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吧 关注:19,366贴子:190,035

班固与司马迁 汉书 史记与汉武帝的忠孝儒家思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班固是汉武帝忠孝儒家思想培育下的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迁作《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班固作《汉书》,书未成而作者因过去与外戚窦宪的关系,死于狱中,事在和帝永元四年。一属西汉,一属东汉,相去公元前及公元后各约90年。汉书与史记,间隔了180年的距离,等于我们之去前清嘉庆年代。
《史记》和《汉书》一为私人著作,汉书的书稿则经皇帝看过,有国史的色彩。
公元前90年和公元后90年,东亚文化圈的文化思想家环境已有大幅度的变化。变化的关键在于,汉武帝用忠孝儒家思想,对东亚文化圈的文化进行了大一统的整合,创建了太学,也就是所谓的独尊儒术。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班固出身儒学世家,自幼接受父伯的儒家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九岁便能文诵赋。 班固的父亲班彪当时已是远近闻名的儒家大学者。班固十六岁入洛阳太学,建初四年(79年),章帝召集诸儒在白虎观讲论五经同异,命其记述其事,撰成《白虎通德论》(《白虎通义》)。
《白虎通义》对汉武帝的忠孝儒家思想进行了全面准确深入的诠释,把汉武帝的忠孝思想,具体为“三纲”、“六纪”。
《白虎通义》运用了东亚文化圈的易经与易学的理论,对汉武帝的忠孝儒家思想,进行了理论化的形而上学的哲学范畴的全面提升。
汉书的整个思想逻辑,都是围绕汉武帝的忠孝儒家思想与《白虎通义》而展开的,也就是说,汉书是对史记诠释的汉武帝忠孝儒家思想的升华与补充。


IP属地:江西1楼2023-02-19 14:57回复
    司马迁整部史记的目录顺序,就展现了司马迁的思想的逻辑脉络,以及司马迁的儒家思想的特点。司马迁的思想中,并没有有意抬高儒家的地位,整部史记中,司马迁基本上按照先秦与西汉初期的历史事实,以及各种人物在现实世界的重要性与作用,编排史记的目录,与此同时,司马迁给予儒学人物恰当的地位,
    比如史记中世家的地位,远远高于【列传】的地位。“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整个西汉社会就是世族为主干的构架,世家即是世世代代相沿的大姓氏大家族。
    班固整部汉书的目录顺序,就展现了班固以儒家思想为主的逻辑脉络,以及班固的儒家思想的特点。班固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宣传儒家思想成为他的自觉行动。在《汉书·叙传》中,他开诚布公地宣称自己编纂《汉书》旨在“综其行事,旁贯《五经》,上下洽通”,“纬《六经》,辍道纲”,其中的原因正如他在《汉书·礼乐志》中所言:“为国者一朝失礼,则荒乱及之矣。”儒家思想“所以通神明,立人伦,正情性,节万事者也”。


    IP属地:江西2楼2023-02-19 15:02
    回复
      《汉书·司马迁传》赞语批评司马迁的《史记》不以圣人和六经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说司马迁“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故《汉书》删除了《史记》中具有非儒思想的话语和资料。
      班固把宣传儒家思想作为编纂史书的宗旨,对后世影响很大,《汉书》出现后,不仅纪传体正史大都沿袭了这一做法,而且相当多的野史编纂也把宣传儒家思想作为己任。


      IP属地:江西3楼2023-02-19 15:03
      回复
        班固对司马迁也进行了评价。一方面肯定《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另一方面认为司马迁不能明哲保身,以及文章有不符合儒家经典之处等。
        司马迁生长于未立“五经博士”以前,思想广博而生动,并且能够四处游历,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班固则不同,出生于“五经博士”系统确立以后,“五经”的精神已经凝滞而僵化,学问、读书,不再是为了纯粹的求知,而是步入仕途的敲门砖,功利之心大增,求知欲望消退。所以,司马迁能够写出《货殖列传》《游侠列传》,不尊汉,列刘邦于项羽之后,班固则认为这些都抵触经艺,有门户之见,而对汉代尊崇至极。两个人的思想境界有着极大的差异,眼界也大不相同。
        由于东汉时期,东亚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西汉早期分封的诸侯大都飘零殆尽,所以班固不再列世家。在《汉书》里,本纪带有编年史大事记的性质,对于天子的个人的事迹记载不多,《汉书》,本纪故而显得枯燥,没有史记本纪的生动、充满生活气息。
        比如,把儒家思想的礼乐思想,作为以【志】的形式构架了汉书的主要内容,比如,卷二十一上律历志第一上,卷二十一下律历志第一下,卷二十二礼乐志第二,卷二十三刑法志第三,卷二十五上郊祀志第五上,卷二十五下郊祀志第五下,卷三十艺文志第十。
        举例,
        班固把史记的外戚世家改为列传,汉书,卷九十七上外戚传第六十七上,卷九十七下外戚传第六十七下,卷九十八元后传第六十八。
        这显然是后代儒家思想,贬低皇室的妃子与外戚的在西汉时期的巨大作用,这与西汉历史的事实是完全相反的。
        班固在汉书中,单独为董仲舒立传,而把公孙弘卜式儿宽放在一起,这是东亚文化圈后来推崇董仲舒地位的开始。


