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论坛吧 关注:30,103贴子:50,918

请问老师,应该先学禅定,还是先学解脱?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问:请问老师,应该先学禅定,还是先学解脱?
答:当然应该先学解脱。
问:可是,他们说要先学禅定,您说的怎么跟他们不一样?
答:因为你是出家人。
问:但是,有什么根据吗?
答:当然有。根据原始经典,佛陀对出家人的说法,往往通过“无常、苦、空、非我”,导向涅槃。实际上,佛陀的说法,法义精确,比祖师高明多了。


IP属地:福建1楼2024-10-20 21:14回复
    问:请问老师,“慧解脱、俱解脱”等于“定解脱、慧解脱”吗?
    答:“慧解脱、俱解脱”是佛陀的权威说法;通常先到“慧解脱” ,再到“灭尽定”(俱解脱)。佛陀对出家人的说法,往往通过“无常、苦、空、非我”,导向涅槃。这样,出家人,才能少走弯路。实际上,佛陀的说法,法义精确,比祖师高明多了。


    IP属地:福建2楼2024-10-20 21:16
    回复
      问:请问老师,有的人说“听钟声、或爆竹声,能达到初果的证悟(开悟)”;有的人说“听到放下、不执着的说法,能达到初果的证悟(开悟)”;有的人说“念一篇经文,能达到初果的证悟(开悟)”……您怎么看?
      答:实际上,这个问题可以“因譬得解”:
      一、世间人的吃饭:
      1、有的人,吃了六个小面包,吃第七个时,就饱了。因此,得出结论:第七个小面包,能让人吃饱;早知如此,就应该直接吃第七个。
      2、有的人,吃了两碗米饭,再吃一个水果,就饱了。因此,得出结论:这个水果,能让人吃饱;早知如此,就应该直接吃这个水果。
      3、有的人,吃了三个馒头,再喝一口汤,就饱了。因此,得出结论:这口汤,能让人喝饱;早知如此,就应该直接喝这口汤。
      二、同样的道理,佛教的修行,如何达到初果的证悟(开悟),也有不同的看法:
      1、有的人,修行接近初果时,刚好听到钟声、或爆竹声,突然开悟。
      2、有的人,修行接近初果时,刚好听到放下、不执着的说法,突然开悟。
      3、有的人,修行接近初果时,刚好念一篇经文,突然开悟。
      因此,得知此事的人,有的人说“听钟声、或爆竹声,能达到初果的证悟(开悟)”;有的人说“听到放下、不执着的说法,能达到初果的证悟(开悟)”;有的人说“念一篇经文,能达到初果的证悟(开悟)”……
      三、佛陀对出家人的说法,就是:苦行梵行得解脱;通过“无常、苦、空、非我”,导向涅槃。这样,出家人,才能少走弯路。佛陀的说法,法义精确,比祖师高明多了。


      IP属地:福建3楼2024-10-20 21:18
      回复
        问:请问老师,为什么方便法的感应、神通有方便的成分?
        答:实际上,这个问题可以举例说明。例如,
        案例2
        有的人认为,修行“很高”的人,能证到“顽石点头”的境界。这样,有他心通的护法神,在适当的时候,就可能会演示“顽石点头”的景象,让他“看”。因此,他就相信了。
        案例3
        有的人认为,修行“很高”的人,能证到宇宙的“基本色”:青黄赤白。这样,有他心通的护法神,在有必要的时候,就可能会演示“青、黄、赤、白”等颜色给他“看”。因此,他就相信了。
        案例4
        有的人认为,地狱的执法神是“牛头马面”。这样,有他心通的相关神明,在需要的时候,就可能会演示“牛头马面”给他“看”。因此,他就相信了。
        案例5
        有的人认为,禅修的“景象”不能说。这样,有他心通的护法神,在他说出某种禅修“景象”后,就可能不再让那种“景象”出现。因此,就会得出结论:禅修的“景象”不能说。实际上,这种“景象”是“护法神”加持的;可以让它出现,也可以让它不出现。
        案例6
        有的人认为,3000年前的法会,现在还会重复“出现”。这样,有他心通的护法神,或其他众生,就可能会演示给他“看”。因此,他就相信了;并且得出结论:一切唯心造;心想事成;等等。


        IP属地:福建4楼2024-10-20 21:21
        回复
          根据《阿含经》,佛陀反对在“邪盛大会”上,大规模杀害动物的祭祀。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素食,功德无量。供佛斋僧,功德无量。


