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秋水吧 关注:420贴子:52,771

转:缘起与性起(四)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山东1楼2019-07-21 15:31回复
    慢慢贴另一篇:
    从佛学的根本立场和基本哲学结构来看,心、色二法,应放在互相缘起的关系中作辩证的、整体的观察,不宜孤立研究。近代科学那种把整体零析碎割为各个学科、—一孤立研究的方法,佛学大概是不大赞许的。在佛学看来,身、心、境或心、色,成一大缘起,互相不可分离,颇有把身心与世界看成超巨系统的意味。佛学关于身心世界的基本哲学结构,是根、境、识缘起或心色不二的心物不二论。三缘和合的模式,有蕴、处、界三种,称“三科”,三科同出一义,只是在说法上有开合的不同。三科之说,主要是从认识论着眼,观察身心世界的缘起关系。


    IP属地:山东3楼2019-08-11 21:20
    回复
      2025-07-31 00:03:0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蕴,指“五蕴”,亦译“五阴”、“五众”、“五聚”,蕴为积聚义,五蕴即五种东西的聚合,是佛教关于身心世界缘起关系的一种模式.主要就众生身心而言。五蕴为:一色蕴,指四大及四大种所造色,包括众生的物质身体及身外的物质现象。二受蕴,即心所法中的“受”,指心领纳外界刺激所生的苦、乐等感受。三想蕴,即心所法中的“想”,《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云:
      构了相是想相,谓由业故,构画种种诸法像类,随所见闻觉知之义起诸言说。
      想蕴指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四行蕴,前论云:
      行蕴何相?造作相是行相,谓由行故,令心造作,于善不善无记品中驱役心故。
      行蕴,指心不断发起的有目的的活动。五识蕴,指八种识所具能了别境相、省察自心、执内自我及储藏识种等功能。五蕴中,前一色蕴为物质现象,后四蕴为心理现象,其中受想行三蕴合称“名”,与色蕴合称“名色”。五蕴的结构,意味着心物合集而缘起身心世界。
      处,是“生长门”义,《杂集论》卷二谓“识生长门义,是处义”。识生长门,谓心识生起的处所,此凡有十二处,总为根处、境处两类。根处有六,即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境处亦六,即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十二处从认识论角度着眼,意味着一个认识的形成须由根与境缘合。
      界,谓十八界,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界。界乃种子、能持义,谓此十八界各有自己的种子生起,有其自相,不相杂乱。十八界是关于认识生起的缘起关系之最完全的表述方式。


      IP属地:山东4楼2019-08-18 18:54
      回复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就狭义言,为佛学生命论、认识论的基本模式,广而言之,则为佛学的宇宙模式。其实质是说蕴处界亦即根境识三缘、色心二法,互相缘起而成身心世界,—一皆非孤立独存,相互依存不可分离。《杂阿合经》卷十二谓集成五蕴的名色与识互相为缘,“展转相依而得生长”,有如三芦支撑而立,若去其一,余二即倒。就认识论而言,一念心识之生起,必须由根境识三缘和合,六根对境开放,心识起主动的认知活动,才取所分别境而成六识,由六识生受想思等心所法。《楞伽经》谓“三缘和合,幻相方生”。若缺一缘,认识便无法形成。《中阿含经》还把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归纳为地、水、火、风、空、识“六大”,前五大同色法,后一识大为心法,六大的结构蕴含着心色二法缘起世界万物、心物相依不离的思想。后来日本真言宗建立“六大缘起”论,空海《即身成佛义》云:
        四大等不离心大,心色虽异,其性则同。


