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树人武学文摘吧 关注:58贴子:920

推手解要:四正述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推手解要:四正述真
(人,我各以右脚右手在前,成右虚步,此为右搭手式)
掤 我以右手腕背与彼右手腕背相搭于面前,我之右腕背即是当令处,我右手之劲意如石山倾倒自彼头部上方下迫彼夹脊及其周边部位;左手掌心扶彼右肘,意如刀剑透彼胸而过,也是将劲意作用于彼夹脊处。
我两手不可用力,不必变动,如需向前以推进以势助力,但只需脚下向前移动重心,即可形成身拥势挤之势,所谓“进身不进手”,万不可以两手支撑用力推挤对方!上述乃我以“掤”势问劲于彼,彼若手臂以力抵抗,其必自向后倾失重心,若向体内收缩身手以避我意气之势,亦无法解脱困境,势将被我压到,皆因回“答”不正确,,只有:与我接触处(身体局部)部位之意思(右腕背于右肘)收敛入骨,仅以皮毛与我相应,我之劲意自然无由入其体内,彼复以心意引我之意上行,便可将我攻势化解,我若不将去势即刻歇止,必然会被彼“引进”至“落空”处,(即失去重心平衡),这在彼即为正确运用了捋,即回答正确。
(关于“问答”:问要问的依理合法,否则即是胡问,胡问则无功效;答要答的正确,答错了便解决不了。)
我以掤进(问),彼以捋引(答),问答相应,我自当即刻停止此处攻势(意思)而转而攻其腰脊部位。
形势上,我右臂渐向左曲而成平行环状,当令处也由腕背转至前臂肌肉突出处,劲意如泰山压顶自上下冲彼腰脊(命门及其周边处),左手自彼右肘弯转搭自己右臂弯内,手指轻扶右大臂内侧,劲意仍自彼身前透其身而直冲其后腰脊,与右手劲意汇合后下沉至彼足跟,同时重心继续前移至右腿完全承重,此为我以“挤”势问劲于彼。彼此时双手在上搭扶我双臂之上,当感受到我之劲意进至,彼若用力抗拒或逞力下按(我之手臂),则必因腰脊受力而向后跌出,若只与我之两臂保持皮毛相接,意力决不与我之劲意相撞,尽我攻进彼自退开,则我之攻势自然落空;我当即刻止歇攻势之劲意而变换之,否则彼更可加意将我下引至我之身前脚下极深处(俯之弥深)使我向前倾跌失衡受制于彼。当此时,我即身微右转以消彼下引之意,同时因我将欲前倾之势,而以右手自下舒伸至彼左手肘处,而彼即以左手腕背向我面目张扬,我则重心后移至左腿,同时将左手粘靠彼左手,随之上扬,形成彼我左搭手式,彼复以“掤”进,我以“捋”应,彼再变“挤”,我即转“按”,彼左转寻我右肘---------形成右搭手式。循环运行,此练习之常规,其间若有一人问答出错,则形式立判。
以此为原则,彼我不论以任何形势接触,若觉彼之劲意至我胸背及其上部,即向上寓意引之,谓之引进;若觉彼意侵我腰腹及其下部,则空虚己身以待之,谓之落空。反之我若攻彼上部,若觉去势非但不受阻力,且愈加轻快,当即停止,更易他法。
若击彼中下盘而觉有下坠前倾之势,当即放弃,且转动以求自固。
与人相搭,无论攻防,切记:
只可皮毛相接,不可骨肉相撞!


