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7对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十二个字,常见的译文分为以下几种: 1、圣人之道是可以行走的,但并非是唯一不变的道路;真正的名声是可以去求得的,但并非一般人一直追求的名声。 2、道是可以被说出来的,说出来的却不是永恒的道,万物是可以去命名的,但却不是万物永恒的名。 3、道本身也是遵循着一定的道,但这个道并不是平时可以观测到的最基本的道,虽然这个道也确实存在着,但不是以现有的道的维度所能解释的
-
1
-
12017-03-06 木云凌 | 知言学宫 这段可以略过: 看过一些评价国内教育情况的文章,都各有道理吧!所以想起来写一些这方面的文字。 我不能说我在写一篇高屋建瓴的文字,所以不打算去评价一个自己所认为的“教育”,因为“国内教育”这样的词所描述的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自然就谈不上评价,就算有,也必然成为泛泛而谈。 所以,我就说说自己的学校经历吧,然后根据这些经历说说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话,我就不用担心有人质问我“你说的只是
-
12天下不归杨便归墨。
-
7《道德经》原本名为《得道经》,后名为《德道经》,再后变成了现在的名字。 德原本就=得。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得者,得亦可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阴阳相对,万物相对,欲得先失,这是根本。 大道至公,失去的,大道会从另一面补足。所以,于修道者,得失皆乐之。 因修道德为先,把得替换成德,是没有错误的,但其原本的意思也该领悟的。 《道德经》昆仑仙本,是最初的经文,可是文字生硬,文字没有道之静虚意境,反
-
6什么是生命,什么是宇宙生命,在汉语词典里是没有定义的,没有明确的定义,就不可能明确的表还,或思维它的概念。有了定义才有头续,所以定义是哲学的基础,这就是名,名即个性。个性的发展便是类,类即系。类的发展便是统,统那统一。这便就是系统。而类别的区分称为元素,元素便是哲学的或者说道的纲。而系统的根据必须是绝对的。所以哲学的、或者说道的根本是绝对。可见定义是基础,系统是主体,即相对的内容。而绝对是根本。而
-
4自老子的<道德经>传世以来,德这一抽象的行为准则就常和道之一字连在一起. 道家认为有德才会得道,道是德的升华,是精神快乐之本. 儒家认为德是忠、义、仁、信;孝、慈、恭、谦这八个行为准则的总称,做到了这些,那么就是一名合格的贤臣,成为人道中的佼佼者. 因为儒家思想教育一家独大,圈环了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思维方式,是以这八个行为准则也成了华夏民族约定俗成的对德之一字的诠释. 其实道德,德道相辅相成,德为宇宙万物存在之根本,道为
-
5走在人生路上,是需要一些机缘和运气的。机缘和运气并非虚无缥缈,空穴来风,它有四个来源:一是上天的赐予。圣人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隐无名,却无处不在。你的行为举止心态念想与道契合之日,就是你鸿运当头之时;二是祖辈先人积德荫庇。先祖积德愈深,后人福泽愈厚,反之则薄;三是个人修养,包括向道、行善、修德、慎言、谨行、谦下等。修养的高低,决定你福缘的厚薄;四是命中注定。凡人降世,自有命理相伴,祸福休咎,
-
6由于我创建了一个社团,叫做知言学宫,是现实中的社会团体。 目前人员不多,但都是一些蛮不错的朋友。 我想,这么酷的一个社团,怎么可以不给他人分享呢? 所以,第一步:有意加入知言学宫的承道吧的朋友,都可以在QQQQ上搜索群号申请加群,看图: 【注:目前只接受承道吧的成员加群,加群的朋友请注明:“承道吧+ID名称”,否则拒绝加群。如果注明了,但是实际并没有关注承道吧的,也拒绝加群,谢谢合作。】 这个群作为知言学宫的吸纳
