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吧 关注:45,784贴子:735,337
  • 11回复贴,共1

林黛玉的粉丝林黛玉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度娘


1楼2017-11-17 22:05回复
    《红楼梦》的粉丝遍天下,尤其是林妹妹的粉丝,有人为她离家出走,有人为她与朋友大打出手。但是我认为粉丝里面有一个人不可不提,她也叫林黛玉。
    其实这位林黛玉她的身份有点特殊。她不是一般的人,而是晚清最为人熟知的名妓。作为“四大金刚”之一的她,是报纸小说中的常客。各位吧友表喷我,我可不是要黑林妹妹。。


    2楼2017-11-17 22:10
    回复
      名妓林黛玉的生平,若按古代传记的开头,恐怕只有“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还能勉强套上去。她戴着“林黛玉”这个帽子度过了一生。
      晚清的花界,《红楼梦》是十分流行的。最早拿此书中的人物用作花名的并非林黛玉,而可以溯源到一位叫做胡宝玉的名妓身上。相对于后来传奇一生的赛金花和沪上屹立不倒的“四大金刚”林黛玉、张书玉、金小宝、陆兰芬等人来说,她是一位前辈。她曾经起过“林黛玉”的花名,后来,干脆女扮男装,夺了“宝玉”的名字,直将自己当做俊俏公子来看待。那时候的名妓喜欢穿着男装,最爱别人把她们当作男人看待。大名鼎鼎的赛金花有个响彻京城的名字“赛二爷”,名妓林黛玉晚年的时候,同行的小辈们都尊称她为“大伯伯”。胡宝玉起了“宝玉”这个名字,想必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
      胡宝玉是小说《九尾狐》中的女主人公。她是时尚潮流的领军人物,也是上海娱乐界的话题核心。上海花界喜欢使用红木家具的风气便是由她掀起的。她住的地方被人称作“水晶宫”,摆设有很多西式家具和西洋器具,非常的富丽风雅。她喜欢包养戏子,当时名声之响亮,以至于有人将她与大商人胡雪岩、画家胡公寿并称为“上海三胡”。

      晚清名妓最为时髦的打扮,睡弹簧床,用红木家具,吃西餐,坐着敞篷马车在街上飞驰。


      3楼2017-11-17 22:14
      回复
        晚清的花界,已远非今人所可想象。按赛金花的说法,晚清“上海的妓院分若干等级,最上的叫 ‘书寓’,次叫 ‘长三’,再次叫 ‘么二’,再往下就是 ‘花烟馆’、 ‘野鸡之流了……书寓姑娘全要会唱曲……书寓姑娘是例不陪宿的,偶然留客住宿,那都是日子已久,客与姑娘的交情很契腻了,姑娘愿意留下。”书寓姑娘好比今天的电影明星,有着最时尚的打扮,她们的住处十分奢华,她们最普通的活动就是穿着最时髦的衣服,与自己的相好坐着敞篷马车在大街上兜风,去上海最好的饭店,比如张园吃大菜(即西餐),去戏馆听当红的戏曲演员唱戏,然后以自己夺目的打扮和衣饰,成为各种娱乐八卦小报中的话题人物。
        举个栗子,在1890年代的《海上繁华梦》中,有一位名妓给她的恩客开出了一份家具清单:“四泼玲跑托姆沙发一张,又沙发一张,叠来新退勃而一只,狄玲退勃而一只,华头鲁勃一只,开痕西铁欠挨两只,六根搿拉司一只,华庶司退痕特一只,辨新脱勃一只,欠爱六把,梯怕哀两对,及特来酸等一切器具”,花生酱英语不怎么样,看了也跟她的恩客一样云里雾里。其实她要的是弹簧沙发一张(spring-bottom sofa )、沙发一张(sofa)、梳妆台一个(dressing table)、餐桌一张(dining table)、衣柜一个(wardrobe)、藤椅两把(cane chairs)、镜子一面(looking glass)、盥洗台一个(washstand)、浴缸一个(bathing tub)、椅子六把(chair)、茶几两对(tea table)和大菜台上的碗碟等。然后再参考一下赛金花的说明“在那时开一妓院,当一妓女,都很不容易,几间看得过去的屋子,布置布置,便需一千八百,什么五色保险洋灯,著衣大柜,自鸣钟等物,都是不能缺少的。箱箧、床榻、桌椅,再添上屋里的一些应用的零碎东西,及被褥、四季衣服、首饰等等,真是了不得。就说我吧,出去时头上戴一根大簪,三排小簪,每排是四根,全都是翡翠的。梳着五套头——当时最时兴的样式——颈上挂金链,带着珐琅银表。冬天穿狐裘都是按着颜色深浅递换。我耳朵上带的那副牛奶珠坠子就值几千两。”(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到底有多少,我一直搞不清楚,不过总还记得对《红楼梦》里刘姥姥来说,二十两银子足够他们这样的人家富足地过上一整年,也便可以想见实在是一笔不菲的费用了)

