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是关于满族的族源一直都是争论的焦点,本文只是浅谈一下满族族源的一些看法。不足之处,希望大家指正。
大家都知道,满族的主体是建州女真,满族是在建州女真的基础上融合蒙古族、朝鲜族、汉族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要知道满族的族源,只需知道建州女真的族源即可。那么建州女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呢?为何它会叫做“建州女真”呢?为何它的名字里有个“女真”呢?(这不是自称,而是明朝对其的称呼),建州女真与金代女真又有什么关系呢?
但是在说女真人之前,我想先解释一个词语,这个词语曾经是如此的偏僻,以至于很长时间沉睡在故纸堆里。但是这个词语现在却又是如此的时髦,很多人都争先恐后地在谈论它,不管懂不懂这个词语的真正意义,这个词语就是“通古斯”。
一,什么是通古斯?
通古斯简而言之是雅库特人对于鄂温克人的一个称呼,后来被俄罗斯人借用,用来指代一个语族--通古斯语族。这个语族从属于阿尔泰语系,使用这个语族的都可以叫做“通古斯人”。现在的满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锡伯族、赫哲族等的语言都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所以,他们都是通古斯人。如此一解释,似乎很简单,虽然“通古斯”这个名字,有人听了觉得新鲜,有人听了心中不悦,但是它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含义。
通古斯语族在西伯利亚有很广泛的分布,西至西西伯利亚平原,东至勘察加半岛,北至北极圈附近均有分布,下面是一张图,显示的是通古斯语族的分布

那么,金代的女真族是通古斯人吗?他们使用的语言是通古斯语族吗?答案是肯定的,金代的女真语属于通古斯语族,但是金代女真语与现在的满语并不是一种语言,也没有继承关系。
研究到这里,我们知道了通古斯的概念,原来通古斯与“日耳曼”、“壮侗”一样,只是一种代称而已,并不是一种民族,而是几个民族的合称,如同意大利人、法兰西人都属于印欧语系罗曼语族一样,意大利人和法兰西人并不是一个民族。
现在我们迈出了第一步,下面就是研究的第二步--金代女真人是什么样的民族?
二,金代女真族的语言
要揭示金代女真人的秘密,首先必须了解金代女真人的语言,那么,金代女真人说的是何种语言?这种语言属于什么语系什么语族?他们和满语有何联系?
金代女真语从语言归属上讲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南通古斯语支,女真人在1115年建国以前一直在今天黑龙江的森林地带从事狩猎和农耕,后来生女真的完颜氏才建立了金国,所以这里要说明一下,本文中的“金代女真”指代的是狭义上的女真,即黑水靺鞨的后代,也即生女真与熟女真,不包括边远地区的通古斯语族部民。
关于女真语,金元的典籍中多有记载,不过金代女真语留存到现代,还多亏了一位帝王-明成祖朱棣。
在明朝永乐五年(1407年),明成祖朱棣开设了一个四夷馆,专门编写少数民族的语言,包括了鞑靼(蒙古)、女真、西番、回纥、摆夷(傣族)、高昌、西天和缅甸八个分馆。其中,就有一本珍贵的《女真译语》,记载了女真语,现在研究女真语的最主要资料便是这本书。那么,这本书中的“女真”指的是金代女真还是明代的建州女真呢?事实上,建州女真在永乐年间取得了建州卫的册封,但是当时建州女真语应该还没有传至中原,所以这本书记载的是金代女真语。
