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方舟吧 关注:1,794,155贴子:83,356,126
  • 8回复贴,共1

【苇草生贺】从双声话语理论重谈焰影苇草对博士的情感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经常厨干员的朋友们都知道,扒糖容易产粮难。
由于某个人在cp30燃尽了自己,导致在苇草生日前滑铲失败一张新图都没搞完,但又不想在自己最喜欢的干员生日当天什么都拿不出来,所以就在上完晚课后临时打了这篇文章,也算把自己一直以来的想象和大家分享一下。
以下内容可能包含:
理论的生搬硬套或错误理解
过度解读
小厨南为了道观想象力还挺丰富
请做好心理准备后观看。


IP属地:江苏1楼2024-10-16 22:47回复
    一、理论概述:人人喊打的掉书袋时间
    在正式的分析过程开始之前,我认为有必要把分析过程涉及的理论说明一下,即巴赫金的“双声话语理论”。
    首先介绍巴赫金:
    米哈伊尔·巴赫金,俄国人,文学理论家。

    完。我知道大家只有耐心看这么多。
    双声话语理论,来自巴赫金所作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如果你不清楚陀思妥耶夫斯基是谁,他就是隔壁另一个yj的手游《边狱公司》里的主角之一罗佳的人物来源《罪与罚》的作者),其中包含的对我的论述有用的有两点,其一是强调文学语言所具有的对话性,其二是指出单一话语里可能存在多个声部。
    对话性很好理解。巴赫金在书中指出,“生活好”和“生活不好”虽然在逻辑上冲突,但这两句话并不否定彼此,因为它们只是被列在你面前的两句话,可如果把他们视为在一个对话情景里由两个个体分别说出的,那就产生了否定与冲突。同理,“生活好”和“生活好”单纯列出来,只是毫无意义的重复,但一旦在对话情景里由两个个体分别说出,就含有相互赞同的意味。
    至于多声部问题,大家可以简单理解,虽然一段话是一个人说出来的,但其中可能包含多个人的意见。这个比较复杂,让我们在下面结合例子说。
    行了,我知道能看到这儿的人已经没几个,并且都开始准备打我了。所以让我们直奔主题吧。


    IP属地:江苏2楼2024-10-16 22:49
    收起回复
      二、对话性部分:你得和她聊啊!
      我在冲浪时,总能听到类似的说法,说苇草在异格之后,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了,对博士的依赖下降了,开始转变为174、异推那种心怀家国天下的领袖角色,dl属性就没那么高了。确实,随着角色的成长,焰苇逐渐在人格上走向了成熟与独立,像晓歌那样基于“对偶像的依赖”和“失去偶像的惧怕”的深情已经逐渐消退了。但她和博士的关系真的变为志同道合的友人了吗?未必。
      我在此引入“对话性”,是想强调大家解读干员语音时的一个误区,即将干员语音视为干员对玩家的单向输出。当然这并不是大家的问题,因为除了在设计上由玩家的点击动作唤起的“戳一下”与“信赖触摸”明显是对玩家互动的回应外,很多干员语音都像是ta对玩家的宣讲性自白,即使是表现他们和玩家亲密关系的也不例外。比如银灰的:

      砾的:

      缪缪的:


      IP属地:江苏4楼2024-10-16 22:52
      回复
        这类语音本身没有任何问题,这种严肃到有些羞耻(×)的话能直接向玩家说出口,足见二人情谊之深厚。不过这种形式实际上使玩家将情感这一双向行为中自我表达的权利让渡了出去,进而使玩家的情感处于——至少仅从作品给出的固定视角来看——失位状态。但在焰苇的语音中,玩家明显获得了更多主动权,真正成为对话的参与者:

        我知道你要问了:这句话体现出什么情感了?不是苇草对自己新目标的陈述吗?别急,搭配这句报到语音再看一遍:

        回到罗德岛的苇草,对自己新的政治身份有很清楚的认知,她也乐意承担对应的责任,但她还是想在这里成为“苇草”——也就是持有这个代号的罗德岛干员。这就使交谈1的内容变得很有意思了:通过对其“对话性”的重视,我们将这句话置入对话情景中,便可以推测在省略号的部分有一句博士向她发出的提问。与苇草预期中的询问情报不同,博士只问了关于她个人的事情。也就是说,在苇草自己都未能完全放下“深池领袖”的身份,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苇草”时,博士已经将她视为那个摸索自我存在,有个人爱好(见下面的晋升后交谈1)的德拉克女孩了。

