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思录吧
关注: 587 贴子: 185

  • 目录:
  • 古典文学
  • 0
    近思录哪个版本的比较好?请推荐一下
    9-1
  • 0
    12.01濂溪先生曰:仲由喜闻过,令名无穷焉。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噫!——周敦颐《通书·过》 12.02伊川先生曰:德善日积,则福禄日臻。德逾于禄,则虽盛而非满。自古隆盛,未有不失道而丧败者也。——《程氏易传·泰传》 12.03人之豫乐,心悦之,故迟迟,遂至于耽恋不能已也。《豫》之六二,以中正自守,其介如石,其去之速,不俟终日。如二可谓见几而作者也。盖中正故其守坚,而能辨之早,去之速也。—
  • 0
    4·11伯淳数柱见 伯淳在长安仓中闲坐,见长廊柱,以意数之,己尚不疑。 有一次程颢在长安县仓中闲坐,看到长廊下一排柱子,心下默默数过,自己起初并不怀疑数得准不准。 再数之,不合。 后来又数了一遍,与第一次数字不符合。 不免令人一一声言数之,乃与初数者无差。 鉴于前后数字不一致的矛盾状况,程颢不免让别人一个两个地读着数了数,结果与他第一次数的一样。 则知越著心把捉,越不定。 通过这件事,就说明了当人们越用心去把握
  • 0
    4·6理义养心见 李籲问:每常遇事,即能知操存之意。 李籲问:每当遇到忐忑颠簸的时候,就能够明白操持存养内心的重要性。 无事时,如何存养得熟? 但在没事的时候,怎样才能存养内心使之纯熟呢? 曰:古之人,耳之于乐,目之于礼,左右起居,盘盂几杖,有铭有戒,动息皆有所养。 程颢回答说:古代的人,用音乐通过耳来涵养心性,用礼仪通过眼睛来涵养心性,日常生活中行为活动,用具如盘盂几杖,都有铭文有箴戒之词,是故动中静时都
  • 0
    4·1守一圣要见 或问:“圣可学乎?” 有人问:“可以通过模仿学习而成为圣人吗?” 濂溪先生曰:“可。” 周敦颐说:“可以。” 曰:“有要乎?” 又问:“学做圣人有要领吗?” 曰:“有。” 回答说:“有。” “请问焉。” “请问这个要领。” 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 回答说:“守一是要领。守一就是无欲。无欲就能心中静虚,动念正直。静虚则明而无
  • 0
    1·13澄清本善见 “生之谓性”。 告子说:“天生具有的资质叫做性。” 性即气,气即性,生之谓也。 性就是气,气就是性,这就是天生具有的意思。 人生气禀,理有善恶,然不是性中元有此两物相对而生也。 人初生时禀受的气,从理上说是有善有恶,但是,既然天道本体涵摄善恶于一本,则天命之性亦可认为是超越善恶的,“道即性也”。既不能说有不好的性,也无所谓有好的性,性中本来就没有此两物相对而生的。此本然之性实超乎善恶之对待
  • 0
    3·24辞象达义见 伊川先生《易传序》曰: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 程颐的《易传序》中说:《周易》的“易”,是变化的意思,是随时变化以符合道。 其为书也,广大悉备,将以顺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尽事物之情,而示开物成物之道也。 《周易》这部书,内容广泛深远,包含了天、地、人所有的道理,以此顺应上天性命之理,以阐明昼夜、死生、光明与黑暗的原故,充分描述形容天下万物,以开启天下智慧,成就天下事业。 圣人之忧
  • 0
    3·22贵亲炙之见 谢显道云:明道先生善言《诗》,他又浑不曾章解句释,但优游玩味,吟哦上下,便使人有得处。 谢显道说:程颢先生善于讲论《诗经》,但他又几乎不曾一章一句解释,只是从容地玩味,上下地吟诵,就让人自然而然地领会了。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思之切矣。 比如说程颢先生在讲论《诗经·雄雉》中“你看那太阳和月亮,我的思念长又长。道路相隔太遥远,怎能来到我身旁!”这一句时,只是点评了一
  • 0
    3·18先读论孟见 学者先须读《论》《孟》。 致力于求道的学者必先要读《论语》《孟子》。 穷得《论》《孟》,自有要约处,以此观他经甚省力了。 倘若读透了《论语》《孟子》,自然有一个要领,拿它去看别的经书就很省力了。 《论》《孟》如丈尺权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 《论语》《孟子》就像尺秤一样,用它去度量万事万物,自然能见出其长短轻重。 ——《二程遗书》卷十八 3·19情景代入见 读《论语》者,但将诸弟
