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焦的鸡蛋吧 关注:8贴子:278
  • 10回复贴,共1

【书评.围城】 幻城初建时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给@炒焦的鸡蛋


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3-05-10 15:35回复
    @日暮菊花残 花菊快来助我升级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3-05-10 15:35
    回复
      园。写入挽歌的追忆最冷也最温暖。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3-05-10 15:40
      回复
        NO.3
        作品:《突围》
        作者:尸五马
        体裁:短篇
        字数:10000
        精华提炼:棋疯子的俗故事
        湘子李除了下棋一无所长,独撑粮店的妻子恨他不过,终于联合儿子谋害了他。八年之后,眉发虚白谎称棋友的湘子李回到米店,以托梦为由讨回了妻儿的祭奠。消失两年后湘子李获得棋赛冠军,用化名把奖金全部汇给了儿子。
        这是一篇俗文、题材俗、情节俗。不过好在写棋的语言不俗,拈子拍案的鏖战场面都写得落落生风。但这不是一部谋杀故事的重点,棋疯子和俗婆娘之间的摩擦,那种阴暗的使人性磨损以致掉渣的一次次机缘,才是把描写变成叙事的机杼。否则的话,疯子下疯子的棋,婆娘赌婆娘的气,然后后者杀死了前者,前者在一个恶作剧式的报复后选择以德报怨,这样一个个皮肉分离的情节只能让人兴味索然。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3-05-10 15:43
        回复
          NO.4
          作品:《恋物·恋人》
          作者:邱英薇(中国台湾)
          体裁:短篇
          字数: 19000
          精华提炼:恋物癖轻小说
          我失恋了,原因女友因为我讨厌hello kitty而离开了我。面对如此荒唐的理由,我躲进图书馆里,一边看书一边欣赏操场上粉衣女孩的幽雅跑姿。后来我才发现她就是我们班严重恋物的萝莉塔。她向我陈述了自己的恋物哲理,揭开了我未完形人格的全部病因。
          很喜欢这个有着清小说格调的青春故事。作为一个大陆读者,我和主人公对风靡台湾校园青少的收集症和恋物癖保持着基本同调的震惊。“我”因为没有恋物癖而被劈腿,这样的失恋理由确实荒谬。一边阅读,一边担心小说会陷入简单的意识批判。好在作者的文风一直都诙谐轻巧,没有染上主观判断的阴翳。后来以萝莉塔为代言的一大段富有排比气势的恋物宣言,才一笔购销了我的顾虑。一个先抑后扬的大反转,把叙事者一度贬抑的无聊肤浅的动漫模型收集、萝莉塔装迷恋的后现代嗜好,上升到了人格完形的哲理高度。在这里,“我”和萝莉塔的辩论发挥了小说自言堂的好处,又不脱日本轻小说炫学的痕迹,对这种后现代行为的误解与读解两相并置,让我们多多少少见识了年轻一代的非凡智慧。


          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3-05-10 15:44
          回复
            “如果人是一条船,被收集的物就是锚,帮助我们在变动川流的环境中定位自我的价值,不至于迷失。”
            “如果你连沉迷于一件物品的勇气都没有,那又如何学会迷恋一个人。”
            且不论这种恋物哲理是否有理,小说在揭示道理上的层次性是值得圈点的。首先是失恋后的不相信和惶惑,很快荡开笔调借图书馆里的一场偶遇写对收集癖的不屑,再通过与室友的对白揭示我一反冷漠外表的低落和暧昧的过失感。通过一段细腻的心理过度道尽失恋后的最大失落不在于女友离去而在于发现了自己的缺失。紧接着是几段连续性的自我责难,那种孩子气的抱怨体非常真诚、自然,又通过物理学术语、数学喻体等诙谐多变的形式避免了无病呻吟的造作,而显得妥帖可爱。然后是图书馆里观察到的慢跑女孩,倾慕之情很快在女孩(萝莉塔)身份揭晓后出现戏剧化的转机。同一个人的不同状态和她后来的雄辩滔滔互为照应,彻底帮他解析了失落的根源——自己对恋物的鄙弃事实上是对社交、对他人、对生活的摒弃。