翻开《女真译语》,我们见到了神秘的金代女真语的真面目,女真语中的金代女真语中,“马”叫“木力”,“牛”叫“亦哈”,“风”叫“额都”,“山”叫“阿力”,而满语中的“马”写作“母林”,“牛”写作“委罕”,“风”写作“厄都温”,“山”写作“阿里因”。一些人由此认为满语继承了金代女真语,这种说法不靠谱,仅凭几个单词不足以定论,比如英语大量词汇来自于古德语,但是英语并不等于德语。事实上,语言学家已经研究了,满语与金代女真语不是一种语言,没有继承关系。
由于金代女真语与满语同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南通古斯语支,所以它们有很多的相同之处,从语法到词汇均有,显示出某种语言上的联系。所以,尽管满语与金代女真语虽然不是一种语言,但是它们从属于一个语族倒是事实,这也就说明了为何明朝将建州女真称作“建州女真”而不是“建州蒙古”或“建州契丹”的原因,因为蒙古与契丹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族,而女真与满族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的通古斯语族。
明代女真大多使用的是通古斯语族的语言,拥有语言的共通性,据《满洲实录》记载,叶赫部首领曾向努尔哈赤传话说:“乌拉、哈达、叶赫、辉发、满洲,总一国也,岂有五王之理?”所谓“总一国”就是说他们都是使用的一族语言,这就好比德意志人一直将丹麦人、荷兰人、挪威人、瑞典人都视为日耳曼人,因为他们说的语言都属于日耳曼语族,彼此之间有时也听得懂。
当然,不能绝对等同,也不能绝对不等同,语言学的分类可以给人类文化作出一个大概的描述,语言可以用来区分大的民族,比如俄语、波兰语属于斯拉夫语族、德语,荷兰语属于日耳曼语族,这就说明了俄罗斯人,波兰人从大的方面来说是斯拉夫人,而德国人,荷兰人从大的方面来说属于日耳曼人。
同样,根据语言的不同,我们把东北诸族分为几大类,鲜卑、乌桓、契丹、蒙古属于蒙古语族,夫余(后代高句丽)和沃阻属于秽貊系统,新罗则是三韩系统,这些划分便是根据语言来划分的。
说到这里,我们得出结论,金代女真语与后来的满语同语系同语族,但是并非一种语言,没有继承关系,有点类似于同语族的英语与德语。
三、金代女真族的文字
上文已经说过了,金代女真语与满语不是一种语言,但从属于一个大的语族,是并列关系,类似于法语与意大利语、德语与英语的关系,下面我们来研究金代女真人的文字。
不过要事先说明的一点是,语言同族的民族,文字倒不一定相同,因为文字总是伴随着文化交流而发展,比如说俄语使用西里尔字母,来自希腊字母;其宗教东正教也来自于希腊,说明其受希腊-拜占庭文化影响很深。而波兰人则是使用拉丁字母,信奉天主教,显示其受罗马-拉丁文化影响较深。俄罗斯人使用西里尔字母,波兰人使用拉丁字母,但是俄罗斯人不等于希腊人,波兰人更不等于拉丁人,他们还是斯拉夫人,只是文字不同。
同样,满族的文字使用了蒙古族文字,并不意味着满族就等同于蒙古族,同样,契丹人、西夏人使用汉字系统,也不意味着就是汉人。前面说过,文字带有很强的文化传播性,文字并不能作为评判一个民族归属的依据,如同你这样类比的话,那么俄罗斯人=希腊人,波兰人=拉丁人,泰国人=印度人,以此类推,就全乱套了!