        活成传奇的名妓赛金花,当时上海花界,除了她,就数四大金刚了。


        4楼2017-11-17 22:19
        回复
          林黛玉约生于同治三年(1864),活跃的年代大约在光绪庚辰(1880)到民国己未(1919)间约四十年的时光,年代略晚于胡宝玉,名气稍逊于赛金花。(其实名妓的年龄和今日明星的年龄类似,是一个谜)《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从书里走出来的,而这位林黛玉却走进了书里,成为晚清民初小说中的常客。小说《九尾龟》《孽海花》《官场现行记》《医界镜》等书里面她都有客串。那个时候的她,知名度绝不亚于《红楼梦》中的林妹妹:“四十一年,无远无近,无老无少,无男无女,无上无下,无贵无贱,竟无一省一府一县无一处一人不知林黛玉之名者”,以至于当时有“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分林一宵爱”的说法。
          关于名妓林黛玉一生的事迹,描述最详细的莫过于雾里看花客为她写的《潇湘馆主:真正老林黛玉》一书了。这位雾里看花客,名叫钱昕伯,曾经主持《申报》编辑部二十多年,绝对算得上是一个有分量的人物。晚清民国文人面对的世界,在政治上差不多是“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在文化上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中国传统的诗文形式也越来越难以站住脚跟,经济上又不得不为了生计屈居于洋人或者国内买办所创办的报刊中,他们少有传统士大夫义气凌然的样子,而是沉溺于青楼戏院之中。十里洋场,花花世界,正是他们消磨才情的最佳所在。名士与名妓的关系与过去的名士与名妓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明末名士与名妓们那种惺惺相惜、家仇国难已经不复存在,名妓们末日黄花的形象也有了颠覆性的变化,他们渐渐成为一种精明的女商人,她们爱的是有贝的财,而不是没有贝的才。因而这个时候文人对名妓的态度是较为分裂的:一方面仍然留存着对过去的幻想,希望她们能够成为一代才女,成为自己的知音,如当时的诗妓李蘋香,在文人们的口中就非常风雅。但同时他们已经有了娱乐宣传的意识,热衷于对名妓们的八卦、丑闻的发掘。名妓林黛玉给人的印象恰恰是这两者的结合。

