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迄巴吧
关注: 1,621 贴子: 27,477

  • 目录:
  • 佛教
  • 1
    人思考一件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最常见的,日常的层面,也是最普遍的,是矛盾丛生的,烦恼最多的,人通常身不由己,不是为了这个就是为了那个去做事。乃至于所做的事自己喜欢或不喜欢,亦多是出于这个层面。 从日常的层面上升,或者说,从第一个层面下降,便进入到第二层面。此时看到任何事情,它都是合理的,因为能看到它内在的“理”,或者说,看到天道的运行,故而并没有大惊小怪,不可理喻之感,此时亦是心情宁静恬适,
  • 0
    根本不需要语言也能明白一些事,这是因为天道本身就明显地摆在那里。停止语言这种自生形象的障碍,便能看见天道。所以静到极处就丧失了有无、相对,触事则见其本来的规律。
  • 94

    广告
    03:56
  • 1
    忘记招式,才能生招式。
  • 0
    情关为大执,身在情中,已过情关,方为真过。
  • 0
    如何是动上有不动呢? 贪嗔痴起,如是不拒不迎,入贪嗔痴,不起法念,不起作不作念,不起有为无为,知贪嗔痴为有为相对,便得定,得不动,得根本,得无道理,是谓动上有不动。
  • 0
    一切过往皆抛却,一切道理皆苍白,吾当何去何从? 当见一切道理皆苍白,自是无一切道理时,此乃静极,静极生动,感而遂通,此时所做皆应理。
  • 0
    真亦好假亦好吾皆不辨。 贪嗔痴吾亦不拒。 起分别心,心痛亦受。 一切来者吾皆全受。
  • 0
    从来不曾失去过,为何还要得到你? 表示皆为有形,有形皆得败坏。 即使没有表示,我的爱,永远都在。 不要去得到我,我永远都在。
  • 12

    广告
    03:50
  • 2
    世间一切烦恼都在这里得到解决。 此即是无有之乡,佛曰常乐我净。 无有,亦无无。 有亦可无亦可。 一切皆无不可。 超越相对,万事皆影,一切皆乐。 此于不得之处得之,此于放弃之时得之。 万物与我同一体。 于无目的之处,万物流入我,我即为枢纽。 无语无言处,一切万物出佛法音。
  • 0
    有天人说宣化上人讲法遍彻三界,这不是下位者所能理解的。只有立于根本位,方能一音彻三界。
  • 0
    是的。 辟谷的时候本来是应该吃饭的时候,胃部温热如汤煎,就像以前打坐两肾如汤煎一样的感觉,蛮舒服。口生甘甜津液,一整天不喝水也不渴。 同时体会到的一个现象是,念头完全停止了,可是却不影响了知,还在了知之中。感觉头脑中一切的都变成了二维的平面,一切相对的都没有了意义,只有那个照还存在。
  • 0
    回光即从有还无是也。 人之耳目,先禀有形,而复归于无形,即回光也。
  • 0
    都言情关难过,此根处非关色相。 才有欲生,阴阳分判,这才是痛苦啊。 百花盛开,美景入我眼,岂有欲其不出之理?当因爱生苦,岂有欲其不入之理? 都是执。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初见无好坏,都如初见,即是天心,即是玄关。 美景来之,吾其享之;美景出之,吾无留之。一切如影,何有其实?
  • 0
    相中含性,性中含相,相即是性,性即是相。 执相却性是凡夫,执性却相即圣人,相性一如是真佛。
  • 95

    广告
    03:44
  • 0
    机,是什么意思? 吕祖尝谓“明通造化之机”,机,是指 我之内,通乎境之外,此内外相合,则机可视也。 其法全在于无,无我法,无名言,无空,则可得也。
  • 0
    以前出门带孩子玩,带孩子上辅导班,总喜欢带上一卷经书,冀中途研读,希以得其法味。 以前外地工作回家之前,行李之中亦放经书数卷,想回到家中有空读上一读不无聊。 以前过年放假回家之前总有所计划,想到见亲朋好友,喝酒叙一年所历,大谈人生。 以前带孩子出去玩总有主题,或准备滑雪,准备抓鱼,准备放风筝。 其实最重要的莫过当下,总是在回想起,最重要的时刻,印象最深,所得最多之时,往往在不经意间,在无可预料之处,在
  • 4
    坐禅岂为成佛 天地皆在吾心 真经眼前一点 求道终得无求
  • 0
    一念一动,百念百动,百动倾轧,成其烦恼痛苦。 无念无动,住万事影中,得其自在。
  • 0
    学而不思为劣,几难成就。 思而不学,尚有一线生机。 事实上,学时必有思,学而起思时,不得因赶学而废思,当放下书本,静顺其思,则有不解之处,此不解之处,当解之时必有所得,此得为真得,与学之得相比,学之得乃知识,思之得乃素质也。
  • 1
    顺是加法,以有复生有,为世俗演变之理。 逆是减法,以有还无,为次律则回归主律则之理,为下级律则回归上级律则之理。
  • 20

