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语菲吧 关注:2,726贴子:41,099
  • 11回复贴,共1

别了,屏奴!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电影里的楚门被困在虚拟的戏剧环境中30年竟浑然不知——不用震惊!

看看我们现在哪里:

大V和大谣?

成功学大师?

历史神剧?

心灵鸡汤?

青春,理应满怀热情汲取信息、拥抱时代,但当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逐渐替代了纸和笔,当那的目光不再注视身边的家人和朋友,当一遍遍地、沉默地、难以自控地刷屏已经让人变得懒于思考,甚至难于思考,就必须要警惕了:信息的汪洋也许会将你淹没,陷入时代的戾气可能会让人沉沦

记住:抬头见阳光,低头吸雾霾
——让我们一起大声喊出:屏奴? NO!

好好想想吧:物质的丰裕、技术的革新,究竟是解放了你还是束缚了你?你正在去往更加自主、自由的方向,还是日渐远离了真实的世界以及鲜活的人生?
其实,每个人都是楚门。只不过,他走出来了,你呢?


1楼2014-04-25 12:10回复

    【破与立】
    《楚门的世界》,新媒体时代的一场隐喻。心灵乃至肉体的自由,最终依靠的是你选择的资讯,选择的真实。


    楚门的世界VS自己的世界

    1.楚门,醒了

    《楚门的世界》是金·凯瑞主演的老电影。放在今天来看,却觉得不过气,意蕴良深。

    楚门本来是桃源岛上的快乐小青年。他宁静和谐地生活着,与周围的人们愉快地相处着,本来可以这样平淡平凡地终了一生。可是,突如其来的诡异事件,破坏了这份静谧,因事故身亡的父亲,又出现在他面前。初恋女友给了他一些古古怪怪的暗示,然后不知所踪。这一切都让楚门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感。

    本能地,他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习以为常、顺流而下的生活,直到他发现,那些不同寻常的蹊跷。楚门发现他工作的公司每一个人都在他出现后才开始真正的工作,他家附近的路上每天都有相同的人和车在反复来往,更让他不敢相信的是,自称是医生并每天都去医院工作的妻子竟不是医生。

    真相,残忍而真实的真相,浮现于楚门的面前。

    他是一个“试验品”,是一个“小白鼠”。从出生之日起,楚门就作为一个“傀儡”、一个演艺者而不是普普通通的人而存在。电影公司昼夜不停地拍摄着他的生活,日常起居,安排他的恋情、婚姻、父亲。他以为的属于他自己的生活,他的爱憎悲欢,其实是日日夜夜被操纵与导演着的南柯梦。

    叫楚门与观众心碎胆裂的,莫过于临近结尾处,制片人破空而来的发问:
    楚门:你是谁?
    创造者:我是创造者,创造了一个受万众欢迎的电视节目。
    楚门:那么,我是谁?
    创造者:你就是那个节目的明星。
    楚门:什么都是假的?
    创造者:你是真的,所以才有那么多人看你。听我的忠告,外面的世界跟我给你的世界一样的虚假,有一样的谎言,一样的欺诈。但在我的世界你什么也不用怕。
    楚门你属于这里,跟我一起吧。回答我,说句话。说话!你上了电视,正在向全世界转播。


    对于一个生命体来讲,对于一个个体来讲,没有比这更吊诡的一幕。楚门可以选择愤怒,也可以选择留下,留在虚幻虚伪但安全的、衣食无忧的世界。

    但他只是这样优雅地,选择了谢幕。楚门对制片人说道:“假如再也碰不到你祝你早安、午安、晚安。”然后驾驶着他小小的舟,撞破虚伪的幻境,奔向自由。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4-04-25 12:17
    回复

      4. 坏蛋干不过好人
      什么是真实的影像?

