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吧 关注:62,734贴子:329,281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有点儿消极
不是能力不够,而是承诺太多
《论语·宪问》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正义曰:此章勉人使言行相副也。君子言行相顾,若言过其行,谓有言而行不副,君子所耻也。
○朱子曰:行,去声。耻者,不敢尽之意。过者,欲有余之辞。
【】正义说的跟文本不符,说的是→君子耻其言【之】过其行。
【】耻的意义很宽泛,从感到害羞惭愧到感到羞辱耻辱,是对不宜言行的主体的一种知觉及其情绪反应。
【】耻本身含有价值判断,过,通常认为过者当时是没有意识到的。耻其言,相当于耻其言之不宜,这是一个预言,欲,言之前的态度,讷。
【】过其行,唯恐不够,这个是一种慎行。
【】回头看耻其言,那即是不可说太多太满,朱子谓不敢尽。欲讷於言以不言过而无耻其言。
【】本章句说的是一个字,慎。
【】有意识的过其行,有可能就要做,也是一种慎。
国风·魏风·陟岵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
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
上慎旃哉,犹来无止。【】慎之又慎放心上啊,有可能回来无犹豫。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
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
上慎旃哉,犹来无弃。【】慎之又慎放心上啊,有可能回来要争取。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
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
上慎旃哉,犹来无死。【】慎之又慎放心上啊,有可能回来就回来。
【】……
《论语·公冶长》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IP属地:四川1楼2017-07-09 01:06回复
    耻其言
    现代理解,或者嘿早以前,耻是单纯的分析为特定情貌,不仅仅跟过相联系,包含杀人放火了。这样子,其言本身不足以承担起过这种语义,需要增加垫词其言之(过)云云。
    再往昔,比如论语,过的意义是耻承担的。耻是过及其相应情貌的综合体。耻其言,没毛病。耻之,可包罗万象了。
    而,训为之,如正义然?
    《虚词诂林·而》(修订版)260枼
    词诠
    (13)陪从连词,与之字用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孟子·公孙丑上》)“君子耻其言而不见从,耻其行而不见随。”(《诗·周颂谱疏》引《尚书大传》)
    【例一】置邮,通常理解是设立邮。拜托,是不是需要传命才去设置。我理解置邮,就是放置。普通的而,其前面置邮的内容没有出现,出现在传后面,即命。普普通通的而。
    【例二、例三】耻字语义从综合到分析出现的浪花。其训之,叫做不足为训。
    【】假如而训为之,二也可以训为一的。逻辑如此。


    IP属地:四川2楼2017-07-09 02:48
    收起回复
      《论语·述而》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只做不说,又是一个境界,叫「默而识之」。不说,就没法传了,这个明文「子曰」。
      「之」,先行词,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何有」,犹「何又」也。有或又,在有的基础上谈论有,存在,是共相的。说有的一定+有,没说的有是±有。自言独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大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值得说,乃为其大也。
      「何」,包含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已经明言,就不要挑战了。其他就在不言中了,或可挑战。这儿不需要添加一个此外之类。
      ○郑曰:“无是行。於我,我独有之。”
      ○正义曰:此章仲尼言已不言而记识之,学古而心不厌,教诲於人不有倦息。他人无是行。於我,我独有之。故曰“何有於我哉”。
      ○朱子曰:识,音志,又如字。识,记也。默识,谓不言而存诸心也。一说:识,知也,不言而心解也。前说近是。何有于我,言何者能有于我也。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也。


      IP属地:四川3楼2017-07-12 08:11
      收起回复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7-07-12 18:50
        收起回复
          “慎言”啊!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7-14 12:38
          收起回复
            孩子刚上初一,就以此为例吧,反正我心中的论语就是一本教科书。
            假设我是老师,上次考试班平均分80分,赵钱孙李四个孩子都90分。为了提高本次班级考试成绩,我找这四个孩子谈话“各述尔志”……当然,这里的志不是终身之志,而是本次考试之志。
            赵说“保90分”,钱说95,孙说考满分,李说“把班平提到85分”……他们说的都很好,特别是李:不仅想着自己上进,还主动带动其他人上进!
            本次成绩出来,班平85,赵90、钱95、孙98,李的成绩也是90……这时,我该怎么总结考核?


            IP属地:江苏7楼2017-07-20 08:56
            收起回复
              就是“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7-24 03:58
              收起回复
                成绩和责任是两回事,还以七楼为例。
                提高班平、提高每个人的分数是老师的责任,我不会因李同学的一句话就把责任推给他的。但成绩是另一回事
                我首夸的肯定是李,因为他让大家分数提高了。分数的提高在于各人努力、更在于互帮互助……至于我作为老师的作用,我是不提的。
                当面夸李、背后还要批他,批他公而忘私:只顾提高同学成绩,却忘了提高自己的成绩!
                其次夸孙,夸他“狂者进取”:人猖狂点没问题,但1要有猖狂的本钱,2要为猖狂而努力……这次没考到100,下次再考
                第三夸钱,这就是夸批参半了:成绩有进步、不错,但观点保守;如果你象孙那样吹点牛,会不会再多考一分?
                对于赵,我上次就该批评了:为什么不想着考95,力不足?力不足你可以先想着嘛,考不到再说(“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