          林妹妹对湘云拿她比戏子非常地不高兴,若是知道她的名字竟然成了抢手的花名,或许会更加郁闷吧


          5楼2017-11-17 22:23
          回复
            一方面,名妓林黛玉非常地富有才情。据雾里看花客记载,她出生于一个清白人家。因为父亲的死亡和家庭的极度贫困不得不落入青楼。她天生丽质,如“芝兰杂于百草之中,香气出于千步之外”,而且冰雪聪明,虽然未曾拜师学戏,但在戏班每次演出的时候,用心观看记忆,回去后又勤加模仿练习,三四个月后竟然出师了,再经过老师傅的稍加点拨,便可以在台上独当一面,成为名角了。因而,在当时,林黛玉是少有的花界、伶界和时尚界的三栖明星。
            林黛玉的歌声,据说记载,是“曼声柔态,沥沥悠扬,如暮春三月,黄莺婉转林乔,令人微醉。饴眼而听之,真可魂消意散,荡气回肠”,有这样的歌喉,说是那个时代的歌后也不为。
            她擅长诗歌,文墨也颇通的。现在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她所作的《被难始末记》。这本书是她在庚子年间(1900)从天津出发躲避义和团和联军兵乱的记录。即使在逃难中,她还是颇有诗兴的。她路过了传说中魏文帝和项羽的墓地,还曾在魏文帝墓前作了两首绝句:“关中吴蜀地三分,扰乱苍生不自存。数十年中民水火,欲私大业与儿孙。”“洛神态度自惊鸿,奴辈仓皇拜下风。我学刘桢作平视,墓门来往忒忽忽。”在大病中还有和人题壁诗:“冻雪撼窗儿,堂深炉火明。乱云千百垒,寒角两三声。生死心无定,崎岖路不平。笨车犹避道,草木亦常惊。”


            6楼2017-11-17 22:26
            回复
              她生平爱好收藏扇子,“几及百柄。朝夕更替,三数月不同式样。其书画如正草隶篆、钟鼎飞白、山水翎毛、花卉人物,无一不备,无一不精,一扇之价,足够贫家半载之粮”,扇子上的画与文字,都是价值连城的珍品,她用的是“玉版金笺”,写的是“簪花”体,并且与当时的文士如樊增祥、易顺鼎等人都有往来。晚清四大词人之一的郑文焯还有赠联给她,嵌着黛玉两个字——“黛色蹙眉凝绿凤,玉纹比目妒红鱼。’”
              更妙绝的是,她擅长画竹。(《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若长于绘画,首选的题材必定就是竹了)“黛玉绝顶聪明,一见即能为。当庚子遭乱,南归闲居珊家园,时长夏无俚,曾寄情于篁烟竿雨间为消遣,如年长日之计。余友破佛庵主亲见其泼墨扫毫,颇有郑板桥最后看风之乐。今破佛庵中独悬其手笔小立轴一,疏枝密叶,潇洒情逸,绝无些子尘俗之气”,这段叙述中不遗余力地称赞她画的竹子有郑板桥的风韵,并且没有一点烟火气,自然可称得上是画竹的精品。


              7楼2017-11-17 22:29
              回复
                林黛玉对这套方法的实践非常有经验,但饶是这样,也如拿破仑碰到了滑铁卢,有一次差点连命都丢掉了。张春帆的《九尾龟》将这次“淴浴”详细记录下来了。当时林黛玉欠了很大一笔债务,见到了一个叫作邱八的恩客,出手大方,也颇有财,于是想要故技重施,就假意与之周旋,后来哄得邱八非常开心,就帮她偿请了债务,并且娶她回家作了第三房姨太太。这是她的第九次出嫁。他们先是在上海生活了一段日子,接着便回到了邱八的故乡。因为林黛玉无法忍受与大房同居一室、规矩森严的日子,更兼那里没有上海的跑马场、租界的大菜、张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生活让她无法忍受,于是主动提出要回到上海,但是邱八却不同意,二人起了冲突。邱八既叫这个名字,当然是不好惹的,林黛玉颇为吃亏。她被强行关了起来(雾里看花客说是与鹿一起关在了鹿栅里),后来经过邱夫人的帮助,才得以脱离邱家,重新回到上海。