下面,我们来看看金代女真人的文字,女真人一开始没有文字,当时的金国与契丹语言不通,文字更不通,使用的是射箭来传递信息。后来女真人觉得必须要有文字了,便参考契丹文字造了自己的文字-女真大字,这在《金史?完颜希尹传》中有详细说明:
“金人初无文字,国势日强,与邻国交好,乃用契丹字。太祖命希尹撰本国字,备制度。希尹乃依仿汉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国语,制女直字。天辅三年八月,字书成,太祖大悦,命颁行之。赐希尹马一匹、衣一袭。其后熙宗亦制女直字,与希尹所制字俱行用。希尹所撰谓之女直大字,熙宗所撰谓之小字”
这段文字说明金代女真实际上有两套文字,完颜希尹创制的叫女真大字,金熙宗创制的叫女真小字,它们都是参照契丹文字创制而成,而契丹文字又是参照的汉字,所以,女真、契丹、西夏都是参照汉字创制的文字,从文字这点不足以说明其民族归属,因为从语言来看,女真属于通古斯语族,契丹属于蒙古语族,而西夏属于汉藏语系,但是他们的文字都是采用的汉字来改造的。
不过女真文字后来失传了,在明朝,不仅不通行于明代女真内部,也不通行于明代女真与朝鲜等往来。到了16世纪,女真文字就成为了死文字,包括建州女真在内,各部都采用了蒙古文字,因此,努尔哈赤于1599年,命额尔德尼等人借用蒙古字创造出老满文,到了1623年,达海对老满文进行了关键性改革,也就是现在的满文,所以满文源自蒙古文字。
说过了女真的语言与文字,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建州女真与金代女真语言属于同一语族,显示其具有某种联系,但是文字不属于同一系统,显示其具有某种差异,不过单凭文字无法辨析一个民族。
现在我们隐隐有一种感觉了,那就是满族与金代的女真族并不是继承的关系,更类似于并列的关系,举个例子吧,鲜卑、契丹与蒙古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鲜卑族曾经叱咤风云,宇文、慕容、拓跋部落都曾经入主中原,鲜卑族后来被汉化了,但是留在东北大兴安岭的鲜卑偏远部落却仍然发展着,《北史》记载,一部分南迁至辽河,成为契丹,一部分西迁蒙古高原,成为室韦(就是蒙古)。所以契丹与蒙古是并列关系,契丹、蒙古与曾经的鲜卑有继承关系,但是鲜卑偏远部落的后裔,而并非拓跋、慕容之后。
说到这里,我们在想,契丹和蒙古的关系会不会就相当于满族与金代女真的关系呢?要弄懂这个话题,我们再来看看建州女真与金代女真的发式与服饰,看看能不能找到某种联系
金代女真人的发式
关于满族的发式,应该说全中国人都知道,是剃发并梳辫子,即“辫发”, 具体的做法就是将前额至脑后的头发剃去一圈,将留下的长发编成一条长辫子,垂于脑后,有的人头发短,编不成长辫子,就用假发,线穗等续接。
不要小看发式,发式也是反映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那么,金代女真人是何种发式呢?
关于金代女真人的发式,我们来看看历史是如何记载的:
? 《三朝北盟会编》卷三载:“(金人)妇人辫盘髻,男子辨发垂后,耳垂金银,留脑后发,以色丝系之,富者以珠金为饰”
? 《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一引杨汝翼《顺昌破敌录》载:“(宋军)但见秃头辨发者,悉皆歼之”
? 岳珂《岳鄂王行实编年》载:“先臣以骑大破之,斩秃发垂环者三千余级”
? 《建炎德安守御录》载:“皆剃头辨发,作金人装束”
? 《宋会要辑稿》卷一七九载:“绍兴元年十一月末间,贼犯通太,贼船五十余艘,编发露顶”
? 《北风扬沙录》载:“人留辨发与契丹异(契丹为髡发),耳垂金环,留颅后发,以色丝系之”
所以,这些历史记载都说明了女真的发式,即“辨发垂后”,但是辫发也有很多种,有梳成一条辫子的,也有梳成很多条辫子的,有留住前额发的,有不留前额发的,金代女真人属于哪一种呢?
要想了解满族与金代女真的关系,就必须了解金代女真的发式,这个是极其重要的环节,来不得半点马虎。而一般的电视剧却在这个重要问题上很不考究,或者是有意用帽子遮掩,或者就是汉人的发式。
1988年,黑龙江阿城发现的完颜晏的古墓为我们研究金代的发型,服饰提供了很大的参考,虽然完颜晏所在的金熙宗时期已经开始了汉化,不过其发型还是可见一斑。根据实物考察(壁画以及金代绘画),可以得知金代女真人在发饰方面,男子剃发梳辫,将前额头发削去,有点像髡发,但是不披头散发,而是在两耳后梳两条辫子,披在耳后,即两侧丫辫,前面小刘海,然后剩下的是秃头
有一句话叫做“一幅图胜过千言万语”,我就算说一万个字,你也未必知道金代女真人到底是何发式,与满族有何不同,下面就用几张图来说明吧
大家都知道,满族的主体是建州女真,满族是在建州女真的基础上融合蒙古族、朝鲜族、汉族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要知道满族的族源,只需知道建州女真的族源即可。那么建州女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呢?为何它会叫做“建州女真”呢?为何它的名字里有个“女真”呢?(这不是自称,而是明朝对其的称呼),建州女真与金代女真又有什么关系呢?