                IP属地:江苏10楼2017-07-24 09:06
                收起回复
                  回复 天下有雪4 :
                  《论语·宪问》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马曰:“怍,惭也。内有其实,则言之不惭。积其实者,为之难。”
                  [疏]“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正义曰:此章疾时人内无其实而辞多惭怍。怍,惭也。人若内有其实,则其言之不惭。然则内积其实者,为之也甚难。
                  ○朱子曰: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矣。欲践其言,岂不难哉。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是一个先于其言及其後之行的意念。君子头脑中要有这个观念,用来控制其言及其後的兑现。
                  【】「其言之不怍」,不怍是伴随着其言的。显然,这种怍不是耻或惭愧,没有人说的时候知道过了还要说,还取耻。
                  【】上引虽然有祚惨也大言不惭云云,要知道古训往往随文而为之,时有并非着眼字意,而是文意,整体解读在落实分解到字。亦云内有其实则言之不惭、无必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矣,所谓卒为,言而无心,行色不妥。
                  【】怍,《康熙字典》《徐曰》心作動也。又《禮·曲禮》[将即席,]容毋怍。《註》顏色變也。又《祭義》孝子臨尸而不怍。《註》色不和曰怍。又或作作/心。《荀子·儒效篇》無所儗作/心。《註》謂無疑滯慙怍也。
                  【】其言之不怍,犹其言之不慎也。
                  【】不祚主要说观察到行色失当,踉跄恍惚飘忽,是以其心不在焉。
                  【】怍是有心,心在焉,会观察到行色稳当。


                  IP属地:四川11楼2017-07-26 13:46
                  收起回复
                    以吹牛为耻?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7-26 18:00
                    收起回复
                      在我眼中,怍有惭愧的意思、有自省的意味。“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中的耻也同样,只是话更重一点。
                      话、在说出来之前要想一下:想一想能不能说到做到。
                      如果能轻松做到,那话就不必说了,说了也没意思——就象七楼例子里面的赵:他已经90分了,还说90分,说与不说有什么两样!
                      如果怎么都达不到,那就是耻:就象九楼2层那个50分的同学说下次要考100……这超出了其他人的想象。
                      孙要考100,难不难?李要提高全班,难不难?这就是他们自己的权衡了。但是……
                      但是孙和李在说话之前,只要自己权衡一下,就算是“怍”过了,就不算“其言之不怍”。
                      其实,只有“为之难”,在成功之后才会更有成就感。还以七楼的例子来说……
                      在我眼中,李的自我成就感最大,因为难做的事、他作成功了;孙或许有点惭愧,但他的自我成就感应该超过钱;至于赵……我九楼已经批评过他了


                      IP属地:江苏14楼2017-07-27 11:04
                      收起回复
                        耻,勇敢地承认自己错了,并不意味着没面子。


                        IP属地:四川15楼2017-07-30 23:22
                        收起回复
                          主楼引之引之引专著,全面一些的表述见下。
                          《尚书大传·康浩》
                          周公居摄三年,制礼作乐,周公将作礼乐,优游之三年不能作,君子耻其言而不见从,耻其行而不见随。将大作,恐天下莫物品知也。将小作,恐不能扬父祖功业德泽,然后营洛,以观天下之心,于是四方诸侯率其群党,各攻位于其庭。周公曰:‘示之以力役且犹至,况导之以礼乐乎?’,然后敢作礼乐。”
                          之所以说是耻字从综合的浪花,在汉世的语感,其言而不见从也好,其行而不见随也罢,都相当于没有而的形式,其言不见从,其行不见随。这样子企图把耻综合的其对象属性,极力分担到其言其行身上,以适应当时已经分析了的耻,调和古今之耻的语义类型不同。这倒好,现代人继承了这种有而无而混言无别的语感。也许,温故而知新跟温故知心原本有些差别,谁知道呢。
                          按墨子的方法去分析综合的表达,这对现代汉语也是适用的,比如救字。
                          《说文·救》止也。
                          救,止人之灾祸。救人,救火,一为属格宾语,一为对象宾语,这是一个动词类型。只有一个救。


                          IP属地:四川16楼2017-07-31 06:19
                          收起回复
                            《左传·隐五》
                            宋人取邾田。邾人告于郑曰:「请君释憾于宋,敝邑为道。」郑人以王师会之。伐宋,入其郛,以报东门之役。宋人使来告命。公闻其入郛也,将救之,问于使者曰:「师何及。」对曰:「未及国。」公怒,乃止,辞使者曰:「君命寡人同恤社稷之难,今问诸使者,曰师未及国,非寡人之所敢知也。」
                            【】说好同恤社稷之难,损失点东西也好还麻烦,不可理喻哦。


                            IP属地:四川17楼2017-07-31 06:33
                            收起回复
                              皇侃
                              子曰:"君子耻其言之过其行也"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8楼2017-07-31 12:4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