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道场吧
关注: 34 贴子: 788

  • 目录:
  • 文学话题
  • 0
    【已完结】《错爱》)【最新章节】 全文V+信cxz1852
    粧8既G 8-11
  • 0
    菩萨莲华化生,即入一乘道,普贤道。行普贤菩萨大行。
    jackdeng190 11-22
  • 50
    在正式进入这个主题之前,首先简略的说明:我们研习这门课程的目的。 我们都是佛弟子,回忆当初为什麽要学佛?因感人世间有种种的苦恼、无奈,所以我们来到佛门,寻求解脱。既然目的是为了求解脱,就必须要掌握到它的根源—到底是什麽力量,使令我们不能解脱、不得自在?透过般若智慧的学习,我们会发现:虽然外在的财、色、名、食、睡五欲是可爱的境界,但这些并不是捆绑我们的主因;真正使令我们不得自在的关键,是来自於内心的
  • 7
    ◎ 名词解说 19、阿修罗是什么? 问:请问师父:修罗界的众生到底是什么呀? 答:瞋恨心、斗争心、忌妒心强,就是阿修罗。 问:修罗也是人形么?师父 答:其实详细说来,阿修罗遍于每一道:天道、人道、畜生、饿鬼道,都有其修罗众生。 只要是瞋恨心、斗争心、忌妒心强,就是阿修罗众生。所以不一定是人形。末法时代众生,斗争坚固.......... 这是普遍的通病。 问:师父、我们都是从阿修罗道来的吧? 答:当然不是 。只是末法时代众生,斗
  • 8
    《佛说无量寿经》导读(下)-21 【犹如大乘,运载群萌出生死故。犹如重云,震大法雷觉未觉故。犹如大雨,雨甘露法润众生故。如金刚山,众魔外道不能动故。如梵天王,于诸善法最上首故。如尼拘类树,普覆一切故。如优昙钵华,希有难遇故。如金翅鸟,威伏外道故。如众游禽,无所藏积故。犹如牛王,无能胜故。犹如象王,善调伏故。如狮子王,无所畏故。旷若虚空,大慈等故。】 接着是赞叹極樂世界菩萨利他的功德。 犹如大乘,运载群萌
  • 1
    佛学问答篇---- ◎ 名词解说 19、阿修罗是什么? 问:请问师父:修罗界的众生到底是什么呀? 答:瞋恨心、斗争心、忌妒心强,就是阿修罗。 问:修罗也是人形么?师父 答:其实详细说来,阿修罗遍于每一道:天道、人道、畜生、饿鬼道,都有其修罗众生。 只要是瞋恨心、斗争心、忌妒心强,就是阿修罗众生。所以不一定是人形。末法时代众生,斗争坚固.......... 这是普遍的通病。 问:师父、我们都是从阿修罗道来的吧? 答:当然不是 。只是末
  • 4
    《修行百颂》 84 此时时刻,勤勉精进,脚踏实地, 听瑞的人们啊, 当你死亡时,它将引领你走上修行之道。 注:“听瑞”是西藏地名,即本论作者帕当巴尊者说法处 赞: 如果准备长途旅行,必须将饮食、钱财、罗盘等等物品准备好。 同样的,面对未来无尽的生命何去何从,也要准备好相应的资粮, 临时肯定是手忙脚乱地。 应当拓展我们的眼界,不要被眼前的快乐,与短暂的利益所迷惑, 甚至造作无穷无尽的罪业。 如仁波切所说: “接受上师
  • 3
    律祖开示法语(二) 诚因法师白话翻译 《南山戒本疏》: 应当精精勤勤自己策励自己,待一死便知道生到何道去了! 灵芝律师解释:「一死」的言语,请我们好好的思维,经典上说:「现世得人身,下一辈子再获得人身(的机会),如手掌上的尘土(之量);而失去人身的机会如大地土(之量)。」而且现在的身体若有微少的病痛,想要听戒则没有办法。更何况若这样便死去,前途便不能完全了知。纵然我们又投生在人道,还要经过二十多年;或堕落到其它
  • 1
    学法当具足弟子相 大死一番是不容易的,但是在学法的过程中,这很重要。 不然,纵然聪辩通天,也是没法成大用的。 过去亲近我 师父时,我们接受了"老实 谦虚 厚道",性格上的严格教导。 不管到哪里,学习时都要保持正确的动机,以及完整的弟子相。 不然,现在聪明的人到处都是,为何汉传佛教还老是缺人才呢? 因为如是因,如是果。 藏传佛法为何弟子们对师长、对传承的法,都有强烈的信心呢? 因为,这一切都是因果。 过去汉地祖师
  • 4
