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道场吧 关注:34贴子:788

良因法师《南山律》讲记 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3-09-26 16:38回复
    宗体篇 第五课、持戒功德(一)
    甲一、五戒
    乙一、戒德高胜
    (讲记) 第五课是说明受持五戒,和八关斋戒的功德。在进入正文之前,先看大纲。
    第四、第五课是说明「戒德高胜」。在之前的「通叙戒法」中,我们已经概括的了解持戒、受戒的种种功德,内心也生起极为好乐的心,此时我们就能生起,对戒法强烈希求之心。
    既然殷勤期盼得到戒体,所以接着必须了解「皈戒仪轨」,知道如何正确的纳受三皈、五戒的戒体。
    在正受之际,受戒师会为我们再次介绍「戒德高胜」,也就是介绍皈依,或者五戒的功德,以发起受戒者,临场殷重的求戒之心。
    为何要如此呢?因为若我们在正式纳受戒体时,对持戒有强烈好乐之心,也就是能够很清楚明白的知道,受戒有很大的功德。当我们在三皈依,纳受戒体之时,就能虔诚恭敬的发起菩提心之观想,也就能纳受殊胜的戒体了。
    相反地,如果我们对於戒法的功德,并不是很了解;只是因缘巧合,别人拉我们去受戒,就跟着去受。等到登坛受三皈依,此时要生起对於戒法强烈希求的心,乃至菩提心的观想,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受戒时的前方便,要先了解我们当下所受,戒法的功德是高超、殊胜的,极为重要!
    在这部分,《第四课、皈依功德》已经介绍过了,因此再来就要进入本课《持戒功德》的学习内容。
    思考题:
    ○ 为甚麽受戒前,要先知道所纳受戒体的殊胜功德?
    (思考题重点,不必如同回答试卷,马上回复,而在多体会体会它的道
    理。也就是重点不只是要答案,而是在那深入薰习的过程)


    2楼2013-09-26 16:39
    回复
      宗体篇 第五课、持戒功德(二)
      (讲记) 持戒功德分两大段来说明:第一、「五戒」。第二、「八戒」。道宣律祖在《羯磨注》中说:持戒能够很快速地积集世间的福报。但是,首先要认清一个修行人,为什麽也需要积集福德资粮?再来就是要抉择,怎样才能迅速地积集福报?
      首先为什麽我们要修福报、积集福德资粮呢?
      在《大智度论》中有火宅出宝的譬喻:有两户有钱人,同样遇到失火,但是处理的方式不同:
      第一、是一位有智慧的人,他看到家中忽然火起,而且火势一发不可收拾,房子肯是保不住了。这时他就作如是思惟:一定要把家中最贵重的东西搬出去,否则往后便会一厥不振。因此他只抢救仓库里的贵重宝物,房子也就不去救了。
      因为有黄金珠宝,所以等火烧了房子,他很快又在别处盖一栋,比烧掉的那栋更大、更漂亮的房子,因此他不忧愁,这是第一位有智慧的人。
      第二、是一位没有智慧的人,当他家失火时,他只是拼命的救火。随着他东扑西灭时,房子、所有的金银财宝皆被烧光。因为他已经没有钱再去盖另一栋新房子,这个人往后就过着悔恨、忧伤、痛苦的日子。
      《法华经.譬喻品》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众生的果报体纵使再怎麽爱护它,总会有死亡结束的一天。就像火势一发不可收拾的房子,你不管怎麽救火,它终究是会被火烧尽。此时若不赶紧将最贵重的宝物搬出来,房子烧掉后,就什麽都没有了。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三界的炎炎火宅中,色身肯定是会坏灭的,面对这事实,该怎麽办呢?我们要多修福报!因为福报可以带到来世,生生世世都可以受用。就像这位有智慧的人,将黄金搬出来,所以他未来并不害怕,可以再盖一间更大、更庄严的房子。
      相反地,对一位没有智慧的人而言,面对三界无常的境界不警惕,反而不断地贪爱,试图长养这个色身,以及一切可爱的境界,那只是徒劳无功的。
      因此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就引用这个譬喻来说明,一个修行人积集福德资粮,是如此地重要。世间的色身、快乐终究是会败坏的,但是福报会一直随逐着我们,使我们今生、来世皆得到安乐,能安稳的修学佛法。所以对一个修行人来说,修福报是绝对有必要的。
      思考题:
      ○ 为甚麽求解脱道者,仍然要修福报?
      (思考题重点,不必如同回答试卷,马上回复,而在多体会体会它的道
      理。也就是重点不只是要答案,而是在那深入薰习的过程)


