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吧 关注:7,348贴子:85,680

[大堆资料]辞海历史分册中国古代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堆资料]辞海历史分册中国古代史


1楼2010-10-16 18:42回复
    吧主,许久不见啊


    2楼2010-10-16 18:43
    回复
      这回比较多,也不知道会不会半途弃帖


      3楼2010-10-16 18:44
      回复

        【广成关】故址在今河南临汝西。东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为镇压黄巾起人置*八关,此为其中之一。
        【广济河】即“五丈河”。
        【广济渠】①唐改隋*通济渠为广济渠。②元中统二年(1261年)开浚的灌溉渠。起自今河南太行山麓沁口古迹,筑堰遏沁水入渠东流循古朱沟、沙沟等水入黄河,溉济源、河内(今沁阳)、河阳(今孟县)、温、武陟五县民田三千余顷。后二十余年淤废,天历中修复。今济源、沁阳、温县境内犹有广济河,是其遗迹。③明景泰五年(1454年)左佥都御史徐有贞主持所开浚用以疏导黄河决流的渠道,在今河南北部山东西部沁水运河之间。先是正统末黄河决流冲毁山东寿张县东沙湾运河堤,漕运阻绝,屡塞复决。至是有贞开渠西接黄河、沁水,东抵张秋(沙湾北十二里),使决流不复东冲沙湾,改自张秋北出济运。逾年功成,沙湾遂塞,漕运复通。弘治后全河南趋入淮,渠道堙废。
        


        26楼2010-10-24 19:13
        回复
          【飞狐】“飞”一作“蜚”。①要隘名。在河北涞源县北蔚县南。两崖峭立,一线微通,迤逦蜿蜓,百有余里,古代为河北平原与北方边郡间的交通咽喉。楚汉之际,郦食其请刘邦“距飞狐之口”,即此。②古道路名。(1)《后汉书·王霸传》:建武十三年,“诏霸将弛刑徒六千人与杜茂治飞狐道,堆石布土,筑起亭障,自代至平城三百余里”。按飞狐口在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南,自代至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不经飞狐口而称为飞狐道,当由于自河北平原北趋边郡,此道实为飞狐口谷道的延伸之故。(2)唐时称北魏所凿*灵丘道为飞狐道。此道不经飞狐口,当以道出飞狐县南境而得名。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李晟引兵自定州出飞狐道,昼夜兼行,至代州,即此。③古县名。隋改广昌县置。因县北飞狐口得名。治所即今河北涞源县治。明洪武初复改名广昌。
          【小沛】汉沛县的别称。秦置沛县(今属江苏),汉高祖刘邦是本县人。两汉时为沛郡或沛国的属县,郡、国的守、相治相县(今安徽濉溪县西北),因称沛县为小沛。东汉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攻陶谦,刘备援谦,屯兵小沛,即此。
          


          31楼2010-10-24 19:15
          回复
            【马阁山】在四川平武东北。山高道险,三国魏将邓艾攻蜀,至此路不得通,乃凿山作栈道,始通江油(今四川平武东南)。因当时悬东束马,造桥作阁,故名。
            【马嵬坡】在陕西兴平西。相传晋人马嵬在此筑城,故名。唐安史之乱,玄宗从长安西奔成都,缢死杨贵妃于此。
            【马訾水】(訾zǐ)即鸭绿江。《汉书·地理志》:“马訾水西北入盐难水(今浑江),西南至西安平(今辽宁宽甸西南)入海。”
            【马鬓山】即“磨旗山”。
            【马兰峪关】古关名。简称马兰关。在今河北遵化西北。关外有牵马岭,与此相犄角。由此而东,经三十一关口而至大喜峰口。明正德以后,朵颜、俺答均曾攻此。清为东陵所在,特设总兵官驻守。
            【子午道】古道路名。从关中到汉中的南北通道。古人以“子”为“北”、“午”为“南”,故名。西汉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通子午道,从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直绝南山(今秦岭)至汉中。南口在今安康县境。三国时为魏、蜀交争的要道。南朝梁另开新路,略向西移,自今西安市而南至宁陕县。唐天宝间剑南涪州贡生荔枝,即由此道以达长安。
            