      真实和幻象,有时只是一步之隔,一念之间。网络世界、手机平台的普及,使得原本遥远又秘密的“另一处世界”扑面而来,近在指端。由此,你可以看到众生万象,看到与你不同阶层,不同收入,不同圈子的人,如何思考与生活。这些不同,原本无可厚非。

      但如果海量的资讯,由此占据你的生活,覆盖你的真实,搅乱你的秩序,影响到你正常的工作与社交?

      再甚至,它撩拨你的情绪,混淆你的视觉,颠覆你的美好,使你忧心如捣,惶惶然,茫茫然,不知所以?使你不相信所处的世界,会是一个美好终将战胜邪恶,坏蛋始终干不过好人,奋斗总会得到回报而不会沦为虚无,土地虽然贫瘠但始终哺育了你、让你成长的世界?

      真实与幻象,只有一步之隔。小心一不小心,便成为被屏幕操纵的傀儡与奴仆。
      如果分不清真实与幻象,那么,要么远离那些“忧心如捣”,要么选择始终给你希望与热情的声音。

      别让有些喧嚣——不是所有——假神之名,混乱你。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4-04-25 12:22
      回复

        发现舆论背后的暗流,警惕被信息源重重包围的我们,可能正处在一个谣言满天飞的楚门世界


        “大V”的真相

        他们,是现实中的天之骄子,在闪光灯下享受着万众瞩目的景仰;

        他们,是网络里的意见领袖,一呼百应,有时一条寥寥数语的微博就能达到数十万计的转发和评论。

        他们,就是网络“大V”——掌握着时代话语权的微博意见领袖。古人云:“众议成林,无翼而飞;三人成市虎,一里能挠椎。”在网络实现快速、高效、全面传播的同时,网络谣言也像是“流行性病毒”,通过一个个不明真相的“感染者”将谣言扩散至社会各个角落,影响了社会安定团结。在传播网络谣言的大军中,“大V”的身影随处可见,将不明真相的群众禁锢于网络谣言的楚门世界。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14-04-25 12:25
        回复

          当谣言邂逅微博

          当网络水军把造谣的主要阵地从网络论坛转至微博,一条“大V”转发谣言的产业链随之形成。“先赚名,再赚钱”的商业模式让某些“大V”们乐得转发。或许造谣本身未必产生收益,但通过造谣,吸引粉丝眼球,这些粉丝则成为日后商业炒作的基础。在造谣传谣的利益链里,并不只有网络推手得利,网络推手、水军造势再加上传播率与到达率极高的“大V”,才真正形成了完整的影响力变现链条。

          当然,冒牌“大V”也能呼风唤雨。最近,在武汉警方打掉的特大网络造谣传谣团伙中,涉嫌参与谣言传播的“大V”微博账号达300多个。这里所指的300多个大V已经不是真人概念了,而是指那些用相对含糊的认证名称,例如“心理咨询师”、“情感专栏作家”等来取得身份认证的账号,这些大V的背后真的不是人,而是一种炒作盈利机制。

          身为意见领袖,网络“大V”本应以“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为己任,自觉维护网络公共秩序,但我们今天看到的,却是在公众面前嘲讽嫖客之无耻,暗地里尽嫖客之能事的公知大V薛蛮子;公众面前刚直不阿,暗地里干敲诈勒索勾当的“反腐英雄”周禄宝,甚至极尽造谣之能事的秦火火、杨秀宇之流。那么,是谁给这些所谓的“网络大V”提供了造谣的平台?“秦火火”之流叫嚣的“谣言止于下一个谣言”,其中有各种势力的“搅拌”,但为何独独真相缺席?