        IP属地:山东5楼2019-08-25 13:33
        回复
          重誉《密宗要诀钞》谓“一切色心,即是一体,心必具色,色必具心”。《大乘起信论》也早就说“从本以来色心不二”。承认心不离色,与唯物论一致,但佛学不仅说心不离色,更强调色不离心,从这一点上与唯物论分道扬镳,朝万法唯心的唯心一元论发展。
          佛学虽说心色缘起,相依不离,但非心物平行论,于色心二法中,注重点无疑在心,认为心识在生命活动与认识活动中作用殊胜,为主为枢,尤其是导致众生生死流转的决定性因素。从原始、小乘佛教起,佛学便强调心识在缘起中的主枢作用,《经集》谓“一切依识而立”。《杂阿含经》第1009经佛偈云:
          心持世界去,心拘引世界,其心为一法,能制御世间。


          IP属地:山东6楼2019-08-30 10:26
          回复
            大乘的万法唯心说,内涵颇为复杂,包括与小乘相共的“业感缘起论”意义上的由心所造论,及宇宙结构、本体论意义上的因心成体论。业感缘起论意义上的唯心说,仅着眼于众生生命流转的因果,强调生死苦果唯自心所造,《华严经》“十二因缘皆是一心”即属此义。宇宙结构论、本体论意义上的唯心说,着眼于整个身心世界的模式,具有哲学唯心论的性质。而唯心之“唯”,既有破除忽视心识主枢作用之执着的“遮诠”义,又有作为对宇宙模式哲学表述的“表诠”义。大体而言,大乘的哲学唯心论,分妄心缘起、真心现起二说。
            妄心缘起论以法相唯识宗的阿赖耶识缘起论为代表。此说从对心识的分析着眼,重在从认识论的角度,论证每一众生经验世界的形成,不离主观心识的作用,并以阿赖耶识统摄内外一切,建立万法唯识的宇宙模式。《成唯识论》卷七总结万法唯识的理由说:
            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识自相故,识相应故,二所变故,三分位故,四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


            IP属地:山东8楼2019-09-12 13:25
            回复
              把万法唯识(不离识)的理由归纳为四条:
              一、“识自相故,识相应故”,此谓一切有情(众生)各各有八种识、六位心所法,八识心法乃识之自相,心所法是与八识相应的心理功能,当然都是识。
              二、“二所变故”,此谓八识皆有见、相二分,见分为主观能见的心识作用,自属识所摄。相分分亲所缘缘、疏所缘缘两种。亲所缘缘,谓六根对境时,六识并不能亲缘境相,而是由六根接收尘境上来的信息,通过自己根识的作用,在自心识上变起一个相似于境相的“影像尘”而行了别,称为“变带”,变带的影像尘不能自起,与能缘心俱起,不离能缘心。如耳根受声尘刺激,在耳识中变起一个音声相,此音声相已非声尘之体(声波)的原样,带有主观心识变带的烙印,而人只是了别这变带了的影像尘,此影像尘既须心识作用参与变起,自不离识,带主观性。疏所缘缘,指境相的实体,亦称“本质尘”,如刺激耳根的声波,就前六识而言,确有其实体,是离六识而外在的。但佛学认为这本质尘终归为第八阿赖耶识的相分所摄,乃第八识所变造,由能缘识“挟带”而生,何况此挟带而生的本质尘要被认识,必须通过五识的变带而变为影像尘。故说见相二分皆不离识,甚至只是心识功能的两个方面。
              三、“三分位故”,谓见相二分皆不离识之内层的自证分、证自证分,识之四分,都不过是心识功能的不同层次。
              四、“四实性故”,此指真如理,乃人识所本具的缘起性空的理性,理以识为体,为事中之理,当然也不离心识。