但是在说女真人之前,我想先解释一个词语,这个词语曾经是如此的偏僻,以至于很长时间沉睡在故纸堆里。但是这个词语现在却又是如此的时髦,很多人都争先恐后地在谈论它,不管懂不懂这个词语的真正意义,这个词语就是“通古斯”。
一,什么是通古斯?
通古斯简而言之是雅库特人对于鄂温克人的一个称呼,后来被俄罗斯人借用,用来指代一个语族--通古斯语族。这个语族从属于阿尔泰语系,使用这个语族的都可以叫做“通古斯人”。现在的满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锡伯族、赫哲族等的语言都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所以,他们都是通古斯人。如此一解释,似乎很简单,虽然“通古斯”这个名字,有人听了觉得新鲜,有人听了心中不悦,但是它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含义。
通古斯语族在西伯利亚有很广泛的分布,西至西西伯利亚平原,东至勘察加半岛,北至北极圈附近均有分布,下面是一张图,显示的是通古斯语族的分布

那么,金代的女真族是通古斯人吗?他们使用的语言是通古斯语族吗?答案是肯定的,金代的女真语属于通古斯语族,但是金代女真语与现在的满语并不是一种语言,也没有继承关系。
研究到这里,我们知道了通古斯的概念,原来通古斯与“日耳曼”、“壮侗”一样,只是一种代称而已,并不是一种民族,而是几个民族的合称,如同意大利人、法兰西人都属于印欧语系罗曼语族一样,意大利人和法兰西人并不是一个民族。
现在我们迈出了第一步,下面就是研究的第二步--金代女真人是什么样的民族?
二,金代女真族的语言
要揭示金代女真人的秘密,首先必须了解金代女真人的语言,那么,金代女真人说的是何种语言?这种语言属于什么语系什么语族?他们和满语有何联系?
金代女真语从语言归属上讲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南通古斯语支,女真人在1115年建国以前一直在今天黑龙江的森林地带从事狩猎和农耕,后来生女真的完颜氏才建立了金国,所以这里要说明一下,本文中的“金代女真”指代的是狭义上的女真,即黑水靺鞨的后代,也即生女真与熟女真,不包括边远地区的通古斯语族部民。
关于女真语,金元的典籍中多有记载,不过金代女真语留存到现代,还多亏了一位帝王-明成祖朱棣。
在明朝永乐五年(1407年),明成祖朱棣开设了一个四夷馆,专门编写少数民族的语言,包括了鞑靼(蒙古)、女真、西番、回纥、摆夷(傣族)、高昌、西天和缅甸八个分馆。其中,就有一本珍贵的《女真译语》,记载了女真语,现在研究女真语的最主要资料便是这本书。那么,这本书中的“女真”指的是金代女真还是明代的建州女真呢?事实上,建州女真在永乐年间取得了建州卫的册封,但是当时建州女真语应该还没有传至中原,所以这本书记载的是金代女真语。
