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吧 关注:62,735贴子:329,438
  • 13回复贴,共1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有点儿消极
不是能力不够,而是承诺太多
《论语·宪问》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正义曰:此章勉人使言行相副也。君子言行相顾,若言过其行,谓有言而行不副,君子所耻也。
○朱子曰:行,去声。耻者,不敢尽之意。过者,欲有余之辞。
【】正义说的跟文本不符,说的是→君子耻其言【之】过其行。
【】耻的意义很宽泛,从感到害羞惭愧到感到羞辱耻辱,是对不宜言行的主体的一种知觉及其情绪反应。
【】耻本身含有价值判断,过,通常认为过者当时是没有意识到的。耻其言,相当于耻其言之不宜,这是一个预言,欲,言之前的态度,讷。
【】过其行,唯恐不够,这个是一种慎行。
【】回头看耻其言,那即是不可说太多太满,朱子谓不敢尽。欲讷於言以不言过而无耻其言。
【】本章句说的是一个字,慎。
【】有意识的过其行,有可能就要做,也是一种慎。
国风·魏风·陟岵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
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
上慎旃哉,犹来无止。【】慎之又慎放心上啊,有可能回来无犹豫。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
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
上慎旃哉,犹来无弃。【】慎之又慎放心上啊,有可能回来要争取。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
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
上慎旃哉,犹来无死。【】慎之又慎放心上啊,有可能回来就回来。
【】……
《论语·公冶长》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IP属地:四川1楼2017-07-09 01:06回复
    耻其言
    现代理解,或者嘿早以前,耻是单纯的分析为特定情貌,不仅仅跟过相联系,包含杀人放火了。这样子,其言本身不足以承担起过这种语义,需要增加垫词其言之(过)云云。
    再往昔,比如论语,过的意义是耻承担的。耻是过及其相应情貌的综合体。耻其言,没毛病。耻之,可包罗万象了。
    而,训为之,如正义然?
    《虚词诂林·而》(修订版)260枼
    词诠
    (13)陪从连词,与之字用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孟子·公孙丑上》)“君子耻其言而不见从,耻其行而不见随。”(《诗·周颂谱疏》引《尚书大传》)
    【例一】置邮,通常理解是设立邮。拜托,是不是需要传命才去设置。我理解置邮,就是放置。普通的而,其前面置邮的内容没有出现,出现在传后面,即命。普普通通的而。
    【例二、例三】耻字语义从综合到分析出现的浪花。其训之,叫做不足为训。
    【】假如而训为之,二也可以训为一的。逻辑如此。


    IP属地:四川2楼2017-07-09 02:48
    收起回复
      《论语·述而》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只做不说,又是一个境界,叫「默而识之」。不说,就没法传了,这个明文「子曰」。
      「之」,先行词,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何有」,犹「何又」也。有或又,在有的基础上谈论有,存在,是共相的。说有的一定+有,没说的有是±有。自言独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大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值得说,乃为其大也。
      「何」,包含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已经明言,就不要挑战了。其他就在不言中了,或可挑战。这儿不需要添加一个此外之类。
      ○郑曰:“无是行。於我,我独有之。”
      ○正义曰:此章仲尼言已不言而记识之,学古而心不厌,教诲於人不有倦息。他人无是行。於我,我独有之。故曰“何有於我哉”。
      ○朱子曰:识,音志,又如字。识,记也。默识,谓不言而存诸心也。一说:识,知也,不言而心解也。前说近是。何有于我,言何者能有于我也。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也。


      IP属地:四川3楼2017-07-12 08:11
      收起回复
        回复 天下有雪4 :
        《论语·宪问》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马曰:“怍,惭也。内有其实,则言之不惭。积其实者,为之难。”
        [疏]“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正义曰:此章疾时人内无其实而辞多惭怍。怍,惭也。人若内有其实,则其言之不惭。然则内积其实者,为之也甚难。
        ○朱子曰: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矣。欲践其言,岂不难哉。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是一个先于其言及其後之行的意念。君子头脑中要有这个观念,用来控制其言及其後的兑现。
        【】「其言之不怍」,不怍是伴随着其言的。显然,这种怍不是耻或惭愧,没有人说的时候知道过了还要说,还取耻。
        【】上引虽然有祚惨也大言不惭云云,要知道古训往往随文而为之,时有并非着眼字意,而是文意,整体解读在落实分解到字。亦云内有其实则言之不惭、无必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矣,所谓卒为,言而无心,行色不妥。
        【】怍,《康熙字典》《徐曰》心作動也。又《禮·曲禮》[将即席,]容毋怍。《註》顏色變也。又《祭義》孝子臨尸而不怍。《註》色不和曰怍。又或作作/心。《荀子·儒效篇》無所儗作/心。《註》謂無疑滯慙怍也。
        【】其言之不怍,犹其言之不慎也。
        【】不祚主要说观察到行色失当,踉跄恍惚飘忽,是以其心不在焉。
        【】怍是有心,心在焉,会观察到行色稳当。