              IP属地:山东9楼2019-09-21 10:58
              回复
                在唯识学看来,每一众生,皆由自己身口意的活动而造成自受用的经验世界,其中根身世界等貌似客观外在的东西,不过是自己阿赖耶识变现。而无量众生各各由自心识变现的经验世界,互相重合交织,不相妨碍,犹如千灯一室,光光相涉,不相为碍。在各自变造世界之重迭中,大家由相同的业(活动)或共造的业所感相同的部分交织在一起,即是大家共用的客观世界,称为“众同分”。这是一种多元而交涉无碍的唯心论宇宙模式。
                唯识学说万法唯识,据称并非否定物质世界的实在性,而只在遮遣众生心外有实法的朴素实在论的执着。唯识学认为这种执着是与生俱来的根本法执,为产生我执、导致生死流转之渊薮。《杂藏经》偈云:
                如世有良医,以妙药治病,诸佛亦如是,为物说唯心。
                意谓佛力说唯心,只是对治众生执心外有实物的病症而已。《成唯识论》卷七谓“唯言,但遮愚夫所执定离诸识实有色等”。同论卷十谓“识唯内有,境亦通外,恐滥外故,但言唯识”。实际上还是承认有外境,只是说对外境的认识不离识。窥基《百法论》云:
                云何唯识?以一切法不离识故,说识名唯,非谓唯有识故,方置唯言。一切法中,识用殊胜,推识为主,故首心法。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唯识学揭示了心识在认识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充分发挥心识的主观能动作用,并接触到了心识底层的阿赖耶识与世界的隐蔽关系,自有其认识史上的价值。


                IP属地:山东10楼2019-09-26 10:36
                回复
                  2025-07-30 23:57:0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佛家高唱心主心枢、万法唯心,皆在强调心的主观能动作用,欲图把心的这种作用发挥臻极,通过自宰其心而达到自宰生命、实现绝对自由的目的。《五苦章句经》佛言:
                  一切壮无过心,……能伏心者,其力最多。
                  《胜天王般苦经》卷七谓“若能伏心,则伏众法”。《大乘宝云经》卷五云:
                  一切诸法心为上首,若知于心,则能得知一切诸法……不随于心,能为心师,以心师故则能得为一切法师。若能于心得自在者,则于诸法而得自在。
                  与在征服世界中显示自己英雄之西方文明精神截然不同,佛学高推能自主其心、征服自心的迷妄垢染者为“大雄”、“雄猛大丈夫”,以征服自心、自主其心为超出生死、获得永恒幸福自由,乃至净化社会国土的根本途径,表现出东方精神文明的特质,堪称人类文化中最重开发主体精神能动性的典型。


                  IP属地:山东14楼2019-10-12 12:19
                  回复
                    【实相真如佛性•如来藏佛性法身】「夫第一义不生不灭,不败不坏,不增不减,文字章句所不能说,不可诠辩,绝于戏论。善男子,第一义者,无言无说,本性清净,一切圣人内自证得,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性常尔,不增不减。若无有此第一义谛者,所修梵行皆悉无用,佛出世亦复无用。《大乘宝云经》卷六」


                    IP属地:山东16楼2019-10-25 11:50
                    回复
                      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佛说十善业道经》


                      IP属地:山东29楼2019-11-21 13:14
                      回复
                        所谓苦谛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恩爱别苦,所欲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阴苦,是谓苦谛。……爱与欲相应心恒染著,是谓苦集谛……欲爱永尽无余,不复更造,是谓苦尽谛……谓贤圣八品道,所谓正见,正志,正语,正行,正命,正方便,正精进,正念,正三昧,是谓苦出要谛。——《增一阿含经》卷17


                        IP属地:山东32楼2019-12-05 16:40
                        回复
                          佛三反告大众:我以佛眼通遍观三界一切诸法,无明本际性本解脱,于十方求了不能得,根本无故,所因枝叶悉解脱。无明解脱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脱。以是因缘,我今安住常灭寂光,名大涅槃。——《涅槃经·应尽还源品》


                          IP属地:山东33楼2019-12-10 18:17
                          回复
                            若人虽念真如,不以方便种种熏修,亦无得净。以垢无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归顺真如法故。——《大乘起信论》


                            IP属地:山东34楼2019-12-19 14:10
                            回复
                              2025-07-30 23:51:0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自心发菩提,即心具万行,见心等正觉,证心大涅槃,发起心方便,严净心佛国。从因至果,皆以无所住而住其心。—— 一行《大日经义释》卷1


                              IP属地:山东35楼2019-12-26 18: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