翻开《女真译语》,我们见到了神秘的金代女真语的真面目,女真语中的金代女真语中,“马”叫“木力”,“牛”叫“亦哈”,“风”叫“额都”,“山”叫“阿力”,而满语中的“马”写作“母林”,“牛”写作“委罕”,“风”写作“厄都温”,“山”写作“阿里因”。一些人由此认为满语继承了金代女真语,这种说法不靠谱,仅凭几个单词不足以定论,比如英语大量词汇来自于古德语,但是英语并不等于德语。事实上,语言学家已经研究了,满语与金代女真语不是一种语言,没有继承关系。
由于金代女真语与满语同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南通古斯语支,所以它们有很多的相同之处,从语法到词汇均有,显示出某种语言上的联系。所以,尽管满语与金代女真语虽然不是一种语言,但是它们从属于一个语族倒是事实,这也就说明了为何明朝将建州女真称作“建州女真”而不是“建州蒙古”或“建州契丹”的原因,因为蒙古与契丹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族,而女真与满族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的通古斯语族。
明代女真大多使用的是通古斯语族的语言,拥有语言的共通性,据《满洲实录》记载,叶赫部首领曾向努尔哈赤传话说:“乌拉、哈达、叶赫、辉发、满洲,总一国也,岂有五王之理?”所谓“总一国”就是说他们都是使用的一族语言,这就好比德意志人一直将丹麦人、荷兰人、挪威人、瑞典人都视为日耳曼人,因为他们说的语言都属于日耳曼语族,彼此之间有时也听得懂。
当然,不能绝对等同,也不能绝对不等同,语言学的分类可以给人类文化作出一个大概的描述,语言可以用来区分大的民族,比如俄语、波兰语属于斯拉夫语族、德语,荷兰语属于日耳曼语族,这就说明了俄罗斯人,波兰人从大的方面来说是斯拉夫人,而德国人,荷兰人从大的方面来说属于日耳曼人。
同样,根据语言的不同,我们把东北诸族分为几大类,鲜卑、乌桓、契丹、蒙古属于蒙古语族,夫余(后代高句丽)和沃阻属于秽貊系统,新罗则是三韩系统,这些划分便是根据语言来划分的。
说到这里,我们得出结论,金代女真语与后来的满语同语系同语族,但是并非一种语言,没有继承关系,有点类似于同语族的英语与德语。
三、金代女真族的文字
上文已经说过了,金代女真语与满语不是一种语言,但从属于一个大的语族,是并列关系,类似于法语与意大利语、德语与英语的关系,下面我们来研究金代女真人的文字。
不过要事先说明的一点是,语言同族的民族,文字倒不一定相同,因为文字总是伴随着文化交流而发展,比如说俄语使用西里尔字母,来自希腊字母;其宗教东正教也来自于希腊,说明其受希腊-拜占庭文化影响很深。而波兰人则是使用拉丁字母,信奉天主教,显示其受罗马-拉丁文化影响较深。俄罗斯人使用西里尔字母,波兰人使用拉丁字母,但是俄罗斯人不等于希腊人,波兰人更不等于拉丁人,他们还是斯拉夫人,只是文字不同。
同样,满族的文字使用了蒙古族文字,并不意味着满族就等同于蒙古族,同样,契丹人、西夏人使用汉字系统,也不意味着就是汉人。前面说过,文字带有很强的文化传播性,文字并不能作为评判一个民族归属的依据,如同你这样类比的话,那么俄罗斯人=希腊人,波兰人=拉丁人,泰国人=印度人,以此类推,就全乱套了!
