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我没有象艾园的孩子们一样赶上好时代。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脑子里全部塞满了垃圾,没办法,到现在都没法丢掉。
还是来说样板戏吧。大约40年前,也就是1968年,那时候样板戏还没有普及,甚至一个样板戏电影都还没拍出来。
很多地方都在武斗。文革前的电影全部被批判了,不让看了。所以偶尔有人哼出一小段样板戏,大家都会如获至宝,跟TA学习。
我的一个同学,不知道从哪里学的,突然一天就会唱“浑身是胆雄赳赳”了,真是让我们惊诧不已。
这个同学不仅会唱,而且还能把歌词写出(那时候除了语录,没有什么别的印刷品,我们唱样板戏,歌词都是听声音猜的)。这就更让我们钦佩得五体投地了。
不过他当时把“临行喝妈一碗酒”写成了“一心喝妈一碗酒,”我们都跟着傻乎乎地唱了几个月。
暑假后突然有一天,另一个同学到省城去玩过了,回来唱“浑身是胆雄赳赳”词就不一样了。他唱的是“零心喝妈一碗酒”而不是“一心喝妈一碗酒”。于是他们就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唱“一心”的同学说“零心”就是没有心,这太荒唐了,根本不可能。唱“零心”的同学则说:“我在省城听别人就是这样唱的,有什么不可能的?”
我们当然更相信省城回来的同学。因为他不仅会唱“浑身是胆雄赳赳”,还会唱“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和“提篮小卖”。于是我们就把一心改成了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