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背着笨重漆黑的相机穿梭在来来往往的人流中间,天气反常地炎热,以往这个时节,该起秋风了的。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即使天上下刀子,我也没有理由缺席这难得一遇的唐长城文化展,那是千年前的一个热血神话,当时的古人把自己活成传说——很少有人能把自己活成传说的。
“长城守卫军”,一个很普通的名字,可千万年来,只有这一支军队,除了他们以外,再无人敢自称“长城守卫军”。那些人的名字如数家珍,因为他们在当时就已经非常绚烂,以至于史家无法忽视地把他们一一写进书里。勇武之人的英姿,隔着千年的塞外黄沙,到现代人的面前,依然鲜活如初。
这个时代历史迷不止我一个人,前面排成长龙的队伍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不敢否认其中有很多看热闹或者图个新鲜,但我还是很天真地乐意相信,能坚持在这样的高温炙烤中排长队入场的人,不会是一个半吊子的历史迷。
直到日上中天,才轮到我入场。由于场馆限流,每个人的参观时间十分有限,我只能尽量多拍些照片,回去时再好好欣赏,当然,如果遇到非常感兴趣的也会不吝时间驻足欣赏。
大多数都是文献之类,那个时代太混乱,他们所生活战斗的地方又才艰苦,要保留下实物非常困难。组织过几次大的发掘,但所获甚少,以至于有些哗众取宠的所谓学者一直嚷嚷,质疑守卫军存在的真实性。
在第三次大规模发掘中,考古队终于有了点收获——一把锈迹斑斑的铁剑。剑长三尺,浑身已经锈蚀,幸运的是伴随着铁剑出土的还有一截尚未腐烂的剑鞘,牛皮质地,上有墨书“烈”。史书上记载,长城守卫军副将苏烈,擅用三尺青锋长剑,于是大家都兴致勃勃地猜测这到底是不是他的东西,如果是,那可就是大发现,至少真切证明了那支传说中的军队的确存在,毋庸置疑。
不过一切到这里似乎又成了瓶颈,大家再在原址掘地三尺也找不着更多的东西,最后也只能悻悻而返。
那支军队,一直守卫着长城,从未懈怠,为什么考古学家找不到他们,因为他们从未成为历史,而是一直活到现在!不知何时,网络上倒有了这样的传说。我并不在意,一哂而过。
那把传说中的剑——的复制品,现在就躺在我的眼前。为了这把剑和剑鞘,场馆单独开了一个隔间,游客从左至右转顺时针一圈,就能草草看一眼这稀世珍品。我忘记了拍照,而是凑近去仔细看那传说中的“烈”字,鼻子都差点贴在玻璃上,旁边的管理员小姐姐一直盯着我,生怕我给她惹来麻烦。
现在的复制工艺已经十分高超,不如不借用一些科学技术,但凭肉眼,很难辨别出真伪,刀鞘上的字亦是如此。苍劲有力的字迹,笔触突出犹如剑刃,直破敌人咽喉,字如其人,可以想象,写下这字的人,该是个如何英勇神武的将军,尽管之前,他还是个弃笔从戎的书生。
不过我并没能在那跟前停留太久,后面排队的游客已经很不耐,我也十分识趣地抓紧机会赶往下一个展厅。
名为“长城英魂展”,其实也借机暂时了许多唐代的东西,甚至比有关守卫军的展品还多些。不能怪博物馆,只能说守卫军的存世资料真是太少了。
我看到有一个展柜无人问津,来往的人也只是微微一瞥,没有人在上面驻足停留,于是便过去瞧一瞧。
展牌写得很简单,“铠甲甲片·唐”,仅此而已,那枚黑色的甲片,通体无关,温润古朴,方方正正,还有几道细细的刮痕,躺在柜中间,与我仅隔了一块玻璃,就隔了千年的时光啊。我抬起头,泪流满面。那枚甲片,那副铠甲,久违了的老友,等我千年,而今重逢,竟也无言,我终究还是——回来了。
“姐姐你哭了吗?这是什么啊?”身旁有人问,是个清秀的女孩子,眉眼透过岁月重重尘烟,能依稀看出他的模样。
闻言我回头,望着她笑,想说什么却什么也说不出口,也是,时光堆积成山的故事,我怎么能用一言半语说清呢,于是酝酿很久,才决定这么言简意赅地告诉她:“这是一份可遇而不可求的爱情。”——她大概会觉得我是个疯子吧。
我指尖轻触玻璃柜,尽最大的努力接近他,轻声呢喃,像耳语,告诉他:“铠,我回来了。”
有时候我都分不清,这个“传说”,到底是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的传说,还是一个人的传说。
