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tlewish吧 关注:26贴子:2,985
  • 5回复贴,共1

『8月9日』【南方周末】视觉、共感与脆弱的文明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北京1楼2007-08-15 22:23回复
      最近我突然觉得,萨拉马戈的话已经提示他本人并不只是要讽剌城市文明脆弱。这个工作并非不重要,但是先于他感知问题者大有人在,卢梭就该算一个。据说,1550年里斯本大地震,正是天主教徒望弥撒之时,因教堂倒塌,集中一起的教徒死伤数万人,而呆在家里或在街上闲逛的不信教者反而多有逃脱。伏尔泰为此大受剌激,愤而作文批评写《神正论》的莱布尼兹,责问他:神或者是以此惨烈之祸试人或听任它发生,那么,所谓神的正义又从何谈起?卢梭不同意伏尔泰看问题的角度。他说关键是城市文明之祸--若不是大家聚集在城市,又何来地震震倒大片房屋以致于伤人无数?由此可见,仅仅讥讽城市文明脆弱,至少算不得有特别的新意。萨拉马戈总要说点别的意思吧?他是不是特别想说:高度发达的现代城市似乎让我们看上去很文明,其实暴力始终是我们的可怕的基因,一不留神,确切地说是一有条件(比如说我们看不见了)、或一到时候(比如说“视而不见”了)就可能发作,也许就毁了我们?因此,城市文明甚至只系乎一线--诸如大家是否看得见。要是突然看不见了,大家的生存方式就一下子全变了,在大家看得见的时候定下来的羞耻感、人我之分等所有社会规则,兴许一下子就会被抛弃。
      从这个角度重新读一遍萨拉马戈的小说,我似乎比以前要明白了一些,而且还产生了两个联想:
      第一,康德划分出感官等级,说视觉、听觉为较高级而嗅觉、味觉、触觉则为较低等级,搞得我们这些尊重感觉、并相信感官一律平等的现代文化人莫名其妙。但是我现在真是觉得老先生这种事也懂,真有两下子!至少从社会与文化上说,人们在社会上有了共同感,关于文化有了可分享感而不只是有布迪厄说的区隔感,社会与文化才有存在的意义与可能;而视觉恰恰就是人们产生共同感的最重要感官途径。这大概就是视觉的社会意义。视觉凭其社会意义的确配享较高的地位。
      第二,靠什么来维护共同感?近代以来,曾有不少人提出社会的自然性或自然基础。比如斯密,说作为社会基本要素的同情与交换乃是出于人性之自然,因此也可以说社会秩序并非基于理性刻意设计,而是源于人的天性中的社会性。


    IP属地:北京3楼2007-08-15 22:24
    回复
        最近,我边上有几位经济学教授老是引用Sience 还有Nature上的论文,宣布同情是基于大脑F5区的神经元镜像功能。我的自然科学知识差,只好把它理解为我看到某个人摔倒了,我脑子里产生的图像是我自己摔倒了,所以不免由自怜而至于怜人。(我还看到另有一些生物学家证明人类的模仿行为也是基于神经元镜像功能。结果,有人就用它来解释打哈欠为什么传染--那就是一种本能的模仿)现在,我觉得它无非是想继续证明人的社会性乃是一种自然天性。当然,它多少能旁证萨拉马戈确是天才--若无视觉恐怕无从发挥神经元之镜像功能。不过,我主要还是觉得萨拉马戈的小说更多地表明另一类判断:作为天性的社会性是极不可靠的;一小点变故比如视觉的变故或丧失,都会彻底搅乱所谓的天性结构,并使基于此种天性之上社会变得不可能。这两种对立的判断,也许印证了一种政治哲学意见:人同时具有社会性和反社会性。而这个意见又意味着,社会的建构与维护虽然与人的天性倾向有关系,但终究主要不能依赖于人的自然天性;社会与文化说到底--如卢梭所感到的--不是自然的。因此,在维护社会的存在与社会团结方面,人为的努力比指望人性中社会性要来得更为切实和重要;而一切维护社会共感的事,那可就弥足珍贵了,值得去做,尤其是像我们现在这样高速进入社会分化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始终处在危险之中的。    
        


      IP属地:北京4楼2007-08-15 22:24
      回复
          “假如整个城市的人全瞎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萨拉马戈这样开始了他的故事。由中国国家话剧院根据萨氏名著《失明症漫记》改编的话剧6月份在北京进行了第二轮演出。图为该剧剧照(采自导演王晓鹰的博客)


        IP属地:北京5楼2007-08-15 22:25
        回复
          199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若泽·萨拉马


          IP属地:北京6楼2007-08-15 22:25
          回复
            《失明症漫记》〔葡〕若泽·萨拉马戈著,范维信译
              海南出版社2002年,19


            IP属地:北京7楼2007-08-15 22: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