-
15人世间真有富贵贫贱,善恶美丑好坏等之说吗?没有,道生人和万物之时是平等的,一切都是人自心分别,之所以不能成道,自己规定很多法律各行各业规定,让清静的心被各种事物所纤累,如果自心清静的话,就会发现一切规定是多余的。
-
4因为自己陆陆续续发过很多个贴子,都是在论证时间问题的,为了有兴趣的童鞋可以方便查看,也为了自己整理一下,特发此贴。 首先,我在15年1月在道德经吧发了主题贴: 【观点】时间根本就不存在! 链接:http://tieba.baidu.com/p/3520281554 引发争议,各种非议极大。 后来看完创世纪后继续引发思考,于是在15年9月我在这里发了主题贴: 【原创】从四维空间看世界 链接:http://tieba.baidu.com/p/4022912057 这贴虽然相比第一个贴子更加的系统和深入的论述了时
-
24第一:我赞同你说的时间不存在。 第二:我不赞同你说的时间是空间。 第三:你说达到光速能让时间停止,我不赞同。 你说的第一点和第三点是互相矛盾的,既然时间不存在又何来的时间停止? 时间是只是人根据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创造的记录天时的方法,它只是人想的方法,连工具都不是。 按你的推沿下来就是说:自己的时间是自己的生老病死的生理变化,你的意思应该是说人如果是处在光速那样的速度里那就不会有生理变化,比如坐在一搜达到
-
12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当猫开始被人类收养后,它们不必花太多脑筋思考如何谋生,也不再需要发达的下颌撕咬难以入口的猎物,大脑和头颅自然会慢慢变小。这种变化趋势在狗身上也一样,如果你拿狼和狗做个智商测试,就会发现狼比狗聪明许多。 其实,我们本身也是一种驯化了的动物。根据1973年诺奖获得者、动物学家康拉德。劳伦兹的理论,人类的进化类型跟这些家畜基本类似。我们的大脑和身体的比例,在最后一次冰川期的末尾达到最大值,之
-
47人们认为,存在一个东西,叫做智商,智商高的人会有大成就。 我有朋友说:某某某记忆力超强,真是太聪明了。 我问他:先不说我不追崇智商,我问你记忆力强等同于智商高吗? 显然这两者没有必然的关系,但是为什么潜意识里都会认为这两者有莫大的关系呢?如果你了解人的大脑结构,那么你就明白什么原因了。【也许说得不够专业,莫喷】 相比于智商这个说法,我更加认同“天赋”这个词语。 有一种说法,人的大脑只被开发了10%不到,超过1
-
2承道吧,名字很好 ! 比道吧,丹道吧等等 都好。但知其好的人大概不多。
-
15自老子的<道德经>传世以来,德这一抽象的行为准则就常和道之一字连在一起. 道家认为德是道的延伸,是人的立世标准. 儒家认为德是忠、义、仁、信;孝、慈、恭、谦这八个行为准则的总称. 因为儒家思想教育一家独大,圈环了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思维方式,是以这八个行为准则也成了华夏民族约定俗成的对德之一字的诠释. 余却以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道生德,德为立世之本,本立而道生,其意为得道. 是以欲求得道便先要务本,本就是德,以人为本就是学
-
1
-
42什么是无为? 这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一时兴起,聊聊心得。 无为,依我看来,就是一种着重合作的做事方式。老子言:以无为为。我的理解是:通过着重合作的态度来做事。又言:以不争争。即是:通过非攻的方式来与人竞争。 俗话说,多一个朋友不如少一个敌人。为什么一个朋友不足以对消一个敌人的威胁呢?这是另外一个课题,就不细讲了,但一定是有它的原因的。我们做事时,免不了与人来往。老子认为(我自己厚着脸皮说这是老子认为的
-
4就现在大多数人来说,不会对超过自身得事物作出理解。甚至与自身平等的事物也不会做太多理解。科学发展,需要人类俯视!