        IP属地:四川11楼2017-07-26 13:46
        收起回复
          耻,勇敢地承认自己错了,并不意味着没面子。


          IP属地:四川15楼2017-07-30 23:22
          收起回复
            主楼引之引之引专著,全面一些的表述见下。
            《尚书大传·康浩》
            周公居摄三年,制礼作乐,周公将作礼乐,优游之三年不能作,君子耻其言而不见从,耻其行而不见随。将大作,恐天下莫物品知也。将小作,恐不能扬父祖功业德泽,然后营洛,以观天下之心,于是四方诸侯率其群党,各攻位于其庭。周公曰:‘示之以力役且犹至,况导之以礼乐乎?’,然后敢作礼乐。”
            之所以说是耻字从综合的浪花,在汉世的语感,其言而不见从也好,其行而不见随也罢,都相当于没有而的形式,其言不见从,其行不见随。这样子企图把耻综合的其对象属性,极力分担到其言其行身上,以适应当时已经分析了的耻,调和古今之耻的语义类型不同。这倒好,现代人继承了这种有而无而混言无别的语感。也许,温故而知新跟温故知心原本有些差别,谁知道呢。
            按墨子的方法去分析综合的表达,这对现代汉语也是适用的,比如救字。
            《说文·救》止也。
            救,止人之灾祸。救人,救火,一为属格宾语,一为对象宾语,这是一个动词类型。只有一个救。


            IP属地:四川16楼2017-07-31 06:19
            收起回复
              《左传·隐五》
              宋人取邾田。邾人告于郑曰:「请君释憾于宋,敝邑为道。」郑人以王师会之。伐宋,入其郛,以报东门之役。宋人使来告命。公闻其入郛也,将救之,问于使者曰:「师何及。」对曰:「未及国。」公怒,乃止,辞使者曰:「君命寡人同恤社稷之难,今问诸使者,曰师未及国,非寡人之所敢知也。」
              【】说好同恤社稷之难,损失点东西也好还麻烦,不可理喻哦。


              IP属地:四川17楼2017-07-31 06:33
              收起回复
                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彼其言之不怍,则我为之也难。
                道不同,不相为谋。


                IP属地:四川19楼2017-08-02 18:20
                收起回复
                  《荀子不苟》
                  作於心
                  虽作於心、见於色、出於言,民犹若未从也,虽从必疑。
                  -----------------
                  君子养心莫善於诚,致诚则无它事矣,惟仁之为守、惟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变化代兴,谓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其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其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诚者也。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不形则虽作於心、见於色、出於言,民犹若未从也,虽从必疑。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类至。操之则得之,舍之则失之。操而得之则轻,轻则独行,独行而不舍,则济矣。济而材尽,长迁而不反其初,则化矣。
                  ----------------
                  荀子为今,论语为古。
                  作於心、见於色、出於言,此犹其言之怍也。
                  出於言,犹其言也。作於心见於色,岂怍乎。
                  怍=作於心现於色
                  怍是综合的,荀子把他分析为作於心现於色。


                  IP属地:四川22楼2017-08-03 23:00
                  收起回复
                    怍何以为惭(耻)而非耻
                    耻怍皆现于色,终归是两种来源不同的观察。两者合在一起形成临时或永久形式耻怍,然后再一分开,就会出现段氏所谓混言无别。但这个无别,是此後无别,不能反推至之前。至于怍为惭,就是一个历史的误会而已,就我所知。
                    《荀子·儒效》
                    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相荐樽、以相耻怍,君子不若惠施邓析。
                    惠施邓析不敢窜其察,
                    ---------------------------------
                      先王之道,人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谓中,曰礼义是也。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
                    君子之所谓贤者非能遍能人之所能之谓也,君子之所谓知者非能遍知人之所知之谓也,君子之所谓辩者非能遍辩人之所辩之谓也,君子之所谓察者非能遍察人之所察之谓也,有所止矣。相高下、视硗肥、序五种,君子不如农人。通货财、相美恶、辩贵贱,君子不如贾人。设规矩、陈绳墨、便备用,君子不如工人。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相荐樽、以相耻怍,君子不若惠施邓析。若夫谲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使贤不肖皆得其位,能不能皆得其官,万物得其宜,事变得其应,慎墨不得进其谈,惠施邓析不敢窜其察,言必当理,事必当务,是然后君子之所长也。
                    -------------------------------
                    →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相荐樽、以相耻怍,君子不若惠施邓析。
                    →惠施邓析窜其察
                    这个耻,已经分析了。荐樽跟耻怍互文对文,具有相同的语法结构,相荐樽相耻怍,犹互荐以樽互耻以怍。怍,就是上楼的作於心,也是分析的。这里的耻也好,怍也罢,已经没有行色的涵义。
                    这里的怍,显然跟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窜其察相关,纯粹作於心而已外界无关,这是可耻滴,以之为耻,叫耻怍。
                    耻怍一划拉,任意相离,一大混言不察,怍,耻也就会出笼。然而荀子文本并非可以任意相离。