            35楼2010-10-24 19:17
            回复
              【天雄】唐方镇名。见“魏博”。
              【天门关】故址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北,山势险阻,旁有深沟。1041年夏元昊攻宋麟、府两州,宋将高继宣率兵营陵井,抵天门关,即此。
              【天马关】腾越*八关之一。故址在今云南瑞丽县西边界外,明、清时中缅旧界那仑寨之东四十里,汪公瓦、盏戛二寨之北三十里。清季中英勘定滇缅边界时,划属缅甸。
              【天井关】又名太行关。在今山西晋城县南太行山顶,因关南有天井泉三所得名。形势险峻,当太行南北要冲,历代为兵争要地。东汉初,冯异由河内北攻此关,进拔上党二城。五代汉初,以契丹北还,议取河南,苏逢吉请出天井关。宋靖康元年(1126年)改称雄定关,元末亦名平阳关。
              【天津桥】古浮桥名。故址在今洛阳市旧城西南,隋、唐皇城正南洛水上。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始建,用铁锁连接大船,南北夹路对起四楼。隋未为李密烧毁,唐、宋屡次改建加固,金后废圮。
              【天德军】古军镇名。本天安军(一作大安军)。唐天宝十二年至十四年(753—755)筑城于大同川西,约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北五加河东岸。乾元后改名天德军,权置军马于西南三里永清栅(一作永济栅),移治所于西一百八十里*西受降城。元和时西受降城为河水冲毁,还治大同川西旧城。辽初废,不久夏置,移治永清栅,未年天祚帝为金所逼,亡走至此。金废。
              【夫椒】(fú—)古山名。在令江苏吴县西南太湖中:一说即洞庭西山;一说夫、椒为二山。《左侍》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
              


              42楼2010-10-24 19:20
              回复
                【匹播城】古城名,故址在今西藏穷结。一作跋布川。《新唐书·吐蕃传》:“其赞普居跋布川或逻娑川。”
                【五水】古代对江汉汇合以东,长江北岸支流巴水、蕲水、希水(今作浠水)、西归水(今倒水)、赤亭水(今举水)的总称。东晋、南朝时因曾在西阳郡境内,故称“西阳五水”。“五水蛮”即因居于其旁而得名。
                【五汶】山东泰安*汶水及其四条主要支流的合称。晋郭缘生《述征记》:“泰山郡水皆名曰汶。汶凡有五:北汶、嬴汶、牟汶、柴汶、浯汶,皆源别而流同。”《元和郡县志》沿用。据《水经注》,五汶应为经流及牟汶、北汶、石汶、柴汶:(1)经流上游流经古嬴县南,应即《述征记》、《元和志》所谓嬴汶。(2)牟汶出莱羌县东古牟县南,西流至泰安东入汶。今图或以此为汶水正源。(3)北汶今名泮河。源出泰山西北谷,南流至泰安西南,古代折东至牟汶口南入汶,今改道南流入汶。(4)石汶一名环水,今名梳洗河。源出泰山南麓,南流折东入北汶。(5)柴汶一名淄水。上源即令新泰西北羊流河,西南流合今小汶河西径古柴县北,折西北至泰安南大汶口入汶。今小汶河上游乃古代洙水上游,本西南流入泗水,后世改道西流合柴汶,遂通你上下游为小汶。近世国籍或以泰山东南麓董家河为柴汶,或以汶水发流上游为柴汶,皆误。《述征记》、《元和志》所渭浯汶,即浯水,见《说文》。源出今莒县北,东流至高密西入潍河。既不在古泰山郡境内,亦非汶水支流,不应在“五汶”之列。
                


