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艾园吧 关注:335贴子:11,384

回复:和孩子们在一起很开心!请多关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每天都会来这里看贴,只不过没跟贴而已,忙着在新浪那边反砸:),所谓“哪里有反砸哪有我”。当然这个“哪里”只包括几个艾园。

这里禁字太多,上个贴要上半天,所以有些贴子就上在文学城和新浪那边了


40楼2008-06-07 21:31
回复
    执子你在新浪的反砸很精彩啊。还有草木、 曾经沧海、 lla,都砸得铿锵有力。等我有时间也去猛砸一通


    41楼2008-06-08 08:19
    回复
      根根,我最不擅长跟人辩论的,但实在是看不下去,一忍再忍,忍无可忍了:


      42楼2008-06-08 11:44
      回复
        还是接着前面的话题:
        如果说《卖花姑娘》和《金姬和银姬的命运》是哭片的经典,那《鲜花盛开的村庄》和《摘苹果的时候》是朝鲜电影中“笑”片的代表。这两部影片都是写的农村生活。片中所呈现的欢快情调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丽场景,让当时的我们羡慕不已。电影中整齐漂亮的乡村房舍和“现代”而又“完美”的室内陈设、先进的幼儿园和乡村文化设施,“机械化”、“自动化”的乡村耕作方式以及农民们“灿烂的笑脸”,都让我们似乎看到了“共产主义的美好生活”。闲谈时,我们大发感慨:如果我们啥时也和朝鲜一样富裕就好了!特别是有那么多的苹果可以吃多幸福啊……
        特别是《鲜花盛开的村庄》里那个老头我自己儿子争取找一个能够挣800工分的粗壮女孩的情节,现在老夫想起来还历历在目……影片最后,这个老头指着一群活蹦乱跳的幼儿园孩子说:“他们就像鲜花一样,就让他们盛开吧,盛开吧……”算是点了题。
        不过细想起来,这些朝鲜影片只是比我们当时的农村片好一些,更加贴近生活一些。我们当时的农村片每部都是阶级斗争,什么《红雨》、《春苗》、《金光大道》、《艳阳天》……
        但是他们不如我们后来拍的一些农村片,比如《咱们的牛百岁》、《喜盈门》等……


        43楼2008-06-08 17:46
        回复
          朝鲜电影还有一个重要系列,就是战争片。
          印象最深的除了《一个护士的故事》,还有就是《南江村的妇女》、《钢铁战士》等。这些影片和我国当时拍的抗美援朝影片交相辉映,常常是我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我国拍的抗美援朝影片也不少,印象比较深的有《英雄儿女》、《打击侵略者》、《奇袭》、《战友》(与朝鲜合拍)、《激战无名川》、《碧海红波》、《长空雄鹰》等。
          现在看来,这些电影最大的特色就是吹牛。敌人太傻,太不经打,所以我现在能够留恋,也就是这些影片中的音乐。
          我国的抗美援朝影片,应该数根据巴金小说《团圆》改编的《英雄儿女》拍得最好。不过就是这个最好,巴金本人并不认同,他不认为自己的这篇小说是好的文学作品。由此可见,那些其他的影片,就更是垃圾了。


          44楼2008-06-08 18:07
          回复
            以前的朝鲜电影,内容虽然恶心,都是什么将军啊,慈父般的领袖啊之类的语言,但音乐确实不错。
            我一个省城的同事告诉我这样一个故事:
            70年代,他们家有6个兄弟姐妹,就靠爸爸一个人的工资生活,非常贫困。可是他妹妹唱歌非常好,所以放朝鲜电影《延丰湖》的时候,他妈妈特别允许他妹妹花钱看了6场。虽然那时候电影票价只要0.1元,可是已经非常奢侈了!就为了他妹妹学电影中的那首主题歌:“延丰湖水碧波荡漾,领袖恩情深似海洋……”