  • 0
    3·15致道无穷见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孔子站在河边上说:‘逝去的人事就像这悠悠东去的水呀!’” 言道之体如此,这里须是自见得。 形容道体也是这样,这里应是学者自己去体会。 张绎曰:此便是无穷。 张绎说:这就是无穷的意思。 先生曰:固是道无穷。 程颐说:天道固然是无穷无尽的, 然怎生一个“无穷”便道了得他? 但怎的一个“无穷”就能把它说清楚说完整了呢? ——《二程遗书》卷十九 3·16读书前后见 今人不会读
  • 0
    3·12圣言远近见 凡解文字,但易其心,自见理。 大凡理解义理,只要心地平易些,不傲慢,自然能看出其中的道理。 理只是人理,甚分明,如一条平坦底道路。 理不过是关于人的道理,很明白,就像一条平坦的道路。 《诗》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此之谓也。 《诗经》上说:“大路平如磨刀石,直得就像箭杆子。”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或曰:圣人之言,恐不可浅近看他。 有人说:圣人的言语,恐怕不能用浅近的眼光来看待。 曰:圣人之言
  • 0
    3·9物我一理见 问:观物察己,还因见物反求诸身否? 有人问:格物究理中远观外物近察自身,还需要以外物上认识的理回返验证自身吗? 曰:不必如此说。 程颐回答:不用这么说。 物我一理,才明彼,即晓此,此合内外之道也。 物之理和我之理都是同一个理,刚刚明白了那个,也就通晓了这个,这就是合内心与外物为一的道理。 又问:致知先求之四端,如何? 又问:致知从探求仁、义、礼、智四端开始怎么样? 曰:求之性情,固是切于身。 程
  • 0
    3·6真知得是见 问:忠信进德之事,固可勉强。 有人问:内积忠信以进修德业的事,固然可以努力去做。 然致知甚难。 但要做到真正的体解却难。 伊川先生曰:学者固当勉强,然须是知了方行得。 程颐回答说:学者固然应当努力实行,但需要的是先知了而后才能行。 若不知,只是觑却尧,学他行事,无尧许多聪明睿智,怎生得如他动容周旋中礼? 如果不懂其中道理,只是看见尧,就学尧那样行事,没有尧那样的聪明睿智,又怎么能像尧一样举止容
  • 0
    3·1通道知言见 伊川先生答朱长文书曰:心通乎道,然后能辨是非,如持权衡以较轻重,孟子所谓“知言”是也。 程颐给朱长文的复信中说:心与圣人之道相通,然后就能辨别是非了,就像拿着秤去称物体的轻重一样,这就是孟子所说的“知言”。 心不通乎道,而较古人之是非,犹不持权衡而酌轻重,竭其目力,劳其心智,虽使时中,亦古人所谓“亿则屡中”,君子不贵也。 如果心不与圣道相通,而去评价古人的是非,就像不拿秤而去估量物体的轻
  • 0
    2·34言思动谋见 又作《砭愚》曰:戏言出于思也,戏动作于谋也。 张载又作《砭愚》说:开玩笑的话其实出于内心的思考,开玩笑的动作其实产生于心中的谋划。 发乎声,见乎四支,谓非己心,不明也。 从你的声音发出来,由你的手脚做出来。要说不是出于你的本心,谁信呢? 欲人无己疑,不能也。 想要人家不怀疑你的本意其实并非如此,这恐怕是不能的。 过言非心也,过动非诚也。 其实,开玩笑这些过分的言论本不是真心所固有的,开玩笑这
  • 0
    2·33乾父坤母见 横渠先生作《订顽》曰:乾称父,坤称母。 张载作《订顽》一篇说:象征天的乾称作父亲,象征地的坤称作母亲。 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 我们这些藐小的人,居于混沌的天地之中。 故天地之塞,吾其体; 所以充塞于天地间的气,形成了我们的身体; 天地之帅,吾其性。 统帅天地之气的意志,形成了我们的本性。 民,吾同胞; 人民,都是我们的同胞; 物,吾与也。 万物,都是我们的朋友。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 国君,是我们
  • 0
    2·31大心齐物见 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 拓宽你的心量,就能够体认天下万物之理。 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 有一物之理未能体认,则你的心与物有隔,未能包容天地。 世人之心,止于见闻之狭; 世俗人的心,被他的见闻局限了。 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 圣人则能充分发扬自己的本性,从其天德良知而体察万事万物,不被耳目杂染的世俗见闻束缚其超然自在的灵明真心。 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 他们看待天下,没有一种事物不与我同体。