          “网络谣言能够传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令网民信服的信息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翁昌寿说,“官方必须建立公信力,成为网民在听到传言时首先想到和依靠的消息来源,因此需要在观念、作风、机制上适应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环境,减少官方信息与网民信息的不对称性和对抗性。”

          事件发生时,在本应充当“传声器”的媒体方无处获得准确的真相时,民众只能到听得到风吹草动的街头巷尾和影响深远的“大V”之处挖掘信息碎片,这些碎片的拼凑,将一个完整的真相变成了充满迷局的迷宫,真真假假无从辨别。

          谣言是信息的黑市。辟谣往往制止不了谣言,因为谣言不是福尔摩斯,对真相充满感情,而是聚集着仇恨的女巫,只说出人们认为应该如此的“事实”。“当谣言传遍天下,真理刚刚穿鞋;当谣言已经深入人心,真理开始上跑道;当谣言已经深入骨髓,真理才开始全方位地出动做工作,老是慢半拍,所以,事倍功半。”某学者的形象化表述,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当谣言邂逅微博,受伤的总是公众。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14-04-25 12:29
          回复

            我们都在期待权威的降临,可有谁问问:大师,你为什么天生就知道答案?
            精神导师之惑
            《精神导师之梦》的男主角阿伦是一位神秘的作家。20年来无数狂热的书迷将他的著作奉为精神指导的圭皋,不断追寻他以期得到人生的建议。可是20年后当他终于真实地站了出来,人们才发现原来“精神导师”的生活也是狼藉一片。
            电影隐喻着现实。看看当下的中国,如此痴迷“心灵鸡汤”的年轻人并不鲜见:

            走进图书大厦,诸如《成功人士的七个习惯》《迈向成功的100个心理法则》,琳琅满目被冠以“社科畅销书”的成功学书籍被摆放在显眼的位置,席地而坐的男男女女左手一本《比尔·盖茨如是说》,右手一本《李嘉诚如是说》,一泡就是一天。

            在很多城市的周末傍晚,你都会看到西装革履的青年们涌进某栋大厦的会议大厅,他们忙忙碌碌却热情高涨,兴许你能猜到:“开发个人潜能”、“助你实现人生价值”的“大师”课就在这里开讲——台上,“大师”激情昂扬地口吐飞沫,台下,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奉若神明
            可是,正如阿伦疯狂的粉丝们,这些年轻人恐怕并不了解励志书、大师课的真相。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楼2014-04-25 12:33
            回复

              励志故事里的字字“箴言”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80后们打小学起就在它的鞭策下发愤图强。可等到长大了,才有人出来辟谣这句后面还跟着更加关键性的一句“当然,没有那百分之一的灵感,世界上所有的汗水加在一起也只不过是汗水而已! ”——自以为颠扑不破的励志学真理原来是中国教材的断章取义!

              应该看到,相比狂热地追逐神乎其神的大师,更多相对平和、理智的年轻人热衷于从书籍、文字中汲取励志营养。可不幸地告诉你,这里也并非没有歧途。
              时下励志图书花样繁多,大体上有两种方向:一是总结成功规律,二是讲述成功故事。

              关于第一种,从书名上就能看出文字的原产地。诸如《正能量》《自控力》《洗脑术》此类,往往是面向读者内心,强调修养,一般由国外版权引进;而国产成功学则更多着眼于外部,比如如何提升工作和处理人际,因此,圈子、职场、人脉往往被作为占据封面的热门词汇。受到中式传统“厚黑学”的影响,不少“官场升迁记”过于推崇不理性的权谋与攻心计,如果对糟粕不加明辨,这便能成为追逐利益竞争的某个借口。

              而关于第二种“成功人士的成功故事”,行内人都知道它是怎么个写法。有的确是名人自己动手写;有的是派一个写手,带着录音笔,与名人对话,可能对话时间还不超过10小时;而还有很多,则是定下选题,不打招呼,狂搜资料,写手狂写——书都出版问世了,可能当事人还蒙在鼓里。

              出版界资深策划人卢国俊曾如此报料业界的“潜规则”:一本20万字的书,会先搜上大概80万字的资料,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书里的还是网上的,“所以你会在不同的成功学书里,看到相同的桥段”。然后就和策划人一起拟目录,目录定好后,就像乾坤大挪移一般地复制粘贴,慢手两个月出三本书,快手一个月出三本书。