                12楼2017-11-18 11:57
                回复
                  当然,从当时的报业发展状况来看,无论是对林黛玉这样的名妓作正面或者是负面的宣传,都少不了故意夸大、甚至伪造事实以博取观众眼球的情形在内。林黛玉在光绪己亥(1899年)到天津做生意,次年便发生了庚子事变,那个时候的花界,最瞩目的恐怕就是她和赛金花了。正当传说中赛金花与瓦德西夜宿仪鸾殿的时候,林黛玉正仓皇南逃,传说她路经卢沟桥的时候,被强盗洗劫一空。上海的记者们不明真相,却又舍不得放掉这么好的话题。于是有人就详细描述了林黛玉被强人杀害的情形:“当日有南边人避难回南者,见其(指林黛玉)狼狈情状,传言至海上,故为妆点,《游戏报》馆主笔李伯元为推广报纸销路起见,特为编辑《林黛玉》剧本,将潇湘旧主被害情形,说的淋漓尽致。如何遇盗,如何受辱,如何开膛破肚,如何狗食狐拖,作种种之惨史。……黛玉之名从此更大。”报纸销量很好,影响力也很大,闹得尽人皆知,林黛玉就这么“被死亡”了。
                  或许是为了反击报纸上那些编造的无稽之谈,林黛玉写了一篇《被难始末记》,详细记载了她到天津大开艳帜到逃难南回的整个过程。实则林黛玉因受鸨母杨妃榻的蒙骗,到了天津一带高张艳帜,一开始着实得了不少缠头,但义和团兴盛,杨妃榻仗着自己有义和团头目姜三的庇佑,不肯放手下诸位妓女们逃难,延误了逃走的最佳时机。她们没吃没喝,沦落到一个废弃的屋子里,屋里煤气很重,林黛玉煤气中毒,常常吐血,后来经过某位恩客的关系,请来了一位军医,吃了几服药,才渐渐缓了过来。又因为这位恩客的打点,才脱离杨妃榻的控制,开始了南逃的生活。林黛玉自己作了这篇文章,自然也成为《游戏报》上那篇不实的剧本最好的辟谣手段了。


                  13楼2017-11-18 11:58
                  回复
                    “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美人迟暮最是人间憾事。《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书里的人物,最终又早逝了,至少我们不用想象她年老的时候皱纹满脸的样子。但名妓林黛玉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她终有韶华逝去的时候。晚年的她,仍然混迹花界,有时也在伶界沉浮。
                    在樊美人和易公子的诗歌当中,依稀也可以看到她年华老去后的身影。樊增祥作《天仙部三女伶诗》的时候是民国元年(1912)冬天,若按雾里看花客提供的生年,她便已经49岁了。当时她隶属于戏班天仙部,比另外两位同属于天仙部的名伶王琴客、王宝宝年纪要大很多,但是仍然能够占据第二的位置。“夏姬三少,老尚多情;秋娘一花,好犹堪折。口中宾白,皆三十六体之诗;天上歌声,逐二十五郎之管。以酒炉之放诞,寄笳拍之牢骚。张好好晚曳青裙,与文人而同嘅;徐翩翩自书金扇,觉**之可怜。艺精色衰。屈居第二。”樊、易二人毫不吝啬地将她列为第二,并且都为她写下了诗篇:
                    “乞与青颦一世愁,远山浓翠两痕秋。几多贵介从颠倒,不辨茵藩屡嫁休。歌曲分明逢绛树,姓名假借到红楼。伤心四纪风尘里,不及卢家有阿侯。”(樊增祥《天仙部三女伶诗》之《林颦》)
                    “命带桃花又带愁,等闲风月度春秋。容颜未觉鸡皮老,身世甘随驵侩休。红泪有时还渍枕,绛眉无意再名楼。谁生绝代蛾眉感,猿臂将军亦不侯。”(易顺鼎《和樊山天仙三女伶诗原韵》之《林黛玉》)