        IP属地:江西4楼2023-02-19 15:06
        回复
          司马迁作《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班固作《汉书》,书未成而作者因过去与外戚窦宪的关系,死于狱中,事在和帝永元四年。一属西汉,一属东汉,相去公元前及公元后各约90年。汉书与史记,间隔了180年的距离,等于我们之去前清嘉庆年代。
          《史记》和《汉书》一为私人著作,汉书的书稿则经皇帝看过,有国史的色彩。
          公元前90年和公元后90年,东亚文化圈的文化思想家环境已有大幅度的变化。变化的关键在于,汉武帝用忠孝儒家思想,对东亚文化圈的文化进行了大一统的整合,创建了太学,也就是所谓的独尊儒术。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班固出身儒学世家,自幼接受父伯的儒家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九岁便能文诵赋。 班固的父亲班彪当时已是远近闻名的儒家大学者。班固十六岁入洛阳太学,建初四年(79年),章帝召集诸儒在白虎观讲论五经同异,命其记述其事,撰成《白虎通德论》(《白虎通义》)。
          《白虎通义》对汉武帝的忠孝儒家思想进行了全面准确深入的诠释,把汉武帝的忠孝思想,具体为“三纲”、“六纪”。
          《白虎通义》运用了东亚文化圈的易经与易学的理论,对汉武帝的忠孝儒家思想,进行了理论化的形而上学的哲学范畴的全面提升。
          汉书的整个思想逻辑,都是围绕汉武帝的忠孝儒家思想与《白虎通义》而展开的,也就是说,汉书是对史记诠释的汉武帝忠孝儒家思想的升华与补充。
          ------------


          IP属地:江西5楼2023-02-21 11:53
          回复
            《汉书 卷六武帝纪第六》记载
            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丞相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奏可。
            【今注,资治通鉴●卷第十七,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上亲策问以古今治道,对者百馀人。广川董仲舒对曰:“道者,所繇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董仲舒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者皆师尊之。及为江都相,事易王。易王,帝兄,素骄,好勇。仲舒以礼匡正,王敬重焉。】
            夏四月己已,诏曰:“古之立孝,乡里以齿,朝廷以爵,扶世导民,莫善于德。然即于乡里先耆艾,奉高年,古之道也。今天下孝子、顺孙愿自竭尽以承其亲,外迫公事,内乏资财,是以孝心阙焉,朕甚哀之。民年九十以上,已有受鬻法,为复子若孙,令得身帅妻妾遂其供养之事。”
            议立明堂。遣使者安车蒲轮,束帛加璧,征鲁申公。
            【今注,资治通鉴第十七卷·汉纪九,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元年辛丑,公元前一四零年。夏,六月,丞相卫绾免。丙寅,以魏其侯窦婴为丞相,武安侯田蚡为太尉。上雅向儒术,婴、蚡俱好儒,推毂代赵绾为御史大夫,兰陵王臧为郎中令。绾请立明堂以朝诸侯,且荐其师申公。秋,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以迎申公。既至,见天子。天子问治乱之事,申公年八十馀。对曰:"为治者不至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是时,天子方好文词,见申公对,默然,然已招致,则以为太中大夫,舍鲁邸,议明堂、巡狩、改历、服色事。】