1楼2015-01-01 09:59回复
    (推手入门)
    人皆知推手的练习,其目的是在锻炼肌肤毛发之触觉感应程度,殊不知肌肤毛发之触觉感应虽然“妙在毫颠”,而正因此地属上层建筑,言之者在往昔皆是身临其境者。其所表述,总是在所达之境而欲给后学以启迪,然却非初学用功之关要指南。
    初学者当以养成不即不离(不顶不丢)之习惯为最初目标。不即是形虽有隙,意却相系如与人搭手之接触处,虽然肌肤相接,却无力量的碰撞,也就是拳经中要求的(“不顶”),不以力求而在心意上下功夫:不离是形体上虽不和对方分开,意上却要隔离!如彼我相接:彼进则我自退(随曲),彼去则我自随(就伸),拳经中谓之不丢。练习之法以单手相搭之平圆为善。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5-01-01 10:36
    回复
      两人对立,彼此各以左(右)虚步站立相向,舒展前臂以腕背相搭,运动时则一方进一方退。进则屈(前)膝使身体重心渐次有序前移。前臂当保持一定弧度环状,形似向前推人,实则手上不用力,只保持身手形状而前移(即遇到力阻亦不可变形!),这即为推手的原则之:进身不进手。
      前手腕背虽然当令,意必在对方背后夹脊处,候彼一动意,我即自彼夹脊处起意向彼身后极远处、驱赶彼之重心。彼若力抗,其背部必然吃紧(此乃我意所至)。
      为此举时,我亦不必将体重完全移至前脚,前手亦不必过分伸展,但只要与对方肌肤相触即可施为。(上述则攻方。)
      若被攻一方一觉背部紧张,则必然是或多或少、与攻击方接触部位出力所致。


      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5-01-01 13:51
      回复
        (接前)只须保持或恢复与对方接触处“只有形合,而无力抗”的合理状态,即可缓解自身紧张处。
        在攻方一觉对方放松,即当停止进攻意识(否则攻守两方会在一念间易位,身体因受力而紧张的就是自己了。):攻意一止,被攻方自然转为攻方,寓意进身,照前施为。如此周而复始,势若轮转,名打四手或称为打轮是同门学者之间练习之初步功法。
        练习者彼此之间进退转换,手臂曲伸有度,如经中语:无过(亦无)不及。
        从形势上论主次,则进为主,守为次,但在自己心中,总以彼动为主,我随顺其意为要!切忌自主(主动)进退攻防!务必以舍己从人为纲领,以随曲就伸为主旨,去欲存神,复返先天自然之运动!


        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5-01-02 06:35
        回复
          (大字拳歌诀浅释)
          知己而夫翛:
          字意:知己,知道自己:而与夫是助语,无实义:(翛音XIAO,有清凉(身心清净内外如一)飞疾(飞是灵动,疾在此有助益灵动意。)二义。
          语义:拳术练习是一个由了解到把握自己身心的过程,达到了,则整个身心即合于拳道,亦即人的行为己合于自然运动规律,自然敏捷。
          意动而千化
          语义:练拳虽是运动肢体,而千变万化则是由心意支配的。
          变涌而格之
          身手变化用功须从涌字上探求究竟。(格之者即先贤“格物致知”、即此物究其义之意。)
          通道而飞升
          通道者:心明其义,行依其法,体会其理,自合于道。飞升是指练功至脱胎换骨时身心轻利的境界。
          猱狎而拂灯
          字意:猱是古代的一种猴,属猿类,或称为狨、弥猴,古书记载:身体便捷,善攀援。狎者亲呢即亲近而近乎戏弄的意思。拂灯者举手之劳。
          语义:此言功夫的表现,如猿猴般轻松如游戏。
          感随而和融
          不要以个人的思维模式及所学知识揣测拳道理义,当静心净体以至诚感知天地造化万物之机,随自然生化之道而运,自能和融于天地。
          开门而近迫
          练拳进境入门,称为开门,也是基础功夫己成就。近迫即应用中的近身逼迫对方,这是形与势都达上乘时,才能达到的功境。1人惊及惊吓人意,而取其震慑他人意,主要在心神上:猛则取其气势强大猛烈。爪齿即爪牙。
          语意:神意气势的强壮威猛,若同猛兽的爪牙,换言之:功夫若成,周身处处,利如爪牙。
          一动而百随
          一指的是意,百指的是身体的四肢百骸,可以解为:心意一动而身体全体尽皆相随而动。
          无声而归元
          不在人前即无声,唯有神动气随,谓之神气相依:
          动而复静,谓之归,元指虚空处。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01-13 10:42
          回复
            “知已而夫翛”旧记为“知己而扶晓”,“意动而千化”旧记为“一动而千化”。按“知已”与“知己”仅一点之异,其义全非!知己从字义讲是:己经知道了(某事),与“扶晓“似无关联。树人疑“己”为“已”之误,“扶”为“拂“之误。如纠之即为“知已而拂晓”,可解为:了解了自己,在功夫的学习中就是踏上了正路,如同拂晓的天光,虽不亮,但前景一定光明。(字义虽解的通,但语义太过抽象,似不符拳诀生、存之本义。)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01-13 10:44
            回复
              (太极八法述真)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名虽有八,实则是人体内一气流行,因情势不同而相应呈现的不同形式做为。而行功的要处,莫过于一举一动行为圆满无间,一动一静自能随机任运,内外无别而成周身一家,而以掤法总领机势,所以要求:掤劲永远不失。
              简言之:练拳则求一气之畅通于身心,用则得周身意思相应之流行。