    广告
    03:38
  • 60
    便做末学「心得贴」吧。 依六尘起思所得,仍沾染三毒习气,只是个人剥离断去的多少而已。末学短修,所以还有很多见解不到,欢迎共论,各取所需。 天地
  • 1
    昨天睡觉前听网友讲鬼的故事,迷迷糊糊感觉这个故事老是讲不完,到紧要关头的时候突然有种恐惧感,闻到一股清明节烧纸钱的味道,然后是耳鸣,我想到这又是鬼压床的征兆啊,不过一瞬间我就清醒了,这个纸钱的味道也很快散去。一看表这个15分钟的故事听了一个小时,很奇怪。 我以前发过一个帖子,就是十月一前的几天在我的卧室闻了一晚上烧纸味。 现在想来估计是有些东西来过。 心里有恐惧就会被鬼压,但也就那么回事,越是挣扎越是难
  • 1
    全是思维用事,不触及心的转变,亦一无所用。 只一心行去,一切事,一切行,皆是佛法,即是佛三藏十二部。
  • 0
    见道之后,这个境界退失,便会有我如何复得这个境界? 我依那种状态,那个状态,那个境界, 所以退失之后,遇事时便想象那个状态, 或我那个状态为忆为想 这种心态恰恰离道渐远 何以故?以无所得故道不离我 以无畏惧故于一切法不畏失道 以无所求故于道亦无求,由无求心应一切物,道不离我 于一切事一切法起贪嗔痴亦不求道灭贪嗔痴,彼时贪嗔痴自是道 以无求故于道不失,以不失故知道在一切处无内无外无去无来。 何以求道去历尽千辛万
  • 0
    能量就是见分,能知的主体、功能 所量就是相分,所要认识的对象 量果就是识,即所知的结果 举个例子: 前五识之眼识 眼识的见分:即眼识能感知色境的能力。 眼识的相分:即外境(第八识相分的一部分) 量果就是眼识,眼根所现物,如眼见一朵花儿等。 前五识的道理皆如是。 第六识——意识 意识的见分:即意识的认知能力,负责思维、分析、判断和推理。 意识的相分:外境(前五识传递的信息)和内境(思想、想象、记忆、梦境等)。 量果
  • 38
    识的产生外不离浮尘根,内不离净色根.有人说净色根是神经系统,我认为这是很扯的.浮尘根是由“浮尘”构成,就是说它是肉眼看得见的一个器官.神经系统也应
    zhihang 2-28
  • 62

    广告
    03:32
  • 4
    得入四禅定,打坐中碰到具体问题的同学请留言,只说具体经验_禅定吧_百度贴吧 https://tieba.baidu.com/p/4870853215?red_tag=2238270599 不知为什么,他在本吧的帖子(置顶贴)找不到了,那就直接转链接吧
  • 0
    离分别,无分别,并不是白痴和大脑空白,不是无思无想。 不可思议也不是什么都不想,而是一种直观,直面。
  • 0
    本自具有何须得? 本自无亏何须戒? 有作有为是无为。
  • 1
    让别人觉得你存在,不是好事情。
  • 12
    云何建立自相与共相? 首先立论,万物皆有相。云何万物皆有相?谓六识自证。由我所看到,听到,触到,尝到,嗅到,思维到,可知。 相,分为自相、共相。 云何自相?何谓“自”,即“我”是也。自相,谓我所察知,我所亲证的相。 云何共相?何谓“共”,即最少为二之数。共相,谓非我察知、非我亲证,然由他所察知、他所亲证,经由文言交互,意识建立,而知之相。 共相,即万事万物之交互,可知。 自相由我亲证可知,共相由交互推理可
  • 0
    依法成实之见,则成障碍。 烦恼生起,起于因缘故。成实为因故。 若看得破则得解脱,则生智慧,则得自在,于行一切事亦得无碍。
  • 16

