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荆埠吧 关注:6贴子:31
  • 4回复贴,共1

扒扒历史---西荆埠,聊聊煎饼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山东煎饼,传统特色面食。源于山东南部和西南部的临沂、泰安、菏泽、枣庄、济宁等地区,属鲁菜系。有诸葛亮或孟姜女发明多种传说。山东煎饼非常薄,以五谷杂粮为原料制成,卷上大葱,蔬菜肉类或山珍海味,可以吃得津津有味。煎饼的起源最早能追溯到东晋时期。从历史发展到现在煎饼也主要分为以沂蒙山煎饼和泰山附近煎饼两种叫法为主。
1967年泰安市省庄镇东羊楼村发现了一份明代万历年间“分家契约”,其中载有“鏊子一盘,煎饼二十三斤”。由于“鏊子”的出现,我们可以确知,最迟在明代万历年间,现代煎饼的制作方法就已经存在,那时的“煎饼”和现代的“煎饼”指称的是同一个事物。
清代蒲松龄《煎饼赋》:“溲含米豆,磨如胶饧,扒须两歧之势,鏊为鼎足之形,掬瓦盆之一勺,经火烙而滂,乃急手而左旋,如磨上之蚁行,黄白忽变,斯须而成,‘卒律葛答’,乘此热铛,一翻手而覆手,作十百于俄顷,圆于望月,大如铜铮,薄似剡溪之纸,色如黄鹤之翎,此煎饼之定制也。……若易之以莜屑,则如秋练之辉腾;杂之以蜀黍,如西山日落返照而霞蒸……或拭鹅脂,或假豚膏,三五重叠,炙烤 。成焦,味松酥而爽口,香四散而远飘。”可见鲁中地区在清初制作各类煎饼已相当普及,煎饼的制作已具备相当的技术。


1楼2016-12-13 15:16回复
    有句俗话说:棒子(玉米)煎饼卷辣椒,既解馋来又上膘,还治感冒和发烧。这话说来并不夸张。摘了几个青辣椒,放在火上一烤,接着抓把盐一并放进蒜窝里。捣碎了,又倒点香油。然后在煎饼里抹上厚厚的一层。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头上就冒汗了,嘴里直唏唏,就是不舍得放下。肯定说解馋,说带劲。最后得出了结论:怪不得山东人豁达豪爽朴素厚道,看来是吃这棒子煎饼卷辣椒的缘故。这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嘛!


    2楼2016-12-13 15:18
    回复
      2025-07-31 02:13:0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烙煎饼的工具主要有三件:一是鏊子,铁制,圆形,有大、中、小三种,中号鏊子直径65厘米左右,中心稍凸,下有三足,其下用柴草或煤炭加热,上面即可烙制煎饼;鏊子是烙煎饼的专用工具,《康熙字典》有“鏊”字条,唐人《朝野佥载》中有“熟鏊上猢狲”语,可知煎饼的历史之悠久。二是手持用来推动糊子的工具,当地人叫“笆子”,木制板状弧形,有柄。把糊子放在热鏊子上后,用笆子左右推摊,糊子便薄薄地摊在鏊子面上。也有的用筢子,还有的用“竹劈”,作用相同,但烙出来的煎饼却各有特点。三是油擦子,群众呼为油褡子,是用十几层布缝制的方形擦子,上面渗着食油,用来擦鏊子,为防煎饼粘连鏊子揭不下来。