                    14楼2017-11-18 12:00
                    回复
                      在民国六年(1917)冬天的时候,这位昔日的“花王”,业已54岁的林黛玉又一次登上了万众瞩目的舞台。当时《新世界》报社的主任郑正秋、奚燕子主持进行了一次花国大选举,聘请林黛玉作评委。这次选举万众瞩目,是花榜状元停止后破天荒的一大盛事。“和心、会乐、迎春、清和、久安、普庆、同春、福裕诸坊里中大小门户姊妹花,莫不嫣红姹紫,妆娇献媚,竞夺头标。居然运动投票,各嬲狎客出资,争先恐后,艺场一若议院……结果会乐里冠芳获选正总统,三马路贝锦幸得副总统,和心坊莲英得总理。”冠芳、贝锦和莲英三位姑娘获得了选举的前三名,颁奖仪式那天,万人空巷,车水马龙,人山人海。颁奖仪式中自然也少不了花界前辈林黛玉发表的一段演说了:“做妓如做官,做官如做妓。做官要拍上司,做妓要拍嫖客。上司重重叠叠、万万千千,嫖客好好歹歹、千千万万。上司之脾气不易摸着,嫖客之心理亦不易探出。上司脾气摸得着,做官方始做得大;嫖客心理探得出,作妓自然做得响。今妓女而选举总统,是亦要做官,亦要做妓,岂非难之又难?”她的演说当然是受到了观众一致好评,掌声纷纷响起的了。实际上,林黛玉可能不会想到,多年后,有位小说家与她这段话有着相同的想法,并且为贯彻这一思想,还写了一部大受欢迎的作品,主人公凭着从小在青楼摸爬滚打学来的本事,转战官场后,在各派势力中权衡,居然左右逢源、大富大贵,达到权利与财富的顶峰,这部作品估计大家都能猜到——没错,就是《鹿鼎记》。
                      晚年的她,卒于何时,葬于何地,都是难以知道的。她曾经买了两个年幼的女孩,租了一个屋子,凭着自己的名望和女孩的年轻美貌继续做皮肉生意。后又和一个叫黛语楼的女人一起合伙做生意,但此人后来不堪她的剥削,在相好的客人的支持下,独立门户了。林黛玉56岁后仍然在花海中浮沉,靠卖笑度日。

                      黛语楼与紫鹃(原来叫小林黛玉)
                      有关名妓林黛玉的故事,可以看到的大多出于别人的记录,即使是雾里看花客,字里行间也时有轻佻和揶揄的口气。林黛玉本人的心理如何,除了那篇庚子左右所作的《被难始末记》外,只有《海上名花尺牍》中收录的她写给已经从良的好姐妹的一封信了:
                      “裙布荆钗,心厌繁华之地;挽车提甕,身居安乐之乡。姊喜有家,我能无祝?妹春愁才解,秋扇遽捐,邗水轻离,沪江重到。昔日妆楼,姊妹已是晨星寥落,自嗟命薄如斯,萍飘蓬梗,回头若梦。恨也何如?而况故国归去,已是无家;异地羁留,终鲜良策。于是暂质一椽,聊蔽风雨,然而三更凉月,空照孤眠,五夜鸡声,易增愁绪,人生当此况味可知,屡思遁空门,忏除宿孽,而姊妹辈尤力为苦谏,谓释家之忏悔,原属虚无,岂能挽回生成之数哉?即使择良而匹,在理所不可缓,在事所不可急。不识三生石上,因缘尚在何方?以故洗尽铅华,屏除妄想,静以待缘。”
                      从这封情辞并茂的书信里,我们可以窥探出她的一些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姐妹们一个个都远离青楼、找到归宿,眉边眼角慢慢爬上了皱纹,那种无家可归的寂寥心境一日比一日更为严重,人生无常、盛筵难再的感觉也在心底渐渐滋生。《红楼梦》中的小红尚且知道“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何况颇有几分才气的她呢?在一般的叙述里,林黛玉多次嫁人,又重开艳帜,是为了弥补亏空。但若站在她本人的立场上来看,从时尚自由的名妓明星转变为高墙深院里一位对正室夫人必须时时低声下气的小妾定非易事,况且那些流连青楼的恩客对她又能有多少真心和长情呢?

