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巴黎世锦赛,马琳在赛前宣布,这将是他最后一届世锦赛,从此之后将不再出战国际比赛。在这之前就听说马琳会在全运会后退役,看看时间,大概就跑不出今年了。让我意外的是,马琳居然选择世锦赛作为国争战的终点,1999年,还是个孩子的马琳进入了世锦赛决赛,一举成名天下知;2013年,他选择将自己国际大赛的身影,定格在世锦赛。这是善始善终,还是不想屈服?无论是哪个,世锦赛都是他的一个执念。 ——too young , too simple
马琳也会老 我在2010年的时候重新开始看球,虽然有几年没看,赛场上仍然是熟面孔居多。那时候萨姆索诺夫、施拉格、格林卡,甚至塞弗、普利莫拉茨、佩尔森都还经常在大家的视线里进进出出。“老佩、老萨、老普都还在打着呢,马琳和大力还年轻!”那时在看球之余,我会顺便写一点观感。其中这样写过马琳,“他仍然是全中国队台前技术最全面、最惊喜、最老辣、手感最好,一旦打出来最让对面窝火的存在。对大多数人他仍然只用前台的吹拉弹唱各种小花招就能让对手疲于奔命。”我经常会在看马琳比赛的时候为他“配音”,“嗨!算了这球回得离我算的稍微差了点;大爷我比你会打球一百倍;恩不对,大爷我会比你打球一万倍。” ——too young , too simple
在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在或多或少地拿马琳的样子去比其他直板选手。在我心里有了个标杆,一个直板选手,就应该有卓越的移动能力,有一锤定音的正手,有可以随意“批发订购”的前三板技巧,还要富有韧性,能在最困难的时候从泥沼里厮打到最后直到赢得比赛。就像曾经有一段时间里,相当多的篮球迷心目中的中锋形象,都是身材魁梧,运动能力和吨位一样卓越,在内线翻江倒海摧枯拉朽般夷平所有对手,唯独在罚球线上却屡屡吃瘪——活脱脱的就是奥尼尔——哪怕奥尼尔并不是典型的中锋,就像马琳也并不是直板反胶的完美模式。 ——too young , too simple
细想33岁的马琳已经征战了多久。以直板单面为主打法的运动员,并不以运动寿命见长,刘国梁26岁时已经退役,江嘉良25岁离开乒坛;以反胶打法来说,郭跃华27岁退役,郗恩庭27岁退役。33岁退役的金择洙已经是罕见的“高寿”。而马琳在高手林立,几乎每隔两年就有一波如狼似虎的少年人闪亮登场的中国队,坚持到了33岁。 ——too young , too simple
现在,我终于开始接受马琳真的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移动和杀伤;不能再如当年上蹿下跳的少年那样每集训一次都会穿坏鞋袜;他和他的老对手王励勤也已经许多年没有在决赛见过面。我开始面对这个现实,马琳战胜过无数的曲折,也到达过无数次的顶峰,终究还是要离开这个赛场,就像他当初注定就属于这个项目一样。 ——too young , too simple
或许也不是他和中国队对乒坛的漫长“统治”,在马琳的生涯中,他经历了2002年团体赛输给比利时,经历过丢掉2003年巴黎世锦赛男单冠军,直到后来帮助中国队重新恢复成为这个项目里最不可撼动的力量。他和王励勤一起长久地霸占各种大小比赛的决赛,将作为对手的欧洲军团压缩到几乎只剩下波尔一个人。 ——too young , too simple
作为一名乒乓球运动员,马琳最让我喜欢的,也是最终会留给我的,是很多的回忆。在21世纪的头十年,每个经常看乒乓球的人,记忆中都会有一个位置,留给那个熟悉的身影:他会在发球之前用球板扇风;他习惯在接发球之前做很多细碎的小动作;他让每个观众都熟悉高抛、低抛发球动作的每一个细节,更熟悉他的精绝手感,智慧,坚韧,和从不轻易放弃的风格,熟悉他胜利的振臂一呼,也能想起他失败的时候低头默然不语的样子。 ——too young , too simple
米饭终于从法国警察浓重口音的英文里,听懂了一个单词,意思是说,米饭涉嫌走私。 米饭跳起来,手舞足蹈,抄起一瓶老干妈,用自己更加蹩脚的中国式英语努力回答:“For my own eat”。 左右手又各抄起一包卫生巾和一串避孕套,诚恳地重复:“For my own use”。 法国警察们惊呆了,面面相觑。 米饭想了半天,打开一包加长410的卫生巾,脱下自己的鞋子,塞进去,对着法国警察比划:“鞋垫儿,you know?” 警察茫然。 米饭实在没办法,拿着卫生巾在自己的牛仔裤的裆部游走,说了最关键的一句话:“pee no wet,尿不湿。” 世界安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