                45楼2010-10-24 19:50
                回复
                  【五岳】“岳”一作“岳”。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传说群神所居,历代帝王多往祭祀。唐玄宗、宋真宗曾封五岳为王、为帝。明太祖尊五岳为神。《尔雅·释山》有两种五岳说,后世对它有不同解释。据今人考证,五岳制度始于汉武帝;旧传尧舜时即已有之,乃汉代经学家的附会。汉宣帝确定以今河南的嵩山为中岳,山东的泰山为东岳,安徽的天柱山为南岳,陕西的华山为西岳,河北的恒山(在曲阳西北)为北岳。其后又改今湖南的衡山为南岳,隋以后遂成定制。明代始以今山西浑源的恒山为北岳,清代移祀北岳于此。参见“恒山①”。
                  【五岭】即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五岭的总称。在湘、赣和粤、桂等省区边境。《史记·除馀传》:秦“南有五岭之戌”。一说有揭阳而无都庞,参见“揭阳岭”。
                  【五京】①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西京京兆府为中京,凤翔府建号西京,成都府建号南京,合原有东京河南府,北京太原府共为五京。②渤海从大仁秀(818—830)后建有五京:上京龙泉府,中京昱德府,东京龙原府,南京南海府,西京鸭渌府。③契丹会同元年(公元938年)改皇都为上京临潢府,南京为东京辽阳府,升幽州为南京幽都府(开泰元年即1012年改府名为析津),辽圣宗统和二十五年(1007年)增建中京大定府,兴宗重熙十三年(1044年)又升云(云)州为西京大同府,合称五京。④金自贞元元年(1153年)定都中都大兴府后:除中都外又有上京会宁府、东京辽阳府、北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南京开封府五京。
                  【五都】①战国齐置五都,性质略同于其他各国的郡。都没有选练的常备兵,齐宣王曾用五都之兵灭燕。五都可能是临菑、平陆、高唐。即墨和莒。②西汉时首都长安以外的五个大都市,即雒阳、邯郸、临菑、宛、成都。王莽时设五均官于此。③三国魏都洛阳,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又以长安(西汉故都)、谯(皇室本贯)、许昌(汉献帝旧都)、邺(曹操时魏都)与洛阳合称五都。④唐肃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以京兆府为上都,河南府为东都,凤翔府为西都,江陵府为南都,太原府为北都,合称五都。
                  


                  46楼2010-10-24 19:51
                  回复
                    插个楼,加油,磨少!


                    IP属地:北京49楼2010-11-01 11:28
                    回复

                      【太和岭】元时称今苏联高加索山为太和岭。《元史·速不台传》:“速不台上奏,请讨钦察,许之。遂引兵绕宽定吉思海(今里海),展转至太和岭,凿石开道,出其不意。”
                      【太和城】本“河蛮”所筑,唐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为南诏王皮罗阁所取,次年重加修建,周十余里:徙都于此。至八世纪末异牟寻自此徙都阳苴咩城。故址在今云南大理南太和村。公元766年阁罗凤在城中所立的蒙国“大诏碑”(即“南诏德化碑”),至今犹存,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之一。
                      【太液池】古池名。(1)汉太液池亦称蓬菜池,在长安建章宫北,今陕西西安市西北。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开凿。周回十顷,水源引自城北渭水。池中筑渐台,高二十余丈;起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仙、龟、鱼之属,(2)唐太液池在长安城北大明宫北,即令陕西西安市北偏东。池分京、西两部,西部较大,中间以渠道相连。水源当来自大明宫以北,或引自当时禁苑中的漕渠,(3)元、明、清太液池即今北京市故宫西华门外的北海、中海、南海三海。元亦称西华潭,明又称金海。
                      