  • 0
    2·23知敬行义见 问:敬、义何别? 有人问:敬和义有什么区别? 曰:敬只是持己之道,义使知有是有非。 程颐回答说:敬只是守持自身的方法,义就明白有是有非。 顺理而行是为义也。 顺着理去做这就是义啊。 若只守着一个敬,不知集义,却是都无事也。 若只守着一个敬字,不懂得集义,那是什么事也没有做呀。 且如欲为孝,不成只守着一个孝字。 比如想尽孝,不可能只守着一个孝字。 须是知所以孝之道,所以侍奉当如何,温清当如何,然后
  • 0
    2·20词章非文见 问:作文害道否? 有人问:作文损害学道吗? 曰:害也。 程颐回答:损害。 凡为文,不专意则不工。 大凡作文,不专心则写不好。 若专意,则志局于此,又安能与天地同其大也? 如果专心了,那么心志局限在做表面文章上,又怎么能够让境界知见与天地一样博大呢? 《书》曰:“玩物丧志。” 《尚书》上说:“玩物丧志。” 为文亦玩物也。 作文也玩物啊。 吕与叔有诗云:“学如元凯方成癖,文似相如始类俳。 吕大临有一首诗
  • 0
    2·16振民育德见 有人治园圃役知力甚劳。 有个人从事园圃种植,役使自己的心智和体力,很是劳累。 先生曰:“《蛊》之《象》:‘君子振民育德’。 程颢说:《周易·蛊卦》的《象》辞说:“君子振奋人民,培养自己的道德。” 君子之事,惟有此二者,全无他为。 君子的事业,只有这两方面,其余的没有什么可做。 二者,为己为人之道也。” 这两方面,就是为己和为人的学问。 ——《二程遗书》卷十四 2·17弘毅得仁见 程子曰:“博学而笃志,
  • 0
    2·12志道缓急见 伊川先生曰:志道恳切,固是诚意。 程颐说:有志于学道而且态度恳切,固然是诚意。 若迫切不中理,则反为不诚。 如果心情迫切到不合理的程度,反倒成了不诚。 盖实理中自有缓急,不容如是之迫。 因为理中自有个缓急,不容人过分地急迫。 观天地经乃可知。 看看天地化生万物的循序渐进就可以明白了。 ——《二程遗书》卷二上 2·13学道效颜见 明道先生曰:孟子才高,学之无可依据。 程颢说:孟子才气高,要去学他时没有一
  • 0
    2·10深研经书见 古之学者为己,欲得之于己也; 古代的学者学习是为了自身修养,想要自己有所收获; 今之学者为人,欲见知于人也。 今天的学者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想要别人了解自己。 伊川先生谓方道辅曰:圣人之道,坦如大路,学者病不得其门耳。 程颐对方道辅说:圣人的学说,平易得就像大路一样,学习的人学不好问题在于不得其门而不能入。 得其门,无远之不到也。 如果能入门,再深远的道理也能学到。 求入其门不由经乎? 要寻求入
  • 0
    2·5上士微言见 伊川先生答朱长文书曰:圣贤之言,不得已也。 程颐回复朱长文的信中说:古代圣贤的言论,是他们不得已才说出来的。 盖有是言,则是理明; 因为有他这句话,天下人就明白了这个理; 无是言,则天下之理有阙焉。 没有这句话,那么天下道理的阐明就存在一个欠缺。 如彼耒耜陶冶之器,一不制,则生人之道有不足矣。 这就像种地的耒耜、制陶的陶具、铸器的冶具等器具一样,有一种没有制作出来,天下生民的需要就有一方面不能
  • 0
    2·4圣人定性见 横渠先生问于明道先生曰:定性未能不动,犹累于外物,何如? 张载问程颢说:要定性又做不到内心不动,因为内心仍然受着外物的影响,怎么办呢? 明道先生曰: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 程颢回答说:所谓定性,动时心也定,静时心也定。 无将迎,无内外。 不摄受外物入心,也没有内心与外物的分别。 苟认外物为外,牵己而从之,是己性为有内外也。 如果把外物作为外,牵引着你的内心跟随着外物,这是把你本来如如不动的
  • 0
    2·1三希榜样见 濂溪先生曰: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 周敦颐说:圣明的人希望自己成为天人,贤能的人希望成为圣人,普通的士人希望成为贤人。 伊尹,颜渊,大贤也。 伊尹,颜回,都是大贤人呀! 伊尹耻其君不为尧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挞于市; 伊尹耻于不能使自己的君主成为尧舜那样的圣君,并且国中只要有一人没有找到工作,伊尹就感到自己像在闹市被鞭挞一样耻辱; 颜渊不迁怒,不贰过,三月不违仁。 颜回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身上,