              当然,定有青年慧眼识珠,一不小心真能从汪洋书海中挑出名人亲自动笔的那本,纵然这只有不超过10%的几率。可是接下来的这个段子想必会再一次地打击到你:

              盖茨不会告诉你,他的母亲是IBM董事,是她给儿子促成了第一单大生意;巴菲特的书只会说,他八岁就知道去参观纽约交易所,但不会告诉你,是他国会议员的父亲带他去的,而且是由高盛董事接待的。还有王石的爸爸是柳州铁路局局长,任志强的爹曾任商业部副部长

              在这里,无意也不愿枉费笔墨再去逐一探寻故事的全部真相。只是提请所有书迷都回过头来仔细想想:谁的人生,可以复制?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由时间、空间、种种条件变化综合而来的结果,正如你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在这个世界里一模一样的成功不会出现第二次。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楼2014-04-25 12:53
              回复

                没有人,天生就知道答案
                我们已经步入这个一日千里的时代。生存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人文环境中,每个人都期待可以找到那个让心灵栖息的“家”,以此来缓解内心的孤独、恐惧和压力。正逢其时,“心灵鸡汤”就成了我们的一剂药方。

                如果它能为你寻得片刻安宁,你也能将它为我所用,那么它便是一剂良药。但如果陷入痴迷、狂热,甚至走火入魔,如陈安之所说“把自己激励成超人”,那么励志就变成了毒药。有些人,信了,做了,结果还是失败了,从此愤世嫉俗、一蹶不振,因为这对心灵的打击无疑是毁灭性的。

                其实,尽信书不如无书。因为所有的理论都滞后于现实。
                “我不是天生就知道答案的那个人”。最后,阿伦终于有勇气面对书迷坦承了真实的自己:众所崇拜的精神导师,居然也和凡人一样,会生病,会发怒,会做糗事,也会在第一次约会前念念叨叨自我打气

                电影打破了精神导师的光环——太多人、太多书之所以具备洗脑的魔力,更多是源于追逐者内心的渴求、对权威的期待。而事实上,并没有人,天生就知道答案。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3楼2014-04-25 12:54
                回复

                  这个世界正在因为媒介的膨胀而经历一场危机,其实是我们每个人正在经历的危机。


                  媒介?媒界!

                  “媒界”降临
                  欢迎,你已经进入了“媒界”——媒介的世界。
                  世界上本只有媒介,没有“媒界”,但当媒介变得发达,我们陷入媒介的包围,“媒界”便降临于世。

                  在相当现实的意义上,媒介决定了今天哪些事情是重要的,需要优先关注,哪些则不值一顾,无论是报纸,杂志,电视,户外广告,互联网,手机报都在设法影响我们每天的大小决策,同时,还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决定我们应该消费什么,追求什么,什么是酷的潮的,什么又是过时的,应该扔掉。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情形是,在一定条件下,它能直接决定或干预我们的命运——从凤姐到犀利哥,从药家鑫到唐慧,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它作为“第四权力”的威力:谁平步青云,谁又堕入阿鼻地狱。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楼2014-04-25 13:27
                  回复

                    神奇?可怕?
                    和任何一种工具一样,媒介首先是为了帮助人们解决问题而存在的:搜集信息的管道,筛选信息的管家,研究信息的顾问。媒介的发达是好事,媒体可以监督揭露社会的丑恶和肿瘤,起到“船头眺望者”的作用,又通过广布资讯,降低市场交易费用,构成经济社会中的重要一环。

                    但是,任何一种权力都不能过于膨胀,当媒介权力变得非常强大,无孔不入,它便开始染指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甚至出现种种畸形的态势:虚假新闻,过度策划,炒作泛滥,舆论暴力,八卦和娱乐霸占屏幕,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操守底线屡屡遭到冲击,媒体公信力危机不断安迪·沃霍尔并没有保证他预言的“每个人都能出名十五分钟”是件百分百的好事。