      3楼2013-09-26 16:41
      回复
        宗体篇 第五课、持戒功德(五)
        (讲记) 为了增加各位的信心,我们根据佛法业果的道理来分析,为何持戒的功德胜过布施。因为有信心才会有力量,有力量我们才能精进的去实践,所以对於这个道理,必须要充分理解。不然大部分的人会认为,只是发心而已,又没有真正对众生有所利益,为什麽功德会远远超过有布施呢?
        先说布施这件事情,比如说这个人很贫穷,送给他一万块钱,他得到了钱之后,我们会得到福报。一般人会觉得在他还没有得到钱之前,好像我们的福报还不能成就,实际上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当你发心要布施的时候,就开始有福报了。
        可以在此举一个实际的例子来说明。佛陀时代有一位给孤独长者,他供养花园给僧团作精舍。开始盖的时候,佛陀就派大弟子舍利弗尊者到舍卫国,与给孤独长者共同监工。
        当还在丈量房子的地基,尚未正式盖的时候,舍利弗尊者就对给孤独长者微笑的说:你地上的精舍还没成就,天上的宫殿就已经成就了。也就是说只树给孤独园都还没有开始盖,但是你的福报,六欲天的宫殿就已经成就,等待你去受用了。
        给孤独长者半信半疑,就请舍利弗尊者为他示现。尊者就现大神通,将长者未来六欲天天宫的果报,全部显现给给孤独长者看。长者因此生起大欢喜心,就问尊者,这六个天宫看起来都非常的胜妙、庄严,应当选择那一个才好呢?舍利弗尊者就告诉他说:你应当选择兜率天,因为兜率天的内院,有弥勒菩萨正在那里说法,你应该去亲近弥勒菩萨。长者听了他的话,发心求生兜率天,结果期他五天的天宫就隐没,独存兜率天的天宫。
        从这故事可以知道,虽然精舍还没有盖成,但是实际上他的功德就已经成就了。同理,虽然我们只是持戒,好像没有对众生有实际的利益,但是在当初登坛受戒,发广大心的时候,功德就已经成就了。
        因此综合所造业的轻重,就佛法来说,有三个主要因素:第一约心、第二约境、第三约相续。「约心」,是说心的殷重与否;「约境」,是境界的殊胜与否;「约相续」,是指心念相续的时间长短,而决定所造善恶业力的强弱。所以必须综合这三方面来考量,才能够决定所造业是轻是重。
        一 、约心:是指我们在造业时,那一念能造作的心。如果心是殷重的话,所造作的业也就比较坚固猛利。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古印度有一位阿育王,他是在佛陀灭度后约一百年出世的。阿育王他为什麽能够成就一位统领全印度的国王呢?因为他在过去生,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有一次跟同伴在地上玩泥巴,玩到一半时,看见佛陀跟阿难尊者,及诸大弟子一起托钵游化。他看到佛的相好、光明威严,内心就起大欢喜心。就以非常恭敬、至诚恳切的心,把地上的一堆泥土挖起,作为饭供养佛陀。佛陀就很欢喜地接受,并授记说:一百年后这个小孩子会转世做转轮圣王,并统领四天下。这就是约心,阿育王供养佛陀是泥巴不是饭,但是由於他一念至诚恳切的心,所以招感大福报,变成转轮圣王,这是一个例子。
        思考题:
        ○ 甚麽是因果同时的观念?
        (思考题重点,不必如同回答试卷,马上回复,而在多体会体会它的道
        理。也就是重点不只是要答案,而是在那深入薰习的过程)