            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3-05-10 15:45
            回复
              这篇小说给我的启示是年轻人的生活逻辑,我们自己是最有发言权的;把它们写得可爱可信服,却也不见得容易。


              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3-05-10 15:45
              回复
                NO.5
                作品:《盲雨》
                作者:梁霄
                体裁:短篇
                字数:6000
                精华提炼:伤而不哀的“哀伤”故事
                懦弱的我是为小凯放风的,不仅是偷窃,还有他的约会。一次下馆子,小凯遇到陪其他男人喝酒的女友露露。在他愤然离去后,露露引诱了我。好不容易逃出来的我,感到身体在哀伤中越来越臃肿。
                小说意在渲染“我”的哀伤,然而整体给人的感觉是伤而不哀。小凯的故事和我的故事是两个星系,辐射到了彼此,却毕竟不是一个转速。小凯的故事像个身子骨单薄的小青年,性格和面貌也都没有厚度。我们看不到他和露露的前因后果,却只能看到一些或性感或颓废的镜头。因为作者的意图不在讲小凯,而更想讲以小凯为背景和诱因的“我”的哀伤。可惜,“我”除了被席卷进小凯的故事,丝毫没有可以独存的意志和情节,这哀伤面临了毛之不存皮将焉附的尴尬。


                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3-05-10 15:45
                回复
                  本期《文艺风赏》的主题是“围城”,试以“寄生”的后续象征词来继续概括当下年轻人的生态。韩松的《外面》,是释放想象的大胆尝试。对于“围城”这个经典性的命题,用现实主义的笔体很难写出超越性,所以把城变成一个幻想世界,的确是聪明的想法。然而遗憾的是,作者似乎并没有用好这个创意,把幻想世界写的过于枯燥乏味,立意又自低于围城的经典释义,而不能不叫人扼腕。《突围》回到了现实,却也逃不开老套构思和老套意旨的羁绊,也败兵于城下。最好的要数宁肯的《死于某年》,故事极简、人物极简,一支健笔却探出了人性深度。作者也没有刻意去迎合“围城”的概念,而是别开生面地讲述了自我对自我的围困——在他人善意的优势面前,自卑和爱加剧了我们的自尊甚或骄傲,这种傲慢又让我们在最大程度上销毁了我们甘于为之自卑和爱的可能。


                  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3-05-10 15:45
                  回复
                    《恋物·恋人》也是一篇很优秀的文。由为一般人,尤其是出于代际差异的父一辈所诟病的恋物癖,在这篇小说里获得了严肃的思考。在一个被物包围和奴役的时代,物既是我们的悬疣更是我们的依赖。脱离这种依赖的同时,我们也会脱离附着在这个时代的自己,而陷入暧昧的自负与失落里。这种思考是别致而有意义的。同时小说扎实的叙事和别具一格的轻小说语言相得益彰,值得一读。
                    除了《死于某年》《恋物·恋人》,其他几篇,像《盲雨》显示除了语言上的学生腔和叙事上的不成熟,而“新审美观”中的《灯匠》,则是一个自大的宗教臆想故事,意义的塌陷让大胆的想象失去了承托。
                    我很看好80后小说驰骋想象的魄力和意识。中国当代文学丧失的元气似乎正在年轻一代身上慢慢升腾。不管有多少的缺憾和不成熟,我还是鼓励我的同道中人继续这种蹒跚然而自信的尝试,韩松刚刚动土的“幻城”总有一天会建的好看,而《恋物·恋人》式的哲理陈述也总有一天会在叙事上更臻完美,而欧洲中世纪在被开垦之后也将成为优良的牧场,允许我们的思绪做更沉着有力的驰荡。


                    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3-05-10 15:46
                    回复
                      @日暮菊花残 来套13年高考题


                      来自手机贴吧16楼2013-05-10 16:0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