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dominance of eyes and surface information for face race categorization》通过交换面部特征的实验,研究不同面部特征对种族感知的影响,发现眼睛和面部纹理是影响种族感知的主要因素。
研究背景:面部信息在日常分类中很重要,但不同面部特征对种族感知的重要性存在争议。以往研究存在使用退化面部刺激、仅测试单一文化背景参与者等问题,本研究旨在改进这些不足。
研究方法
- 参与者:德国48名(24女,平均27岁)和韩国48名(24女,平均23岁)正常或矫正视力者,均为付费志愿者并知情同意。
- 刺激材料:从数据库选20对亚洲和高加索人3D面部扫描图像,配对后交换面部区域(眼睛、鼻子、嘴巴、轮廓)和纹理,生成混合种族面部图像,用灰度渲染,图像尺寸550×550像素,以10°旋转展示。
- 设计与程序:训练后正式实验,参与者将看到的面部图像分类为亚洲人或高加索人,记录种族选择和反应时间,实验用E-Prime或Tobii Studio软件。
- 统计分析:对每组参与者进行2X6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用Greenhouse–Geisser校正,报告效应量,用Bonferroni校正多重比较。
研究结果
- 种族选择:韩国组中,面部类型显著影响分类,除嘴巴交换外,其他特征交换均显著影响种族分类;德国组中,面部类型和特征交换的交互作用显著,眼睛和纹理交换显著改变分类,嘴巴交换影响最小。
- 反应时间:两组对原始脸反应最快,眼睛或纹理交换时反应时间变化或反转;面部类型显著影响反应时间,强种族指标(轮廓、眼睛和纹理)影响反应时间,弱指标(嘴巴和鼻子)不影响。
- 种族模糊度与反应时间:种族确定性与反应时间显著负相关,面部特征影响种族感知和反应时间。
研究结论:眼睛和面部纹理是决定面部种族的最重要特征,其重要性不受观察者文化背景和原始面部种族影响;嘴巴和鼻子对种族感知影响较小;尽管存在注视行为差异,东亚和西方文化参与者对眼睛和鼻子在种族评估中的重要性看法一致;研究未涉及面部特征配置对种族分类的作用,未来可结合空间频率和面部特征操作进行研究 。
研究背景:面部信息在日常分类中很重要,但不同面部特征对种族感知的重要性存在争议。以往研究存在使用退化面部刺激、仅测试单一文化背景参与者等问题,本研究旨在改进这些不足。
研究方法
- 参与者:德国48名(24女,平均27岁)和韩国48名(24女,平均23岁)正常或矫正视力者,均为付费志愿者并知情同意。
- 刺激材料:从数据库选20对亚洲和高加索人3D面部扫描图像,配对后交换面部区域(眼睛、鼻子、嘴巴、轮廓)和纹理,生成混合种族面部图像,用灰度渲染,图像尺寸550×550像素,以10°旋转展示。
- 设计与程序:训练后正式实验,参与者将看到的面部图像分类为亚洲人或高加索人,记录种族选择和反应时间,实验用E-Prime或Tobii Studio软件。
- 统计分析:对每组参与者进行2X6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用Greenhouse–Geisser校正,报告效应量,用Bonferroni校正多重比较。
研究结果
- 种族选择:韩国组中,面部类型显著影响分类,除嘴巴交换外,其他特征交换均显著影响种族分类;德国组中,面部类型和特征交换的交互作用显著,眼睛和纹理交换显著改变分类,嘴巴交换影响最小。
- 反应时间:两组对原始脸反应最快,眼睛或纹理交换时反应时间变化或反转;面部类型显著影响反应时间,强种族指标(轮廓、眼睛和纹理)影响反应时间,弱指标(嘴巴和鼻子)不影响。
- 种族模糊度与反应时间:种族确定性与反应时间显著负相关,面部特征影响种族感知和反应时间。
研究结论:眼睛和面部纹理是决定面部种族的最重要特征,其重要性不受观察者文化背景和原始面部种族影响;嘴巴和鼻子对种族感知影响较小;尽管存在注视行为差异,东亚和西方文化参与者对眼睛和鼻子在种族评估中的重要性看法一致;研究未涉及面部特征配置对种族分类的作用,未来可结合空间频率和面部特征操作进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