        6楼2013-09-26 16:48
        回复
          宗体篇 第五课、持戒功德(六)
          (讲记) 我们再举《贤愚经》中,贫女献灯得授记例子,来作为佐证:有一天阿闍世王请佛陀和僧众,到王宫里去接受应供,事后阿闍世王心想:佛陀是三界的导师,我这样小小的供养,实在算不了什麽。就问他的好朋友只婆:「我布施佛陀的心不能满足,该怎麽作才好呢?」只婆就告诉:「你可以燃灯供佛,会有大的福报。」
          阿闍世王就听从只婆的建议,从王宫到精舍,沿着路的两旁点灯。这时在王舍城里有一位贫穷孤独,以乞食过活的女人,名叫难陀。她看到阿闍世王燃灯供佛,内心感到非常的欢喜,也想要效法。但她是个极为贫穷的人,该怎麽办呢?於是就把向乞讨来,仅有的两文钱,都拿到油店买油,来燃灯供佛。
          她去买油的时候,店主就问她:「你都已经穷到要跟人乞讨了,这些钱为什麽不拿去买饭吃,供油灯做什麽呢?」难陀就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今天遇到了佛陀,而且还能够供佛,我欢喜都来不及了,怎麽会舍不下这小小的两文钱!何况无量劫中,我所受的苦,比饥饿要多出更多倍,今天布施能够换来未来的福报,我当然要行布施!」
          结果她就拿这两文钱买油,两文钱本来只够买两壶的油,因为油店主人也被她所感动,就多给她三壶的油让她燃灯。这位贫女也知道这五壶油,实际上是不可能像阿闍世王所供的灯那样,可以维持一整夜,那该怎麽办呢?她就殷重咒愿:愿我今天点灯的功德,使我来世得大智慧,能灭除一切众生的垢秽。如果我能满此愿,愿油灯的灯火,能彻夜不灭!」
          结果整晚阿闍世王所供养的油灯,有的没有油、或被风吹而熄灭了,但是这位贫女所点的油灯,不仅没有熄灭,同时灯的光明,远远超过阿闍世王所供的灯。
          早晨佛陀就告诉目犍连尊者说:「天亮了,你去把所有的油灯熄灭吧!」尊者就次第的一个个将它熄灭,到了贫女所燃灯的时候,他怎麽煽都煽不灭,接着用袈裟扇风,企图将它熄灭,也失败了。
          佛陀就跟目犍连尊者说:「止!止!不要再扇了,这不是你阿罗汉的力量所能倾动的。即使你用四大海水去浇灌它,或者运神通刮起旋风去吹它,也无法灭除的。因为这是发起广大心之人,所布施之物」。并为贫女授记於来世二阿僧只百劫之中将成佛,佛名灯光。
          因为这位贫女当初在点灯时,是相当的至诚恳切,希望点灯的功德,未来能成佛度众生。所以她燃的灯不仅没有灭,即使阿罗汉用神,都无法熄灭。
          以上的例子是说明约心的道理,我们持戒的心,若是至诚恳切的缘着十法界、一切有情无情的境界,发起断恶、修善、度众生的心,这种广大的心,就可成就无量无边的福德因缘。
          思考题:
          ○ 想想贫女点灯的公案,去深思「一切福田不离方寸」的道理?
          (思考题重点,不必如同回答试卷,马上回复,而在多体会体会它的道
          理。也就是重点不只是要答案,而是在那深入薰习的过程)