    2015.9.28 《禅林宝训》 高庵曰: 先师尝云:行脚出关,所至小院,多有不如意事。 因思法眼参地藏①,明教见神鼎②时,便不见有烦恼也。 《记闻》 【注释】 ①法眼参地藏:五代金陵清凉院法眼文益禅师。法眼宗之开祖。俗姓鲁,余杭人。年七岁,依新定智通院全伟禅师落发,弱冠于越州开元寺受具足戒。后入明州鄮山育王寺,跟随希觉学律。不久,南游至福州,参长庆。继而与同伴绍修、法进两位禅师一起云游,在前往湖湘途中遇暴雨,乃寓于
  • 0
    http://user.qzone.qq.com/616161219/blog/1436685459
  • 0
    http://user.qzone.qq.com/616161219/blog/1437256960
  • 11
    2015.10.20 《修行百颂》 72 苦与乐如同鲁特琴的琴身和琴弦,发出声响的机械作用。 听瑞的人们啊,快乐和痛苦是行为,结合了必要的因缘所产生的结果。 注:”听瑞”是西藏地名,即本论作者帕当巴尊者说法处 赞: 如同仁波切所说: “正如同精通鲁特琴的琴艺需要勤勉的练习, 通晓安乐之道,也需要持之以恒地修持佛法--以及有技巧地修持”。 学佛是为了得到今生,乃至来世的安乐; 但是我们学习修行的技巧,并且持之以恒的练习了吗? 参考注
  • 4
    《佛说无量寿经》卷下 导读-001 《佛说无量寿经》下卷 先前我们已经将极乐世界中,新往生者和旧住者所受用,庄严殊胜的依正二报都介绍完了,实际上这正是阿弥陀佛因地修行圆满,大愿成就后所展示出不可思议的佛果境界。天亲菩萨在《往生论》中说:“(极乐依正庄严)略说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就是说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的微妙庄严,其本体无一不是阿弥陀佛清净心所显。因为这是弥陀经过百
  • 7
    2015.10.23 《无量寿经》导读-91 【又讲堂、精舍、宫殿、楼观,皆七宝庄严,自然化成。复以真珠、明月摩尼众宝以为交露,覆盖其上。】 极乐世界中,阿弥陀佛讲法的讲堂,以及诸菩萨、天人修行,居住的地方,都是自然七宝化现而成。又有珍珠、明月摩尼等宝珠,交织而成的宝幔覆盖其上。这是极乐世界中天人修行、居住的地方。 【内外左右,有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纵广深浅,皆各一等。】 接着描述七宝池的相状。
  • 10
    2015.8.18 昨天我们讲到了极乐世界具有许多不共他国的殊胜境界,接着再说明其他国土,所有的种种忧悲苦恼,在极乐世界都没有。 【又其国土,无须弥山,及金刚围,一切诸山;亦无大海、小海、溪、渠、井、谷。佛神力故,欲见则见。】 娑婆世界众生心有高下,故而显现高山、大海,丘陵坑坎等,而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威德加持下,众生清净心所显现出来的,因此国土恢廓旷荡。但若众生希望见到高山、大海、溪流、沟渠等,在佛力的加被下,都
  • 8
    2015.8.3 《禅林宝训》 高庵曰: 学者所存中正,虽百折挫而浩然无忧, 其或所向偏邪,朝夕区区为利是计, 予恐堂堂之躯,将无措于天地之间矣。 《真牧集》 【演莲法师译文】 高庵善悟禅师说:学道的人存心一定要中正不偏,即使经历百般挫折,他也一样怀着浩然之志气,绝无丝毫忧虑念头。 假若存心不正,所向偏邪,朝夕之间惟利是图,似这种人,我恐怕他一表堂堂之身,于此天地之间也将没有他立足的地方。 赞曰: 所谓心中有正气,与心中
  • 9
    2015.7.23 【佛语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应时普地六种震动,天雨妙华,以散其上。自然音乐,空中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 释尊告诉阿难尊者说:法藏比丘说完这个偈颂后,因为所建超世之愿广大遍满,所以十方佛国大地,同时现六种震动;天神散落微妙香洁的花朵在他的身上。天空中传来鼓乐弦歌等种种音乐声,同时空中有赞叹声,诸佛为他授记,证明他必定能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于是法藏比丘,具足修满如是大愿,诚谛不虚。超出世
