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B/C型:
游戏中的二号坦克(12张) c型作为量产型的范本在1937年3月开始生产,最后制造的c型坦克改用独立式板弹簧悬挂装置,每侧5个中直径负重轮和4个托带轮,这成为二号标准量产型(c/A/B/C/F/G型)的重要特征,而c型最后生产型将车体前部又改回和a1型一样的圆弧形,最大装甲厚度15毫米。 1937年7月开始出厂的A型是第一种量产型二号坦克,它与c型区别很小,但这时已发现由于没有指挥塔而使车长观察十分不便。B型(1937年12月开始生产)和C型(1938年6月投产)为了提升防护性能而在驾驶室前部和炮塔前部加装了20毫米的附加装甲(用螺栓固定)。从1937年3月至1940年4月共生产了1113辆c/A/B/C型。 c型作为量产型的范本在1937年3月开始生产,最后制造的c型坦克改用独立式板弹簧悬挂装置,每侧5个中直径负重轮和4个托带轮,这成为二号标准量产型(c/A/B/C/F/G型)的重要特征,而c型最后生产型将车体前部又改回和a1型一样的圆弧形,最大装甲厚度15毫米。 1937年7月开始出厂的A型是第一种量产型二号坦克,它与c型区别很小,但这时已发现由于没有指挥塔而使车长观察十分不便。B型(1937年12月开始生产)和C型(1938年6月投产)为了提升防护性能而在驾驶室前部和炮塔前部加装了20毫米的附加装甲(用螺栓固定)。从1937年3月至1940年4月共生产了1113辆c/A/B/C型。 这4种型号的二号坦克在波兰和法国战役中担任德军装甲师的主力,成为“闪电战”的陆军第二号功臣。但令人尴尬的是,德军坦克兵似乎更偏爱捷克38(t)坦克甚至出现不要二号坦克而争抢38(t)坦克的局面,第一功臣的桂冠也就这样被38(t)坦克收入囊中。在1940年时德军共拥有各型二号坦克955辆,占坦克总数(2580辆)的近半数,但事实说明早期二号坦克在火力、防护和机动性方面都逊色于捷克38(t)坦克,这就向厂家提出了进一步修改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