            IP属地:江西6楼2023-02-21 11:54
            回复
              《汉书 卷六武帝纪第六》记载
              六年春二月乙未,辽东高庙灾。夏四月壬子,高园便殿火。上素服五日。五月丁亥,太皇太后崩。
              【今注,资治通鉴第十七卷·汉纪九,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 建元六年(丙午,公元前135年)太皇太后崩。 】
              【今注,资治通鉴第十七卷·汉纪九,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三年癸卯,公元前一三八年
              时大臣议者多冤晁错之策,务摧抑诸侯王,数奏暴其过恶,吹毛求疵,笞服其臣,使证其君。诸侯王莫不悲怨。
               冬,十月,代王登、长沙王发、中山王胜、济川王明来朝。上置酒,胜闻乐声而泣。上问其故,对曰:"悲者不可为累欷,思者不可为叹息。今臣心结日久,每闻幼眇之声,不知涕泣之横集也。臣得蒙肺附为东藩,属又称兄。今群臣非有葭莩之亲、鸿毛之重,群居党议,朋友相为,使夫宗室摈却,骨肉冰释,臣窃伤之!"具以吏所侵闻。于是上乃厚诸侯之礼,省有司所奏诸侯事,加亲亲之恩焉。
              上自初即位,招选天下文学材智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自眩鬻者以千数。上简拔其俊异者宠用之。庄助最先进,后又得吴人朱买臣、赵人吾丘寿王、蜀人司马相如、平原东方朔、吴要枚皋、济南终军等,并在左右,每令与大臣辨论,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屈焉。然相如特以辞赋得幸;朔、皋不根持论,好诙谐,上以俳优畜之,虽数赏赐,终不任以事也。朔亦观上颜色,时时直谏,有所补益。
              上以道远劳苦,又为百姓所患,乃使太中大夫吾丘寿王举籍阿城以南,盩厔以东,宜春以西,提封顷畮,及其贾直,欲除以为上林苑,属之南山。上乃拜朔为太中大夫、给事中,赐黄金百斤。
              然遂起上林苑,如寿王所奏。】
              【今注, 建元五年乙巳,公元前一三六年。置五经博士。
              建元六年丙午,公元前一三五年,五月,丁亥,太皇太后崩。  六月,癸巳,丞相昌免;武安侯田蚡为丞相。蚡骄侈,治宅甲诸第,田园极膏腴;市买郡县物,相属于道;多受四方赂遗;其家金玉、妇女,狗马、声乐、玩好,不可胜数。每入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听。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
              上乃曰:"君除吏已尽未?吾亦欲除吏。"尝请考工地益宅,上怒曰:"君何不遂取武库!"是后乃稍退。】


              IP属地:江西7楼2023-02-21 12:12
              回复
                《汉书 卷六武帝纪第六》记载
                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今注 ,举孝廉制度,是汉武帝忠孝儒家思想的重要举措,通过举孝廉的选用人才的制度,可以在西汉整个社会的上上下下,形成一个汉文化的核心共识,就是只有那些忠孝两全的人,才是汉武帝朝廷真正需要的人才,举孝廉的制度与举贤的制度有着重大的差异,苏秦张仪也许属于贤人,但是苏秦张仪不属于孝廉,孝廉制度完全是儒家思想的产物。
                孝廉制度,对于后来的科举制度而言,还是有着巨大的优点,孝廉制度源于儒家思想的圣人思想,而科举制度仅仅是依靠文章来判定一个人的才能,就如同用军功作为唯一的标准选材,这对于汉武帝的忠孝标准而言,这远远不够的。曹操就是孝廉,对于曹操而言,忠孝是一个人是否可以使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故而曹操对关羽的忠诚行为十分赞同,故而才有关羽千里走单骑的美名。
                因此,在东亚文化圈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忠孝思想成为儒家心学思想最基础的内容,王阳明与曾国藩都是真正的孝廉式的圣人,王阳明与曾国藩都对家人十分关爱。王阳明之所以后来远赴贵州服从朝廷的惩罚,有个重要的原因,是担心自己的父亲与家人可能遭受牵连。曾国藩的家书,更是证明曾国藩在现实世界中,处处以家人的安危与平安与否,作为具体行动选择的重要判断依据。