          7楼2013-09-26 16:49
          回复
            第五课、持戒功德(七)
            (讲记) 二、约境界:是约着我们造业时,所缘境差别而安立。也就是说,我们造业的境界是卑劣的田、还是福田?如果是肥沃的田地,同样的努力所栽培的福报,肯定是丰硕的。因此若所缘是十法界有情无情的境界,那自然更是殊胜的。比起只布施给一两个人,所缘境广大多了。
            所以约境界而言,持戒是远过於布施,故所造的福报更为殊胜!
            三、约相续:是约着我们造业时,内心持续多久而言,如果造善业时,内心相续愈久,功德是愈殊胜的。
            我们可以举例来证明:有一位农夫他布施比丘一串葡萄时,这位比丘说:「你虽然只是现在布施一串葡萄,但是你已经累积了连续布施一个月葡萄的功德。」
            这位农夫很疑惑的说:「怎麽会呢?我只有今天供养给您而已,怎麽会累积了一个月的供养功德呢?」
            比丘解释说:「一个月前,葡萄快成熟时,你就发心,等葡萄成熟后,就可以拿来供养比丘。而且每天都不断地关注葡萄长大,并天天忆念将来的布施。」比丘接着又说:「所以你得到不只是一天布施的福报而已,实际上已经累积一个月布施的福报了」,这就是约相续的道理。
            以持戒及布施作比较:我们布施给一个人,可能会发起善念几分钟、甚至仅有短短几秒钟,好一点可能会维持几天。但是持戒就不一样了,当初在登坛时就立下誓愿,面对十法界的有情、无情,将要尽形寿的断恶、修善、度众生。当生起了这个念头之后,会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忆念你的戒体,也就是当初的誓愿。
            尤其面对染污的境界时,更会提醒自己:已经是一个受戒的人,我要护持戒体。你的内心是相续不断的忆念戒体,因此福报会比财布施,累积的更长远,这就是约相续。
            所以约心、约境、约相续,持戒所累积的功德与福报,绝对是超过三种布施的功德。故一日一夜若能真实持戒,功德必然远远超过一百年,供养四天下的众生。
            因此我们今天持戒即使一日一夜,只要是如法的受戒、持戒,功德是不可思议的。更重要的,持戒所累积福报是清净的;而财布施所累积,往往只是人间有漏的福报,甚至有可能夹杂内心不清净的。
            思考题:
            ○ 就着「境界」、「相续」,思考持戒胜过布施的道理?
            (思考题重点,不必如同回答试卷,马上回复,而在多体会体会它的道
            理。也就是重点不只是要答案,而是在那深入薰习的过程)


            8楼2013-09-26 16:50
            回复
              宗体篇 第五课、持戒功德(八)
              (原文) 财为局狭集散之法,能开烦惑恼害之门。戒法清澄,故绝斯事。
              (讲记) 财布施它是局限狭隘之法,同时也触动内心积聚、散乱;也就是说要行财布施,首先一定要存钱,在存钱积聚的过程中,其心往往是散乱的。以散乱心所积集的福报,故然是有的,但是不清净。
              「能开烦惑恼害之门」,就会起种种的烦恼,同时会因此造恶业,甚至於恼害众生。例如为了赚钱,不择手段、违背因果,然后期盼以布施佛寺等,希望能够赎罪。这样起烦恼又造恶业,未来福报虽是有的,但是不可乐的果报,也会同时并存的。
              「戒法清澄,故绝斯事」,一个持戒清净的人,会不断地忆念着他的戒体,也就是受戒时的本愿。这样子不仅有大福报,而且所修的福也是清净的,所以「戒法清澄,故绝斯事」。
              以上是就着积集世间的福报来说明,持戒是远远超过布施的功德。
              第二段接着说明出世间功德,持戒不仅能够生世间的福报,同时还能引生出世间的功德,引导我们到达涅盘彼岸。看第二段的解释。
              丙二、持戒能得清静的果报
              (原文)《羯磨注》续云:「《论》云:由戒故,施得清净也。」
              (讲记) 《羯磨注》中引《论》说:由持戒的缘故,布施得以清净。所谓布施得以清净是说,以这样布施的行为,才能够随顺於涅盘,构成所谓波罗蜜—到彼岸的功能。
              所以布施若要清净,就一定要持戒。因为我们前面讲「财为局狭集散之法,能开烦惑恼害之门」,如果没有持戒而行布施的话,就开烦惑恼害之门,这是有过患的。
              思考题:
              ○ 为什麽一般人所说,努力赚钱才有能力布施,不见的是好的想法?
              (思考题重点,不必如同回答试卷,马上回复,而在多体会体会它的道
              理。也就是重点不只是要答案,而是在那深入薰习的过程)


              9楼2013-09-26 16:51
              回复



                13楼2013-09-26 16:58
                回复



                  16楼2013-09-26 17:00
                  回复



                    18楼2013-09-26 17:09
                    回复
                      九(2)



                      19楼2013-09-27 10:30
                      回复
                        (九)3



                        20楼2013-09-27 10:30
                        回复



                          21楼2013-09-27 16:44
                          回复
                            十 02



                            22楼2013-09-27 16:55
                            回复



                              24楼2013-09-29 17: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