  • 0
    1·23天仁普现见 天体物不遗,犹仁体事而无不在也。 天理体现于万物而没有遗漏,就像仁体现于所有的事上一样。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无一物而非仁也。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没有一物不是仁的体现。 “昊天曰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旦,及尔游衍。” “上天的眼睛最明亮,和你一同共来往,上天的眼睛最明亮,和你一起同游逛。” 无一物之不体也。 没有一件事物不体现着仁心。 ——张载《正蒙·天道》 1·24齐物顺性见 性者,万物之一
  • 0
    1·20源理普善见 性即理也。 性就是理。 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不善。 天下的道理,考察它们的来源,没有不善的。 喜怒哀乐未发,何尝不善? 喜怒哀乐之情没有表现出来时,哪有什么不善? 发而皆中节,则无往而不善。 表现出来的只要全都适度,则表现在任何地方都没有不善的。 见言善恶,皆先善而后恶; 一般人说善恶,都是先说善后说恶; 言吉凶,皆先吉而后凶; 说吉凶,都是先说吉后说凶; 言是非,皆先是而后非。 说是非,都是先
  • 0
    1·17先天树理见 冲漠无朕,万象森然已具,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 在世界万物形成之前的无形无迹的虚寂状态中,万事万物之理早已具备了。理是恒久的,未与物应机时无所谓先,已与物应的也无所谓后。 如百尺之木,自根本至枝叶,皆是一贯,不可道上面一段事,无形无兆,却待人旋安排引入来教入涂辙。 它就像一棵百尺高的大树,从根部到枝叶,都是贯通的。不能说世界万物产生以前,它即无形迹无征兆,直到事物出现了,才等着临时安排
  • 0
    经核实吧主落_幕1 未通过普通吧主考核。违反《百度贴吧吧主制度》第八章规定http://tieba.baidu.com/tb/system.html#cnt08 ,无法在建设 近思录吧 内容上、言论导向上发挥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故撤销其吧主管理权限。百度贴吧管理组
  • 0
    1·13澄清本善见 “生之谓性”。 告子说:“天生具有的资质叫做性。” 性即气,气即性,生之谓也。 性就是气,气就是性,这就是天生具有的意思。 人生气禀,理有善恶,然不是性中元有此两物相对而生也。 人初生时禀受的气,从理上说是有善有恶,但是,既然天道本体涵摄善恶于一本,则天命之性亦可认为是超越善恶的,“道即性也”。既不能说有不好的性,也无所谓有好的性,性中本来就没有此两物相对而生的。此本然之性实超乎善恶之对待
  • 1
    1·11道器不二见 “忠信所以进德”。 《周易》上说:“忠信所以精进德性。” “终日乾乾”。 又说:“君子终日戒慎恐慎。” 君子当终日对越在天也。 君子应当一天到晚使自己的德行与上天之德相符。 盖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其体则谓之易,其理则谓之道,其用则谓之神,其命于人则谓之性,率性则谓之道,修道则谓之教。 上天之事,虽然没有声响气味,其本体称作易,运行之理称作道,妙用称作神,赋于人的生命称作性,顺着这本性去做就称
  • 0
    1·10暴弃革面见 人性本善,有不可革者,何也? 人性原本是善的,但有些不善的小人又是不可变易的,这是怎么说的呢? 曰:语其性,则皆善也;语其才,则有下愚之不移。 回答是:要说人的本性,那么都是善的;要说人的本能,那就有下等昏愚而不能改变的了。 所谓下愚有二焉:自暴也,自弃也。 所谓的“下愚”有两种:一种自我戕害的称作自暴,一种是自己放弃上进称为自弃。 人苟以善自治,则无不可移者。 人只要用善自我修治,那就没有
  • 0
