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0云何建立自相与共相? 首先立论,万物皆有相。云何万物皆有相?谓六识自证。由我所看到,听到,触到,尝到,嗅到,思维到,可知。 相,分为自相、共相。 云何自相?何谓“自”,即“我”是也。自相,谓我所察知,我所亲证的相。 云何共相?何谓“共”,即最少为二之数。共相,谓非我察知、非我亲证,然由他所察知、他所亲证,经由文言交互,意识建立,而知之相。 共相,即万事万物之交互,可知。 自相由我亲证可知,共相由交互推理可
-
2胜义是世俗义中得解脱,便成胜义。 如工作中观见难事无有实体,本性非实,如实照见其内部机理便无恐惧,如实观见其无实性故得自在,便是于世俗中现胜义相。 世俗是实法,执自性为实故显现为世俗义,自性如实观见为空故显现为胜义。 世俗义与胜义,本身非一非异,离世俗无胜义,世俗空即是胜义。 所以佛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
3有指自相有,无指自性无。 若说自性亦都有,若说自相亦都无,这是错误的见解。
-
1其实,总结出来的不正确的结论,就是妄。 照了境也是意识照了之结论或影像,只不过这影响是正确的对应现实(如理)了。 如所生影像虽为耽着但非对应真实,便叫做妄。
-
2若是言诸法生时令灭生性,诸法灭时令灭灭性,则执生、灭为实有,故有法可灭,有法可生,这是边见。 如实观见诸法生无自性,灭亦无自性,故生时非生,既然无生何以有灭? 如实观见诸法灭亦无自性,故灭时非灭,既然无灭何以有生?
-
0有人说一切法无生,是正确的。 另一人说一切法无生,是错误的。 这二人有什么区别呢? 若是说时内自证相相应而行,则是正确的。 若是说时唯以文言相应而转,唯为耽着文字而无实意,则不应理,只是戏论,于解脱无益。
-
17师住东平时。沩山令僧送书并镜与师。 师上堂,提起示众云:“且道,是沩山镜?东平镜?若道是东平镜,又是沩山送来。若道是沩山镜,又在东平手里。道得则留取,道不得则扑破去也。” 众无语。 师遂扑破。便下座。
-
1《楞伽经》:“自性无自性法,内身自证圣智法,外诸佛刹广大法。”
-
26《中论》云:“诸法不自生”。 若有自性之一法从它本身而生,此一立论有何过失? 谓法法无穷生也。 此外,还有无义生的过失。无义生,就是没有意义或毫无根据的产生。 反例:草履虫、细菌等自己生自己。 分析:这是根据特定环境才能生的,也就是须待缘,才能生。 必须具备有营养的环境、温度、湿度适宜才能分裂生殖。 若是放置真空环境,无有物质交换获取,则细菌也无法自己生出自己,因为物质的总量是一定的。 若是无有特定的温度、
-
0工作之压力,谓之“忧”。 最近突然无了。 何以故? 以深入行之,唯依信息而作,其本来即简单如斯,本身即无也。
-
0世尊拈花,迦叶微笑。 此事只在自心。 如南泉斩猫类似。 道得也只是自心不着,自不着,即道得。不道也道。若有着,道与不道,都不得。
-
15修行不是读经打坐,读经打坐固然可以修行。 工作之中之烦恼,至无烦恼,想心尽歇,此正修行。 因工作故耽误读经打坐,而起烦恼,一心求清净,此非修行,只是烦恼。
-
0从果地说。 不过,不妨不得果,以其生果故。
-
0由意识为五识增上法故,由五识境耽着而起。 又由五识境增上安立名言,而取之。 由安立名言故,由名言增上起境。 所以意识分别,好坏参半。 由其能成照了真实未见之外境,及能推知未真实见了之理,推求并得真实理故,则为利益。 由其耽着而起不实之见,其不实之执着故,增上邪见及推求诤竞,辗转增上虚妄执着,则为有害。
-
0从我中出,勿自外求。
-
1这个世界的法则就是等价交换,力量平衡。 如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有人说有女的找到有钱的大佬,那么这个女的要么是姿色好,要么是具备某种品质,如有贵人相,旺夫,或品质好能持家等。 家产是人的资本,资色也是人的姿本,德行也是人的资本,凡事都有一个对等原则。 经历,共同经历,也是一种资本。 外国人喜欢中国,说中国好的,也不外乎是这样一种倾向,即他能在此中获得某些利益。 任何行为都是如此,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
-