-
16民*国时期西南联大有个著名的庄子专家叫刘文典,据说是敢当面骂蒋介石的。刘文典说,懂庄子的人只有两个半,一个是庄子,一个是他本人,另外半个据说是胡适或者冯友兰。既然这个传说能流传下来,也就说明庄子是难懂的,也说明刘文典是比较懂的。但是,我们现在去学庄子,却发现庄子大义还是不明。那么,只有得出两个结论,一个是庄子确实难懂,二是刘文典也不太懂。 《道解庄子》(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的作者,认为庄子思想难懂,
-
3http://wk.baidu.com/view/d10df2ee102de2bd9605883e?pcf=2#page/1/1 此贴以告慰贴吧的发贴生涯,精神在此作一收敛。
-
8上一堂讲《孟子‧告子章句上》很有系统。头一段是杞柳之喻。「性犹杞柳也,义犹杯桊。」性好像杞柳一样,义好像杯桊一样。很明显,这个杞柳之喻使我们了解性,那是把性当成材料。因为杯桊是一个制造物,杞柳就是材料。那么,人性对着仁义讲也是一个材料。用亚里士多德的词语说,这个材料就是material thing。下面就说:「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杯桊。」这是告子的主张。这个「为」字是甚么意思呢?「为」字有两个意义:一个是作
-
25以前梁燕成先生曾邀请我去他们基督徒的学术会议担任讲评,梁燕成说谁得罪基督,我跟他拼命,又说谁得罪孔子,我也跟他拼命。我问万一是孔子得 罪基督呢?你要跟谁拼命?他回答不出来。显然基督信仰要跟儒家思想融会,佛门信仰也一样,我们要为其它宗教找一个平衡点,他才会服你。不然,好像牟门反对 宗教,这是辅仁大学哲学系所给出来的印象,什么时候牟先生反对过基督信仰?只是请诸神父博士,不要把儒家天道说成是上帝而已!偷梁
-
4
-
41践仁成圣,遂以中庸中道为标的,但实践工夫却不宜直接以中庸为入手之地。昔贤有云:“上不自中庸门入,下不自方便门出。”意思是要以狂狷为入手之地。
-
4从大学生逃课谈起 中国教育至建国以来一直饱受争议,我本才疏学浅目光简陋,但作为一名教育的实际“参与者”与“体验者”还是有自己的一些体会,咱们
-
4道家呢? 它是曲线的智慧,它没有「是什麽」的问题。它对着儒家所讲的而提出一个问题: 你如何把你所讲的仁、义、圣、智以最好的方式表现出来,表现得最好? 这个问题是「how」的问题,道家的根本问题是「如何」的问题,它重视这个。所以,道家说「绝圣」是在「如何」的问题上的「绝」,不是「是什麽」的问题上的「绝」。 「如何」的问题属於什麽问题呢? 「是什麽」的问题属於什麽问题呢? 这个「如何」的问题属於工夫上的问题。「是什麽」
-
2《玉历宝钞》全书录 第一章《玉历》之起源 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萨诞辰。十殿阎君诸神,合掌拜祝。 菩萨大发慈悲曰: "我以悲愿,来渡此道众生。 奈
-
27
-
22
-
6庄子内篇逍遥游开篇就说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神话动物,并描述了其异于常物的行为等。用意何在呢?庄子不打算跟任何人讲神话故事,他要讲的是同样具有一般人难以想象的特性的东西——境界。 接下来庄子引用《齐谐》一书来证明这是真正有的一样动物,但实际上是否有呢,没法得知。《齐谐》这本书就跟山海经一样都是YY出来的,甚至还没有流传于世。既然庄子提到了,或许他是看过这本书的。然后他说“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
-
47理性主义者认为人 类的心灵是所有知识的基础, 而经验主 义者则认为我们对于世界的了解都是从 感官而来的。 休姆更指出,我们透过感官认知所 能获得的结论显然有其限制。
-
18朱熹说:“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原。但所居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圣人所以‘穷理尽性而至於命’,凡世间所有之物,莫不穷极其理,所以处置得物物各得其所,无一事一物不得其宜。除是无此物,方无此理;既有此物,圣人无有不尽其理者。所谓‘惟至诚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与天地参者也。’
-
28闲来无事,拾来论语观之。除去因时代局限的思想外,发现孔子是如此的有趣。其思想之深远亦是后世不易及之者。今稍稍举其一二言,以之致敬。
-
92http://tieba.baidu.com/p/1604933056?share=9105&fr=share
-
12本文并不代表楼主的观点,大家若有不同意见可以提出,或者将作者的观点推翻。
-
8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 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 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