                    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能借助新技术提供的便利,成为事实上的记者、作者和编辑,而无论他是否具备起码的职业能力和操守,这让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随时面临着被暴露在全世界面前的危机。
                    在一定意义上,人正在变成媒介的工具,变成它赖以为生的食粮。
                    人和媒介之间的主客易位,已经发生。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楼2014-04-25 13:33
                    回复

                      真实?虚幻?
                      让我们来熟悉一个传播学术语:媒介事件。它指的是引起公众大规模收看的电视直播事件。奥运会、春晚、国庆阅兵式等等。我们在所谓的“媒介事件”中获得仪式感,“见证历史”。在《楚门的世界》中,便出现了许多反映“媒介事件”的情节,比如全世界一起收看楚门的降生、结婚,就好像这个生活在人造世界中的无辜年轻人是一个帝国的王子一般。这无疑是对现代媒介化世界的极大反讽。

                      我们需要去思考,这个“媒界”,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真实的?又在多大程度上是虚假的,或者至少是“不够真实”的?

                      信息都爆炸了,淤了,不可能不筛选,不提炼,但问题是,他们有这个资格来决定我们应该看什么,不应该看什么吗?
                      在工具的意义上,媒介世界是非常有诱惑力的,因为它让人免于做很多事情的麻烦,比如思考的麻烦,跑腿的麻烦,直接观察和调查这个世界的麻烦,做决定的麻烦等等。也就是所谓的便利、效率等等。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其实是一种剥夺?
                      就好像楚门那样,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最后被证明只是一个美丽的牢笼。
                      当我们过于依赖什么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已经成为那东西的奴隶。但是,即使发现了这一真相,就会做出反抗奴役的选择吗?是继续甘于享受这种奴役,还是选择逃离,或者超然其上,又见仁见智。

                      英国人拍了一部电视剧,叫《黑镜》,影射这种已经发生的危机。在这部短剧中,有这样的内容:每个人的生活都受到发达的媒介支配,比如每天入睡前必须被强制看几分钟的广告,否则就性命可虞;每个人都在按照电视节目的要求拼命减肥,保持好体型,如果失败,就将被分配去做受人耻笑的工作。这样的情节固然是艺术的夸张,但难道能否认它映射出了一定的现实吗?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6楼2014-04-25 13:35
                      回复

                        “媒界”的主宰
                        你也许要辩称:它的确在影响我的生活,但我也从中受到了不少教益。这是真的吗?调查表明,娱乐已经成为大众使用电子媒介的第一动因,娱乐之后是社交,社交之后才是学习求知。

                        哦,当然,快乐是一种价值,从媒介世界中得到一些乐趣并不过分,只不过,这份快乐是不是不可替代的?是不是那么重要,以至于我们每天不惜花费大量时间于其上?你有没有想过,这很可能是一个陷阱?
                        你也许已经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自欺欺人而已。
                        但是这又能全怪你吗?

                        因为生产率的提高,我们每天出现了一些可以用来休闲的时间。快节奏的生活,让数以亿计的年轻人寻找减压的途径。面对这种爆炸式的需求,我们的社会文化设施和分配机制还不能及时跟上。比如体育运动,中国在国际赛场上摘金夺银,但社会公众的参与率一直在低水平徘徊,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将年轻人留在屏幕前。这也是媒体的长期议题。可以说,我们之所以被媒介供给的内容俘虏,是因为没有其他更好的东西来把我们“俘虏”。
                        再重复一次:谁让你已经不可回头地进入“媒界”了呢?

                        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技术不断快速发展,新的技术成果不断被投入应用,这个势头看不到有停缓下来的可能。

                        我们要对媒介世界的降临发出警告,就像我们要为它欢呼。这也许不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但至少可以成为一个契机,让我们审视自己的所作所为,我们施加的和接受的一切。因为,“媒界”的主宰,仍然是人。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8楼2014-04-25 13: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