下面,我们来看看金代女真人的文字,女真人一开始没有文字,当时的金国与契丹语言不通,文字更不通,使用的是射箭来传递信息。后来女真人觉得必须要有文字了,便参考契丹文字造了自己的文字-女真大字,这在《金史?完颜希尹传》中有详细说明:
“金人初无文字,国势日强,与邻国交好,乃用契丹字。太祖命希尹撰本国字,备制度。希尹乃依仿汉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国语,制女直字。天辅三年八月,字书成,太祖大悦,命颁行之。赐希尹马一匹、衣一袭。其后熙宗亦制女直字,与希尹所制字俱行用。希尹所撰谓之女直大字,熙宗所撰谓之小字”
这段文字说明金代女真实际上有两套文字,完颜希尹创制的叫女真大字,金熙宗创制的叫女真小字,它们都是参照契丹文字创制而成,而契丹文字又是参照的汉字,所以,女真、契丹、西夏都是参照汉字创制的文字,从文字这点不足以说明其民族归属,因为从语言来看,女真属于通古斯语族,契丹属于蒙古语族,而西夏属于汉藏语系,但是他们的文字都是采用的汉字来改造的。
不过女真文字后来失传了,在明朝,不仅不通行于明代女真内部,也不通行于明代女真与朝鲜等往来。到了16世纪,女真文字就成为了死文字,包括建州女真在内,各部都采用了蒙古文字,因此,努尔哈赤于1599年,命额尔德尼等人借用蒙古字创造出老满文,到了1623年,达海对老满文进行了关键性改革,也就是现在的满文,所以满文源自蒙古文字。
说过了女真的语言与文字,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建州女真与金代女真语言属于同一语族,显示其具有某种联系,但是文字不属于同一系统,显示其具有某种差异,不过单凭文字无法辨析一个民族。
现在我们隐隐有一种感觉了,那就是满族与金代的女真族并不是继承的关系,更类似于并列的关系,举个例子吧,鲜卑、契丹与蒙古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鲜卑族曾经叱咤风云,宇文、慕容、拓跋部落都曾经入主中原,鲜卑族后来被汉化了,但是留在东北大兴安岭的鲜卑偏远部落却仍然发展着,《北史》记载,一部分南迁至辽河,成为契丹,一部分西迁蒙古高原,成为室韦(就是蒙古)。所以契丹与蒙古是并列关系,契丹、蒙古与曾经的鲜卑有继承关系,但是鲜卑偏远部落的后裔,而并非拓跋、慕容之后。
说到这里,我们在想,契丹和蒙古的关系会不会就相当于满族与金代女真的关系呢?要弄懂这个话题,我们再来看看建州女真与金代女真的发式与服饰,看看能不能找到某种联系
金代女真人的发式
关于满族的发式,应该说全中国人都知道,是剃发并梳辫子,即“辫发”, 具体的做法就是将前额至脑后的头发剃去一圈,将留下的长发编成一条长辫子,垂于脑后,有的人头发短,编不成长辫子,就用假发,线穗等续接。
不要小看发式,发式也是反映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那么,金代女真人是何种发式呢?
关于金代女真人的发式,我们来看看历史是如何记载的:
? 《三朝北盟会编》卷三载:“(金人)妇人辫盘髻,男子辨发垂后,耳垂金银,留脑后发,以色丝系之,富者以珠金为饰”
? 《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一引杨汝翼《顺昌破敌录》载:“(宋军)但见秃头辨发者,悉皆歼之”
? 岳珂《岳鄂王行实编年》载:“先臣以骑大破之,斩秃发垂环者三千余级”
? 《建炎德安守御录》载:“皆剃头辨发,作金人装束”
? 《宋会要辑稿》卷一七九载:“绍兴元年十一月末间,贼犯通太,贼船五十余艘,编发露顶”
? 《北风扬沙录》载:“人留辨发与契丹异(契丹为髡发),耳垂金环,留颅后发,以色丝系之”
所以,这些历史记载都说明了女真的发式,即“辨发垂后”,但是辫发也有很多种,有梳成一条辫子的,也有梳成很多条辫子的,有留住前额发的,有不留前额发的,金代女真人属于哪一种呢?
要想了解满族与金代女真的关系,就必须了解金代女真的发式,这个是极其重要的环节,来不得半点马虎。而一般的电视剧却在这个重要问题上很不考究,或者是有意用帽子遮掩,或者就是汉人的发式。
1988年,黑龙江阿城发现的完颜晏的古墓为我们研究金代的发型,服饰提供了很大的参考,虽然完颜晏所在的金熙宗时期已经开始了汉化,不过其发型还是可见一斑。根据实物考察(壁画以及金代绘画),可以得知金代女真人在发饰方面,男子剃发梳辫,将前额头发削去,有点像髡发,但是不披头散发,而是在两耳后梳两条辫子,披在耳后,即两侧丫辫,前面小刘海,然后剩下的是秃头
有一句话叫做“一幅图胜过千言万语”,我就算说一万个字,你也未必知道金代女真人到底是何发式,与满族有何不同,下面就用几张图来说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