历史什么都记下了,她是最不可忽视的部分,可偏偏又是忽视得最多的人,花木兰。史书留下了你的传说,却留不下你的意志。你可知,你死之后,世上再无“长城守卫军”,世间再无“花木兰”。
“长城守卫军”,一个很普通的名字,可千万年来,只有这一支军队,除了他们以外,再无人敢自称“长城守卫军”。那些人的名字如数家珍,因为他们在当时就已经非常绚烂,以至于史家无法忽视地把他们一一写进书里。勇武之人的英姿,隔着千年的塞外黄沙,到现代人的面前,依然鲜活如初。
这个时代历史迷不止我一个人,前面排成长龙的队伍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不敢否认其中有很多看热闹或者图个新鲜,但我还是很天真地乐意相信,能坚持在这样的高温炙烤中排长队入场的人,不会是一个半吊子的历史迷。
直到日上中天,才轮到我入场。由于场馆限流,每个人的参观时间十分有限,我只能尽量多拍些照片,回去时再好好欣赏,当然,如果遇到非常感兴趣的也会不吝时间驻足欣赏。
大多数都是文献之类,那个时代太混乱,他们所生活战斗的地方又才艰苦,要保留下实物非常困难。组织过几次大的发掘,但所获甚少,以至于有些哗众取宠的所谓学者一直嚷嚷,质疑守卫军存在的真实性。
在第三次大规模发掘中,考古队终于有了点收获——一把锈迹斑斑的铁剑。剑长三尺,浑身已经锈蚀,幸运的是伴随着铁剑出土的还有一截尚未腐烂的剑鞘,牛皮质地,上有墨书“烈”。史书上记载,长城守卫军副将苏烈,擅用三尺青锋长剑,于是大家都兴致勃勃地猜测这到底是不是他的东西,如果是,那可就是大发现,至少真切证明了那支传说中的军队的确存在,毋庸置疑。
不过一切到这里似乎又成了瓶颈,大家再在原址掘地三尺也找不着更多的东西,最后也只能悻悻而返。
那支军队,一直守卫着长城,从未懈怠,为什么考古学家找不到他们,因为他们从未成为历史,而是一直活到现在!不知何时,网络上倒有了这样的传说。我并不在意,一哂而过。
那把传说中的剑——的复制品,现在就躺在我的眼前。为了这把剑和剑鞘,场馆单独开了一个隔间,游客从左至右转顺时针一圈,就能草草看一眼这稀世珍品。我忘记了拍照,而是凑近去仔细看那传说中的“烈”字,鼻子都差点贴在玻璃上,旁边的管理员小姐姐一直盯着我,生怕我给她惹来麻烦。
现在的复制工艺已经十分高超,不如不借用一些科学技术,但凭肉眼,很难辨别出真伪,刀鞘上的字亦是如此。苍劲有力的字迹,笔触突出犹如剑刃,直破敌人咽喉,字如其人,可以想象,写下这字的人,该是个如何英勇神武的将军,尽管之前,他还是个弃笔从戎的书生。
不过我并没能在那跟前停留太久,后面排队的游客已经很不耐,我也十分识趣地抓紧机会赶往下一个展厅。
名为“长城英魂展”,其实也借机暂时了许多唐代的东西,甚至比有关守卫军的展品还多些。不能怪博物馆,只能说守卫军的存世资料真是太少了。
我看到有一个展柜无人问津,来往的人也只是微微一瞥,没有人在上面驻足停留,于是便过去瞧一瞧。
展牌写得很简单,“铠甲甲片·唐”,仅此而已,那枚黑色的甲片,通体无关,温润古朴,方方正正,还有几道细细的刮痕,躺在柜中间,与我仅隔了一块玻璃,就隔了千年的时光啊。我抬起头,泪流满面。那枚甲片,那副铠甲,久违了的老友,等我千年,而今重逢,竟也无言,我终究还是——回来了。
“姐姐你哭了吗?这是什么啊?”身旁有人问,是个清秀的女孩子,眉眼透过岁月重重尘烟,能依稀看出他的模样。
闻言我回头,望着她笑,想说什么却什么也说不出口,也是,时光堆积成山的故事,我怎么能用一言半语说清呢,于是酝酿很久,才决定这么言简意赅地告诉她:“这是一份可遇而不可求的爱情。”——她大概会觉得我是个疯子吧。
我指尖轻触玻璃柜,尽最大的努力接近他,轻声呢喃,像耳语,告诉他:“铠,我回来了。”
有时候我都分不清,这个“传说”,到底是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的传说,还是一个人的传说。
历史什么都记下了,她是最不可忽视的部分,可偏偏又是忽视得最多的人,花木兰。史书留下了你的传说,却留不下你的意志。你可知,你死之后,世上再无“长城守卫军”,世间再无“花木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