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一些意会 你问“似乎我的工作必须要做计划,完成计划,我用第二阶段方式去行动时,确实有焦虑,疑惑。难道在第二阶段,不能再去运用类似于可视化,法则一类的方法再创造吗?没有模式的全像图会是怎样展现呢?”
尽量详细的回答你的问题:首先,关于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你究竟用怎样的视角去看它?如果停留在第一阶段的视角来生活,那么生活中的人、事、物与我都是相分离的,是割裂的,当然我们的现在主流价值观的确如此,我们认为我们生活在二元对立的世界中,我们认为我们能把控的事物很少……但其实这种意识架构也只是长久以来形成的意识架构而已,这种意识架构本身是否值得怀疑?我们和这个世界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我是宇宙的中一粒弱小的微尘吗?在书中前半部分的理论中有谈到关于量子物理学的研究,具体的理论我也不多述,你可以反复阅读,结论就是,其实我们所在的世界是由我的意识创造出来的。说白了就是,并不存在你我他,并不存在山河大地,这种不存在是指名词化的事物,我们以为真实不虚的世界,也许是非真非假(很绕很烧脑),是以波粒二象性的方式存在的,在当下瞬间显化,它以某种形态显示在你的世界,完全是因为你的意识。
所谓的第二阶段的旅程,说白了就是扭转意识形态,从二元对立的世界观转变成一元论的意识范式,在转变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困惑这都正常,毕竟我们被洗脑了几十年(算上轮回的话,那就可能更久)。在第二阶段的人生游戏中,如果需要你去做计划,ok,去做,但是要清楚的知道,在全息图中发生的事物不是因为计划得来,而是大我的意识创造,但游戏剧本要求你去做计划,那就享受游戏中做计划的场景,享受按个当下而已。
在第二阶段生活的铁律是:活在当下,物来则应,过去不留。情绪剧烈产生波动的时候,就运用流程,但是一定要记住,流程并非机械的照本宣科,也非例行公事,在各种大大小小或激烈或沉闷的情绪里面隐藏着在第一阶段残留的“信念”,所有的信念都是背离你的“真我”的。记住你的大我也就是真正的你没有评判,是一种纯然的感受,它不去评判什么好什么坏,不去评判什么多什么少,允许一切发生,允许一切感受。当你产生评判和情绪的时候,一定要非常觉警,那里有你“小我”的模式,发现那个模式的当下,就释放掉它……其实就是流程的作用。
第二阶段的的游戏不断深入,应该是这样的:不断发现“小我”的模式,不断瓦解这些模式,逐渐与真我“对标”,上次你说我举得例子不多,这次给你举个生活中的小案例,日常中的采购。我在第一阶段的生活中由于从小受金牛座老爸的影响,买东西非常注重“性价比”,有一些明明很喜欢的物品,但可能由于性价比不高连想都不想就放弃了,在之前的人生中我从来没有反思过这个模式,没觉得这是什么问题,但是在生活中经常会发现买了很多所谓的性价比高的东西,但是并不是发自内心喜欢的,我无从知道我爸买了那么多他认为性价比高的东西是否能发自内心的喜悦,但这个模式确实困扰到我了,不能享受花钱的幸福感,超出性价比的事物,会滋生一种罪恶感。在第二阶段的人生游戏中,大我带领我发现了自己有某种内在信念,比如我认为“我不应买价格虚高的东西,那都是商家骗人的把戏”,“还不如等打折的时候再买,或者网上会有更便宜的”,“买贵的东西就是浪费,浪费可耻”,你看困扰我的其实是头脑中的这些念头,这些念头是来自由某种不易发现的信念,这些信念是真理吗?并不是!所以我现在购买日常所需的时候考虑会更加纯粹,我是否需要,我是否喜欢,它是否值得我花钱表示感谢这个令人喜悦的创造。没有了那些信念模式的纠缠,在这方面的生活反而更加纯粹美好了,我愿意付账去享受那些精美的值得的创造。
当你的旧的信念模式收回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的人生剧本会不断的基于你现在的状态在调整,虽然你可能很难发现,但是如果你细心,总能发现端倪。所有的“可视化、法则”如果是基于小我的欲念,可能失败的概率会很高,因为小我也许是站在匮乏的角度去诉求丰盛,这悖游戏规则。当你与大我合一,你会发现创造和可视化基于的立场会不同了……
当下之务:活在当下,领悟“我是谁”,用第二阶段的思维方式去面对人生,祝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