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关注:243,445贴子:1,323,880

回复:淮阳子(3.6)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和有效的敦促。要使爱的对象得到成长,就必须付出足够多的努力,不然爱的愿望就会落空。唯有真正的投入和奉献,才是实现爱的有效方式。


IP属地:河南91楼2024-11-02 05:55
回复
    由于真正的爱是一种扩展自我的体验,所以,它与自我界限密切相关。在爱的过程中,我们感觉自己的灵魂无限延伸,奔向心爱的对象。我们渴望给对方滋养,希望对方能够成长。被自我界限之外的对象吸引,促使我们产生冲动,想把激情乃至生命献给对方。倾心于自我界限以外的某个对象,就会使之占据我们的心灵。
    对于某种事物长期的爱,使我们生活在了精神贯注的境界里,于是,我们的自我界限便开始延伸,延伸到一定程度后,自我界限就会淡化,而这时,我们的心智便获得了成熟。随着爱的进展,自我与世界的区别越来越模糊,最终让我们与世界融为一体。


    IP属地:河南92楼2024-11-02 05:56
    回复
      爱,意味着心灵的不断成长和心智的不断成熟。爱在帮助别人进步和成长的同时,也会拓展自己的心灵,使自我更加成熟。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
      爱,可以让自己和他人都获得成长。我们在付出爱的时候,在为了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贡献力量的时候,一定是出于自觉自愿的选择,即主动选择去爱,而不是一种被动的强迫。


      IP属地:河南93楼2024-11-02 05:57
      回复
        自律能够让我们承受问题带来的痛苦,并最终解决问题;而心灵在承受痛苦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则会不断地成长和成熟。
        并不是所有的欲望都能够转化成行动,而只有强大到足以转化成行动的欲望,才能够称为意愿。


        IP属地:河南94楼2024-11-02 05:58
        回复
          哲学的宗旨是使人的理性摆脱隐藏在思维内部的各式各样的包括理智的、形式上的、直觉的等方面的陷阱,其目的就是使人们的思想通过去“蔽”而得以“澄明”,并为人们提供与现实契合的思想操作和思维手段,以把人的理智从隐藏在思想内部、妨碍人正确认识世界的偏见中解放出来。
          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哲学以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对世界的理解态度,作用于人们的世界观改造与思维方式的提升。哲学本身以对人心的征服和影响作为其存在价值的尺度。哲学以哲学思维向实践、公众层面的渗透,以提升社会的思维水平以及真善美价值,进而促动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IP属地:河南95楼2024-11-02 06:20
          回复
            意识的功能是搜集组织内外的一切资讯,加以评估后,由身体做出适当的反应。当一个人自觉想要某件东西,或想要完成某件事时,意图就会浮现出来。意图由生理需求或内化的社会目标塑造而成。它如磁场一般,把注意力从其他事物导向目标,使精神集中于特定的刺激上。
            神经系统在特定的时间内能处理的资讯极为有限。意识每次只能认知和回应一定数量的事件,而新涌进来的会把旧的挤掉。思绪必须井然有序,否则就会混乱。


            IP属地:河南96楼2024-11-02 06:24
            回复
              虽然所有的传统定居文明都认为一生一世生活在故乡才最美好,但世界史上仍充斥着各种各样四处迁徙的人群。概括地说,他们有两种动力:一种是推力,比如他们在故乡难以谋生,或遭排斥;另一种则是吸力,比如外地的某个发财机会或精神洗礼。总之,是某个遥远之地能提供一个转变和重新开始的机会。


              IP属地:河南97楼2024-11-02 06:31
              回复
                在史无前例的社会变迁与空间流动中,个人的身份是片段的、瞬间的,是不固定地附着于土地的。人们的生活和土地没有关系,现代人对土地的认同感因此也是相当浅薄的。现代人为什么会有精神痛苦?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脱离土地后身份碎片化的结果。
                很多社会关系都是临时的、不固定的、不连续的和流动的,当你离开一家公司后,原有的同事通常只有极少数还会保持长久的联系,并转变成朋友。更常见的情形是你更换了一拨新的同事,重建起一个临时性关系。甚至即使你原地不动,几年下来也许周围的同事都已换过了。


                IP属地:河南98楼2024-11-02 06:38
                回复
                  李普曼1910年从哈佛毕业时21岁。在反思战争时,他发现“思想是制止战争的决定性因素”。人们选择和平而非战争,需要“对人类的价值观念有深刻的理解”。1938年,巴黎召开为时五天的“李普曼学术讨论会”,法国政府破格授予他荣誉军团骑士称号。
                  李普曼提出,由于现代社会越来越复杂,人们需要了解的事情越来越多,所以我们无法在头脑中直接形成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必须通过大众媒体这样的间接方式才能获得。
                  然而大众媒体并不是一面镜子,它只能有选择性地对外部世界做出报道,这就造成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与世界本身脱节。换句话说,我们头脑中关于世界的图像不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只是对大众媒体营造的拟态环境(即虚假环境)的反映。


                  IP属地:河南99楼2024-11-02 06:41
                  回复
                    诺依曼认为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的“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气候”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
                    诺依曼指出舆论未必是事实上的“多数”意见,但至少是表面上的或人们感觉中的“多数”或“优势”的意见,它通过人们的从众心理来制约个人行为,因而起着社会控制作用。


                    IP属地:河南100楼2024-11-02 06:43
                    回复
                      李普曼认为个人和社会公众带有刻板成见;诺依曼则认为公众会因环境压力要么大声疾呼,要么畏惧社会惩罚而在优势意见面前转向沉默或附和。李普曼指出事实、事件或公共事务由于受规章制度阻碍和社会交往限制等因素而具有模糊性,公众无法知道事实真相;诺依曼则指出公共事务会被意见环境所蒙蔽和左右,公众无法对公共事务表达真实的意见。


                      IP属地:河南101楼2024-11-02 06: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