  • 10
    2015.6.11 《无量寿经》导读-61 四十愿:树中现刹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应时如愿,于宝树中皆悉照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如我成佛,国中乃至福德、智慧资粮极少的菩萨,都能随自己心意,在宝树中亲见十方无量报身佛土的境界,一切景象如同在镜子里,见到自己容颜一般清晰。若不如此,我就不成正觉。 本愿与第三十一愿的差别,在于本愿是净土中少功德菩萨,在佛力加持下,能见到
  • 5
    2015.6.8 《禅林宝训》 佛鉴曰: 为道不忧,则操心不远。处身常逸,则用志不大。 古人历艰难,尝险阻,然后享终身之安。 盖事难则志锐,刻苦则虑深,遂能转祸为福,转物为道。 多见学者,逐物而忘道,背明而投暗。 于是饰己之不能,而欺人以为智。强人之不逮,而侮人以为高。 以此欺人,而不知有不可欺之先觉。以此掩人,而不知有不可掩之公论。 故自智者人愚之,自下者人高之。 惟贤者不然。谓事散而无穷,能涯而有尽。 欲以有尽之智,
  • 12
    2015.4.27 《禅林宝训》 圜悟谓妙喜曰: 大凡举措,当谨终始。故善作者必善成,善始者必善终。谨终如始,则无败事。 古云,惜乎衣未成,而转为裳,行百里之半于九十。斯皆叹有始而无终也。 故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昔晦堂老叔曰:黄檗胜①和尚,亦奇衲子,但晚年谬耳。观其始得不谓之贤。 《云门庵集》 【注释】 ①黄檗胜:宋朝黄檗山惟胜真觉禅师,潼州人,俗姓罗。嗣黄龙慧南禅师。居讲聚时,偶以扇勒窗棂有声,忽忆教中道:“十方
  • 9
    《无量寿经》导读-21 【尔时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 世尊面露欢喜,由清净心所显之容貌,显得明净光耀,因为众生得度的因缘成熟,今天要畅佛本怀,为大家宣讲当生成就净土法门的缘故。 【尊者阿难,承佛圣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而白佛言:】 阿难尊者是本经的请法主,但事实上也是在佛力的加持下,才能为众生请法,因为这已不是阿罗汉的智慧所能及了。 因此从“承佛圣旨”这句来看,《无量寿经》其实和
  • 4
    2014/12/21 《修行百颂》 46 享受最殊胜的财富——本然心性的宝藏, 听瑞的人们啊, 这是永不耗竭的宝藏。 赞: 有人认为佛法太过於出世,面对世间粗重的境界用不太上。 其实如仁波切所说: “有其他种类的财宝,是一旦被使用就会倍增的, 例如智慧、慈悲、信心、慷慨布施和精进。 这些珍宝大量存在於本然心性之中,不会受到任何轮回过患的损害”。 因此就只在於自己的抉择罢了,愿意舍就能得,佛法不离世间觉! 注:”听瑞”是西藏地名,
  • 10
    诸位莲友,在滚滚红尘中,能够每天聆听甘露法语,仰仗三宝的力量让我们的心得以保持清明,乃至因此而走上真正的解脱道,这是师父的慈悲大愿。故自今日起,我们会根据师父讲解的《无量寿经》课程内容,每日截录精要,来大家一起分享、学习。 感恩慈师明诲,伏惟三宝光明遍照一切,十方善友知识,定慧齐彰,寂用自在,普与含生,同生安养。
  • 9
    2014/12/11 《禅林宝训》 灵源曰: 钟山元和尚平生不交公卿,不苟名利,以卑自牧①,以道自乐。 士大夫初勉其应世,元曰:苟有良田,何忧晚成,,第恐乏才具耳。 荆公闻之曰:色斯举矣,翔而后集②。在元公得之矣。 《赘疣集》 【注释】 ①以卑自牧:《易经•谦卦》上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意谓君子以谦卑的态度,陶冶自己的修养。 ②色斯举矣,翔而后集:语出《论语•乡党》。意谓鸟看到人的脸色不善,便飘然飞走,在空中盘