              日常用功要做到:气常沉下,神常在顶,心则既平目和,意则真实中虚。
              八法与体势相应则:
              掤则有向前向上之形意,而有大水漫延之势:捋则有向后向上之形意,如泉水喷射之势:挤则有平直向前之形意,而有池水决堤逼迫之势:按则有向前向下之形意,而有天河倾倒之势: 采则有向下沉合之形意,如深潭陷物,挒则有上下断分之形意,似大江东去:肘则曲屈以进,靠则直正以撞。形势虽异,体用无别! 大抵用功专一,求取举动轻灵,以使气血运行舒畅,内外身心如一,此为练习拳术最基本之原则,亦是筑基培元之道理。
              拳术功夫也是这个东西!若缺或不符,即是体相不具,即无功夫,欲用八法,空谈而己。
              体相完备,八法乃可传心。
              所谓用则多门,是指彼此之间形势多变,只有随心应机,彰显真意。(一)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5-01-13 10:45
              回复
                感随而和融
                不要以个人的思维模式及所学知识揣测拳道理义,当静心净体以至诚感知天地造化万物之机,随自然生化之道而运,自能和融于天地。 开门而近迫
                练拳进境入门,称为开门,也是基础功夫己成就。近迫即应用中的近身逼迫对方,这是形与势都达上乘时,才能达到的功境。
                语义:功夫只有入门见境,自然可见形势的强大。
                惊猛而爪齿
                字义:惊在此不取受人惊及惊吓人意,而取其震慑他人意,主要在心神上:猛则取其气势强大猛烈。爪齿即爪牙。
                语意:神意气势的强壮威猛,若同猛兽的爪牙,换言之:功夫若成,周身处处,利如爪牙。 一动而百随
                一指的是意,百指的是身体的四肢百骸,可以解为:心意一动而身体全体尽皆相随而动。
                无声而归元
                不在人前即无声,唯有神动气随,谓之神气相依:
                动而复静,谓之归,元指虚空处。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5-01-13 10:47
                回复
                  “知已而夫翛”旧记为“知己而扶晓”,“意动而千化”旧记为“一动而千化”。按“知已”与“知己”仅一点之异,其义全非!知己从字义讲是:己经知道了(某事),与“扶晓“似无关联。树人疑“己”为“已”之误,“扶”为“拂“之误。如纠之即为“知已而拂晓”,可解为:了解了自己,在功夫的学习中就是踏上了正路,如同拂晓的天光,虽不亮,但前景一定光明。(字义虽解的通,但语义太过抽象,似不符拳诀生、存之本义。)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01-13 10:48
                  回复
                    ”惊猛而爪齿”句,因系南阳诸师口授,八十年代中多被弟子误记为“进门而抓齿”。按:爪字南阳土话发“抓zhua”音,进门即抓人手与牙齿?实与情理相悖太远,此武人不文而误传经诀一例也。爪齿本作“爪牙”,以齿代牙,不过顺口而己。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01-13 12:46
                    回复
                      (教学大字拳随笔三)
                      炼拳切不要恨拳!何为恨拳?于每一动势,不唯咬牙切齿,且是攒足全身力气,要将眼前之物、心中之敌,一举打碎,以证明自己功夫成就。殊不知功夫是和气所生,涵养所成,如此用功,是以狭隘之心背道而行,岂能有成?其结果无外乎使肌体僵滞,精神紧张,除了产生几斤阻碍气血运行之蛮力,也会在体内播种下隐患。所以用功切切不要恨拳!要顺依随从拳之性理,而不要想当然的以自己的个性习惯去用功。
                      立身中正为的是“善养吾浩然之气”,身体中正是体内中气充盈所致,不可做的头昂胸挺,那是外在的表现,是次不是主。要内外如一,无内无外,非内非外,亦内亦外才好。
                      (名词释义)
                      认识自然之法理,谓之理解万法,体悟自然之运动,谓之证真修行,回归自然之本事,谓之合道无为。合与道者:道自同之!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5-01-15 11:25
                      回复
                        (大字拳炼法)
                        起跳精神先要向上领起,带动肢体向上,落下先要稳定,再向前方运行。
                        夫道虽为虚无之学,而拳术当有无尽之思,所谓“历境而炼心”简语“历练”是尔,故凡学者当极思想之驰骋,以符肢体之开合,遍历诸趣,多涉诸地,而后始于拳学自然运动之规律有少分相应。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5-01-15 11:28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5-01-20 10:31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5-01-24 09:19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5-01-24 09: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