          IP属地:福建5楼2024-10-20 21:22
          回复
            原始经典的精选:
            1、通常认为,如果《杂阿含经》与《相应部》同时有的,可信度相对较高;其他的可以当作重要的参考。
            2、《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可以当作重要的参考。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素食,功德无量。供佛斋僧,功德无量。


            IP属地:福建6楼2024-10-20 21:23
            回复
              与时俱进的问题:
              3000年前的热带地区,与3000年后的现在汉族地区,情况有所不同;现代交通,越来越发达,因此,有的出家人用“素食的日中一食”,取代“三净肉的日中一食”是正确的做法。


              IP属地:福建8楼2024-10-20 21:25
              回复
                1、《杂阿含经》:“若于一法,生正厌离、不乐、背舍,得尽诸漏,所谓一切众生由食而存。……”
                (有的人,坚持“素食的日中一食”)
                2、《杂阿含经》:“若于一法,生正厌离、不乐、背舍,究竟苦边,解脱于苦,所谓一切众生由食而存。……”
                (有的人,坚持“素食的日中一食”)
                3、《杂阿含经》:“若于一法,观察无常、观察变易、观察离欲,观察灭、观察舍离,得尽诸漏,谓一切众生由食而存。……”
                (有的人,坚持“素食的日中一食”)
                4、《杂阿含经》:“若于一法,观察无常、观察变易、观察离欲,观察灭、观察舍离,究竟苦边,解脱于苦,谓一切众生由食而存。……”
                (有的人,坚持“素食的日中一食”)


                IP属地:福建9楼2024-10-21 19:33
                回复
                  为什么用“原始经典、素食的日中一食”的出家人,相对较少?
                  一、用原始经典的出家人,往往多在热带地区; “乞食制的日中一食”,虽然比较省事,但是,难以做到“素食的日中一食”。
                  二、在非热带地区,“乞食制”往往行不通。虽然“乞食制的日中一食”,与佛陀“苦行、梵行得解脱”的教法相应,但是,原始经典的说法是:“苦行、梵行得解脱”,而不是“乞食得解脱”。
                  三、然而,“五堂功课、素食制”消耗较多的体力,因此,往往需要“素食两餐”。
                  四、这样,用“原始经典、素食的日中一食”,与南传、汉传都难以相容。
                  五、如果要用“原始经典、素食的日中一食”,就需要考虑不少的问题:
                  1、一天只吃一餐素食,如何将多种素食进行合理的搭配?
                  2、如何选择安全的素食?
                  3、素食,如何进行安全处理?
                  六、在现实中,还需要医学、营养学等方面的知识。如果没有这些方面的知识,往往难以落实:
                  1、如果没有多种素食合理的搭配,难以坚持。例如:体力难以支撑。
                  2、如果没有选择安全的素食,难以坚持。例如:腹痛跑厕所几天,怎么坚持?
                  3、如果没有学会素食的安全处理,难以坚持。这个问题,实在麻烦,需要耐心。
                  4、如果不吃早餐,如何防止胆汁浓缩形成胆结石?
                  5、如果选择不合理的素食,又少喝水,如何治疗肾结石?
                  6、其他相关的问题。
                  七、如何请到“原始经典”,也是一个问题。
                  八、因此,用“原始经典、素食的日中一食”的出家人,相对较少。


                  IP属地:福建10楼2024-10-21 19:34
                  回复
                    佛教需要“与时俱进”吗?这个问题,主要是“话语权”的问题。
                    一、如果话语权在“南传”,可能会说:不必与时俱进;保持传统就行了,“日中一食”、“乞食制”更省事。
                    二、如果话语权在“汉传”,可能会说:应该与时俱进;出家人不到1%,在家人超过99%,根据现实,一半以上的在家信众“求平安”。因此,提倡素食,少造“苦因”,是正确的做法。
                    三、如果“话语权”在科学工作者(佛教徒)、工程技术人员(佛教徒),可能会说:应该创新;用 “南传”原始经典、日中一食的优点,加上“汉传”素食的优点,“双优结合”,创造出一个新的宗派,培养更多的“阿那含”、“阿罗汉”。至于其他的出家人和在家人,可以随缘。
                    实际上,如果挂佛教之名,不重视培养“阿那含”、“阿罗汉”,会被天神轻视;“天人感应”,这样,就会被世人轻视。很多人明白这个道理,但是,面对世间法的“和谐”,只好装“糊涂”。
                    四、如果话语权在医学专家(佛教徒)、教师(佛教徒),可能会说:可以“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
                    (一)、这个问题可以“因譬得解”:
                    很多人崇拜古人,总认为现在人“都不行了”。那好,古代就有一个中医养血活血的“基本方”,那是名医名方,中医专业的人都会的。
                    但是,经过现实的测试,没有明显的效果。
                    现在分析原因如下:
                    1、这个“基本方”的总量是39克;可能与当时特定条件下的人相应。
                    2、农业社会,平均体重,可能相对较轻:“大集体”时代,生产队的劳动力,有的体重超过100斤,但是,很多人没有超过100斤。因此,药量相对较轻。
                    3、现在改革开放之后,连中、小学生,超过100斤的,实在太多了。现实测试的是成年人,体重180斤。因此,效果不明显。
                    4、但是,根据体重、年龄、性别、健康状态、地理气候、季节等因素,进行“加减”(调整)之后,则有明显的效果。
                    (二)、可以因材施教:
                    1、如果想在将来“转世”继续当人,就教“人乘”。
                    2、如果想在将来“生天”,就教“天乘”(十善业)。
                    3、如果不想继续轮回欲界,想达到“不来果”,就教“三果教法”;《杂阿含经》就有“涅槃阿那含”的案例。
                    4、如果志求解脱,就教解脱法。阿罗汉,涅槃解脱;佛,也涅槃解脱。当然,佛是至高无上的阿罗汉。