  • 8
    2014/12/1 《禅林宝训》 灵源曰: 凡住持位,过其任者,鲜克有终。 盖福德浅薄,量度狭隘,闻见鄙陋,又不能从善务义以自广而致然也。 《日录》 【演莲法师译文】 灵源惟清禅师说:凡身为住持,必须是有能力担当佛祖重任的人。 如果不自量力而勉强为之,很少能有完美的结局。 这是因为他的福德浅薄,加上见识不广、器量狭隘,又不能依从善知识的规谏去做合乎道义的事而导致的。 赞曰: 有所得心是一切烦恼生起的根源, 若再加上超乎自己能
  • 9
    2014/11/21 《修行百颂》 33 如同随着夕阳渐渐西下而拉长的阴影,死神毫不留情地逼近, 听瑞的人们啊, 赶快!远离死亡! 赞: 我们应当以甚么心态,来面对死亡的威胁呢? 如仁波切所说: “一个被通缉追捕的罪犯,从来没有片刻宁静。 他时时刻刻保持警戒,急切地策划成千上万个谋略,来逃避等待在前的处罚。 你不会看到他为未来居住的房舍构思规划”。 倘若能以这样的心态来面临死亡的威胁, 很多烦恼自然也就能放下了! 注:”听瑞”是西
  • 9
    2014/11/11 《禅林宝训》 湛堂谓妙喜曰: 参禅须要识虑高远,志气超迈。出言行事,持信于人。 勿随势利苟枉,自然不为朋辈描摸,时所上下也。 《宝峰记闻》 【演莲法师译文】 湛堂禅师对妙喜禅师说:参禅的人必须识见要高,思虑要远,志向要超群脱俗,气概要豪迈不凡。凡出言行事皆要存诚立信,才能使人信任。 更不可随顺势力,为贪图财利而做出有损出家人形象的事。 果能如此,自然使别人无处下手描摹你,你也就不会像一般庸俗的人被时
  • 9
    2014/11/1 修行百颂》 24 那些富裕之人也会吝啬贪婪, 听瑞的人们啊, 慷慨地施予,不要有所分别。 赞: 当堕落饿鬼道时,几万年甚至更长时间,连饮食、水的名字都不可闻,何况受用; 今生的贪婪与享受,却换来生生世世饿鬼道痛苦的果报,智者绝不如此! 应当如仁波切所说: “我们应该没有分别地慷慨对待所有的人… 在布施时,不要炫耀招摇,不要有所偏袒,也不要期待获得任何回报”。 只有福德能真实受用! 参考批注: 顶果钦哲法王着《
  • 9
    2014/10/11 《修心百颂》 15 把所有的事务留在身后,犹如南柯一梦, 听瑞的人们啊, 只要把“无为”付诸实修。 赞: 如何将“无为”付诸实践呢? 如仁波切所说: “与其去追求难以捉摸的梦, 你应该让自己的心安住于宁静无扰的禅思,离于烦乱散漫, 直到对空性的了悟成为你的觉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常常体会什么是“南柯梦”? 并能掌握这觉受,以此照了世间, 就容易放下颠倒妄想,而提起正念了! 参考注解: 顶果钦哲法王着《修行百颂
  • 8
    2014/10/1 《禅林宝训》 黄龙曰: 道如山,愈升而愈高;如地,愈行而愈远。 学者卑浅,尽其力而止耳。 惟有志于道者,乃能穷其高远,其他孰与焉? 《记闻》 【演莲法师译文】 黄龙慧南禅师说: 学道好比登高山一样,越登越高;也好比行路,越走越远。学人如果识见卑小,立志浅近,就会半途而废。 只有志向远大的人,才会努力攀上大道的最高峰。 那些既没有远大抱负又没有上进心的人,又怎么能够与他相比呢? 赞曰: 经云:“鱼子庵罗华,
  • 13
    2014/9/17 《禅林宝训》 黄龙南和尚曰: 予昔同文悦游湖南,见衲子担笼行脚者,悦惊异蹙頞。 已而呵曰:自家闺阁中物不肯放下,返累及他人担夯,无乃太劳乎。 《林间录》 【演莲法师译文】 黄龙慧南和尚说: 记得我从前曾同文悦禅师一起云游湖南,在途中遇见一位行脚的僧人,因为随身行李太多,自己带不了,还雇用脚夫替他担箱笼。 文悦禅师觉得非常诧异,不禁双眉紧皱,接着,忍不住上前呵责那位行脚的僧人说:“你自家闺阁中物尚不肯放
  • 6