                      51楼2010-11-08 20:22
                      回复


                        57楼2010-11-23 11:02
                        回复
                          【长洲】①古苑名。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南、太湖北。春秋时为吴王阖闾游猎之处。《越绝书》:“阖闾走犬长洲。”②旧县名。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分吴县置,取长洲苑为名。治所与吴县同城,在今江苏苏州市。1912年并入吴县。自唐至明,与吴县历为苏州、平江府、平江路、苏州府治所。清与吴县、元和县同为苏州府治所;又与江宁(今南京市)并为江苏省省会。
                          【长陵】古县名。西汉五陵县之一。汉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筑陵置县。治所在今咸阳市东北。高帝死后葬此。三国魏废。
                          【长湖】见“镜湖”。
                          【长干巷】古建康里巷。六朝时建康南五里秦淮河两岸有山冈,其间平地,为吏民杂居之所,江东称山陇之间为“干”,故名。左思《吴都赋》:“长干延属,飞甍舛互。”有大小长干巷相连,大长于巷在今南京市中华门外;小长干巷在今南京市凤凰台南,巷西通长江。
                          【长白山】在山东邹平南,章丘和淄博市之间。因山中云气常白得名。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王薄起义,以此为根据地。
                          【长乐宫】(乐lè)西汉主要宫殿之一。遗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郊汉长安故城东南隅。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以秦兴乐宫改建,至七年建成,周围十公里。汉初皇帝在此视朝,惠帝后朝会移未央宫,长乐宫改为太后居地。现已圮毁。近年经考古钻探,宫垣东西长约2.900米,南北宽约2.300米。面积几占汉长安城的四分之一,是当时范围最大的宫。
                          【长芦盐区】在河北省、天津市渤海沿岸,为北起山海关南至黄骅县盐场的总称,元始设河间盐运司,明初改名长芦,以运司驻在长芦镇(今沧州市)而得名。清康熙后运司移驻天津,而长芦之名不改。
                          【仁和】旧县名。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改钱江县置,治所在今杭州市。1912年与钱塘县合并为杭县。宋元明清与钱塘县同为杭州、临安府、杭州路、杭州府治所。
                          【仇池】①山名。以山上有仇池得名:又因山上有平地百顷,亦称百顷山。在甘肃成县西西汉水北岸。山形如覆壶,四面陡绝,山上可以引泉灌田,煮土成盆。魏晋南北朝时氐族杨氏累世居此。②郡名。东晋时仇池杨氏内附,置仇池郡。北魏初置仇池镇,后复为郡。治所在洛谷城(今甘肃成县西北洛谷镇)。西魏废。
                          【介山】在今山西介休东南。春秋时介之推隐居此山,故名。又因山下有绵上之田,亦称*绵山。
                          【仑头】西域古国名。一作轮台。在今新疆轮台东南玉古尔地。公元前102年被汉贰师将军李广利攻占后于其地置校尉屯田,以供应往返西域使者。
                          【仓亭津】古津渡名。仓,一作“苍”。在今山东阳谷县北古黄河上。为东汉以后黄河南北重要渡口。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曹操于此击破袁绍军。
                          【分水关】①又名大关,在福建崇安西北分水岭上,接江西铅山县界。当闽、赣交通的冲要,自古有“入闽第一关”之称。五代在此置寨,宋开庆间并置大安驿。元废。明洪武初复置关,设巡司戍守。②在广东饶平东南接福建诏安县界。明代在此筑石城,设巡司戍守。
                          


                          62楼2010-11-28 21:01
                          回复
                            【邗】古城名。公元前486年吴筑,故址一说在今扬州市西蜀冈上,一说在今市东南濒江处。
                            【邗沟】古运河名。春秋时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在江淮间开凿。《左传》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吴城邗,沟通江淮”(一作“吴城邗沟,通江淮”)。又名邗江、邗溟沟、渠水、中渎水。故道自今扬州市南引江水北过高邮县西,折东北入射阳湖,又西北至淮安县北入淮。东汉建安初广陵太守陈登改凿新道,自今高邮直北径达淮安,大致即今里运河一线。但魏晋时淮安迤南一段仍须绕道射阳湖,不能直达。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发淮南丁夫十余万重开邗沟,略循建安故道。此后江淮间运道即自扬州直达淮安,不再东向绕道。唐改称漕河、官河或合渎渠。
                            


                            69楼2010-12-02 09:27
                            回复
                              【石城】古城名。(1)即石头城。《文选·左思<吴都赋>》:“戎牵盈于石城。”《注》:“刘曰:‘石城,石头坞也,在建业西,临江。’”(2)故址在今云南曲靖。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以爨族首领爨归王为南宁州都督,居此。南诏时为石城郡。公元937年段思平借兵爨族三十七部,起兵石城,讨平杨干真,建大理国。公元971年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于此,立有石碑,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出土,置曲靖城内,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石砫】(—zhù)土司、厅名。宋景定时置安抚司,元初为军民府,不久升军民安抚司,明天启元年(1621年)升宣慰司。治所在今四川石柱。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置厅,二十六年升为直隶厅。1913年降为县,明末在此与衣民军张献忠对抗的女将秦良玉,即土司马千乘之妻。
                              


                              74楼2010-12-02 09: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