                      火柴上的老火花,林黛玉与陆兰芬
                      她曾经对一位朋友说道“浮沉数十年,世途阅尽,艰苦备尝。故乡云树,时入魂梦之中。不幸先慈早逝,至今追忆形容,第如微云太虚。但有隐约,即儿时游钓,亦复模糊。某水某山,都无依据。不审生我劬劳之遗骸,究葬谁方,一抔荒土,想象久矣。麦饭未供,精诚莫格,永夜思之,但有垂涕。”晚年光景堪虞,生计恐怕都成问题,无人伴其寂寞,自然便想到生她的母亲,想到故乡的山水。言语之间,极尽悲酸。
                      晚清花界热爱《红楼梦》,集中表现在名妓们喜欢以此书中的人名作自己的花名。林黛玉绝非始作俑者,但也并非最后一个。据叶凯蒂《上海·爱:名妓、知识分子和娱乐文化》统计,当时上海花界中较为有名的还有卢黛玉、李黛玉、苏黛玉、薛宝钗、袭人、晴雯、惜春、探春、沈宝玉、李宝玉、金宝玉等。还有过小林黛玉、林黛玉老四、紫鹃等,雾里看花客那本传记中还提到一位名叫宝琴的花国副总统,名妓名伶等人建造的戏院或者花园也有起名作“大观园”的。当时的知识分子们乐于为名妓们造势,还曾经组织过一些诸如“十二钗”的评选活动,将金陵十二钗与当时的名妓们一一对应,评上的名妓们身价倍增,备受世人的瞩目。
                      由于《红楼梦》是名妓和她们的恩客们经久不衰的共同话题,恩客中有不少是文士,他们往往将红楼故事写成歌曲或者戏曲,这些才艺兼擅的名妓们便可进行演唱或者表演,这是双方共同创作的过程。而在他们之间,也渐渐流行着扮演《红楼梦》角色的游戏。当然,扮演最多的便是贾宝玉与林黛玉了。从雾里看花客在《潇湘馆主:真正老林黛玉》的序言中,便可看出他是以贾宝玉自居的:“余今两鬓飘霜,一头堆雪,宝哥哥老去,不意林妹妹尚在人间,依旧倚门卖笑。……愿与卿同赴大荒山下,青埂峰前,还却三生酸泪。”或许正是由于这种角色扮演游戏的盛行,导致了从《红楼梦》中起花名风气的流行。
                      《红楼梦》是由还泪历劫而起,大观园是虚幻的,诗礼簪缨、钟鸣鼎食也是虚妄的。在近代中国,上海租界便像足了这样一个虚幻的园子。它不问政局的动荡,不管人世的变迁,有的似乎永远是缓歌曼舞,夜夜笙歌。名妓和恩客们在这里可以抛却红尘的各种纷扰,暂时沉浸在梦中,认真地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收获如梦幻浮萍般飘忽不定的爱情,但最终也必如《红楼梦》,一切都归于镜花水月之中。


                      15楼2017-11-18 12:06
                      回复
                        其实我第一次知道她的时候,也是感觉三观毁了一地。但是客观来说,《红楼梦》这部书在晚清花界确实是广受欢迎的。当时的人似乎没我的三观那么脆弱。林黛玉的**粉邹弢,曾经为了林黛玉和自己的好朋友许绍源(许是拥薛派)打起来了,而且因为他挚爱红楼梦,曾经为此得了肺病,曾见过有人说怀疑脂砚斋评语跟他有关系233333333…………然而就是酱紫的一位,他却写了本《海上尘天影》,里面就有个名妓叫林玉双,号黛玉。


                        16楼2017-11-18 12: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