    1·6剥极而复见 剥之为卦,诸陽消剥已尽,独有上九一爻尚存,如硕大之果不见食,将有复生之理。 “剥”这一卦所讲的,是各个陽爻渐次剥落的意思,各陽爻消剥完了,独有上九一陽爻尚存,其卦象,就像一个硕大的果子放在上面而没有被吃掉,将有陽气复生之理。 上九亦变,则纯陰矣。 如果上九爻也变成陰爻上六,那就成了纯陰的坤卦了。 然陽无可尽之理,变于上则生于下,无间可容息也。 但是陽气没有能完全消亡的道理,上九变于上那么初
  • 0
    研读北宋理学宗师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的著作,感慨其“广大宏博,若无津涯”,担心初学者不知所入,乃择取其中“关于大体而切于日用者”,合作编成《近思录》... ... (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 1.《亚洲古兵器图说》 [ mianbaoduo.com/o/bread/Y5iUl5w= ] 2.《营销革命3.0(轻携版)》 [ mianbaoduo.com/o/bread/Y5eYmJ4= ] 3.《错觉心理学》 [ mianbaoduo.com/o/bread/Y5Wbkpo= ] 4.文山三七,假一倍十 [ tieba.baidu.com/p/6539325013 ] 5.23本写作类PDF电
  • 0
    随着“一带一路”的高歌凯进,中国雄起势不可挡,连带着整个东方文明的面貌也随之焕然一新。坚定“四个自信”,其中有一个文化自信。要做到文化自信,首先要克服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障碍和以西方为唯一正确标准的障碍;其次要学习历史,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掌握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最后要比较研究,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实现文化自信,有许多障碍,主要是两大障碍:一是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落后挨打以后,许
    hhehzs 10-8
  • 0
    子 曰 : 「 君 子 喻 於 義 , 小 人 喻 於 利 。 」 喻, 猶 曉 也 。 義 者 , 天 理 之 所 宜 。 利 者 , 人 情 之 所 欲 。 程子 曰 : 「 君 子 之 於 義 , 猶 小 人 之 於 利 也 。 唯 其 深 喻 , 是以 篤 好 。 」 楊 氏 曰 : 「 君 子 有 舍 生 而 取 義 者 , 以 利 言 之, 則 人 之 所 欲 無 甚 於 生 , 所 惡 無 甚 於 死 , 孰 肯 舍 生 而 取義 哉 ? 其 所 喻 者 義 而 已 , 不 知 利 之 為 利 故 也 , 小 人 反 是。 」 说服君子用道义,说服小人用利益
    4-24
  • 0
    子 曰 : 「 放 於 利 而 行 , 多 怨 。 」 放, 上 聲 。 孔 氏 曰 : 「 放 , 依 也 。 多 怨 , 謂 多 取 怨 。 」 ○ 程 子 曰 : 「 欲 利 於 己 , 必 害 於 人 , 故 多 怨 。 」 涵养吾一。 叶采集解:心存则不二。 张伯行集解:一者,诚也,无欲也。无欲则一,有欲则二三。其 谓之“吾一”者,人心一太极,太极本具于吾心,所以不自外面捉搦 个一来,只好涵泳持养,勿贰以二,勿参以三,则此心纯乎天理,而 无人欲之私矣。要其所谓涵养者,非一
    4-17
  • 0
    子 曰 : 「 富 與 貴 是 人 之 所 欲 也 , 不 以 其 道 得 之 ,不 處 也 ; 貧 與 賤 是 人 之 所 惡 也 , 不 以 其 道 得 之 , 不 去 也。 惡 , 去 聲 。 不 以 其 道 得 之 , 謂 不 當 得而 得 之 。 然 於 富 貴 則 不 處 , 於 貧 賤 則 不 去 , 君 子 之 審 富貴 而 安 貧 賤 也 如 此 。 君 子 去 仁 , 惡 乎 成 名 ? 惡, 平 聲 。 言 君 子 所 以 為 君 子 , 以 其 仁 也 。 若 貪 富 貴 而 厭貧 賤 , 則 是 自 離 其 仁 , 而 無 君 子 之 實 矣 , 何 所 成
百度小说人气榜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更多定制特权

吧主申请名人堂,解锁更多会员特权

  • 本吧专属印记
  • 定制名片背景
  • 名人自动顶贴
  • 定制头像边框
收起特权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