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吧 关注:28,317贴子:535,584
  • 9回复贴,共1

关于「民」本义的一点猜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郭沫若在《释臣宰》论证「民」最初特指奴隶的凭据,一是认为「民」是「盲」的初文,刺瞎一目,以防奴隶逃跑;二是辨析了「民」与「臣」的关系,前者眼睛被刺,后者眼睛无恙,以显区别对待。他还在《中国史稿》讲:「盘庚在对所谓『畜民』讲话时,则一味进行威胁,活现出一副狰狞面孔。」说明郭非常强调「民」在当时地位低下。董来运则认为郭未能参读《乙编》,故其说非是,另持论为「文身的小儿」。
《乙编》有关「民」的卜辞,大约是「奠王民克,贞民十月」「奠王卯民」这几句,当时的「民」无疑是可以当做人牲祭品的,但尚不可推定其地位卑下,毕竟也有君主献祭自身、民皆称善的例子(汤祷桑林)。下面结合郭董两说,胡诌一点。


IP属地:湖北1楼2018-09-25 23:38回复
    二、「民」词义的转移
    早在周秦两汉,「民」的义界便开始模糊起来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的转变会促使词义发生变化,随着先商奴隶制度的崩溃,早先区别于「人」的「下民」,自然也发生了词义转移,引申出了「一般百姓」的意味。但传统「民」始终与一些事物相对,以示「区别」,如《易》所谓「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王筠所谓「特为贱者区别其词」。
    现在的「民」只是「人民」,固然不强调什么「区别特征」的意味,遑论「刺目」这种毛骨悚然的解释了。但历史上的「民」之所以为「民」,也许确如郭说那样,是眼睛扎了一刀,因此才「区别于人」的吧。
    参考文献: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
    董来运,《对甲骨文“臣”“民”的再思考》
    王玲,《<盘庚>之“民”字新解》
    赵晓庆、张民权,《释“民”“主”》
    最后附一张为解释犯罪动机而牵强附会,但唯独「民」字可能解对了的漫画:


    IP属地:湖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8-09-25 23:47
    回复
      民不是盲人么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09-26 08:12
      收起回复
        民,是一个活脱脱的、维妙维肖的象形文字!!民,汉字本义是指盲人之“盲”。这一点,应当没有歧义。
        氏,甲骨文与金文皆留有“民”字笔义,其象形取义方面,与“民”字也有一点关联。
        还有一个氐,与“氏”也有一点关联。
        一个系列的字,要进行汉字本义(字源)方面研究,一通皆通!
        以有目与无目,来区别臣和民,郭氏之说,不可遽从。


        IP属地:江苏6楼2018-10-05 17:55
        回复
          在研究“民”字的时候,不要牵扯“众”字。
          众,字源本义解释还不能完全使人信服。其本义引伸义太多,武汉大学的一位教授,曾在他的著作中罗列了四五种不同说法。


          IP属地:江苏7楼2018-10-05 18: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