                IP属地:江西8楼2023-02-21 12:13
                回复
                  《汉书·窦田灌韩传》记载:田蛤娶亲,太后命令列侯、宗室贵族都前往祝贺。灌夫在酒席上不满众人讨好田蛤而冷落窦婴,借酒骂座,被田蛤扣押。窦婴上书为灌夫辩护,武帝命令廷辩。在辩论中诸大臣各执一词,不能定案。武帝下朝侍奉母亲进餐,早就听到消息的王太后怒道:“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乎!且帝宁能为石人邪!此特帝在,即录录,设百岁后,是属宁有可信者乎?”武帝为了不件逆母亲,连忙道歉:“俱外家,故廷辨之。不然,此一狱吏所决耳。”后来,武帝族诛灌夫全家,并将窦婴弃市。
                  《汉武故事》载:“太后弟田蛤欲夺(窦)太后兄子窦婴田,婴不与。上诏大臣议之,群臣多是窦婴。上(武帝)亦不复穷问,两罢之。田蛤大恨,欲自杀,先与太后诀,兄弟共号哭诉太后。上不得已,遂乃杀婴。”这两段记载虽然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在对此事的处理上,武帝顺从了母亲的意思。
                  其实,对于窦太后,武帝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武帝即位之初,慑于窦太后之威,仍然推行黄老之治。窦太后去世不久,即罢黝百家,独尊儒术。这虽然一方面是由于武帝势力不够强大,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忽略,那就是他对祖母的亲情使他不能采取强硬手段。


                  IP属地:江西10楼2023-02-21 12:16
                  回复
                    吴楚七国之乱以后,诸侯王虽然还有封邑,但是已经没有军队,不能自行任免官吏。
                    不仅如此,朝廷还派专门的官员监视他们,一旦发现诸侯王有越轨行为就向朝廷汇报,诸侯国官吏奉行汉法则宁严勿宽,甚至造成诸侯王“或无罪,为臣下所侵辱,有司吹毛求疵,答服其臣,使证其君,多自以侵冤”的状况。
                    《汉书·景十三王传》记载,建元三年(前138年),代王登、长沙王发、中山王胜、济川王明来朝,武帝设酒招待。席间刘胜闻乐声而哭泣,武帝问其原因,刘胜便谈了上述感受和朝廷官吏侵害的具体情况。武帝听后,“乃厚诸侯之礼,省有司所奏诸侯事,加亲亲之恩焉。”
                    武帝还有三个姐姐一个妹妹。修成君、平阳公主、南宫公主是姐姐,隆虑公主为妹妹。修成君即王太后入宫前所生的女儿。武帝不仅把她接回皇宫,而且还赏赐给她许多钱、奴掉、田地,另外还赐其汤沐邑,号修成君。
                    平阳公主,汉景帝刘启与皇后王娡的长女 ,汉武帝刘彻同母姐。汉武帝即位后,她被尊为长公主。曹寿去世后,再嫁汝阴侯夏侯颇。元鼎二年(前115年),夏侯颇畏罪自杀,她再嫁大司马卫青。死后陪葬于茂陵。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和宠妃李夫人都是通过她得到武帝临幸。
                    《汉书》曰:孝武卫皇后,字子夫,为平阳公主讴者。武帝即位数年,无子,过平阳公主。既饮,讴者进,帝独悦子夫。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轩中得幸。还坐悦甚,赐平阳公主金千斤。


                    IP属地:江西11楼2023-02-21 12:18
                    回复
                      但是,汉武帝的忠孝思想是十分复杂、玄妙与高深莫测地,不仅仅儒家与一般人所理解的普通的【忠孝】二字。
                      汉武帝忠孝思想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天下的长治久安与和平稳定。
                      由此汉武帝的忠是大忠,是对天下的忠,
                      汉武帝的孝不仅仅是对天子的孝,而是对天下与天道的大孝顺,这一点可以通过捩太子与钩弋夫人事件,得到清晰的论证。
                      大忠大孝,才是汉武帝的玄妙高超的治国之道。大忠大孝,汉武帝对待窦太后、王太后、窦婴、田蚡、卫皇后、卫青、太子、王子等直系亲属,刘姓诸侯王,以及各个有功的大臣、将军们的政策,证明了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不仅仅为了自己的私欲,而是一心为公、为天下也。


                      IP属地:江西12楼2023-02-21 12:19
                      回复
                        《史记 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第十九》记载。钩弋夫人姓赵氏,河间人也。得幸武帝,生子一人,昭帝是也。武帝年七十,乃生昭帝。昭帝立时,年五岁耳。
                        卫太子废后,未复立太子。而燕王旦上书,愿归国入宿卫。武帝怒,立斩其使者於北阙。
                        上居甘泉宫,召画工图画周公负成王也。於是左右群臣知武帝意欲立少子也。
                        后数日,帝谴责钩弋夫人。夫人脱簪珥叩头。帝曰:“引持去,送掖庭狱!”夫人还顾,帝曰:“趣行,女不得活!”夫人死云阳宫。时暴风扬尘,百姓感伤。
                        使者夜持棺往葬之,封识其处。
                        其后帝闲居,问左右曰:“人言云何?”左右对曰:“人言且立其子,何去其母乎?”
                        帝曰:“然。是非儿曹愚人所知也。往古国家所以乱也,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女不闻吕后邪?”
                        故诸为武帝生子者,无男女,其母无不谴死,岂可谓非贤圣哉!昭然远见,为后世计虑,固非浅闻愚儒之所及也。谥为“武”,岂虚哉!