    广告
    03:26
  • 0
    若有询问何为得法,则是不知得法也,不肯承当,是不明理。 世间一切行,不碍佛法现,世间一切行,皆含妙理。 无所依侍,即见妙理。
  • 2
    胜义是世俗义中得解脱,便成胜义。 如工作中观见难事无有实体,本性非实,如实照见其内部机理便无恐惧,如实观见其无实性故得自在,便是于世俗中现胜义相。 世俗是实法,执自性为实故显现为世俗义,自性如实观见为空故显现为胜义。 世俗义与胜义,本身非一非异,离世俗无胜义,世俗空即是胜义。 所以佛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 3
    有指自相有,无指自性无。 若说自性亦都有,若说自相亦都无,这是错误的见解。
  • 1
    其实,总结出来的不正确的结论,就是妄。 照了境也是意识照了之结论或影像,只不过这影响是正确的对应现实(如理)了。 如所生影像虽为耽着但非对应真实,便叫做妄。
  • 2
    若是言诸法生时令灭生性,诸法灭时令灭灭性,则执生、灭为实有,故有法可灭,有法可生,这是边见。 如实观见诸法生无自性,灭亦无自性,故生时非生,既然无生何以有灭? 如实观见诸法灭亦无自性,故灭时非灭,既然无灭何以有生?
  • 0
    有人说一切法无生,是正确的。 另一人说一切法无生,是错误的。 这二人有什么区别呢? 若是说时内自证相相应而行,则是正确的。 若是说时唯以文言相应而转,唯为耽着文字而无实意,则不应理,只是戏论,于解脱无益。
  • 47

    广告
    03:20
  • 17
    师住东平时。沩山令僧送书并镜与师。      师上堂,提起示众云:“且道,是沩山镜?东平镜?若道是东平镜,又是沩山送来。若道是沩山镜,又在东平手里。道得则留取,道不得则扑破去也。”      众无语。      师遂扑破。便下座。
    如是3 2-9
  • 1
    《楞伽经》:“自性无自性法,内身自证圣智法,外诸佛刹广大法。”
  • 26
    《中论》云:“诸法不自生”。 若有自性之一法从它本身而生,此一立论有何过失? 谓法法无穷生也。 此外,还有无义生的过失。无义生,就是没有意义或毫无根据的产生。 反例:草履虫、细菌等自己生自己。 分析:这是根据特定环境才能生的,也就是须待缘,才能生。 必须具备有营养的环境、温度、湿度适宜才能分裂生殖。 若是放置真空环境,无有物质交换获取,则细菌也无法自己生出自己,因为物质的总量是一定的。 若是无有特定的温度、
  • 0
    工作之压力,谓之“忧”。 最近突然无了。 何以故? 以深入行之,唯依信息而作,其本来即简单如斯,本身即无也。
  • 0
    世尊拈花,迦叶微笑。 此事只在自心。 如南泉斩猫类似。 道得也只是自心不着,自不着,即道得。不道也道。若有着,道与不道,都不得。
  • 15
    修行不是读经打坐,读经打坐固然可以修行。 工作之中之烦恼,至无烦恼,想心尽歇,此正修行。 因工作故耽误读经打坐,而起烦恼,一心求清净,此非修行,只是烦恼。
  • 95

    广告
    03:14
  • 0
    从果地说。 不过,不妨不得果,以其生果故。
  • 0
    由意识为五识增上法故,由五识境耽着而起。 又由五识境增上安立名言,而取之。 由安立名言故,由名言增上起境。 所以意识分别,好坏参半。 由其能成照了真实未见之外境,及能推知未真实见了之理,推求并得真实理故,则为利益。 由其耽着而起不实之见,其不实之执着故,增上邪见及推求诤竞,辗转增上虚妄执着,则为有害。
  • 0
    从我中出,勿自外求。
  • 1
    这个世界的法则就是等价交换,力量平衡。 如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有人说有女的找到有钱的大佬,那么这个女的要么是姿色好,要么是具备某种品质,如有贵人相,旺夫,或品质好能持家等。 家产是人的资本,资色也是人的姿本,德行也是人的资本,凡事都有一个对等原则。 经历,共同经历,也是一种资本。 外国人喜欢中国,说中国好的,也不外乎是这样一种倾向,即他能在此中获得某些利益。 任何行为都是如此,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小吧:小吧主共1

会员: 会员

目录: 佛教

友情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