                    IP属地:四川23楼2017-08-04 01:16
                    收起回复
                      怍,亦为作/心也,乍也。
                      儗作/心,迟疑与仓促,皆是由心而起的主观。乍是可以客观的,始也,瞬间即完成。
                      《孟子·公孙丑》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
                      《荀子·儒效》
                      无所儗怍
                      倚物怪变,所未尝闻也,所未尝见也,卒然起一方,则举统类而应之,无所儗怍【作/心】。
                      ----------------------
                      法后王,一制度,隆礼义而杀诗书。其言行已有大法矣,然而明不能齐法教之所不及,闻见之所未至,则知不能类也。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者也。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苟仁义之类也,虽在鸟兽之中,若别白黑。倚物怪变,所未尝闻也,所未尝见也,卒然起一方,则举统类而应之,无所儗怍。张法而度之,则晻然若合符节:是大儒者也。
                      -----------------------


                      IP属地:四川24楼2017-08-04 01:40
                      收起回复
                        文过饰非
                        小人文过,君子有耻。
                        小人知其过与,抑惑与。
                        不知其过爲不智,知其过而文之谓无耻。
                        「知者不惑」。
                        《论语·子张》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孔曰:“文饰其过,不言情实。”
                        ○正义曰:此章言小人不能改过也。言小人之有过也,必文饰其过,强为辞理,不言情实也。
                        ○朱子曰:文,去声。文,饰之也。小人惮于改过,而不惮于自欺,故必文以重其过。
                        -------------------------------------------------------------------------------------------------------
                        《论语·季氏》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後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
                        曰了又曰,通常再重复记为曰。孔夫子是老师,当然要把话说透,所以曰了又曰。
                        孔夫子亦师亦友,学生亦弟亦子,往昔叫弟子,而不是现今西方的纯弟。现在而今眼目下,弟子没弟了,只有子。先贤亦引入西方之纯弟,站不住。无乃不活弟子。弟子有大事都要告知或者跟他商讨的,亦孝亦恭。有事必告,为wèi有後。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备忘——强烈反对擅自删除帖子,抹QU别人劳动——————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後(后),下令,音吼,上声。受其令谓有后或後,去声。不告则無以後,所为皆为無後。君子以其不告为猶告也。猶,可而未。不告是不对的。之巧合在於是不告而娶。
                        孝者有後也,听其母父。不是要有娃娃才孝滴。
                        方音,吼头即後头,有时候包括里头或以头。
                        后之为君,下令者也,其在後焉。
                        后後历来上去二音,声母次浊,不存在全浊上声变去的条件。今之后後通语皆为去声矣。参见字书。
                        今之你不要吼我,大呼小叫再其次,主要是你凭什么下令呢。不过呢,老哥吼你几句为弟的也不要多想了。
                        后创字吼,分担了后後的上声一读。
                        舜娶这是在讲故事。如果不讲故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告為無後也。这样子可以剥离故事求得何为有後,吼之来龙,後(折合hǒu)之去脉。後的上声诗经有用韵,字书有记录,信而有徵,无可怀疑。至于结构有後的後字,去声却又可能是无疑的,这跟日有食之的有相关,古字法,类似于「有後之」跟「有後」,其间的二後或有异,此不论。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告师氏,或有後焉。告之不一定得许,不告就没有得许的前提。
                        ------------------------------------------------------------------------------------------------------
                        此章句说为师一例,此後其他章句转为论友,师友为行文脉络,此不论。这里的兴趣在於其中的过。
                        一,季氏之将伐颛臾也,孔夫子疑「求」之过矣。
                        季氏将伐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二,暂且认为孔夫子暗示季氏伐颛臾是过,其無以也。过,或不足以表达孔夫子的说法。如果真的罚了,还只是过,那就太轻巧了。在将伐而未伐之际,言其过,或可追,宜也。
                        孔子曰:「……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三,「在其位不谋其政」,其欲之跟您无关麽,其观念过否。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四,孔夫子以为求也一言而再过矣。其不知行终不利乎。惑与。惑者,所以过也。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
                        五,孔夫子以为求也一言而三过矣,文也。冉有乃言其实,非不谋其政也,非惑也。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後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六,「攻乎异端」,出乎惑也,其过矣乃自咎。
                        孔子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已矣。
                        孔子曰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IP属地:四川26楼2017-08-13 19:48
                        收起回复
                          《康熙字典·恶》
                          《【诗经】通論》有心而惡謂之惡,無心而惡謂之過。


                          IP属地:四川27楼2017-08-24 17:37
                          回复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我承认是一个歧义结构。而字可以指向其言,也可以指向君子。只是句1可说但是没有说,个人倾向于句子2。
                            1、君子耻其言之过其行。
                            2、君子耻其言,君子过其行。
                            朱夫子的理解也多了些,而字理解成以字了。
                            3、君子耻其言以过其行。
                            句法的主题是君子,不说句法主题,这里是主语,他还是一个句子的话,也只能做句子2的解读。
                            4、耻其言而过其行。
                            而字等于零,可删除,是以来的语感。自古如此吗。
                            5、君子耻之,其言过其行。


                            IP属地:四川29楼2021-11-07 17: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