                        IP属地:江西13楼2023-02-21 12:24
                        回复
                          《汉书 卷六十三  武五子传第三十三》记载。
                          武帝末,卫后宠衰,江充用事,充与太子及卫氏有隙,恐上晏驾后为太子所诛,会巫蛊事起,充因此为奸。
                          是时,上春秋高,意多所恶,以为左右皆为蛊道祝诅,穷治其事。丞相公孙贺父子,阳石、诸邑公主,及皇后弟子长平侯卫伉皆坐诛。语在《公孙贺》、《江充传》。
                          太子之亡也,东至湖,臧匿泉鸠里。主人家贫,常卖屦以给太子。太子有故人在湖,闻其富赡,使人呼之而发觉。吏围捕太子,太子自度不得脱,即入室距户自经。山阳男子张富昌为卒,足蹋开户,新安令史李寿趋抱解太子,主人公遂格斗死,皇孙二人皆并遇害。
                          久之,巫蛊事多不信。上知太子惶恐无他意,而车千秋复讼太子冤,上遂擢千秋为丞相,而族灭江充家,焚苏文于横桥上,及泉鸠里加兵刃于太子者,初为北地太守,后族。
                          上怜太子无辜,乃作思子宫,为归来望思之台于湖。天下闻而悲之。太子有遗孙一人,史皇孙子,王夫人男,年十八即尊位,是为孝宣帝


                          IP属地:江西14楼2023-02-21 12:25
                          回复
                            刘剧一出生,汉武帝对刘剧抱有厚望,汉武帝对刘剧精心培养,继石庆之后,先后有严青翟 [18] 、石庆之子石德 任太子少傅,赵周 、周勃之孙周建德] 、卜式任太子太傅。刘剧成年后,性格、学识、思想、交往的人群与汉武帝有很大的区别,刘据性格仁慈宽厚、温和谨慎,故而汉武帝与刘剧之间有了误解,
                            故而《资治通鉴·卷二十二 孝武帝下之下 天汉三年 太始二年 太始三年 太始四年 征和元年 征和二年》记载:
                            征和元年。冬,十一月,发三辅骑士大搜上林,闭长安城门索;十一日乃解。巫蛊始起。
                            丞相公孙贺夫人君孺,卫皇后姊也,贺由是有宠。贺子敬声代父为太仆,骄奢不奉法,擅用北军钱千九百万;发觉,下狱。是时诏捕阳陵大侠硃安世甚急,贺自请逐捕安世以赎敬声罪,上许之。后果得安世。
                            安世笑曰:“丞相祸及宗矣!”遂从狱中上书,告“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上且上甘泉,使巫当驰道埋偶人,祝诅上,有恶言。”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征和二年
                              春,正月,下贺狱,案验;父子死狱中,家族。
                            闰月,诸邑公主、阳石公主及皇后弟子长平侯伉皆坐巫蛊诛。


                            IP属地:江西15楼2023-02-21 12:27
                            回复
                              故而《资治通鉴·卷二十二 孝武帝下之下 天汉三年 太始二年 太始三年 太始四年 征和元年 征和二年》记载:
                              初,上年二十九乃生戾太子,甚爱之。及长,性仁恕温谨,上嫌其材能少,不类己;而所幸王夫人生子闳,李姬生子旦、胥,李夫人生子髆,皇后、太子宠浸衰,常有不自安之意。
                              “上觉之,谓大将军青曰:“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于太子者乎!闻皇后与太子有不安之意,岂有之邪?可以意晓之。”,。
                              汉武帝晚年,对于太子刘剧十分想念。
                              上每行幸,常以后事付太子,宫内付皇后。有所平决,还,白其最,上亦无异,有时不省也。上用法严,多任深刻吏。太子宽厚,多所平反,虽得百姓心,而用法大臣皆不悦。皇后恐久获罪,每戒太子,宜留取上意,不应擅有所纵舍。上闻之,是太子而非皇后。群臣宽厚长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毁之。邪臣多党与,故太子誉少而毁多。卫青薨后,臣下无复外家为据,竞欲构太子。


                              IP属地:江西16楼2023-02-21 12: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