        这种无需多言的感觉,很像在我们回家时,父母做的菜一定是我们爱吃的。这种一方比另一方还知道ta想要什么的“心有灵犀”关系,在我看来是可贵而远超一般的互表真心的。毕竟生活不是激情的不尽燃烧,而是平淡中透露出的温情。因此,这个细节也足以展现焰苇和博士的关系绝非一般的好友关系。这也是为什么焰苇会说:

        但这份情感,就像我所说的,并非干员向玩家展露出的,而是以富有对话性的语音内容诱导玩家参与表达,进而可被推导出的。这种为玩家提供行动空间的语音固然别有风味,但也极易被玩家忽视乃至误读。大伙日常生活那么累,抱着减压的心态来玩游戏,谁还乐意去费那么多脑子。所以我猜相比交谈1,大家更喜欢的应该是信赖提升后交谈1:

        与交谈1由博士作为主导者进行发问不同,信赖提升后交谈1由苇草主导对话。将这段话导入对话语境,在省略号的部分,苇草触碰了谁呢?大伙自己想去吧。(这种操作放到某些思春期小姑娘身上,估计因为太害羞了,给她一万个机会都打不出来,这就是情感关系里缺乏生活感的结果啊)


        IP属地:江苏5楼2024-10-16 22:54
        收起回复
          先把前面的部分放出来防止错过10.16,再去写后面的章节吧码字去了


          IP属地:江苏6楼2024-10-16 22:55
          回复
            三、多声部:她自己的小心思
            你都看到这儿了,我觉得我高低得给你磕一个——不仅为了感谢你这么给我瞎写的文章面子,也因为我接下来又得说一些很复杂,以至于我自己可能都没完全搞明白的东西了,得和你道个歉。
            对于多声部问题,巴赫金有过简单的描述定义(简单吗?):
            主人公的自我意识里渗透着他人关于他的意识,主人公的自我表述被投入了他人谈论他的话语;他人意识和他人话语引发一些特殊现象,这些特殊现象一方面确定了自我意识的主题发展、它的断裂、后门、抗议;另一方面确定了主人公的言语及其重音的间断、句法的破裂、重复、保留和拉长。
            这么说可能还是有点儿抽象。让我举个例子吧:在上面你已经读过的部分中,你会发现我充斥着对我想象中的读者的挽留与交流,比如因为怕大家没有耐心而缩短了对巴赫金的介绍,在给出焰苇的交谈1时假想有人问这段话为何体现情感而作出回应。这些情况的发生,就是因为我的意识中渗透着读者关于我的意识,因而我的表述就暗含着读者可能的对文章无聊的抱怨或对我提出的例子的反对,进而影响了我的整个论述架构。
            好的,我们浪费的时间够久了。接下来说说焰苇的哪些语音存在多声部的现象,以及它们又分别体现了什么。在这里,说话的“主人公”肯定是焰苇,而“他人”则是博士。让我们看一下任命助理语音:

            就像前面引用的片段里提过的一样,句法的破裂是他人意识渗透带来的结果之一,在焰苇的语音里,可以体现为句中的省略号标记的停顿。(当然,不是每句语音的省略号都是他人意识渗透的结果,还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实说得简单点,就是焰苇在这里停下来整理了一下措辞。那么她为什么要整理措辞呢?我们也许可以从她最后对词汇做出的选择进行倒推。
            荣幸,为何是荣幸?在我个人的认知里,荣幸这个词是带有一定的客套成分在里面的。很多时候我们见到崇拜的人,确实会发自真心地说“很荣幸能与您见面”,但更多的时候还是出于礼节喊一句,而且如果是关系相对较近的师长或领导,那喊荣幸就有点太客气了,反而显得生分。焰苇和博士的关系无疑是很亲密的,那这个“荣幸”怎么会出现在这里呢?


