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吧 关注:3,005贴子:28,989
  • 13回复贴,共1

【传载不不文章】从李承乾的卒日说起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看到不不大神,干货文章,就转载过来。


IP属地:广东1楼2022-09-21 12:07回复
    话不多说,上史料:
    《旧唐书.太宗本纪》:十八年春正月壬寅,幸温汤。 ……十二月辛丑(初一),庶人承乾死。
    《旧唐书.太宗诸子列传》:十九年,承乾卒于徙所,太宗为之废朝,葬以国公之礼。
    《新唐书.太宗本纪》:十八年正月乙未,如钟官城。……十二月壬寅(初二),庶人承乾卒。戊午,李思摩部落叛。
    《唐故恒山愍王墓志铭》:太宗文武圣皇帝长子,贞观十七年十月一日薨。


    IP属地:广东2楼2022-09-21 12:07
    回复
      不搜不知道,搜完反而出了喜剧效果:两个《太宗本纪》里的记载,前后差一天,基本可以视为同一个时间,同在旧唐的李承乾列传里却含糊的说了句“十九”年,所以某粉不如先让《旧唐书》统一下李承乾的卒日,再说史料到底是不是足够强有力,如何?


      IP属地:广东3楼2022-09-21 12:07
      回复
        正如我已经在微博里提到的,李承乾没有被李二允许葬于长安是确凿无疑的,而且其孙李适之“开元二十七年,兼幽州大都督府长史,知节度事。适之以祖得罪见废,父又遭则天所黜,葬礼有阙,上疏请归葬昭陵之阙内。于是下诏追赠承乾为恆山愍王,象为越州都督、郇国公,伯父厥及亡兄数人并有褒赠。”再参考当代对昭陵迁葬后的李承乾墓的考古数据,可见,迁葬的“甚隆”尚且就是个说说而已,其列传上所云之“国公礼”恐怕更加是难以名副其实。


        IP属地:广东4楼2022-09-21 12:08
        回复


          IP属地:广东5楼2022-09-21 12:08
          收起回复
            因此,李适之如此郑重其事的为祖父父亲重整葬礼,重写墓志,然后某粉没有任何佐证就来一句墓志错了,这……其实我无所谓,不管是李适之的疏忽让李承乾少活一两年还是李隆基的意思让李承乾少活一两年,尴尬的又不是我。换言之,如果李适之或者李隆基都能搞错,又凭什么笃定两唐书这些后晋北宋的人整理出来的就一定是对的?


            IP属地:广东6楼2022-09-21 12:08
            回复
              事实上,学界不但能接受李承乾墓志铭的时间,其推论可能还要劲爆。比如,孙英刚就认为李承乾其实是还没有到达流放地黔州,就于贞观十七年十月一日被李二秘密处死了,官方记载不过是为了掩盖李二杀子之恶。


              IP属地:广东7楼2022-09-21 12:08
              收起回复
                当然我个人不完全接受这个推论,因为李二杀儿子也不是只有李承乾一个,之前处死第五子李祐史书没有回护,而李承乾自己作死的部分并不冤枉,所以其实谈不上需要掩盖什么。但是我个人确实认为,李二跟李承乾之间的关系很差很差很差由来已久,就比如推迟李承乾冠礼一推就是三年这种、还有父子之间沟通艰难还需要老房子传话等等有许多细节可以推敲。


                IP属地:广东8楼2022-09-21 12:09
                回复
                  不仅如此,我们再看砸缸《资治通鉴》里在流放承乾四胖时,这哥俩前后差了十二天被宣判,但是呢,李二惦记四胖的篇幅一堆,却对李承乾只字未提:
                   贞观十七年,九月“癸未,徙承乾于黔州。甲午,徙顺阳王泰于均州。上曰:‘父子之情,出于自然。朕今与泰生离,亦何心自处!然朕为天下主,但使百姓安宁,私情亦可割耳。’又以泰所上表示近臣曰:‘泰诚为俊才,朕心念之,卿曹所知;但以社稷之故,不得不断之以义,使之居外者,亦所以两全之耳。’”


                  IP属地:广东9楼2022-09-21 12:09
                  回复
                    由此可见,李承乾被流放出京,李二确实可能冷漠甚至是厌弃的态度。而如果我们取信墓志李承乾的卒日,从九月初七动身到十月一日卒,一共二十三天。不考虑路上发生不可抗力的意外可能的话,李承乾在如此之短的时间死去,甚至还远未到达黔州(今重庆市彭水县,西安过去自驾850公里左右),那他的死因有如下几种可能:
                    第一,李承乾有陈年足疾,腿不了多久足疾加重,卒;
                    第二,李承乾在长安从四月被关到九月,已经染病或者身体不好了,于是路上,卒;
                    第三,二十三天里又发生了什么事,于是李二追了一道处死命令,卒。


                    IP属地:广东10楼2022-09-21 12:10
                    回复
                      但是不管哪一种,李承乾的结局都是可预见的,甚至不能排除是李二预设的。而且并没有因为他死在半路上,甚至离长安可能不远,李二把他捞回来安葬——话说不葬昭陵可以在长安附近找个地葬,就比如陪小五地下做个伴什么的,然而都没有,否则不用说什么“葬礼有阙”。相反,史书在不断强调,他是真的被流放到了黔州去的还死在了那里,反正肉身到了就是到了,无非肉身活性的问题而已。如果确实是这样,其实史书跟墓志也不矛盾,贞观十八年十二月或者十九年的记载,根本是李承乾在黔州安葬完毕消息传到京师的时间点;尤其是十九年那个,绝无李承乾昨晚卒、第二天李二就废朝的可能(其实就是翘班啦),唐朝是没有爱凤14pro max的。
                      由此可见,李二对李承乾的整治态度,是他真的不想让李承乾跟长安再有任何关系


                      IP属地:广东11楼2022-09-21 12:10
                      回复
                        看下专家考证长孙无忌流放之路
                        长安离黔州数千里,需越秦岭、翻巴山,涉蜀水。
                        而当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涪州(涪陵)到黔州当时不可能走乌江天险的水路。
                        4月被贬,7月就死,3个月估计根本无法抵达黔州。
                        李承乾和长孙无忌流放路一样的。
                        专家认为,三个月都不可能走到黔州。
                        二十三天,李承乾肯定死在路上。


                        IP属地:广东15楼2022-09-22 21:23
                        回复
                          陈尚君
                          现任复旦大学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任重书院院长。
                          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上海市古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杜甫研究会理事、唐研究基金会学术委员、《唐研究》编委等。
                          主要著作
                          发表论著全唐诗文的网罗、校订和辨析。已完成《全唐诗补编》、《全唐文补编》,补录唐代诗文达1万2千多篇。唐宋作家生平研究。对这一时期数以千计的大、中、小作家生平,都有程度不等的考订和创说。专书研究,偏重于传世著作的流传和文本研究、已佚著作的辑佚钩沉、新出文献的史料抉发,于子史杂书、唐宋集部诸书,纠补颇多。《二十四诗品》证伪之说,颇受学界关注。对唐宋史籍亦颇有论列。


                          IP属地:广东21楼2022-09-23 11:49
                          收起回复
                            孟宪实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主要著作
                            主要从事隋唐史、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著有《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敦煌民间结社研究》、《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唐高宗的真相》等论著
                            真是没对比,没伤害。


                            IP属地:广东22楼2022-09-23 11:5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