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经》云:释迦牟尼佛之所以能够修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因为佛陀于无量阿僧祇劫之中,恭敬三宝,孝养父母,所以今世才会感得如此殊胜的果报……
若能在家孝父母,此即名为胜福田,现世流布大名称,未来福报转无量。(龙树菩萨说法要偈)
父母有生育、养育、教育之恩,可说是功德巍巍,在《父母恩重难报经》当中,曾以七种比喻来说明父母恩德深重,难以报答:
一、肩担父母,绕须弥山,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二、遭饥馑劫,脔割碎坏,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三、手执利刃,剜眼供佛,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四、刀割心肝,血流遍地,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五、百千刀戟,刺于己身,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六、打骨出髓,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七、吞热铁丸,遍身焦烂,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二、孝顺父母的方法
父母的恩德既然如此深重,我们应怎样做才能算是「孝顺呢?佛教认为孝顺有不同的层次:一般的人对父母甘旨奉养,只是小孝;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使父母光彩愉悦,是为中孝;引导父母趋向正信,远离烦恼颠倒,永断三途之苦,是为大孝;视三世一切众生皆是我父我母,尽一切力量,令入无馀涅槃而灭度之,才是最无上的至孝。所以,克尽孝道,应该注意下列三点:
一、孝顺必须是长期的,不是一时的:父母以毕生岁月为我们辛苦奉献,我们即使不能终身膝下承欢,也应该长期供养,使无所缺。
二、孝顺必须有实质的,不是表面的:孝顺父母必须解决父母实际需要,不仅在衣食住行上无虞匮乏,在生老病死上有所依靠,还要给予父母精神上的和乐,心理上的慰藉。
三、孝顺必须能全面的,不是局部的:孝顺应从自己的亲人做起,然后本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的精神,扩充到社会大众,乃至无量无边众生。
若能在家孝父母,此即名为胜福田,现世流布大名称,未来福报转无量。(龙树菩萨说法要偈)
父母有生育、养育、教育之恩,可说是功德巍巍,在《父母恩重难报经》当中,曾以七种比喻来说明父母恩德深重,难以报答:
一、肩担父母,绕须弥山,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二、遭饥馑劫,脔割碎坏,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三、手执利刃,剜眼供佛,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四、刀割心肝,血流遍地,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五、百千刀戟,刺于己身,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六、打骨出髓,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七、吞热铁丸,遍身焦烂,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二、孝顺父母的方法
父母的恩德既然如此深重,我们应怎样做才能算是「孝顺呢?佛教认为孝顺有不同的层次:一般的人对父母甘旨奉养,只是小孝;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使父母光彩愉悦,是为中孝;引导父母趋向正信,远离烦恼颠倒,永断三途之苦,是为大孝;视三世一切众生皆是我父我母,尽一切力量,令入无馀涅槃而灭度之,才是最无上的至孝。所以,克尽孝道,应该注意下列三点:
一、孝顺必须是长期的,不是一时的:父母以毕生岁月为我们辛苦奉献,我们即使不能终身膝下承欢,也应该长期供养,使无所缺。
二、孝顺必须有实质的,不是表面的:孝顺父母必须解决父母实际需要,不仅在衣食住行上无虞匮乏,在生老病死上有所依靠,还要给予父母精神上的和乐,心理上的慰藉。
三、孝顺必须能全面的,不是局部的:孝顺应从自己的亲人做起,然后本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的精神,扩充到社会大众,乃至无量无边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