牺牲。" 


      7楼2010-10-12 01: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