      7楼2016-12-13 15:29
      回复
        现代煎饼制作方法的创制年代难以考证,但“煎饼”一词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
        东晋王嘉《拾遗记》:“江东俗称,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丝缕系煎饼置屋顶,谓之补天漏。相传女娲以是日补天地也。”
        南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北人此日食煎饼,于庭中作之,支薰火,未知所出。”文中的“此日”指正月七日人日这一天。
        唐代牛僧孺《玄怪录》:“既同诣其家,二吏不肯上阶,全素入告,其家方食煎饼,全素至灯前拱曰:‘阿姨万福!’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段维……而乃性嗜煎饼,尝为文会,每个煎饼才熟,而维一韵赋成。
        宋代吕原明《岁时杂记》载有:“人日前一日扫聚粪帚,人未行时,以煎饼七枚覆其上,弃之通衢,以送穷。”
        元代脱脱等著《辽史·礼志六·嘉仪下》载有:“人日,凡正月之日,一鸡、二狗、三豕、四羊、五马、六牛,七日为人。其占,晴为祥,阴为灾。俗煎饼食于庭中,谓之‘薰天’。


        8楼2016-12-13 15:37
        回复
          陈毅将军与煎饼也有着一段传奇。
          沂蒙老区是个**胜地,当年陈毅带领山东野战军转战齐鲁,由于游击战的特性,适合在 山区作战,所以陈毅在山区的时候比较多。沂蒙山区的群众,主食是煎饼,而陈毅所带领的新四军多为南方人,吃米饭长大的。就新四军那牙口,吃煎饼还真不行, 咬不动,不是因为煎饼硬,是筋道。 陈毅带兵刚进驻沂蒙老区时,遇见的第一个困难就是煎饼。所谓兵马不 动,粮草先行,首先要解决的是吃饭问题。新四军再习惯吃米饭,也不能跑到南方去买大米,只能入乡随俗。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再不适应,也要吃饱 肚子,才好上战场。可是,子弟兵却大都是南方人,吃惯了米饭、软饼,这又硬又大的煎饼张张都由盖顶大,拿到手里不知道怎么下口呢!战士们有的捧着煎饼转圈 儿啃,有的乱窝成一团往嘴里送,(煎饼要卷着吃才行,圆圆的煎饼,对折两次,然后在卷成筒状,里面卷上菜。)大家都听说过煎饼卷大葱,可就是不会卷,还有 好多士兵就撕成了小块吃。到末了都个个累的牙根痛。战士们抱怨道:“反攻,反攻,翻到山东,吃着煎饼,卷着大葱,累得牙痛,肚子发空!” 陈 毅一看,这样不是长法啊,不行,要叫部队学会吃煎饼。于是陈毅下命令,全体官兵要尽快学会吃煎饼,要把吃煎饼当作一次攻坚战。同时号召战士积极帮着老乡磨 面糊烙煎饼。老总的号令一发,战士们纷纷响应。他们看到沂蒙百姓省出口粮来支前,妇女们不怕烟熏火燎地为了子弟兵烙煎饼,深受感动。从此,再无人抱怨煎饼 难吃了。 可是吃起来还是怪费劲儿。老总想:“我得先学会吃煎饼。”老总拿着煎饼就去找房东老汉的孙子小石头。这孩子看来连奶牙还没换,可吃起煎饼来,却像铡刀扣下 切草一般。小石头嘻嘻一笑,说:“吃煎饼有啥好学的?叠好吃呗!”陈老总问道:“咋个叠法儿呀?”小石头更乐了,把着老总的手儿教他前一折后一窝地将煎饼 叠好,又张口为他咬出个头来。小石头两手比划着说:“吃煎饼手摇攥紧,牙要猛咬,吃起来就像割青草。”陈老总学着小石头的样儿吃起煎饼来,果真顺道,一气 儿吃了四张大煎饼。 第二天,陈老总召集队伍,一手拿着白纸,一手拿着铅笔。把白纸比作煎饼一来二去地叠好,又把铅笔比作大葱往里一塞,风趣地说道:“吃煎饼,卷大葱。张开 嘴,往里拥。牙一咬,手一松,吃张不过几分钟。”战士们听了哈哈大笑,从此都学会吃煎饼了。乡亲们一个个竖起大拇指:“陈老总的大军到哪方随哪俗,真是咱 老百姓自己的队伍呀!” 打那以后,陈老总吃煎饼的故事便在沂蒙山区流传了。


          9楼2016-12-13 15: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