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基础吧 关注:1贴子:48
  • 11回复贴,共1

中医名词个人翻译(不喜少喷) 人类(生老病死)都离不开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参考文献《中医四部经典解读》。
本人翻译不作为解读,自是个理解分享。
首先先摘录一段话 参考文献序二
我以为中医药的发展,首先是继承。上古有名医和救治患者于膏药,扁鹊诊脉可视五脏癓结,,,,,但中医发展到了现代却丢失了不少传统的好东西。继承不足是现代中医的通病,望闻问切训练不够,平脉诊病几乎成了绝学,中医生除了开中药内服之外,已经把针灸,拔罐,刮痧,推拿,药物外敷,药物熏洗,食疗,引导锻炼等综合治疗好方法放弃了,十分可惜。没有良好的中医药学习人继承环境作为发展中医的基础(稍微修改一下),发展就成了一句空话,抽掉中医的精华奢谈发展,可能发展出来的东西就不是中医了。——
四川人民( )2005年12月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10-14 09:28回复
    气 即是构成人体基本物质,又是人体生命力。
    个人翻译 气是运动的物质。
    气大伤身(过烈过大运动血液循环容易伤身体)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10-14 09:51
    回复
      《灵枢·经脉》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如果看过子宫日记,同学,应该知道原生细胞分化时第一个是心肌细胞,心肌细胞产生血液循环动力后,脑细胞才发育)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10-14 10:00
      回复
        阴阳 《素问·生气通天论》 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升,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所以阳气应该是 主观能动性(意识) 一觉醒来(主观意识来主导对外活动),相对应阴气就是,身体的潜在意识主导生命活动,人体内大部分生命活动都是由潜意识完成,最大呼吸器官皮肤对外交换,当然主观意识觉醒通过掌控活动程度也能影响身体各种脏气活动,而这个掌控原至中枢神经系统。人若求精神永烁,四肢百骸,阴气长存脊髓大脑一线。人若寻求百病不生,主观能动性无过分催伐身体。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10-16 04:47
        收起回复
          灵柩·天年
          人生十岁,五脏始定,气血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气血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这里岁数并不准定,现实相差上下三十年范围都有可能。而描述的具体身体特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当代医学主要论点是阿尔海默症病变,也没指向是肺部活动衰弱导致的大脑病变,但现实生活老年时期长期保持有氧运动和情绪稳定群体,得阿尔兹海默症的人数很低,当然也可以是以果倒因的谬论,毕竟阿尔海默症群体,情绪是否稳定,是否保持长期有氧运动,似乎很难的。但根本原因是不是肺部衰弱脑部病变,还是由脑部病变导致肺部衰弱,情绪不稳定。都是需要具体数据分析的。
          这里具体症状翻译猜想待续。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10-22 11:04
          回复
            《内经》吸收了当时先进的哲学思想和多门自然科学的成果,呈现出充分的开放性。因此,《内经》理论体系所涉及的范围是很广的,包括哲学基础、中医基础与临床理论、天文历法、地理、气象、物候、生物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多方面。就其中的医学内容来看,历代医家曾对其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由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而分类也就不尽相同,有的失之过繁,有的失之过简。归纳起来,除有关针刺、腧穴等内容以外,主要有养生、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则、运气等十一大类。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10-22 11:06
            回复
              所以根据顺序 五行应翻译,但在在实质独立单独谈五行,我是完全做不到。五行在基本依附其他实质物质名称才能成系统出现,要我单独翻译,我完全没思路 。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10-22 11:10
              回复
                《内经》对五行概念的表述,《素问·脏气法时论》说:“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责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说明五行的构成即金、木、水、火、土:五者相互关系是“更贵更贱”的:以五行为工具可以确定五脏功能,测知疾病发生及其预后。(素向·六节藏象论》进一步阐明五行相互关系指出“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薄与乘皆为侵犯之意,侵犯所不胜即反侮,侵犯所胜即相乘.《内经》的五行不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具体物质形态,而是五种具体物质形态属性的抽象,同时也是对事物变化五种基本动态的概括。《内经》认识到五行具有普遍性,是世界万物的普遍规律,《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指出:“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世界万物包含五行,五行存在于世界万物之中。天地、日月、季节、人体、动植物等世界万物,无一例外地包含着木、火、土、金、水五种功能属性的成分或因素,五个方面又按照生克乘侮的规律相互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功能结构。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10-22 14:09
                回复
                  。《内经》把通于春气的肝,称为风木之脏,通于夏气的心,称为火脏;通于长夏之气的脾,称为湿土之脏;通于秋气的肺,称为燥金之脏;通于冬气的肾,称为寒水之脏。木的特性是升发、柔和,故肝喜条达而有疏泄的功能;火的特性是阳热、炎上,故心阳有温煦的作用;土的特性是生化,故脾主运化为生化之源;金的特性是清肃、坚劲,故肺主肃降、收敛;水的特性是寒润、下行,故肾有主水、藏精的功能。《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说的“亢则害,承乃制”是自然界五行的客观规律,同样适用于五脏。五脏在生理上必须是相互滋生又相互抑制,方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如果是有生而无制,就要亢而为害,发生病变,即《素问·六微旨大论》接着所说:“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五脏之间的制化规律在病变上就会出现“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素问·五运行大论》)的疾病传变规律。《内经》还将五色、五音分别归属于五脏,从而为望诊、闻诊奠定了理论基础。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10-22 14:09
                  回复
                    五行在《内经》中,主要指风、火、湿、燥、寒五气常年的运动。一年中,春风、夏火、长夏湿,秋燥、冬寒的依次递变,反映了常年气候变化的特点和规律,在这种正常气候变化的促进下,生物界呈现出生长化收藏的现象。所以五行之间的相生顺序,就是按常年五季的气候变迁而立的,所谓“五气更立,各有所先”,“五运相袭,而皆治之”。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10-22 14:10
                    回复
                      我不是完全赞同,但却没有更好解释。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10-22 14: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