            IP属地:江苏21楼2024-10-17 10:21
            回复
              这就要提到舟描写(部分)人物情感的一个原则,也就是“克制”了。就像十四章大家都吐槽怎么气氛酝酿到那个地步了,却让小特喊了一句“挚友”,就是因为有的话不太能直说;受角色的身份,ta肩上背负的责任,甚至ta自身的性格所限,有些情感注定要以一种婉转的形式表达。焰苇面对做博士助理这件事的心理确实不能用“荣幸”来概述,但博士也是身担重任之人,其心绪未必会囿于这一份小小的情感,她过于直白的表述,真的会换来博士的赞许吗?焰苇的意识被她自己构想出的“‘博士’的意识”所扰乱,不得不停下来选择词汇,最终选择了“荣幸”这个文质彬彬的书面语,这也与焰苇文学少女的身份相符合。至于这个“荣幸”是她精心选择的粉饰,还是情急之下随便选了一个词填上,就任君猜想了。
              当然,如果仅从字面意思理解“荣幸”,将其拆解为“感到光荣且幸运”,那么也确实可以将其视为一个合适的用词。但无论如何,省略号带来的停顿是焰苇停下来选择词汇的标志,而她面对久别重逢的重要之人,心中渗透着ta的意识而不得不谨慎发言的心理状态是不变的。这份心理状态其实可以在晋升后交谈2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焰苇毕竟有过鬼魂部队的黑历史,博士身边的很多维多利亚干员对她的态度都可能比较矛盾。所以对于自己作为同伴回到博士身边的事情,她不得不考虑博士的立场再发言。这句话的核心点在于:“会回到这里”和“想回到这里”,二者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IP属地:江苏22楼2024-10-17 10:24
              回复
                我们的讨论应该从“会”的成分开始。当一个人说出“我会回来”的时候,他无疑宣告了“他回来”这件事将在未来发生,但是否也意味着他想要回来?换句话说,我们在得到他一定会回来的保证时,是否也能得知他对回来这件事没有抵触情绪?
                你可能觉得我在说废话,这种事情当然要视情况而定。如果你让一个小孩去游乐场玩,告诉他玩一小时后回家写作业,那他说“我会回来”的时候,肯定是撅着嘴皱着眉说的,这个“会”也就不带有“愿意”的成分(换成英文就是“will”里没有“will”,好玩吧)。而焰苇在这里的情况肯定与之相反,她是回一个自己想回的地方,因而“会回到这里”必然包含了“想回到这里”的因素。
                在毫无必要啰里吧嗦的前置论证后,我们终于可以进入主要阶段:“会回到这里”和“想回到这里”二者间的关系。在“会回到这里”已经包含了“将回到这里”和“想回到这里”的情况下,在短暂的停顿后,焰苇补上的那句“想回到这里”是多余的……吗?我在这里给出两种可能的解释:
                1.第二个“想回到这里”是对前面“会回到这里”隐含的第一个“想回到这里”的强调,因为依照焰苇意识中渗透的博士意识,博士未必能不顾身边人的想法接受有“罪”的自己,所以需要重复自己回来的意愿,表达一种请求。
                2. 第二个“想回到这里”是对前面“会回到这里”的修正(克制原则再登场啦),因为依照焰苇意识中渗透的博士意识,自己贸然提出将要回来,博士未必会同意,所以直接宣称“会回来”太过鲁莽,便退一步只说“想回来”,表示如果博士希望她回来,她这边是没有问题的,进而将这件事交由博士定夺。
                联系前面对自己过去的陈述以及精二的晋升记录,我个人更倾向于第二种解释。但无论如何,焰苇的意识中都时刻有一个“博士意识”在针对她的话语作出反应,并向她提出修正自己话语的要求。即使只看她自己的发言,我们也能想象出在她的脑海里,两个意识发生了怎样的交流。这就是“多声部”理论揭露的,焰苇希望能为在意的人留下好印象的小心思。


                IP属地:江苏23楼2024-10-17 10:25
                回复
                  结语:
                  关于焰苇对博士的这份亲密还带有一点点局促的情感,我分析得已经够多了,多到我觉得很多内容都不过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说出来只会贻笑大方,打字的时候都是硬着头皮在打。当然焰苇的语音和档案里能体现她的情感的地方还有很多,不过那些我觉得比较明显,与其让我来多嘴,不如大伙自己去看。我在这里只想就她的一些(至少在我看来)暗藏深意的话语,好好聊上几句。因为我相信话语的结束并不是表意的结束,意义之外仍有意义;话语撞入我们心灵后激起的那些“回音”标志着话语的结束,却也成为了情感这种“不可言说之物”被表达的开始。


                  IP属地:江苏24楼2024-10-17 10:2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