            45楼2008-06-08 19:40
            回复
              临行喝妈一碗酒,
              浑身是胆雄赳赳。
              鸠山设宴和我交朋友,
              千杯万盏会应酬。
              时令不好,
              风雪来得骤。
              妈要把冷暖时刻记心头。
              小铁梅出门卖货看气候,
              来往帐目要记熟,
              困倦时,留神门户防野狗,
              烦闷时等候喜鹊唱枝头。
              家中的事儿你奔走,
              要与奶奶分忧愁。

              可能艾园的大多数孩子都知道,上面的唱词来自于京剧《红灯记》里李玉和的一个唱段。
              是的,不用说,今天要老夫利用放假时间,给孩子们讲一讲样板戏。


              46楼2008-06-09 12:15
              回复
                在老夫看来,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是判断一个人所受教养高低的一个重要标识。
                记得20多年前看傅雷先生翻译的《约翰·克利斯多夫》,最为叹服的就是罗曼罗兰和傅雷先生的音乐鉴赏力。
                那时候刚刚开始流行录音机,我省吃俭用,买了很多巴赫、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肖邦等的音乐磁带,进行对古典音乐知识的恶补。但是晚了,太晚了。
                我记忆力最好的年少时代已经流逝了,我补了很久,还是经常分不清巴赫和舒曼,分不清肖邦、李斯特和鲁宾斯坦……


                47楼2008-06-09 12:46
                回复
                  我不得不信奉这样一种说法:人的大脑容量是有限的


                  48楼2008-06-09 13:11
                  回复
                    • 121.63.36.*
                    而且人脑并不象硬盘,即使装满了清除垃圾以后还可以再装


                    49楼2008-06-09 17:10
                    回复
                      • 121.63.36.*
                      所以从一开始,在人生刚起步的时候,就要注意尽可能的把好的、公认的经典的东西装入自己的大脑,那样可以使人终生受益


                      50楼2008-06-09 17:14
                      回复
                        • 117.82.30.*
                        沧海老人!我佩服你的记忆,读你的文章让我回忆起童年排队买票看电影的情景!


                        51楼2008-06-09 20:09
                        回复
                          老夫我没有象艾园的孩子们一样赶上好时代。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脑子里全部塞满了垃圾,没办法,到现在都没法丢掉。
                          还是来说样板戏吧。大约40年前,也就是1968年,那时候样板戏还没有普及,甚至一个样板戏电影都还没拍出来。
                          很多地方都在武斗。文革前的电影全部被批判了,不让看了。所以偶尔有人哼出一小段样板戏,大家都会如获至宝,跟TA学习。
                          我的一个同学,不知道从哪里学的,突然一天就会唱“浑身是胆雄赳赳”了,真是让我们惊诧不已。
                          这个同学不仅会唱,而且还能把歌词写出(那时候除了语录,没有什么别的印刷品,我们唱样板戏,歌词都是听声音猜的)。这就更让我们钦佩得五体投地了。
                          不过他当时把“临行喝妈一碗酒”写成了“一心喝妈一碗酒,”我们都跟着傻乎乎地唱了几个月。
                          暑假后突然有一天,另一个同学到省城去玩过了,回来唱“浑身是胆雄赳赳”词就不一样了。他唱的是“零心喝妈一碗酒”而不是“一心喝妈一碗酒”。于是他们就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唱“一心”的同学说“零心”就是没有心,这太荒唐了,根本不可能。唱“零心”的同学则说:“我在省城听别人就是这样唱的,有什么不可能的?”
                          我们当然更相信省城回来的同学。因为他不仅会唱“浑身是胆雄赳赳”,还会唱“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和“提篮小卖”。于是我们就把一心改成了零心……


                          52楼2008-06-09 23:14
                          回复
                            今天太晚了,以后再写了


                            53楼2008-06-09 23:16
                            回复
                              等着看老人写的东东


                              54楼2008-06-12 18: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