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故事里的字字“箴言”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80后们打小学起就在它的鞭策下发愤图强。可等到长大了,才有人出来辟谣这句后面还跟着更加关键性的一句“当然,没有那百分之一的灵感,世界上所有的汗水加在一起也只不过是汗水而已! ”——自以为颠扑不破的励志学真理原来是中国教材的断章取义!
应该看到,相比狂热地追逐神乎其神的大师,更多相对平和、理智的年轻人热衷于从书籍、文字中汲取励志营养。可不幸地告诉你,这里也并非没有歧途。
时下励志图书花样繁多,大体上有两种方向:一是总结成功规律,二是讲述成功故事。
关于第一种,从书名上就能看出文字的原产地。诸如《正能量》《自控力》《洗脑术》此类,往往是面向读者内心,强调修养,一般由国外版权引进;而国产成功学则更多着眼于外部,比如如何提升工作和处理人际,因此,圈子、职场、人脉往往被作为占据封面的热门词汇。受到中式传统“厚黑学”的影响,不少“官场升迁记”过于推崇不理性的权谋与攻心计,如果对糟粕不加明辨,这便能成为追逐利益竞争的某个借口。
而关于第二种“成功人士的成功故事”,行内人都知道它是怎么个写法。有的确是名人自己动手写;有的是派一个写手,带着录音笔,与名人对话,可能对话时间还不超过10小时;而还有很多,则是定下选题,不打招呼,狂搜资料,写手狂写——书都出版问世了,可能当事人还蒙在鼓里。
出版界资深策划人卢国俊曾如此报料业界的“潜规则”:一本20万字的书,会先搜上大概80万字的资料,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书里的还是网上的,“所以你会在不同的成功学书里,看到相同的桥段”。然后就和策划人一起拟目录,目录定好后,就像乾坤大挪移一般地复制粘贴,慢手两个月出三本书,快手一个月出三本书。
当然,定有青年慧眼识珠,一不小心真能从汪洋书海中挑出名人亲自动笔的那本,纵然这只有不超过10%的几率。可是接下来的这个段子想必会再一次地打击到你:
盖茨不会告诉你,他的母亲是IBM董事,是她给儿子促成了第一单大生意;巴菲特的书只会说,他八岁就知道去参观纽约交易所,但不会告诉你,是他国会议员的父亲带他去的,而且是由高盛董事接待的。还有王石的爸爸是柳州铁路局局长,任志强的爹曾任商业部副部长
在这里,无意也不愿枉费笔墨再去逐一探寻故事的全部真相。只是提请所有书迷都回过头来仔细想想:谁的人生,可以复制?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由时间、空间、种种条件变化综合而来的结果,正如你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在这个世界里一模一样的成功不会出现第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