0观一切法空即是日常之修行。 观一切法空故得解脱。 观一切法空故于一切法中而得自在无碍。
-
0莲宗是以往生极乐世界,因为往生极乐,极乐受生后,此世必定成佛。或有说,在极乐世界,此世界的种种一定让你成佛。 实际上,禅宗也有净土思想。是让你,或者说,菩萨为什么在这五浊恶世度众生呢?因为此五浊恶世也能转化为净土。 有我的地方,便是净土。菩萨如是说。
-
3便是王阳明说说,“心外无物”是也。
-
0我们上学时所学的,关于世界观的概念一般认为即是对这个世界所持的观点、看法。 不是这样的。 世界观就是真实的世界。 持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显示什么样的世界。
-
0观待而起,本身则无。
-
0因为被打的时候,道理是没有用的
-
0世间一切法,苦集灭道,皆是佛宣说法要。 只是人不识。 只是人不识,此即禅宗一句话。
-
1无所悕求时,乃得佛知见。 世间一切烦恼,乃有所悕求。 无悕求,真乐现前。
-
0戒空故,是真戒。 打坐眠时,眠无所眠。 杀盗淫妄,杀时无杀见,盗时无盗见,淫时无淫见,妄时无妄见,是真佛法。
-
0你们挣得比我多,挣得比我少,跟我没关系。我只知道自己挣了多少就好了。 你们认为我过得好还是不好,跟我没关系。 我自己过得好不好,跟我有关系,这只有我自己知道。 周围一切,都跟我没关系。我自己才跟我有关系。 我知道我是我,这就够了。
-
0佛说,常乐我净。 万象皆影,唯我独存。 入出内外,好恶得失, 落花无意,观者有心。
-
0什么都不想说,亦无甚愿想。 却又很充足。 只是不想说话,不想理论。 都挺好。 这感觉挺好,无事,宁静。
-
0
-
0佛经上总说,心意意识,心即第八识,意为第七识,意识为第六识。 大脑,并不储存信息,信息,记忆是集于第八识。大脑相当于电脑的RAM,它只是提取并短暂存储有限数据。而意识分析数据。 心,即第八识,分几个方面讲: 阿赖耶识,藏之功用,相当于存储功能,仓库。 阿陀那识,维持这个世界之相续,刹那刹那生灭相续,依靠它的不断复制。相当于程序中的Loop。 庵末罗识,也有人称之为第九识,真如。 世界就相当于电脑的屏幕上的显象,其
-
0《金刚经》中金刚谓何义? 谓常,故曰不坏,曰金刚。
-
3妙境既成不得觅,菩提落印玄门关。
-
2只是相有出入,实无出入。
-
3何以现观得智? 以无故,能应众缘。 以无故,现量现观。
-
1无一法不顺,无一念不和
-
0真正仁义不标榜,而仁义出乎自然。 真正智慧不依道理出,而对境自然而出。
-
0无明即佛性,无明为颠倒。 楞严经云,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 明性即是佛性,“性觉妙明,本觉明妙。” 既生明而立所,不了法本无生,即生颠倒,立所明为实。 故知妄,无明,觉,同一法性。
-
0自证法门。
-
3风动幡动,我心不动。
-
1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绝学无忧。
-
1复次。善现!修观行苾刍通达一蕴真如、胜义、法无我性已,更不寻求各别余蕴、诸处、缘起、食、谛、界、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真如胜义法无我性,唯即随此真如、胜义、无二智为依止故,于遍一切一味相胜义谛审察趣证。是故善现,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谛是遍一切一味相。
-
0有句是我拉的屎,无句是无所不在的蜜
-
0但一无我,自然心光,荧十方界。
-
1我无时无刻不在说。当下会也,捏着那点芝麻作什么? 我无时无刻不在说,尔只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我无时无刻不在说,尔不听也是听。 不会之时,也能会。 直下承当,即是。 别被话语骗了。 话语只在一边,尔要站在无边无际之处。 尔站在无边处,话语也无妨。 别被话语骗了。 只若现在,是什么?
-
1且道智慧从何所生?从何中来? 锅子破了方堪用,杯水如何装得海。
-
0我有一法:拈却一,失却万。一死全活。
-
1
-
2天资聪颖,被老师誉为高僧再来,仍然刻苦学习,努力参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