    2014/8/1 《禅林宝训》 朱世英问晦堂曰:君子不幸,小有过差,而见闻指目之不暇。小人终日造恶,而不以为然。其故何哉? 晦堂曰:君子之德,比美玉焉,有瑕生内,必见于外,故见者称异,不得不指目也。 若夫小人者,日用所作,无非过恶,又安用言之。 《章江集》 【演莲法师译文】 有一天朱世英问晦堂禅师说:“做君子真是不幸,稍微有点过错,人们便在背后指指点点,说个不停。而那些小人天天作恶多端,人们却视而不见,从不当一回事。
  • 10
    2014/7/21 《菩萨三十七种修行之道》 第二部 正行 第三,上等根器众生的修道 3.修学这些法门的戒律 V.回向功德来达到圆满证悟 37 为了解除无量众生的痛苦, 透过离于三种概念的智慧, 把所有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 使其远离痛苦, 愿其获致证悟, 乃是菩萨的修行。 赞: 如仁波切所说: “如果你把从事一个修行或一个善行的功德与一切有情众生分享, 那这个功德将永久持续,直到你证悟为止。 如同你把一滴水放进海洋,只要海洋继续存在,那滴水
  • 9
    2014/7/11 《禅林宝训》 功辅自当涂绝江,访白云端和尚①于海会。 白云问公:牛淳乎?公曰:淳矣。白云叱之,公拱手而立。 白云曰:淳乎淳乎,南泉②大沩③无异此也。 仍赠以偈曰:牛来山中,水足草足;牛出山去,东触西触。 又曰:上大人,化三千,可知礼也。 《行状》 【演莲法师译文】 有一天郭功辅居士,从太平州渡江来舒州白云山海会寺,参访守端禅师。 守端禅师用含有禅机的话问他说:“牛的倔强性子已经转淳了吗?”郭功辅居士当
  • 8
    2014/7/1 《菩萨三十七种修行之道》 第二部 正行 第三,上等根器众生的修道 3.修学这些法门的戒律 I.修学六波罗密 E.禅定波罗密 29 知道透过以稳定“止”为基础的深度“观”, 烦恼能够完全被降服, 修持能够完全超越无色界的禅定, 乃是菩萨的修行。 赞: 修学禅定之目的,如卡拉.贡秋所说: "在初学者的心中, 有明晰,却没有定力; 为了阻止心被念头之风带走, 用观照之绳把心系牢。” 因此透过先前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 使内心越来越
  • 8
    2014/6/12 不只是佛寺方丈如此,住持佛教团体也是一样的道理。 如果以道相系,在法上见,自然感召的,都是尊道修行之人。 如果以世间福报、名利相吸,
  • 10
    2014/6/1 06:39 《禅林宝训》 大觉曰: 舜老夫赋性简直,不识权衡货殖等事。 日有定课,曾不少易,虽炙灯扫地,皆躬为之。 尝曰:“古人有一日不作一
  • 7
    2014/5/24 06:38 《禅林宝训》 大觉琏和尚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以知先,善者可以为法,恶者可以为戒。 历观前辈,
  • 9
    2014/4/11 07:50 《格言别录》: 「造物所忌,曰刻曰巧。万类相感,以诚以忠。」 刻薄机巧,与功利主义相应;而诚恳忠厚,与慈悲心相应。
  • 15
    2014.3.17 07:35 《寒笳集》: 真实比丘,寥寥无几,不知何日五比丘如法同住,一展吾外护初心。 兴言至此,肝肠寸裂! 所有不绝如线一脉,仅寄足下。
  • 1
    2014年1月9日 06:13 《寒笳集》: 「不见己短,愚也;见而护,愚之愚也。 不见人长,恶也;见而掩,恶之恶也。」 原文: http://www.bau
  • 2
    12月11日 05:50 《寒笳集》: 予游历诸山,备览人情物态,颠倒最多,卒难悉举。 且如饮食、衣服,尘劳也,惟恐不勤。 持诵、礼拜,胜业也,惟恐不惰
    潇湘净 12-13
  • 0
百度小说人气榜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更多定制特权

吧主申请名人堂,解锁更多会员特权

  • 本吧专属印记
  • 定制名片背景
  • 名人自动顶贴
  • 定制头像边框
收起特权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