                    IP属地:福建11楼2024-10-21 19:42
                    回复
                      问:请问老师,佛教的现状怎么样?
                      答:这个问题,可以“因譬得解”:
                      一、世间法的“公司”:有的只做广告,不做产品;有的既做广告,也做产品;
                      有的既做低端产品,也做高端产品。
                      二、同样的道理,佛教的“寺院”:有的只做弘扬(宣传),不求证果;有的既做弘扬(宣传),也有初果、一来果(乘愿再来);有的既有初果、一来果,也有三果、阿罗汉。


                      IP属地:福建12楼2024-10-22 20:23
                      回复
                        如何择法:
                        问:请问老师,如何“择法”?
                        答:实际上,这个问题,可以“因譬得解”:
                        一、面对世间法的“公司”,你应该学会正确判断:
                        1、哪些内容,是广告的内容?
                        2、哪些内容,是操作指南的内容?
                        3、广告的内容,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假的?
                        4、操作指南的内容,哪些是用来制造低端产品的?哪些是用来制造高端产品的?
                        二、同样的道理,面对佛教的“寺院”,你应该学会正确判断:
                        1、哪些寺院,只做弘扬(宣传),不求证果?
                        2、哪些寺院,有初果、一来果?哪些寺院,有初果、一来果、三果、阿罗汉?
                        3、弘扬(宣传)的内容,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假的?
                        4、证果的内容,哪些是用来证初果、一来果的?哪些是用来证三果、阿罗汉的?


                        IP属地:福建13楼2024-10-22 20:24
                        回复
                          为法而说,无犯;实话实说,无犯:
                          问:请问老师,您对佛法进行评论,既说长处,也说短处;既说“是”的方面,也说“非”的方面。这样,有没有犯戒?
                          答:根据原始佛教,佛陀务实,当时的阿罗汉也实话实说;这样,才能对当时的佛教进行多次的改革。根据《巴利三藏》的《经分别》:
                          1、为法而说,无犯;
                          2、实话实说,无犯。


                          IP属地:福建14楼2024-10-22 20:25
                          回复
                            寒症,应该增加热量;热症,应该减少热量:
                            一、根据中医学外感、内伤、环境污染等等病因,现在,以常见的外感为例进行说明:寒症,应该增加热量;热症,应该减少热量。
                            二、因此,减食,对“热症”有意义;但是,对“寒症”,没有意义,因为会使病人抵抗力下降。
                            三、当然,“热症”,也应该根据正规医生的正确诊断、正确治疗。例如:
                            案例1
                            有的人,看到古代“高僧”生姜治头痛的案例,就信以为真。
                            1、实际上,这与信佛的情感有关;说白了,虽然生姜对寒症有用,对热症则不行。
                            2、即使是寒症,也可能寒“入内”化热,形成“寒热夹杂”;因此,应该平衡用药,达到“中和”。
                            四、当然,减食,对出家人的证果有意义:“素食两餐”是苦行僧达到初果的关键点之一;“素食的日中一食”是梵行僧达到三果的关键点之一。


                            IP属地:福建15楼2024-10-23 20:11
                            回复
                              问:请问老师,什么是“知道”、“入道”?
                              答:根据《杂阿含经》、或《相应部》,修行达到“初果”时,“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在中国,也说成“见道”、“得道”、“知道”、“入道”。
                              当然,在与修行无关的语境中,“知道”、“入道”,可能与“初果”无关。


                              IP属地:福建16楼2024-10-23 20: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